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中国人群HLA—DR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全面检索查找已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肺结核与HLA—DR基因关联性的文献。以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的HLA—DR等位基因型频数分布的比值比为统计量,采用RevMan5.0.13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7篇。Meta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DR4、DR16、DRBI*15和DRBI*13.2的合并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1.64(1.08,2.50)、2.08(1.32,3.28)、2.94(1.34,6.49)和0.32(0.14,0.72)。结论DR4和DR16可能是南方汉族人群的易感基因;DRBI*15可能是北方汉族人群肺结核的易感基因,DRBI*13.2可能是其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男男性接触者(MSM)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LA-B不同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疾病进展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HLA-B基因在MSM HIV/AIDS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患者从HIV感染到AIDS发病的时间不同分为快速进展组(RP)和非快速进展组(NRP),对两组HIV/AIDS MSM的HLA-B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型,分析HLA-B基因型与AIDS疾病进展相关性.结果 219例MSM HIV/AIDS,快速进展组(RP)60人(27.40%)和非快速进展组(NRP) 159人(72.60%).中位潜伏期为5.73年(95%CI 5.32~5.94年).其中RP组中位潜伏期为3.82年(95%CI 3.51~4.35年),NRP组中位潜伏期为6.67年(95%CI 5.51~7.18年).HLA-B*27和HLA-B*51等位基因NRP组分布大于RP组,HLA-B*35等位基因RP组分布大于NRP组,(P均<0.05).结论 HLA-B对MSM感染HIV后病程进展有相关性,其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人群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的关联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CNKI)、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中英文文献,收集有关中国人群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关联性的文献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1996年6月至2012年2月。根据NOS评分系统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5篇。 Meta分析结果表明,HLA-DQB1*02可能为乙肝肝硬化的易感性基因( P<0.05)。 Meta分析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HLA-DQB1*02基因可能为中国人群乙肝肝硬化的易感性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病毒载量水平变化及对机体T淋巴细胞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HIV/HCV合并感染组3组的 HIV RNA、HBV DNA、HCV RNA、CD4+ T淋巴细胞频数、CD8+ T淋巴细胞频数、CD4/CD8比值,并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与HIV RNA的关系,HBV DNA/HCV RNA与HIV RNA、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 T 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的CD8+ T淋巴细胞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单纯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及 HIV/HCV合并感染组的CD4/CD8与各自组的HIV RNA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感染 HBV后,HIV/AIDS患者T细胞的数量下降更明显,致HIV RNA、HBV DNA高载量,加速了 HIV病情进展;感染 HBV后CD4+ T细胞的数量下降比感染HCV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结核和HIV两者合并感染时.结核病可加速HIV感染到艾滋病的发病,而HIV感染也会加速结核病的进展。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非海地人患AIDS者,结核患病率为10%,而海地人AIDS中为60%;在非州撒哈拉地区、加勒比海和美国某些城市有20%-60%的结核病人中血清HIV阳性,扎伊尔有的地区结核病人血清HIV阳性者达84%,而普通人群中阳性为4%-8%,说明两者关系的密切,故有认为二十一世纪造成结核病再次流行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与AIDS的扩散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在我们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些急剧进展治疗难度很大的结核病人,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些病例是否合并有HIV感染或AIDS。  相似文献   

6.
HIV感染发病学的新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IDS的发病学目前仍在探索中,研究表明AIDS的发展取决于病毒和宿主的相互作用.AIDS的进程.也就是免疫缺陷的进程,将决定于CD4^ T细胞的绝对数目减少的速率.而后者取决于病毒存在的数量和持续时间、CD4^ T细胞的死亡易感性以及CD4^ T细胞的补充速率等因素.AIDS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HIV对宿主免疫系统的不断破坏和宿主的免疫应答失去清除感染的HIV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三明市汉族骨髓捐献志愿者HLA,A、B和DRB1多态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反向杂交和序列特异性引物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鉴定318名三明市汉族骨髓捐献志愿者HLA-A、B、DRB1座位的等位基因,计算基因频率。结果 三明市汉族人群中HLA-A*01、A*02、A*11、A*24、A*26、A*30、A*31、A*33基因频率在0.0158~0.3656,HLA-B*13、B*27、B*35、B*38、B*39、B*46、B*48、B*51、B*54、B*55、B*56、B*58、B*4001组、B*4002组、B*1501组、B*1502组基因频率在0.0127~0.1971,HLA-DRB1*0301组、DRB1*04、DRB1*07、DRB1*08、DRB1*09、DRB1*11、DRB1*12、DRB113、DRB1*14、DRB1*15、DRB1*16等基因频率在0.0336~0.1422。