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腹膜乳斑与胃癌细胞在腹膜播散中的关系。方法 30只经环孢素A处理的SD大鼠分成3组,分别向大鼠腹腔内接种经溴脱氧尿甙(BrdU)标记的Sy86B裸鼠可移植性入胃癌细胞,数量分别为10^5、10^6和10^7。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癌细胞的分布,主数网膜乳斑或非乳斑区标记细胞的娄量,确定癌细胞的分布。结果 在乳斑或非乳斑区平均标记细胞数的比率分别是163:1(10^5)、280:1(1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腹膜乳斑与胃癌细胞在腹膜播散中的关系 .方法 30只经环孢素 A处理的 SD大鼠分成 3组 ,分别向大鼠腹腔内接种经溴脱氧尿甙 (BrdU)标记的 Sy86B裸鼠可移植性人胃癌细胞 ,数量分别为 105、 106和 107.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癌细胞的分布 .计数网膜乳斑或非乳斑区标记细胞的数量 ,确定癌细胞的分布 .结果在乳斑或非乳斑区平均标记细胞数的比率分别是 163∶ 1(105)、 280∶ 1(106)和 697∶ 1(107).标记细胞数在乳斑或非乳斑区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1).结论标记细胞选择性地侵入网膜乳斑 ,表明在胃癌腹膜播散的早期 ,癌细胞具有特异地侵入腹膜乳斑的特性 . 相似文献
3.
腹膜乳斑在胃癌腹膜播散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胃癌腹膜播散过程中腹膜乳斑的作用。方法 在 3组实验动物中 ,分别向大鼠腹腔内接种经 5 溴脱氧尿苷 ( 5 bromodeoxyurdine ,5 BrdU)标记的Sy86B裸鼠可移植性人胃癌细胞 ,每毫升数量分别为 1× 1 0 5 个、1× 1 0 6 个和 1× 1 0 7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观察癌细胞的分布。计数网膜乳斑或非乳斑区标记细胞的数量 ,确定癌细胞的分布。结果 在乳斑或非乳斑区平均标记细胞数 3组的比率分别是 1 63∶1 ( 1× 1 0 5 个 /ml组 )、2 80∶1 ( 1× 1 0 6 个 /ml组 )和 697∶1 ( 1× 1 0 7个/ml组 )。在乳斑或非乳斑区标记细胞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标记细胞选择性地侵入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播散的早期 ,癌细胞具有特异地侵入腹膜乳斑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大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胃癌细胞株MFC,经Dil标记后,以每只小鼠1×10~4个Dil-MFCs注射到72只615小鼠腹腔内,不同时间取大网膜,观察Dil-MFCs在乳斑和非乳斑区的变化.结果 Dil-MFCs注入小鼠腹腔12 h后,Dil-MFCs开始大量出现在乳斑区;48 h,在巨噬细胞杀伤作用下,仅有少量细胞存活;72 h后,乳斑区可见增殖细胞团,形成微转移增殖灶.在非乳斑区,48 h可见散在少量的Dil-MFCs,72 h后散在Dil-MFCs增多,未发现增殖细胞团.腹腔注射14 d,乳斑区形成以乳斑为中心的团状转移灶,而非乳斑区则形成单细胞转移.结论 胃癌细胞在腹膜转移的早期阶段选择性地侵犯乳斑,乳斑转移灶是腹膜进一步转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其微环境非常复杂,在调节新陈代谢、机体免疫以及保护肠道上皮屏障等发挥重要的作用。肠道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高度复杂,由基质细胞、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微生物组成,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本文归纳了TME中的免疫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关系,通过分析TME中的免疫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抗肿瘤、促进肿瘤生长等),旨在充分了解TME中免疫细胞与肿瘤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治疗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网膜乳斑在腹膜微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小鼠分成3组,向小鼠腹腔内打入1×106经Dil荧光标记的BS186MFC胃癌细胞,3组小鼠分别于24、48、72 h被杀死取其大网膜,免疫荧光标记大网膜乳斑中的巨噬细胞,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乳斑区胃癌细胞的变化.结果 乳斑与非乳斑区在24、48、72 h不同时间点标记胃癌细胞比率分别为484:1、136:1、10:1.