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诊治颈神经后内侧支卡压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颈脊神经后内侧支易受卡压的部位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C2颈脊神经后内侧浅支(枕大神经)易受卡压处分别位于该神经走行于头下斜肌与枢椎椎弓板之间段、穿过头半棘肌段和穿上项线骨纤维孔处。(2)C3-5脊神经后内侧浅支(第三枕神经)易受卡压处分别位于该神经穿行头半棘肌和穿头夹肌段。C3颈脊神经后内侧深支即头夹肌支,该神经穿过头半棘肌处。(3)C3-8后内侧支穿颈脊神经后支骨纤维管。结论颈神经后内侧支穿行的骨纤维管、项部肌肉、项部肌肉的腱性组织是造成颈脊神经后内侧支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学和针刀治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和针刀治疗之法。方法在20侧成人尸体头颈标本上,对枕大神经的行径、动静脉穿斜方肌腱膜的部位、深筋膜以及易发生卡压的部位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对200例具有枕大神经卡压症状的颈椎病患者应用针刀分离松解术,采用不同方向和大小范围分离松解,进行对比性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有何差异。结果枕大神经在枕外隆突下方(28±02)cm,旁开(26±01)cm处穿斜方肌腱膜至皮下;动静脉穿斜方肌腱膜和深筋膜的部位约位于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的中、上1/3交界点;穿出点有大量腱纤维和筋膜束缠绕枕动静脉,是神经血管发生卡压的部位。结论采用枕大神经穿出腱膜和筋膜点的稍内侧进针,从外上向内下方(与后正中线约40°夹角)分离松解,便可解除因神经主干受压引起后半头麻痛。有时往往还需要扩大松解范围,因为枕外隆突至乳突尖连线中1/3外上方枕大神经分支浅出皮下处的分支,易被深筋膜硬化组织粘连和卡压,结合压痛点范围进行扩大松解,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和手术方法。方法:对2例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并观测了60侧成人腓骨下端的骨前嵴和30侧尸体小腿标本。结论:“站立性”小腿、足背及踝前疼痛是腓浅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特征,是腓浅神经行至腓骨下端骨前嵴时遭受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带卡压所致。治疗方法是切开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持带,将腓浅神经远离腓骨前嵴固定于皮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体表定位腓浅神经,为腓骨骨折提供安全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法:经4%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37~88岁,平均69岁;左侧35例,右侧31例。对下肢的腓浅神经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腓浅神经在小腿各部位的行走、分支情况及与体表标志的关系。结果:腓浅神经于腓骨颈的前外侧离开腓总神经,旁开腓骨头与外踝连线稍前方,下行于肌内、深筋膜下和浅筋膜内;主干12例在小腿以单支向下至足背,50例在穿出深筋膜于浅筋膜内分为2支,4例穿出肌肉后即分为2支。结论:为了避免损伤腓浅神经,腓骨中上段骨折宜从腓侧后肌间隙入路,腓骨下段骨折宜从腓侧前肌间隙入路。目的:体表定位腓浅神经,为腓骨骨折提供安全合适的手术入路。方法:经4%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6例,男42例,女24例;年龄37~88岁,平均69岁;左侧35例,右侧31例。对下肢的腓浅神经进行解剖,观察测量腓浅神经在小腿各部位的行走、分支情况及与体表标志的关系。结果:腓浅神经于腓骨颈的前外侧离开腓总神经,旁开腓骨头与外踝连线稍前方,下行于肌内、深筋膜下和浅筋膜内;主干12例在小腿以单支向下至足背,50例在穿出深筋膜于浅筋膜内分为2支,4例穿出肌肉后即分为2支。结论:为了避免损伤腓浅神经,腓骨中上段骨折宜从腓侧后肌间隙入路,腓骨下段骨折宜从腓侧前肌间隙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尸体上模拟内窥镜辅助下肘管减压及尺神经前置术,探讨该术式的注意事项.方法 在8具上肢标本上模拟内窥镜辅助下肘管减压及尺神经前置术,再对尸体进行解剖,观察尺神经松解、前置效果及有无前臂内侧皮神经损伤.结果 8侧标本均顺利去除肘部尺神经卡压的因素,前置尺神经充分,固定牢靠,未形成继发卡压.在肘管减压及尺神经松解过程中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均未损伤.皮下筋膜与屈肌旋前圆肌肌膜缝合固定法缝扎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2例,筋膜瓣法固定未对前臂内侧皮神经造成损伤.结论 在内窥镜辅助下能切除肘部尺神经卡压的常见因素,前置尺神经充分,并能有效降低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的损伤,但需注意皮下筋膜与屈肌旋前圆肌肌膜缝合固定法易缝扎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支,而筋膜瓣法固定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1998年 2月~ 2 0 0 2年 3月 ,采用带腓浅动脉远端蒂的筋膜皮瓣转移修复小腿中下段、踝部及跟部软组织缺损 11例 ,皮瓣全部成活 ,效果良好 ,报道如下。1 应用解剖  腓浅动脉在腓骨小头下约 4 7cm处起自胫前动脉[1] ,向前外走行 ,行经小腿前外侧肌间隔 ,趾长伸肌与腓骨长肌之间 ,动脉起始处外径 1 0mm ,伴行静脉 2条 ,行程中有腓浅神经伴行 ,在小腿中下部与腓浅神经一起穿出深筋膜进入皮下 ,由起始到穿出深筋膜的长度为 2 6 9cm[2 ] ,腓浅动脉较粗且恒定存在 ,它在下降的过程中 ,尚得到 3~ 4条胫前动脉下段肌间隙穿血管的加强 ,…  相似文献   

7.