A、B、DRB1的空白基因频率分别为0.74%、2.79%、0.14%。结论 三明市汉族骨髓捐献志愿者具有中国汉族人群HLA-A、B和DRBl基因共有的遗传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带有达到多态水平的HLA等位基因的患者在三明市汉族人群中寻找到HLA相匹配的供者的机会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全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男-男性行为(MSM)人群约占5%~10%;据估计,2007年我国现存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中,通过MSM传播感染者占11.0%,在新发感染者中占12.2%;截止2009年12月,鞍山市经过MSM感染HIV者已占总感染人数的39.8%,MSM人群已成为我市AIDS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我市于2008-2009年通过外展和同伴教育等方式干预MSM人群14773人次,并开展了2次MSM有关知识、行为调查。现将2009年开展的MSM人群HIV感染及相关知识、行为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汉族人群的正常人和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HLA-B27亚型基因分布的特点,分析HLA-B27亚型与AS的相关性。方法对正常人HLA-B27基因阳性组(简称正常组)50人、AS患者HLA-B27基因阳性组(简称AS组)160例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进行了HLA-B27亚型基因检测。结果在正常组和AS组中,共检测出7种亚型,AS组和正常组都以HLA-B*2704亚型和HLA-B*2705亚型为主,两亚型合占分别为96.2%和92%。HLA-B*2704亚型阳性率AS组明显高于正常组,HLA-B*2705亚型阳性率正常组明显高于AS组(均P〈0.01)。HLA-B*2707亚型和HLA-B*2711亚型在两组都检测到,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HLA-B*2702亚型只在AS组测到1例,而HLA-B*2706亚型和HLA.B*2703亚型只在正常组分别测到1例。结论HLA-B*2704和HLA-B*2705是苏州地区汉族人群AS的易感基因,而HLA-B*2704与AS呈强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台州市71例HIV/AIDS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浙江台州市的艾滋病流行特征,探讨经济发达地区艾滋病疫情流行因素及防制措施。方法收集经蛋白印迹法(WB)检测HIV抗体阳性者资料、个案调查表进行分析。结果全市1996年至今已发生HIV/AIDS71例,其中HIV感染者61例,AIDS病人10例,7例已死亡;本市籍占38.0%,外来人员占62.0%;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20~39岁占78.9%;传播途径上经性途径占45.1%,经静脉吸毒占22.5%,有偿卖血或卖血浆21.1%,且夫妻双双感染发病的7对14例,占发现总数的19.7%。结论台州市艾滋病从特殊高危人群传播已转到重点人群传播,同时已进入普通人群传播,预防控制艾滋病已处于非常关键时刻,亟待落实以加强高危人群的主动监测与重点人群追踪检索工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沧源县13年累计死亡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特点。方法利用SPSSl5.0软件包对沧源县HIV/AIDS死亡病例的人口学资料、感染途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沧源县2000年报告第1例HIV/AIDS死亡病例,截止2012年底累计报告HIV/AIDS190例,男性占78.4%,男女比为4.73:1;平均(30.94+9.40)岁;民族以佤族最多,占67.4%;已婚有配偶者占53.7%,异性传播者占70.5%。报告的死亡病例中有78.3%在3年内死亡;男性在3年内死亡有66例,占57.8%,女性在3年内死亡有27例,占75%。已婚有配偶者经性途径感染的有58.4%在3年内死亡,注射毒品感染的有88.4%在3年内死亡;未婚者经性途径感染的有74.0%在3年内死亡。注射毒品感染的100%在3年内死亡。结论沧源县HIV/AIDS死亡构成在前3年内达到较高水平,生存年限低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福田2008~2012年女性HIV/AIDS流行特点,为控制女性艾滋病疫情制定针对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田区2008~2012年女性HIV/AIDS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患者1 417人,其中女性213人,各年分别为30例,49例,47例,41例和46例,年龄以20~39岁为主,占74.18%;户籍人口占61.03%,高中及以下学历占90.41%;女性感染HIV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异性传播和静脉吸毒。结论福田区女性HIV/AIDS疫情控制待较好。女性群体中HIV/AIDS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更加明显,女性HIV传播的高危人群不再局限于外来人员、娱乐场所人员。今后防控的重点应逐渐转移到性滥人群,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已婚及户籍人口妇女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更好的控制女性HIV/AIDS疫情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HIV感染后血清蛋白的变化,探讨HIV感染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方法病例组为2005年-2008年本院检测出的129例HIV感染/AIDS患者,对照组为随机抽取同期本院体检正常人群130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蛋白指标。结果HIV感染/AIDS患者总蛋白基本正常,白蛋白严重下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严重倒置(P〈0.01)。结论HIV感染/AIDS患者的白蛋白降低与肝功能损害、慢性消耗增加有关,球蛋白升高与各种感染、肿瘤发生相关,白球比倒置是白蛋白降低和球蛋白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2002年HIV/AIDS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HIV/AIDS流行现状和趋势。方法:采用哨点综合监测、现患调查、高危人群常规筛检和自愿匿名检测4种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HIV流行资料。收集全省AIDS病例报告资料。结果:2002年全省共监测各类高危和重点人群89686人,发现HIV新感染者2003人,诊断艾滋病病人136人,死亡62人。哨点监测静脉吸毒人群HIV感染率为22.7%(1.8—69.1%)。昭通和丽江上升明显,8个地区静脉吸毒HIV感染率达高水平流行;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感染率为2.1%(0-9.7%),其中思茅地区孟连县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HIV感染率为9.7%;女性就诊者为15.7%;孕产妇HIV感染率为0.2%(0—0.9%),其中临沧地区妇幼保健院孕产妇HIV感染率为0,9%;暗娼、嫖客HIV感染率分别为1.3%、0.3%,高流行地区医院无关联人群HIV感染率为L1%,献血员0.04%,自愿匿名检测检出率为13.9%(223/1601)。