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基于《内经》,别户于东垣,发扬于诸家。《内经》提出脾胃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东垣本《内经》“土者生万物”之旨,强调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治重升发脾阳,立“甘温除热”大法,著《脾胃论》,被后世称为“补土派”。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叶氏擅长柔润养阴之法,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善。历代医家治脾胃多从补虚立论,而张子和善用  相似文献   

2.
曾祺  陈琦辉 《新中医》2015,47(3):287-289
《内经》有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为本";胃气,是脾胃对饮食、水谷转输和消化吸收的功能,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升胃降"的生理活动的具体反映。《素问·厥论》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胃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津液,是人生存之根本;顾盼脾胃元气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发《内经》之微,所著《伤寒论》为治疗外感热病方书之祖,处处注意顾盼脾胃元气,并将  相似文献   

3.
骆常义  王淑英 《河北中医》2000,22(7):514-515
老年人脾胃本虚 ,决定了老年脾胃病的病理特点。《内经》指出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经临床观察 ,老年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 ,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 ,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 ,以致饮食积滞 ,湿浊困脾 ,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 ,其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 ,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 ,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升则健 ,胃降则和。肝主疏泄 ,协助脾胃纳化 ,脾、胃与肝 ,三者一气相通 ,则升降有度 ,纳化有常 ,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 ,是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4.
范宏宇 《河南中医》2003,23(8):61-61
中医的胃气学说 ,即是指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属燥土 ,脾主运化属湿土。燥湿相济 ,纳运协调 ,方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以滋养全身。升降相因 ,脾主升 ,胃主降 ,脾升则水谷之精得以输布 ,胃降则水谷之糟粕得以下行。脾胃的升降 ,维持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内经》有“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 ,“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之说。汪昂的《医方集解》里记载有“三人冒雾而行 ,一人死 ,一人病 ,一人无恙” ,究其因 ,死者空腹 ,病者饮酒 ,无恙者饮食。已故著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指出 :《伤寒论》三阳病…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在其代表作《脾胃论》提出了较完整的脾胃学说的理论 ,创立了一系列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李氏创立的升阳益胃法为内伤杂病的证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升阳益胃法理论基础脾胃元气论是东垣脾胃学说的一个中心内容。他认为元气是人体健康之根本 ,而元气之升发又源于脾胃之气。《内外伤辨惑论》说 :“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升发诸阳上升之气 ,此六者 ,皆饮食入胃 ,谷气上行 ,胃气之异名 ,其实一也。”因此 ,东垣提出的元气包括真气、胃气、谷气、卫气、荣气、清气、阳气、三焦之气等。分而言之 ,则成为各自…  相似文献   

6.
业师龚去非主任医师,系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从医刀余载,学验俱丰,尤长于脾胃病的治疗。他认为脾胃以通为顺,贵在升降格司,纳化有常,治在调和为其要。《内经》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龚老认为,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流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细…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的养生观 ,在经典养生论的基础上颇多发挥 ,首重调护后天脾胃 ,并提出了远欲、省言等养生要旨 ,对后世影响甚深。1 节制饮食 ,调护脾胃东垣《脾胃论》 ,阐发“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同时撰《脾胃将理法》、《摄养》、《远欲》、《省言》置于卷末 ,体现了李氏调护脾胃治未病 ,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保健思想。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泉 ,脾胃功能的强弱 ,决定元气的盛衰 ,而内在的元气是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 ,人受水谷 ,则脾胃输布精微 ,化生气血 ,奉养生身 ,胃主降浊 ,将体内代谢性废料和饮食的糟粕排出体外。脾升胃降 ,共同…  相似文献   

8.
脾胃病临床很常见,其治疗方法各异,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故脾胃升降为之主要轴心,理气一法运用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取重要部分。现就临床试探,粗略认识体会,不妥之处恳请斧正。1 脾胃乃升降之轴心 脾胃居中焦,诚人体气机升降的轴心。脾主升清,将水谷之精微输送四肢百骸以充养,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正如叶天士曰:“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主降则和……”。这  相似文献   

9.
从脾胃论治2型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燕丽 《河北中医》2000,22(9):685-68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历代医家多以阴虚燥热论治。但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对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 ,发现其发病与脾胃关系密切 ,往往通过调治脾胃后 ,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整体情况得到改善。现讨论如下。1 脾胃失调 ,易发消渴脾胃为受纳运化水谷精微的脏腑 ,胃主受纳 ,为水谷之海 ,脾主运化 ,为胃行其津液 ,使饮食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运化布达全身 ,使各脏器皮毛得以滋养。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 :“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  相似文献   

10.
蒋惠明  茹甫毅 《陕西中医》2001,22(7):430-432
脾胃同居中焦,表里相配,经脉络属,脾主运化、统血,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对机体的重要性。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脾胃病的治疗方法用温、理、通三法概而括之,与同道共磋商。 1理论依据1.1牌之生理病理:脾主运化,即消化、转输之意。《内经》云:“谷气通于脾”,脾之健运则消化吸收转输功能旺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毛皮筋骨等组织得以濡养。反之,如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转输功能失取。就会出现脘痞、腹胀、腹泻、疲乏、消瘦、营养不良等症。正如《内经…  相似文献   