桡神经浅支卡压征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用局封治疗11例桡神经浅支卡压征。随访6个月-1年,疗效满意。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手背及前臂远段桡侧疼痛;手背桡侧感觉减退;患手握力下降;Tinel征阳性。桡神经浅支穿出点神经是固定的,进入浅部后有一定的滑动度,长期反复活动腕关节,使桡神经浅支反复牵拉、磨擦,以致水肿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造成卡压是其发病的解剖因素。  相似文献   

8.
桡神经前臂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明确桡神经前臂各肌支的解剖学特征。方法取成人上肢标本47具,肉眼及放大镜下,于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上约10cm处,肱肌与肱桡肌间找出桡神经,沿其主干向远端分离出前臂各肌支至入肌点,观察各肌支数目及走行,以肱骨外上髁为测量起点,沿神经走行测量各肌支发出点、入肌点高度,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47具标本中,有35具(74.5%)桡神经深支走行与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基本吻合;各肌支数目不等,其中指伸肌支数目最多,平均4.6支,拇长伸肌支及示指伸肌支数目较少,平均仅为1.1支;有29具(61.7%)桡侧腕短伸肌支发自桡神经浅支,15具(31.9%)发自桡神经深支,3具(6.4%)与桡神经浅、深支一同发出。结论前臂于旋前位时,肱骨外上髁至尺骨茎突连线近端7/10可作为桡神经深支的体表投影;指伸肌支、尺侧腕伸肌支及小指伸肌支长度较短及其发出点距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位置相对较近是医原性桡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不同肌支数目差别较大与其所支配肌肉的结构、功能有关;不同报道中桡侧腕短伸肌支起源差别较大可能与解剖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偏差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探讨从口内入路咬肌神经的解剖方式和毗邻关系特点,为临床行咬肌神经切断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将甲醛固定12个月以上的12具成年尸头标本,从标本中部矢状劈开,共23侧,去除头面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咬肌,将咬肌下端止点自下颌骨剥离,在颧骨的咬肌前缘和后缘锯断颧骨,将咬肌瓣向后上翻转,显露咬肌间隙,精细分离咬肌神经干进入咬肌处和在肌肉内的走行,测量相应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咬肌神经在咬肌内侧,自颞肌腱后缘进入咬肌间隙后,在咬肌筋膜下走行,逐渐进入肌肉深层,走行约(8.86±3.07)mm 后,多数分为前后2支主干,并与咬肌血管伴行。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穿出点到神经分叉点距离为:左侧(9.84±2.88)mm,右侧(7.88±3.08)mm;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绕出点到咬肌颧骨附着点前缘距离为:左侧(56.14±3.33)mm,右侧(56.23±4.35)mm;咬肌神经自颞肌腱后缘绕出点到下颌切迹最低点距离为:左侧(12.70±2.51)mm,右侧(11.30±3.31)mm;咬肌神经绕出颞肌腱点距下颌支前缘凹陷处距离为:左侧(38.09±5.00)mm,右侧(36.48±5.32)mm。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左侧和右侧咬肌神经与各解剖点的距离,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咬肌神经走行较稳定,周围有典型的解剖标记,口内入路显露咬肌神经可行,可以设计口内入路咬肌神经切断手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用局封治疗11例桡神经浅支卡压征。随访6个月-1年,疗效满意。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手背及前臂远段桡侧疼痛;手背桡测感觉减退;患手握力下降;Tinel征阳性。桡神经浅支穿出点神经是固定的,进入浅部后有一定的滑动度,长期反复活动腕关节,使桡神经浅支反复牵拉、磨擦,以致水肿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造成卡压是其发病的解剖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的走行、长度、分支及其卡压的因素等。设外踝最突出点为A点,胫骨粗隆与腓骨头连线的中点为B点。同时,确定了该神经从腓骨长、短肌之间浅出处(C点)及穿出深筋膜处(E点)的体表位置。其中E点位于A点的近侧8.3cm±1.1cm,AB线前方0.8cm±0.2cm,C点位于A点的近侧15.4cm±1.5cm,AB线后方0.6cm±0.2cm。