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古辞书中的"咽""喉""咙""嗌""噎""■""喝"等医学词语进行梳理分析,辨别异同,明其所指。[方法]采用文献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史类典籍文献与中医古籍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体解剖学知识,确定"咽""喉""咙"三者的位置关系。[结果]咙即咽,咽与喉相连,喉在上,咽在下。"嗌""噎"为咽部疾病,指吞咽食物困难。"喝""■"为喉部疾病,指声音嘶哑。[结论]由此可知,综合运用文史与医学古籍对存有疑义的医学词汇进行考释,可更加准确地理解医学词汇含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古辞书中的“咽”“喉”“咙”“嗌”“噎”“廝”“喝”等医学词语进行梳理分析,辨别异同,明其所指。[方法]采用文献比较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史类典籍文献与中医古籍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人体解剖学知识,确定“咽”“喉”“咙”三者的位置关系。[结果]咙即咽,咽与喉相连,喉在上,咽在下。“嗌”“噎”为咽部疾病,指吞咽食物困难。“喝”“廝”为喉部疾病,指声音嘶哑。[结论]由此可知,综合运用文史与医学古籍对存有疑义的医学词汇进行考释,可更加准确地理解医学词汇含义。  相似文献   

3.
4.
每当人们提起健康状况时,常会听到"三高"的说法,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其实,高血脂这个概念是不准确的。很多人认为,高血脂就是甘油三酯升高或者胆固醇升高,血脂异常其实并非那么简单。所谓血脂,顾名思义就是血液中的脂性物质,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它是一个大家庭,家中有四个"兄弟"。"大哥"叫胆固醇,"二哥"叫甘油三酯,"三哥"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四弟"叫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四兄弟都是"好人",都有用。不过,"大哥""二哥"和  相似文献   

5.
在医学稿件中,“的”、“地”、“得”三字混用现象较为普遍。之所以混用,主要是作者(包括有些编辑)对它们各得其所的语法位置了解不清。概括起来,我认为可根据以下五条规则把这三字进行区别。 (一) 名词前面用“的”。例如:胸水的比重,增厚的胸膜,抛物状的边缘,隆起  相似文献   

6.
对《广雅》中"疥""痎""痟""■"及与其相关病名进行探讨。利用古代辞书及其旧注,结合相关文献,考证名实关系,梳理病名之间的关系,缕清词义发展演变过程及用字情况,并对当代辞书释义进行补正。认为"疥"字本义为疥疮,又假借为"痎",表示疟疾;"痟"为头痛,又为全身性肌肉酸痛;"■"有两个义项,一指中暑;一指消渴病。"痟■"同"消渴",即今之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8.
“并发”与“合并”、“并发症”与“合并症”是医学常用词语,容易错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并发”一词的解释是:“由正在患的某种病引起(另一种疾病)”;对“合并”一词有两种解释,释②是:“指正在患某种病的同时又发生(另一种疾病):麻疹合并肺炎”。  相似文献   

9.
对“癘”“”“痱”“”“脪”“瘘”等6个疾病词及其相关词汇进行考证。主要利用佛经音义相关材料,结合历代辞书、文献材料,与《汉语大字典》相关条目进行比对,补充了某些疾病词的书证,增补或订补了某些词的义项,纠正了某些词的注音及释义,明确了某些词之间的字际关系,并据此对《汉语大字典》中这些疾病词及其相关条目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漏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概括了对护士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培养的体会。重点介绍了对护生全方位培养的具体做法及一些构想,同时也阐明了它与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4,20(3):193-193
  相似文献   

1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6,12(1):54-54
在医学书刊中“象”与“像”的应用常有混同,如核分裂“像”、图“象”等。  相似文献   

13.
<正>12月7日与22日分别为"大雪"与"冬至"两个节气,顾名思义,这时雪量加大,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发,民谚有"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之说,即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一种习惯,把找医生看病叫做“求医”,即乞求医生来为自己或者亲人解除病痛。如果医生把病人的病治好了那就是“救命恩人”,所以,医生的职业伟大,神圣,很多人走上行医的道路也就是冲着这个而去的,虽然他们也接受医德医风的教育,也有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周易》中的八卦学说和《伤寒论》中的六经学说,在对生理、疾病及事物的认识方法上,均具有阴阳属性和数学化定量的概念,来说明六经辨证学说与八卦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5,11(4):287-287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英美一些学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本病在20年代尚属少见,30年代以后逐渐增多,50年代以来在一些国家中受到广泛重视。据有关报导:在美国冠心病死亡率居首位,每年约有50万以上的病人死于冠心病。资料表明在60年代后期每10万人中35-6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数以北欧国家、芬兰、美国最多。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故有正在增多的趋势,值得提高警惕,高度引起重视。祖国医学对类似冠心病的表现也早有记载。远在公元前五世纪《黄帝内经》中即载有“真心痛”“卒心痛”“厥心痛”等病名,但中医书籍中的“心痛”是一个含义较广的综合证候,因此很难用一种中医证候说明就  相似文献   

1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6):542-542
在医学书刊中“象”与“像”的应用常有混同,如核分裂“像”、图“象”等。  相似文献   

19.
结合古辞书、医籍、其他古籍文献中关于“瘅”和“疸”的相关记载,以形、音、义三方面为基础,对早期文献的论述进行详细考察.经考释,“瘅”有3种含义:一指一类由于虚劳导致气逆的病证;一指风邪侵袭手足所致疾病;一指火瘅,为小儿病,或同“火丹”.“疸”为酒食过度导致脾胃湿热瘀结,热气郁蒸所致的病证,表现为目黄、身微黄、齿黄、爪甲黄,并伴身痛.早期医籍中记载的“瘅”和“疸”的主要区别在于“瘅”以虚劳为前提,以气逆为基本病机,此气为胆气、全身阳气或五藏之气等;而“疸”为湿热蕴脾所致,其所郁蒸之气则为脾气.后来由于通假混用及其病证表现上的某些相似之处,二者在医籍中的病因病机、病证表现、证治方药等都出现了混同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源自《本经》提出的“七情”中的“相反”,既药物相互〈br〉 配伍后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因而后世医者大多望而生畏,不敢轻易用取禁忌配伍的方药。然而十八反是不是纯粹的配伍禁忌,各代医家也各持所见。但至今从未有学者探讨“十八反”中“攻”“、战”“、叛”三字相互关系,是否与“反”字都同出一辙,本文将通过对十八反历史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辨析“十八反”中“反”与“攻”“、战”“、叛”四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悉古人所创“十八反”歌诀的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