各时间点胃癌细胞在乳斑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记细胞数在乳斑与非乳斑区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网膜乳斑对胃癌细胞的腹膜微转移有抑制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体大网膜乳斑与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有关腹膜乳斑的形态、结构、功能、存在部位等基础研究的报道较多 ,而腹膜乳斑与胃癌腹膜种植性转移之间有何关系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 ,我们通过对胃癌手术切除的网膜研究 ,探讨大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转移中的意义。1 资料和方法 取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肿瘤科及本溪市中心医院外科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5月手术切除的 5 1例进展期胃癌大网膜。 本实验采用的CH40 (微粒子活性碳 ) ,由日本东京府立医科大学提供 ,将 0 5mL15 %CH40 加入 5 0 0mL生理盐水中 ,于术前 18h ,取右下腹麦氏点 ,经套管针穿刺 ,… 相似文献
8.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对结直肠癌标本淋巴结检查没有统一的规范,对直径〈5mm的小淋巴结的检出和转移状况不重视。而传统的淋巴结检查方法,对小淋巴结漏检的可能性极大。多个研究表明:小淋巴结中不仅存在转移,且其占阳性淋巴结总数的50%以上。小淋巴结的检出精确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分期,有利于术后正确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临床上应改进结直肠癌标本淋巴结检查方法,提高小淋巴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组织中巨噬细胞表达胸苷磷酸化酶并与血管新生相关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dThdPase)表达与血管新生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抗dThdPase、抗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和抗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的单克隆抗体,对40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对其中27例标本同时测定其癌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的dThdPase活性(HPLC法)。并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LS174T、CloneA、Colo320、CX-1、Lovo、MIP101和类巨噬细胞系THP-1和U937的dThdPase蛋白含量。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的dThdPase活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肠组织(P<0.01)。dThdPase阳性细胞几乎都是癌巢周围的间质细胞,特别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且TAM与dThdPase阳性细胞的分布区域几乎完全一致。癌巢周围新生血管数明显多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TAM计数、dThdPase阳性间质细胞计数和微血管计数3者互成正相关。除LS174T检出微量和Lovo检出少量dThdPase蛋白外,其他4株癌细胞未检出。而THP-1和U937的dThdPase蛋白含量分别为18.2U/mg和19.3U/mg。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增高的dThdPase活性主要由TAM表达,增多的TAM与结直肠癌的血管新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衍生因子MDC/CCL22-CCR4反应轴在胃癌腹膜乳斑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CR4在5种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MTT法测定不同浓度CCL22对胃癌细胞株BGC-823增殖率的变化;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检测CCL22对胃癌细胞株BGC-823趋化活性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标本中CCR4表达;单变量分析CCR4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CCR4mRNA和CCR4蛋白在5种胃癌细胞系中均有表达.CCL22可以促进BGC-823细胞的增殖和趋化.CCR4在胃癌中有表达,CCR4表达水平与胃癌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位置、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均无关(P>0.05).结论 CCL22-CCR4反应轴可能在胃癌腹膜乳斑转移中起作用.CCR4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1.