并按自身比例换算成相对值:AE/AB为0.26±0.03;AC/AB为0.49±0.04。本文为临床探讨腓浅神经卡压症的病因提供解剖学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感觉重建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 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感觉功能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40侧常规防腐的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小腿外侧部感觉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1例标本摹拟手术设计. 结果 ①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头尖平面上方约7 cm处自腓总神经发出,向下随腓总神经行一短程后穿出胭筋膜至小腿外面,沿途发出1~3个终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Ⅰ、Ⅱ区的皮肤.②腓浅神经在腓骨头下1.9 cm处起于腓总神经,先于腓骨长肌与腓骨之间向下向前行,继降于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并分支供应两肌,其主干(纯感觉支)径直下行于腓骨短肌与小腿前肌间隔之间,在小腿外侧Ⅱ、Ⅲ区交界处穿出深筋膜至皮下组织中分为足背内侧、中间皮神经,分布于小腿外侧Ⅲ区和足背的皮肤.结论 通过腓肠外侧皮神经主干与受区感觉神经分支吻合,可重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背阔肌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采用大体解剖方法结合4倍显微镜,解剖后背区及侧胸区层次结构,观测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间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 T5-10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1-2cm相应间穿出,水平向后背走行较长距离,在肩胛下角线附近浅出皮下,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并与下位胸脊神经后支在肩 胛下 线相吻合,其中T6-8外侧支的后支分支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与血管蒂较近,结论:可设计以第6-8肋间神经外侧后支为神经[蒂的背阔肌感觉皮瓣。  相似文献   

14.
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解剖和临床两方面探讨隐神经髋下支卡压症的的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 解剖10具成人固定尸体,观察隐神经髌下支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对8例隐神经髌下支卡压症的患进行l临床观察和分析。结果 30%(6侧)隐神经髌下支直接发自股神经,且不行走在Hunter’s管内。30%(6侧)从Hunter’s管内发自隐神经,并穿该管前壁腱板浅出。髋下支发出后80%(16侧)穿缝匠肌至膝内前下部,穿出点周围均为致密结缔组织。在膝内前下部髌下支和深筋膜紧密连在一起。8例患,7例局封治疗,1例手术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 隐神经髌下支在行径途中多处可受到卡压,局封治疗一般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颈5神经根走行变异一例王东风,孔庆喜,马焕明我们在对24具成人尸体标本竹丛根干部进行解剖学观察中发现其中1具右侧颈5神经根走行异常。介绍如下;右侧前斜角肌由起始部即明显均分为前后二部分,裂隙明显,颈5神经根由其上嵌裂隙处穿出斜向外下方与从前、中斜角肌...  相似文献   

16.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解剖学研究为基础,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与手术层次。方法:对10例(20侧)防腐人头标本进行头面部逐层解剖,观察面部脂肪分布与眶上血管神经、滑车上血管神经、面神经的走行特点。结果:额正中部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1.9±0.2)mm,颞部发际缘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2.4±0.3)mm,面颊部颊脂肪垫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3.1±0.4)mm。眶上血管神经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别穿过额肌、帽状腱膜进入头皮。滑车上血管神经穿过额肌分布于近中线的额部皮肤。面神经颞支向前上方走行于颞浅筋膜深面。面神经颊支出腮腺后走行于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深面,其分支相互吻合呈立体网格状。