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C6脑胶质瘤的CT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及其血管生成。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后1w、2w、3w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荷瘤1w组肿瘤区各灌注参数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增大(P<0.05),但没有明显新生肿瘤血管;荷瘤2w及3w组肿瘤区CBF,BV,PS值和瘤脑交界处PS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明显增大,肿瘤中心、肿瘤周边和瘤脑交界处之间仅PS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区微血管密度(MVD)值明显增大,以肿瘤周边更为明显,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观察期内肿瘤中心和周边区域CBV值及肿瘤中心PS值与相应的MVD值呈等级正相关,rs分别为0.576、0.482和0.646(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肿瘤区域不同部位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其中肿瘤周边区域CBV和PS值变化明显,反映了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常规MR检查结合CT灌注成像早期观察胶质瘤基因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于右侧尾状核接种C6胶质瘤细胞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大鼠于相同位置注入携带融合基因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接种后第2、3周行MR常规及CT灌注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 第2周对照组与治疗组大鼠C6胶质瘤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大鼠的rCBF及rCBV小于对照组(P<0.05).第3周时治疗组大鼠肿瘤体积、rCBF及rCBV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早期发现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对大鼠C6脑胶质瘤局部微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鼠C6脑胶质瘤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用于大鼠C6脑胶质瘤微循环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2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荷瘤大鼠分为二组,一组于接种后1、2、3周分别行MR检查以评价肿瘤生长,另一组于接种后2周时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特征及MR表现符合文献报道。肿瘤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及瘤脑交界处CBV,MTT,PS值均明显大于对侧正常脑组织(P<0.05),肿瘤中心PS值大于肿瘤周边(P<0.05),CBF、CBV、MTT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区有较多新生血管,肿瘤周边更为丰富。结论CT灌注成像可用于研究大鼠C6脑胶质瘤的微循环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能谱CT不同能量成像条件下实验小型猪肝血管影像图像质量,以确定最佳延迟扫描时间和单能图像。方法 对9头小型猪均行常规宝石能谱成像(GSI)扫描,而后注入对比剂,应用智能追踪(Smart Prep)技术对肝脏行动脉期扫描,延迟35、50、70 s分别釆集能谱CT增强图像。测量各延迟时间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计算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获得上述差值的峰值,比较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肝静脉、肝实质CT值及其差值,确定小型猪门静脉期及静脉期最佳延迟时间。以5 keV为间距,选取40~140 keV的21个单能图像,测量三期图像的SNR、CNR和噪声,确定三期实验小型猪的最佳单能量图像。2名医师在盲法下对重建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结果 不同延迟时间门静脉CT值、肝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的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延迟时间肝实质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50 s,肝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的峰值出现时间为延迟70 s。在65 keV水平,三期图像SNR和CNR均较高,噪声较低。2名医师对三期重建图像的各项评分均≥3分,且均具有中等以上的一致性(Kappa=0.769、0.609、0.727)。结论 动脉期扫描后延迟50 s是能谱CT观察实验小型猪门静脉期的最佳延迟时间,延迟70 s是观察静脉期的最佳延迟时间;65 keV图像是观察实验小型猪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及静脉期的最佳单能图像。 相似文献
5.
CT灌注扫描对脑胶质瘤的血流量和血管通透性及其与VEGF表达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血流量(CBV)和血管通透性表面值(PS)的变化及其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后1周、2周、3周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各组肿瘤区CBV和PS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PS值增大(P〈0.05),荷瘤2周及3周组肿瘤中心区PS值比相应肿瘤周边区PS值增大(P〈0.01),与荷瘤1周组比较,荷瘤2周和3周组肿瘤中心PS值增大(P〈0.05);肿瘤区VEGF阳性表达随肿瘤生长而增加;肿瘤中心区CBV和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均为0.453(P〈0.05),肿瘤周边CBV和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43和0.742(P〈0.05)。结论: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伴随着肿瘤不同区域CBV和PS的增加,肿瘤区CBV和PS值变化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的方法获取脑胶质瘤组织相对脑血流容积值(rCBV),探讨rCBV值与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4例脑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8例,间变性胶质瘤10例,胶质母细胞瘤6例。