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头颈部肿瘤占全身肿瘤的5%[1],大部分来源于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鳞状上皮癌占95%.这类肿瘤早期诊断较困难,预后较差,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做出,其中病理检查是确诊手段.PET、PET/CT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影像技术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逐渐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38例小肠病变患者18F-FDG PET/CT的显像资料,均经手术或活检(37例)以及3年内随访(1例)证实,将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估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结果 :38例患者,FDG高摄取病变33例(另外2例SUVmax分别为1.6、2.3,在小肠生理性低摄取的背景下亦能准确发现病灶),其中肿瘤性病变占87.9%(29/33),良恶性病变代谢SUVmax值无统计学意义。CT以小肠新生物为肿瘤性病变最主要征象,包括肠管的局限性增厚(17/31)和软组织肿块(20/31)。3例假阳性(均有明确高代谢病灶,均发生肠梗阻)和1例假阴性(新生物及高代谢均不明显),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诊断原发性小肠病变的敏感度96.8%(30/31),特异度57.1%(4/7),假阳性率42.9%,假阴性率3.2%,准确度89.5%(34/38)。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对于部分代谢较高的良性病变和代谢较低的恶性肿瘤易误诊,需引起相关诊断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18^F-FDG PET/CT显像中的棕色脂肪组织摄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曾报道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全身显像中,一些位于颈背部、肩胛区、纵隔、肋椎关节旁、肾周等区域的生理性显影是相应区域的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摄取了^18F-FDG所致。本文就^18F-FDGPET/CT显像中BAT摄取^18F-FDG的现象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18F-FDG PET/CT显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约占全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80%,发生于胃肠道固有肌层,此病的特点是免疫组织化学CD117(KIT)染色阳性,具有腔外生长的倾向,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半数以上病例可发生胃肠道黏膜溃疡,恶性病变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膜,而局部淋巴结转移少见[1-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宫颈癌诊断、监测治疗后肿瘤复发与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宫颈癌患者60例,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结果确诊。结果:18F-FDG PET/CT显像对宫颈癌病灶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32/35)、92.0%(23/25)、91.7%(55/60)、94.1%(32/34)、88.5%(23/26)。其中7例治疗前患者,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敏感性为85.7%(6/7);宫颈癌根治术后尚未进行其他治疗的患者27例,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10/11)、87.5%(14/16)、88.9%(24/27);经宫颈癌根治术及放化疗综合治疗后的患者26例,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8%(15/16)、100%(10/10)、96.2%(25/26)。与同期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18F-FDG PET/CT显像诊断的敏感性更高,12例提高临床分期,特异性更高,7例降低临床分期。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于宫颈癌的诊断及残余病灶、复发病灶、转移灶的检出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明原发灶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群异源发生的肿瘤,指转移灶经穿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已得到确认而通过其他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回顾、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常规影像学检查)尚未发现原发灶的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10%[1-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36~83岁,平均61.5岁)均在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或AFP检测怀疑残留或复发,但传统影像学检查未能明确病灶时行全身PET/CT检查,检查结果以最终病理结果或随访结局为参考。结果:最终共证实28处病灶,PET/CT检测出了93.7%(15/16例)的肝内病灶,100%(12/12例)的肝外病灶,总体检出率为96.4%。在15例中,PET/CT至少能检出1个病灶。结论:18F-FDG PET/CT显像有助于诊断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传统影像学不能明确的肝内复发或新发病灶,并能同时有效地发现肝外病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早期活动性大动脉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9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并符合ACR诊断标准且在疾病早期完善了PET/CT检查的15例大动脉炎患者,收集并分析这些患者在疾病早期行PET/CT时的临床症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SUVmax值的差异性,SUVmax与炎症指标(包括血沉及C反应蛋白)做Spearman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记录分析PET显像特点。结果:15例患者均处于活动期,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有升高,平均SUVmax与C反应蛋白呈极强正相关(r=0.954,P<0.001),与血沉呈极弱相关性(r=0.098,P<0.01);最初就诊时符合ACR诊断标准的10例患者与不符合ACR诊断标准的5例患者的ESR、CRP及平均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PET/CT显像中的FDG分布部位无明显差异,但10例符合ACR诊断标准的患者PET/CT图像显示相关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明显狭窄。结论:18F-FDG PET/CT是一种检测早期动脉炎症变化的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早期活动性大动脉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明确诊断的28例甲状腺病变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男13例,女15例,年龄25~84岁,术后病理26例,穿刺病理2例,其中10例患者甲状腺有2个或多个病变,共包括8个恶性病变、31个良性病变。结果:8个恶性病变中7个甲状腺癌均表现为局灶性FDG代谢增高,1个淋巴瘤累及甲状腺病灶表现为弥漫性FDG代谢增高;31个良性病变中5个PET和CT均未显示,17个PET显示阴性、CT显示形态学改变,9个PET和CT均显示阳性改变;9个FDG代谢高摄取的良性病变包括2个结节性甲状腺肿、2个滤泡性腺瘤、2个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个腺瘤样增生、1个甲状腺慢性炎症、1个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癌SUVmax与病灶最大径不相关(P=0.069)、与病灶平均密度也不相关(P=0.495);FDG高代谢摄取的8个恶性病变和9个良性病变其SUVmax无统计学差异(P=0.134);8个恶性病灶、31个良性病灶其钙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8),但沙粒样钙化的发生率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38)。结论:18F-FDG PET/CT单纯依靠SUV值不能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CT显示沙粒样钙化对甲状腺癌具有高度提示价值;FDG阴性摄取及FDG弥漫性摄取的甲状腺病变为良性可能性大,甲状腺局灶性FDG摄取灶为恶性病变的概率较大,前两者需建议超声随访,而后者需建议超声引导下抽吸活检。  相似文献   

10.
