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52例内科住院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内科病房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诱发因素,减少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本院1999年7月—2001年7月内科病房852例住院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随机跟踪调查,并整理、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ADR67例,A型45例(67.16%),B型22例(32.84%),其中抗微生物药居首位,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中药注射剂,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重度ADR3例(4.48%)。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用药时间、肝脏疾患以及给药途径的不同等因素有关,大多数药品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24h内。结论:询问患者用药史及不良反应史,合理选择用药途径,注意用药初期或长期用药后不良反应观察,合理用药,是降低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方法对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165例ADR报告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ADR涉及的药物种类及例次中,抗菌药物占首位,其次为心血管类药物。主要的ADR类型为变态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小儿及老年人ADR发生率较高。注射剂发生ADR的概率明显高于口服制剂。结论加强重点人群、重点药物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我院140例ADR报告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ADR涉及的药物种类及例数中。抗菌药物占首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主要的ADR类型为变态反应,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娆损害。小儿及老年人ADR发生率较高。注射剂发生ADR的概率明显高于口服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收集的135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35例ADR报告中,无性别差异,中老年人比例较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引起ADR的药物依次为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营养药、抗肿瘤药物、血液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应重视医院ADR监测工作,加强对ADR的认识和报告。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到的231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31例ADR报告中,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138例,占总数的59.74%。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共218例,占总数的94.37%。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共133例,占总数的57.58%,其次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损害等。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院属边陲地区二级甲等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从2003年8月开始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以来,共收集到38例。为了解和掌握各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ADR)情况及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对我院2003年8月~2006年8月年门诊、住院患者38例ADR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引起对合理用药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45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56种,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6.9%);药物种类为抗感染药所占构成比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损害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损害。严重ADR10例,多为抗菌药导致,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较多。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本院ADR发生情况,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安全用药的重视.方法 对:300份ADR报表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49种,其中抗感染药53种,占35.57%;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 临床应尽量减少静脉滴注的用药方式;注重喹诺酮类药物避光问题;加强对老年人ADR观察及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原因。方法收集我院各科室呈报的92例ADR报告,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涉及药品类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92例ADR报告中,男39例,女53例,男女比例1∶1.36,65岁以上62例(67.4%);静脉给药引发85例(92.4%);引起ADR常见于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主要的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损害居多。结论加强药品规范化使用,及时准确上报ADR,药师分析评价ADR信息后回馈临床,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规律和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哈尔滨市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间的113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2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居多,占22.18%;静脉注射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4.4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47.35%。抗感染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61.31%。结论:临床应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严格合理用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降血脂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信息中心提供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和“降血脂药物数据库”提取患者服降血脂药过程中发生ADR的报告及降血脂药临床试验中发生的ADR,建立相应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结果:筛选符合要求的记录1141条,患者男女比例近乎1.02:1,年龄近似正态分布,部分患者有青霉素等过敏史记载,且病史多集中于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ADR涉及的降血脂药以片剂和胶囊剂为主,涉及药理作用类型以他汀类(构成比48.66%)和中药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中药制剂类降血脂药(构成比35.31%)为主;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系统损害,但大部分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痊愈或者好转。结论:降血脂药ADR 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相关,临床用药中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给药途径以及注射剂的滴速等,同时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206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0.39%。抗微生物药物的ADR发生例数最高,占39.0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6.4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对我市ADR监测中心接受的1 596例ADR报告,分别从ADR患者年龄及性别,引起ADR药品剂型、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报告人、报告机构、关联性评价等进行分析,并统计分析严重ADR。结果:1 596例ADR报告中,新的ADR 108例,严重的ADR 27例;>60岁的患者占28.13%;引起ADR主要剂型、品种和给药途径分别是注射剂、抗菌药和静脉滴注;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医生和一级医院上报比例高。结论:不断加强ADR报告和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18.
对本院9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与讨论。结果药品ADR报告中,涉及药品24种,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ADR占首位(33.3%),头孢地嗪频率高,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50.5%)。 相似文献
19.
收集本院2013年上报的ADR报告107例,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107例ADR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6%;以维生素及营养药物使用发生最高,占29%,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占20.56%;累及器官中以皮肤损害最多,占34.58%,消化系统及全身性损害次之。分别为27.1%、20.56%;年龄上以60岁以上人群发生最多。占39.2%。 相似文献
20.
崔艳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9):847-849
目的: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医院2010年收集的10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的108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引发的最多(79例次),占68.1%;静脉滴注给药易引起ADR(100例次),占86.2%;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56例次),占51.9%。结论:应加强临床ADR监测,在静脉给药及应用抗菌药物时更需严密监测;有ADR早期征兆时宜及时处理,以减少严重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