网膜淋巴管状斑在鼠胰腺癌转移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仓鼠胰腺癌模型研究大网膜淋巴管状斑在胰腺癌播散、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用PGHAM-1细胞系建立胰腺癌侵犯胰腺被膜动物模型共15只。第7、14和21天各剖杀5只,肉眼、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播散、入侵和转移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模型仓鼠网膜上的管状斑于第7天显示微转移灶;壁层腹膜的间皮细胞开始脱落。第14天显示多个较大的微转移灶;壁层腹膜的间皮细胞大片脱落,癌细胞粘附到裸露的基底膜上;第21天微转移灶增大,肉眼观察到腹腔肿大的淋巴结;癌细胞于壁层腹膜原位增殖,未侵透基底膜。结论 大网膜淋巴管状斑在胰腺癌早期腹腔播散、淋巴结转移和可能的血行转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大肠癌组织、大肠癌肝转移灶中的表达以及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初步分析MIF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9例大肠癌组织及其癌旁相对正常肠组织,与10例大肠癌肝转移组织及转移灶旁相对正常肝组织,以及5例正常肝组织中MIF的表达。应用ELISA法测定30例大肠癌患者和17例健康志愿者血清MIF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大肠癌肝转移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血清MIF水平的关系。结果(1)大肠癌组织中MIF的表达有肝转移者高于没有肝转移者,大肠癌患者有肝转移者血清MIF水平也高于无肝转移者。(2)肝内大肠癌转移组织中MIF表达阳性。(3)大肠癌肝转移灶旁相对正常肝组织与正常肝组织MIF表达阴性。(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肠癌患者血清MIF水平是影响大肠癌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5,OR的95%CI为1.017~1.524,P=0.034)。结论MIF在大肠癌肝转移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乳斑微转移模型在胃癌干细胞及前驱细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胃癌细胞系MFC,1×10~4细胞数量注射到小鼠腹腔内,72 h后取大网膜,收集乳斑微转移灶内的胃癌细胞团;以不同细胞数量进行NOD/SCID小鼠皮下注射,观察细胞的致瘤能力,移植瘤HE染色,免疫组化分析CEA、CK20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分析乳斑微转移灶内的胃癌细胞团干细胞相关标志物的表达。结果:皮下注射16周后,微转移灶内的胃癌细胞团组中,皮下注射数量为5×10~2个细胞有1个部位产生肿瘤组织:注射数量为1×10~3个细胞时,5个部位均能产生肿瘤组织。对照组皮下注射为5×10~4个细胞时,仅1个部位出现肿瘤,而注射部位全部出现肿瘤组织,需要5×10~6个以上的细胞数量。两组皮下肿瘤组织分别经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CEA、CK20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微转移灶内细胞团高表达CD133和CD44,而CD324的表达则明显下降。结论:胃癌乳斑微转移模型内存在丰富的胃癌于细胞及前驱细胞;大网膜乳斑微环境具有富集胃癌干细胞及前驱细胞的作用。CD133~+、CD44~+和CD324~-可能是胃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MDC/CCL22-CCR4反应轴在小鼠胃癌腹膜乳斑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615小鼠前胃癌细胞(MFC)CCR4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在615实验小鼠腹腔内注射0.2 ml Dil荧光颗粒标记的MFC悬液(含癌细胞1×104个)制备腹膜乳斑转移模型,观察MFC转移过程及部位,取大网膜分别做CCL22和CCR4的免疫组化染色,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乳斑区结构.实验动物被分为MFC组和生理盐水组,在腹腔注入MFC后第6、8、10天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MFC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腹水中的CCL22浓度. 结果 MFC初期转移在大网膜乳斑区,在乳斑区可检测到CCR4和CCL22表达.在扫描电镜下可见乳斑区主要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不连续的内皮细胞构成.CCL22在盐水对照组平均值是43 pg/ml,MFC组平均值是364 pg/ml.结论 MDC/CCL22-CCR4反应轴在小鼠胃癌大网膜乳斑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细胞分化决定蛋白Numb与Notch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探讨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回顾性检测Numb与Notch1在60例切除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模式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同时研究其表达与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Notch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平均为正常肠黏膜中的2.60倍(43/60比17/60,P<0.01).而Numb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肠黏膜,平均为正常肠黏膜的0.52倍(39/60比21/60,P<0.01).Notch1表达水平与Numb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782,P<0.05).同时两者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Notch1高表达的患者(43例)预后明显差于Notch1低表达表达的患者(17例,P<0.05),而与之相反的是Numb低表达(39例)预后差于Numb高表达患者(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umb与Notch拮抗性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结直肠癌某些生物学行为及判定预后的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巨噬细胞和不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巨噬细胞是腹腔液中主要的有核细胞,是对炎症刺激发生反应的第一线细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增多,腹腔液中巨噬细胞浓度增加,腹腔液和血清中由巨噬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也明显增多。巨噬细胞吞噬精子能力亢进,抑制精子的活动度及其功能;还可介导炎症反应引起盆腔粘连,改变盆腔正常的解剖结构,影响输卵管功能,从而导致不育。巨噬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致胚胎毒性增加,但另一些细胞因子却对囊胚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本综述着重从巨噬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两方面来叙述巨噬细胞、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不育三者之间可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