感染者主要为20—30岁汉族男性静脉吸毒者,以农民和无业人员居多,主要分布于我省德宏、红河、昆明、思茅、大理和临沧。结论:云南省HIV流行经静脉吸毒人群蔓延到全省,部分地区感染率继续上升,并且已进一步造成性乱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高流行区医院无关联人群HIV流行率超过1%,预示AIDS病例将快速增加,预防和阻断母婴传播更是迫在眉睫,全省流行形势十分严峻,加强宣传教育和对高危人群的行为监测和干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平湖地区2005-2008年HIV/AIDS的流行特征,分析其传染来源和流行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平湖地区艾滋病监测资料及个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8年共发现46例HIV/AIDS病例,男32例,女14例,主要感染途径为性接触(52.17%)和静脉吸毒(36.96%),25%是通过HIV阳性配偶或性伴侣间感染,46例HIV/AIDS病例中外来流动人员占89.13%。结论HIV/AIDS在该地区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流行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预计今后HIV感染者将大幅度增长,需加大防制力度,防止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4例确诊为HIV/AIDS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1997年以来上海市中山医院的病例索引,走访当时的收治医生并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HIV/AIDS病人的分布为门诊9例,住院15例。住院病人中外科4例,内科11例;无症状HIV感染者3例,AIDS病人12例,58.4%(7/12)为HIV相关机会性感染,33.3%(4/12)为HIV相关淋巴结病,8.3%(1/12)为/卡波氏肉瘤。结论HIV/AIDS发病呈逐年增长势头,AIDS期病人以呼吸道机会性感染起病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一项最新的由美国国立变态反应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资助的研究结果显示,CCL3L1基因拷贝数与个体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易感性以及感染后进展为艾滋病(AIDS)的速度关联。研究发现携带较多有助于抗 HIV 病毒基因拷贝的个体与同一地域祖先的携带该基因拷贝较少者相比较,前者感染 HIV 并发展成 AIDS 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及特点。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宁夏2002-2014年在册登记的HIV/AIDS进行HBV表面抗原检测;从艾滋病防治信息网收集HIV/AIDS的信息,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确证HIV/AIDS阳性1235例,男女比为5.7∶1;以汉族为主,占67.8%;年龄主要集中在18~40岁性活跃人群,占58.3%;以未婚居多,占39.8%;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的低学历组;合并HBV感染者122例,合并感染率为9.9%;在HIV/AIDS和合并感染HBV的HIV/AIDS/HBV人群中,文化程度和感染途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2-2014年,HIV/AIDS人群和HIV/AIDS/HBV人群中,传播途径均由静脉吸毒传播为主转变为性传播为主。结论宁夏艾滋病合并乙肝病毒的感染率高于我国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应当在治疗艾滋病的同时加强肝功能的监测,防制合并感染的发生。同时加强对乙肝等具有相同传播途径的疾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各类性传播疾病的知晓率,重点防控其在性活跃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摸清思茅市HIV流行的规律和特点,为制定科学、可行的全市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工作方案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我市自1991—2005年HIV监测(常规监测、哨点监测、自愿咨询监测(VCT)以及重点/高危人群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91—2005年进行常规、哨点及重点人群监测130083份,检出HIV抗体阳性1409例,阳性检出率为1.08%。累计AIDS病人126例,死亡100例,其中,静脉吸毒人群检出HIV阳性535例,阳性检出率为6.67%;性乱人群检出HIV阳性862例,阳性检出率为0.71%。结论:全市HIV的流行情况正在逐步加剧,以性传播、静脉吸毒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为主的传播渠道多重传播途径并存;HIV感染人群在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中均有分布,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静脉吸毒是我市男性感染HIV的主要渠道,性传播是我市女性感染HIV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HIV患者、45例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和3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CD3+HLA—DR+)和B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CD3-HLA—DR+)。结果与对照组[(6.16±2.47)%]比较,HIV感染合并组和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分别为(16.7±5.13)%和(16.9±5.87)%]显著升高(P均〈0.01),HIV感染合并组与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6.79±2.54)%]显著低于AIDS合并组[(12.2±2.47)%,P〈0.01]和对照组[(14.7±3.23)%,P〈0.01],AIDS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合并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显著低于HIV感染组(P〈0.01),HIV感染合并组与HIV感染组CD3+HLA—DR+抗原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AIDS合并组与AIDS组两组间CD3-HLA—DR+抗原百分比和CD3+HLA—DR+抗原百分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IV/AIDS合并早期隐性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HLA—DR抗原百分比与HIV/AIDS患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与HIV进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