结论:额部于额肌深面、颞部于颞浅筋膜浅面、面颊部于SMAS浅面,是锯齿线的安全植入层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CO_2气腔内窥镜下腓肠神经切取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侧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观察腓肠神经组成、走行、血供特点,及与小隐静脉的关系.结果 腓肠神经组成类型以腓肠内、外侧皮神经汇合型为主,腓肠内、外侧皮神经发出后走行于深筋膜深面,在深筋膜下的长度分别为(18.54±0.32)cm和(19.64±0.20)cm;腓肠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层.在小腿上段神经与小隐静脉之间有深筋膜分隔.而小腿下段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密切共同走行于浅筋膜层.在腓肠肌肌峰平面,腓肠内侧皮神经位于小隐静脉深面内侧(0.70±0.06)cm,腓肠外侧皮神经位于小隐静脉深面外侧(3.16±0.04)cm.结论 在小隐静脉体表投影腓肠肌肌峰平面外侧1.5cm设计内镜入口,在内镜入口内、外侧3.0~3.5cm设计操作入口安全.在深筋膜深面切取腓肠内、外侧皮神经,长度分别为19cm和18cm;还可以避免损伤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走行于浅筋膜层内与小隐静脉关系密切,切取容易导致出血和小隐静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桡神经浅支卡压的依据并讨论了该征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解剖观测了20具4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浅支穿出处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距桡骨茎突的距离,随访了12例患者,9例采用局部封闭治疗,3例采用手术神经松解治疗。结果:桡神经浅支穿出部位为腱性组织所包绕。该处筋膜将肱桡肌腱挤在一起,从而易于受压。临床随访6个月至2年,保守及手术治疗患者症状均完全消失无复发。结论:解剖:桡神经浅支在前臂中下段易发生卡压有其解剖学基础。临床上病程短症状轻患者保守治疗往往能有较好疗效,病程长症状重或存在其它病理性压迫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股外侧肌浅区的解剖, 探讨采用股外侧肌浅区肌肉进行动力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020年3月-2022年12月, 西安凤城医院手足显微外科通过尸体解剖2例4侧, 术中观察和测量21例21侧, 对股外侧肌浅区肌肉的大体形态及厚度、肌肉长度、宽度、肌纤维长度、肌肉表面肌纤维羽状角等结构进行测量, 并对血管、神经在肌肉内的走行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尸体解剖发现股外侧肌浅区呈梭形, 近端为膜部, 远端是肌肉部分, 起于大转子, 止于髌骨及股直肌;膜的下面肌纤维依次排列起于此处并自上而下止于深筋膜;肌肉表面肌纤维羽状角为(18.9±3.3)°,肌肉厚度为(1.96±0.48)cm;浅区有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和股神经第2支分布, 相互伴行, 距入肌点前5.0 cm血管外径(2.39±0.52)mm、神经直径(2.64±0.61)mm;进入肌肉后每隔1.0~1.5 cm, 分别向前、后发出分支;神经在入肌点以远0~2.5 cm处, 常有1条向后侧走行的较大的分支进入肌肉, 4侧标本均出现, 术中观察21侧出现率为90.5%, 其直径为(1.23±0.28)mm。结论股外侧肌浅区有独立的血管...  相似文献   

20.
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为腕掌部手术避免损伤掌皮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5 0侧成人上肢标本的掌皮支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其营养动脉等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掌皮支在腕远横纹的“0”点近端(4 4 .9± 2 1.6)mm处发自正中神经桡侧 ,在该点近端 (18.6± 11.5 )mm处穿出前臂深筋膜后 ,紧贴深筋膜和屈肌支持韧带浅面 ,越豆、舟顶间线的中、外 1/3交点至手掌。在“0”点远端 (8.2± 3 .4)mm处穿出掌腱膜。掌皮支干长 (4 9.7± 2 5 .2 )mm ,起点处宽 (1.2± 0 .9)mm。掌皮支主要分支有 3支者占 5 2 %(2 6侧 ) ,2支者 3 4% (17侧 ) ,1支者 14 % (7侧 ) ,它主要分布于手掌的大鱼际区和掌中区。桡、尺动脉发出营养支 (84.69% )与掌皮支干伴行后进入神经 ,掌浅弓发出营养支 (89.62 % )直接进入掌皮支的手掌部分支。结论 腕掌部手术应靠近尺侧作纵切口以免损伤掌皮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