常规CT扫描后,行CT灌注成像,构建分析脑血容量CBV图像,计算并记录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值,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量肿瘤组织的VEGF表达水平,观察CT灌注成像结果与病理分级和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组、间变性胶质瘤组及胶质母细胞瘤组的rCBV值分别为3.435±0.4628,6.672±0.8462,9.849±1.2636;VEGF在低级别胶质瘤组、间变性胶质瘤组及胶质母细胞瘤组中表达的ALD值分别为0.3177±0.0768、0.4693±0.0956、0.6368±0.1072,各组胶质瘤的rCBV值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rCBV和VEGF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r=0.86,P<0.001)。结论脑胶质瘤的rCBV和VEGF的表达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rCBV值可以间接反映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恶性血管外皮瘤(malignant hemangiopericytom,MH)又称血管外皮肉瘤(hemangiopericyte sarcoma,HS),是发生于血管外皮细胞的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MH患者的CT表现。1资料与方法2009年3月—2011年9月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H患者6例,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9~40岁,中位年龄35.3岁。患者术前均接受CT检查,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脑胶质瘤术后常规MRI增强检查疑复发的临床病例行CT灌注成像,测量术后复发病灶、放射性坏死病灶及脑组织正常区域的CT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以及其各相对参考值(rCBF、rCBV、rMTT、rPS)。结果复发组21例,CBF值、CBV值及PS值均明显升高,MTT 14例稍升高,7例稍降低,rCBF值为3.11±0.96, rCBV为3.82±1.06,rMTT值为1.19±0.34,rPS值为8.04±4.33。放射性坏死组4例,CBF值及CBV值均明显降低,MTT值及PS 值4例均稍升高,rCBF值为0.34±0.14,rCBV 值为0.44±0.12,rMTT值为1.79±0.58,rPS值为2.07±0.95。胶质瘤术后复发组与放射性坏死组比较,CBF、CB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组织正常区域比较,CBF、CBV、P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性坏死组与脑组织正常区域比较,CBF、CBV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PS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放射性坏死组rCBF、rCBV、r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脑肿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鉴别胶质瘤术后是复发还是放射性坏死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特异性能谱CT增强扫描评估阿西替尼抗兔VX2肝肿瘤血管生成疗效的价值。方法 将40只VX2瘤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5只,灌胃给予阿西替尼)和对照组(15只,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干预时间均为14天。对实验组行一站式灌注联合能谱CT扫描,对照组依次行能谱动脉期增强扫描和灌注CT扫描。重建基于实验组灌注CT时间-强度曲线所获肝肿瘤对比度最大时的能谱图像,以之作为对照组增强扫描时间;比较实验组不同时相肝肿瘤灌注参数与均一化碘浓度(NIC)相关系数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观察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与灌注参数及NIC间的相关性及相关系数间差异。结果 实验组肝肿瘤对比度最大时间为(18±4)s,可使对照组73.33%(11/15)肝肿瘤达到最大对比度。该时间点实验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肝动脉分数(HAF)与NIC均呈正相关,除BV外,各相关系数与各时相相应最大相关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BF(r=0.828、P=0.008)及NIC(r=0.820、P=0.010)与VEGFR-2呈正相关,PS与VEGFR-2呈负相关(r=-0.782、P=0.010),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特异性和个体特异性能谱CT动脉期增强可评估阿西替尼抗兔VX2肝肿瘤血管生成效果,能力与灌注CT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价值.方法:30例胶质瘤患者,低级别组11例,高级别组19例.在常规CT扫描的基础上行CT灌注成像检查.分析灌注图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面通透性(PS)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的r CBF、r CBV、r MTT、r PS均值分别为1.41±0.16、2.31±0.28、1.69±0.83、6.67±2.28;高级别胶质瘤的r CBF、r CBV、r MTT、r PS均值分别为4.96±2.17、4.69±1.65、1.29±0.55、19.19±8.65.两组r CBF、r CBV、r PS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结论: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能谱CT结肠成像提高小于10 mm结肠息肉检出率的有效性,并找到显示结肠息肉最佳的单能量图像。材料和方法:两段离体猪结肠通过结扎黏膜法分别获得连续的模拟息肉,第一段结肠内含有直径1~5 mm息肉20枚,第二段结肠含有1~10 mm息肉20枚。第一段结肠使用64排单源宝石能谱CT在40~140 keV范围内扫描,提取45、60、75、90、105、120和135 keV单能量图像数据,再使用普通64排多螺旋CT图像在同等条件扫描作为对照;第二段使用64排单源能谱CT结肠在三种固定辐射剂量(17.77 mGy、25.53 mGy和32.52 mGy)下分别进行45、60、75、90、105、120和135 keV单能量能谱CT扫描;各组图像经后处理获得CT仿真内窥镜、多平面重建和虚拟分割图像。对每组图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记录并比较每组图像中的息肉检出率以及平均对比噪声比。结果:结肠息肉离体模型研究显示应用单能量能谱CT对结肠息肉检出率略高于常规64排螺旋CT(P>0.05);75 keV单能量图像显示结肠息肉的对比噪声比最高(P<0.05)。结论:能谱CT结肠成像可轻度提高小结肠息肉(≤5 mm)的检出率,显示结肠息肉的最佳单能谱图像为75 keV图像。 相似文献
12.
