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4年Appelman等报告7例结肠袋形正常的多发性长条状息肉样病变命名为丝状息肉病(Filiform polyposis),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非寻常后果。1975年Spark又报告一相似的病例,但继发于回肠的Crohn’s病。1978年Zegel又报告4例,也认为这些丝伏息肉是弥漫性粘膜炎的非特异性反应的后果,强调不应与肿瘤性息肉相混淆。此外,1977年Joffe收集文献上记载的个案并加上4例,报告了12例与丝状息肉病相似但丛集形成腔内肿块的病例,命名为局限性巨大假息肉病(Localized giant pseudopolyposis),强调应与乳头状腺瘤或癌鉴别。  相似文献   

2.
丝状息肉病(Filiform polyposis)是一种特殊的临床—病理—X线综合症。A-ppelman等于1974年首次报告并命名,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特殊表现。但亦可见于肉芽肿性结肠炎、Crohn’S病和其他结肠炎症。国内仅见三例报道,我院最近收治一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以其罕见,特提出报告。病例摘要患者男,44岁。间断性便血伴里急后重和下腹坠痛8年余,加重二年,于1986年3月8日入院,住院号21403。8年前开始腹泻,便中有粉红色粘液样物排出,曾用抗菌素治疗一个月后症状缓解。以后每年均出现间断性血便,无诱因。近二年便次增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炎性假瘤)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其病变特点为在局部形成息肉状或蕈状肿块,临床上常误诊为真性肿瘤。国外文献中 Vanek 于1949年首先报告一例胃之炎性纤维性息肉,以后陆续有不少发生于胃肠道不同部位的报告。此病命名繁多,有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肉芽肿,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之肉芽肿,炎性纤维性息肉,炎性假瘤等。本文报告之8例小肠炎性纤维性息肉,均是在1976—1977年外检工作中发现的,说明此病并非罕见。  相似文献   

4.
杨姗姗 《河北医学》2003,9(9):843-844
黑斑—胃肠息肉病 ,又称Peutz -Jegher综合症(Peutz-Jeghersyndrome ;PJS)是十分少见的儿童胃肠息肉病。薜娟等[1] 报告儿童肠息肉病 5 91例 ,仅 3例(0 .5 %)是PJS。自 1994年已来我院小儿外科收治儿童PJS4例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男 ,11岁。自生后发现唇、颊粘膜、指 (趾 )端和手掌有褐色斑。 5岁时便血 ,排便时息肉自肛门脱出 ,在外院摘除。曾作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并发现空肠有 2枚 2 .0cm× 1.5cm息肉。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电切升结肠息肉 1枚 ,0 .5cm× 0 .5cm× 1.0cm。入院时Hb5 1g/L ,RBC1.6 4× 10 12 /L。输血后 ,手术…  相似文献   

5.
丝状息肉病是消化道息肉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病临床罕见。  相似文献   

6.
黑斑息肉病,首见于Peutz于1921年报道,Jegher等于1949年对本病又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故被称之为Peutz—Jegher综合症,简称为PTS,为一少见的家族性疾病。西方国家已有300余例报道,在我国也收集到168例。PJS具有典型的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遗传因素三大特征。仅有典型的色素斑或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称为不完全性者。临床主要症状和息肉产生并发症所致腹痛、肠套叠、肠梗阻、  相似文献   

7.
<正>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LG)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病,迄今国内共报告93例(表1)。1937年金氏等首先报告7例,认为是一种新的肿瘤性疾病,与Mikulicz病相似,命名为“嗜伊红球增多性淋巴母细胞赐”。1957年又补报16例,并改名为“嗜伊红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指出本症有十大特征。1964年林氏报告10例本  相似文献   

8.
黑斑 -息肉病 (Peutz Jegherssyndrome,PJS)是以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和特征性黏膜、肢端皮肤色素沉着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人多因息肉引起的并发症而需手术治疗。以前认为错构瘤恶变机率很小 ,但近期报道 :黑斑 -息肉病患者为典型的恶性肿瘤高发人群[1] 。现对我院 2 0 0 4年发现并治疗的 3例黑斑 -息肉病及文献报告进行回顾 ,讨论有效的治疗方法。1 临床资料我院 2 0 0 4年上半年连续收治黑斑 -息肉病 3例 :男性 2例、女性 1例 ,年龄在 2 0岁~ 2 5岁 ,1例因结肠脾曲肠套叠急诊手术治疗 ;1例为肠套叠术后 2a ,肠镜示结肠多发息…  相似文献   