11.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源流可概括为:奠定于《内经》,充实于仲景,形成于东垣,发展于叶桂.本文仅对《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学说思想,作一初步剖析.强调正气 基于脾胃脾、胃同居中焦,主受纳腐熟,主运化,具有升清降浊之功,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性喜刚燥,胃性喜濡润,脾胃燥湿相济,升降协调,才能共同完成受纳、腐熟和输布的生理功能.因此,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是脾胃功能健旺的三个重要环节.脾胃的功能,包括“阴”和“阳”两方面,即脾阴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一书 ,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东垣先生认为 ,脾胃是元气之本 ,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一升一降 ,相辅相成 ,使气机生生不息。如果饮食不节 ,寒温不适 ,劳倦过度以及情志失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胃不能受纳水谷 ,脾难以辅送精微 ,升降机能失调 ,则脾阳下陷 ,阴火上乘 ,五脏受病。他在《内经》“甘温除大热”的启发下 ,仿照《伤寒论》有关甘温药组成的方剂 ,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使“甘温除热法”更臻完善。本方药简效宏 ,不管是内、外、妇、儿科 ,还是五官科 ,只要…  相似文献   

13.
梁栋 《养生月刊》2003,24(11):516-517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周身的津液、营养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景岳全书》说:“盖人自有生以来,惟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胃强则强,  相似文献   

14.
高志林副主任医师,临证工作30多年,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手不释卷,习《内经》,研《伤寒》,集各家之长,纳各家精髓,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现将愚徒在学习中的一点体会做一辑要。1对脾胃病的诊治脾以运化为功,胃以纳谷腐熟为能。而脾的运化功能又赖肝的疏泄之机,所以吾师在治疗脾胃病时,首先提出疏肝为先,即“治脾当先疏肝”。因为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况脾之有疾首先表现在运化不能,则胃之升降失和,水谷不化,精微不运,久则脾胃虚弱,土虚木郁,出现肝之疏泄太过或不及之征,二者皆可使脾胃病加重,所以说,治疗…  相似文献   

15.
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亚琴 《河南中医》2004,24(9):75-76
脾胃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受纳且主降浊,脾主运化且主升清;其性也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主化育。由于二者位居中焦,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因而脾胃被称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此如《医圣心源》所言:“脾升则肝肾亦升,故乙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以中气之善运也。”正因于  相似文献   

16.
杨杰 《福建中医药》2006,37(5):56-57
1历史渊源胃阴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始于内经,倡于东垣,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加以完善。东垣创立脾胃学说以来,大多以补益脾阳为主,他主张脾胃合治,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后世受其影响,往往以治脾而笼统治胃,弊端甚多。至清代,叶天士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强调脾胃分治,重视滋养胃阴,才最终纠正了这一弊端。滋养胃阴其实古已有之,如内经中已提出燥者濡之,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之虚火咳喘。此外,仲景创立的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都以滋养胃阴立方。此后,刘河间提出胃润泽论,李东垣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张元素认为脾喜温运,胃宜润降,朱丹溪主张清和之法养脾胃,喻嘉言强调保护胃中津液,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叶天士。但真正系统的提出胃阴学说应首推叶天士,他秉承内经,主遵仲景,继承东垣,又博采众家,创立胃阴学说。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纳食物主胃,运化主脾。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太阴湿润土,得阳始运;阳明躁土,得阴自安。这些观点说明了脾胃的不同生理特点和治疗原则,因而脾胃当分开而论,明确了脾胃分治的思想,为胃阴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试论脾胃     
陈道恒 《河北中医》1998,20(5):311-312
脾与胃,位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人之既成,虽得益命门先天之精气,以上形体之基,人之既长,却必赖脾胃后天之精微,以成形体之壮.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笔者拟从生理、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加以论述.1 生理上为后天之本1.1 生化之源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两者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又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阐明脾胃在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旺盛,则消化吸收功能健全,精、气、  相似文献   

18.
韩雪  葛国岚 《光明中医》2012,27(3):564-565
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较成人为多,脾胃负担比成年人相对较重.而小儿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运化功能不足,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寒温不能自调,易致积滞,伤及脾胃,正如《素问·痹论》讲“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乃中焦枢纽,主运化水湿,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伤,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力,继而累及他脏,诸病丛生.清代沈金鳌强调:“小儿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干成疾,亦必兼宿食”.万全在《幼科发挥》中强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诸多儿科疾病的发病均与食积有关,从食积论治一些儿科疾病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9.
一、脾胃升降的生理及病理特点脾胃是整个机体脏腑、气血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和胃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输运和生化的过程。东垣《脾胃论》云:“脏腑的升降浮沉,以脾胃为枢纽。”朱丹溪又说:  相似文献   

20.
张璐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深研轩岐仲景之精髓,私淑张景岳、薛己,善于治疗脾胃病,认为土载万物而并受之,故脾胃有权为无病之因,提出“理脾则百病不生,不理脾则诸病续起,久之仍入于胃也”的观点。张璐在前贤论治脾胃久病虚损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脾胃的运化职能,总结出“药补无如先粥养”理脾大法,同时对药误、医过与过度医疗等见解独到,进而丰富了脾胃学术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