双层光谱探测器CT从探测器角度进行技术革新,实现同时、同源、同向和同步能量分离扫描,可降低噪声、优化图像质量,提高病灶检出率,抑制伪影,具有定量定性分析物质、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对比剂用量等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双层光谱探测器CT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能谱CT各参数鉴别纯胆固醇及非纯胆固醇结石的价值。方法 采用能谱CT扫描离体胆结石,以红外光谱确定结石成分并分组,并于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结石最大层面勾画ROI,获得结石的能谱曲线及能谱CT测量参数[CT值、斜率、有效原子序数(Zeff)、钙水比值(CWR)],以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和亚组间参数的差异。利用ROC曲线获得各参数鉴别纯胆固醇及非纯胆固醇结石组的阈值,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纯胆固醇及非纯胆固醇结石组各能谱CT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各能谱参数鉴别诊断纯胆固醇与非纯胆固醇结石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各能谱参数鉴别纯胆固醇与非纯胆固醇结石效能均较好;不同成分胆结石能谱曲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icro PET/CT观察经三七总皂苷(PNS)治疗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脑葡萄糖代谢动态变化,探讨PNS影响葡萄糖代谢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及PNS组,每组10只,以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造模成功后2、6、24、48及72 h各组Micro PET/CT图像,测定感兴趣容积(VOI)的标准摄取值(SUV);对比术后72 h各组大鼠脑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表达。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SU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NS组术后6、24、48及72 h SUV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术后6 h脑缺血灶糖代谢水平最低,术后24 h、48 h及72 h不同程度恢复。模型组及PNS组GLUT-1、GLUT-3平均光密度值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且PNS组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 PNS可通过影响GLUT-1及GLUT-3表达而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葡萄糖代谢,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18F-FDG PET/CT用于评价脉络膜黑色素瘤(CM)的价值。方法纳入22例临床疑诊为CM的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进行影像学诊断并测量相关参数。以病理或最终临床诊断为标准,计算PET/CT诊断CM的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肿瘤代谢体积(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LG)与病灶基底最大径、高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中,PET/CT诊断20例CM、2例眼球良性病变;其中14例经病理确诊CM,PET/CT诊断CM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14/14)、25.00%(2/8)及72.73%(16/22)。14例CM病灶CT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平均CT值(83.96±25.18)HU,病灶基底最大径为(1.46±0.50)cm,高度为0.66(0.50,1.28)cm;PET/CT显示病灶糖代谢均高于对侧眼球,SUVmax为5.10(3.44,7.88),SUVmean为3.62(2.37,5.23),MTV为0.68(0.49,1.29)cm3,TLG为2.69(1.22,6.08)g。病灶MTV、TLG与病灶基底最大径(r=0.607、0.664,P均<0.05)及高度(r=0.829、0.758,P均<0.05)均呈正相关;SUVmax、SUVmean与病灶基底最大径(r=0.493、0.343,P均>0.05)及高度(r=0.464、0.398,P均>0.05)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18F-FDG PET/CT用于评估CM敏感度高、准确率较好,但特异度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光谱CT电子云密度图(EDM)结合CT表现鉴别急慢性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OVF)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48例同时存在急、慢性OVF患者的胸椎和/或腰椎光谱CT资料,共纳入110个骨折椎体,包括53个急性骨折(急性组)和57个慢性骨折椎体(慢性组)。比较组间骨折椎体光谱CT定量参数,包括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即常规CT图像)和40、70、10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中的CT值、 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电子云密度(ED),以 及常规CT表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急、慢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单一独立危险因素及联合模型鉴别诊断急、慢性OVF的效能。结果 组间光谱CT定量参数,以及终板中断征、骨皮质皱褶、椎体密度增高、椎体内气体影和椎体压缩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PI(OR=0.855,P=0.005)、ED(OR=16.432,P=0.005)、骨皮质皱褶(OR=0.038,P=0.034)及椎体密度增高(OR=0.025,P=0.013)均为急性OVF的独立危险因素,以之单独鉴别急、慢性OV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0.889、0.879及0.866,均低于联合模型的0.977(Z=3.47、3.73、2.95、2.71,P均<0.05)。结论 光谱CT EDM结合CT表现能有效鉴别诊断急、慢性OVF。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预测原发性肺癌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 纳入137例接受能谱CT检查的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腺癌组(n = 74)、鳞癌组(n = 39)及小细胞肺癌(SCLC)组(n=24).对比各组能谱CT参数,包括病灶40~100 keV间隔为10 keV的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