9.
黑斑息肉综合征全称黑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又称Peutz-Jeghers综合征(P-J综合征)。临床上此病罕见,收集本院1990—2010年共诊治的10例P-J综合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色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病,国外文献上常用有关色素沉着和息肉并存的各种名称加上Peutz-Jegher综合征双重命名法,我们认为费立民所用色斑息肉病一词能简明地反映了本病特征,值得采用。我院于1978~1985年共收治三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色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病,国外文献上常用有关色素沉着和息肉并存的各种名称加上 Peutz-Jegher 综合征双重命名法,我们认为费立民所用色斑息肉病一词能简明地反映了本病特征,值得采用。我院于1978~1985年共收治三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Peutz—Jeghers综合征1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又称为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类少见的胃肠错构瘤性多发性息肉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口周皮肤、颊黏膜和指趾末端黑色素沉着和消化道多发性息肉为特征。我院2003--2008年收治黑斑息肉病患者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2004年11月24日收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本病为一罕见的遗传性皮肤病,1939年由Hailey 和 Hailey 首先报道,并定名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FBCP)为现今所沿用的命名。其他命名尚有 Hailey—Hailey 病,水疱型 Darier 氏病等。最近三个月内即我们见到本病3例,而3例均被误诊为湿疹或脓疱疮。说明本病少见似与部份病例漏诊、误诊有关。兹报告6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我院及下属4家县级医院于1983—1993年共收子宫内膜标本3240份,除内膜腺癌、增殖症等所致的息肉样病之外,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92例。现将临床管理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年龄与发病率:92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年龄为21—74岁,其中30—60岁患者为77例,平均47岁。本文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为92/3240例(2.8%),考虑到取材等因素的影响,单以子宫切除标本计算,修正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为40/704例(5.75%)。其中<30岁及≥70岁组的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为0%;30—39岁为3.9%;40—49岁为6.1%;50—59岁为6%;60—69岁为7.1%。绝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宫腔镜在诊治子宫内膜息肉中的优越性,我们回顾性分析2003年1—12月因子宫异常出血就诊病例中拟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的12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息肉80例,其中经宫腔镜诊断治疗65例,经诊断性刮宫确诊15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旭  潘振龙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1):2311-2311
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以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和特征性黏膜、肢端皮肤色素沉着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人多因息肉引起的并发症而需手术治疗.以前认为错构瘤恶变机率很小,但近期报道:黑斑-息肉病患者为典型的恶性肿瘤高发人群[1].现对我院2004年发现并治疗的3例黑斑-息肉病及文献报告进行回顾,讨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总结 1983年 6月~ 1998年 6月 1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行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伤口感染 1例 ,骶前感染 1例。随访 11例 ,随访时间 1~ 16a。 2 4h排便中位数为 7次 (6~ 11次 /2 4h)。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 Danbolt 氏于1942年首先报告本病两例,因皮损主要限局于腔洞周围和四肢,常伴腹泻,而命名为肠病性肢端皮炎。此后,文献屡有报道,现将我们所见12例总结报告如下。一、病例分析1.发病年龄和病期:12例中发病年龄在3个月以内者7例,4—5个月者3例,6—8个月者2例。病期在1—2月者8例,2—3月者2例,半年以内者2例。2.性别:男性8例,女性4例,男女之比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大肠腺瘤病又称大肠息肉病,分为①肠息肉—黑色素班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②家族性大肠息肉病,③肠息肉症合并为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骨组织瘤(Gardner综合征)。本文介绍家族性大肠瘤病两个家族共7例。例1:祁海,男,36岁,蒙族,腹泻,粘液血便反复发作已4年,便频,每年发作3~4次。近3个月来症状加剧入院。检查;贫血貌,不对称型腹胀,左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