18F-FDG PET或PET/CT显像在淋巴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实体瘤,在我国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11~13位,死亡率为1.56/10万人口。恶性淋巴瘤的分类复杂,病理特点多变,病变范围广泛,大致可分为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两大类。中国人淋巴瘤多为NHL,HD仅占10%左右(国外为40%);发病年龄集中于40岁左右(国外为20~24岁,75~84岁两个年龄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诊断肾脏病合并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肾脏病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检测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病理学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18F-FDG PET/CT对肾脏病合并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146例肾脏病患者中,29例并发恶性肿瘤,其中肿瘤继发肾损害19例、肾损害伴发肿瘤10例。PET/CT发现72例存在18F-FDG高摄取灶,病灶SUVmax为5.25±3.94;诊断肿瘤34例,最终确诊29例、误诊5例,诊断灵敏度100%(29/29),特异度88.37%(38/43)。肿瘤继发肾损害病灶SUVmax为5.95±3.02,肾损害伴发肿瘤病灶SUVmax为6.58±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可用于筛查肾脏病患者是否合并肿瘤,但对于肿瘤与肾损害关系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与晚发型帕金森病(LOPD)多巴胺神经元和脑葡萄糖代谢变化差异。方法 前瞻性纳入45例EOPD患者(EOPD组)、55例LOPD患者(LOPD组)及93名健康对照(HC)者[HC1组(n=47),HC2组(n=46)],行11C-β-CFT 和18F-FDG PET显像;观察EOPD组与HC1组、LOPD组与HC2组脑11C-β-CFT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和18F-FDG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式,以回归分析评估脑区11C-β-CFT SUVR与18F-FDG葡萄糖代谢的关系。结果 EOPD组与HC1组之间,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11C-β-CFT SU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PD组与HC2组之间,伏隔核、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11C-β-CFT SU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HC1组相比,EOPD组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岛叶、小脑、颞叶、丘脑及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P均<0.05);相比HC2组,LOPD组双侧壳核、苍白球、中央旁回、小脑、颞叶及丘脑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P均<0.05),双侧尾状核和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P均<0.05)。尾状核代谢为EOPD组伏隔核11C-β-CFT SUVR减低的影响因素(P<0.001);尾状核、前额叶、小脑及丘脑代谢均为LOPD组伏隔核11C-β-CFT SUVR减低的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 LOPD患者伏隔核多巴胺神经元受损、尾状核和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而EOPD患者未见上述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定性诊断肺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5例接受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的肺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按照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n=80)和恶性病变组(n=155)。比较2组早期和延迟显像中肺部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计算SUVmax变化率 ;以ROC曲线分析早期及延迟期肺部病灶SUVmax、RI对肺部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病变组早期及延迟期SUVmax均大于良性病变组(P均<0.001),且2组延迟期SUVmax均大于早期(P均<0.001)。恶性病变组RI大于良性病变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早期SUVmax、延迟期SUVmax、RI及三者联合诊断肺部恶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645、0.697、0.722及0.727(P均<0.05)。结论 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可用于定性诊断肺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组合扫描方案对改善18F-FDG PET/CT工作效率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75例需接受PET/CT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及C组各25例,分别采用不同18F-FDG注射剂量和采集时间行PET/CT检查,观察A、B和C方案及3种组合方案对18F-FDG PET/CT工作效率的影响。结果 A、B、C 3组每公斤体质量放射性计数、肝脏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及纵隔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拟结果显示,显像剂总剂量为1 850、3 700及5 550 MBq时,采用组合方案可缩短总检查时间;总剂量达7 400 MBq及以上时,采用组合方案可使单位时间内检查数量增加1~2例并缩短总检查时间;总剂量相同情况下,采用组合方案,显像剂例均成本低于单一方案。结论 采用不同18F-FDG注射剂量和PET床位采集时间组合方案有助于增加检查例数、缩短总检查时间,提高PET/CT工作效率;必要时分批运输显像剂可进一步降低例均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背部弹力纤维瘤(EFD)的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EFD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比较男性与女性患者、年龄<72岁与≥72岁患者、体积<39 cm3与≥39 cm3病灶之间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SUVmax与肝脏血池平均标准化摄取值比值(SUR-BP)的差异。结果 26例患者中,19例EFD累及双侧,7例累及单侧(均为右侧);共45个EFD病灶,表现为位于肩胛下角内侧与后胸壁间被肩胛下肌、背阔肌、前锯肌、菱形肌包围区域的类圆形或梭形软组织肿物,密度接近或略低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病灶放射性摄取较周围肌肉组织呈轻至中度增高。39个EFD病灶的18F-FDG摄取低于肝脏血池本底,6个病灶的18F-FDG摄取高于肝脏血池本底。不同性别、年龄患者间及不同体积病灶间SUVmax、SUR-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FD的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复发性多软骨炎(R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RP患者(RP组)及2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18 F-FDG PET/CT表现,观察病灶部位、形态、边界及密度,计算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绘制ROC曲线,评价病灶SUVmax对RP的诊断效能。结果 28例RP患者中24例见气管及支气管密度增高、边界模糊及管壁增厚;4例见喉软骨密度增高、管壁水肿及增厚,边界模糊。共91个病灶,均位于鼻软骨、双侧耳廓软骨、肋软骨、喉软骨、气管及支气管软骨5个部位,各部位病灶SUVmax均高于对照组相同部位(P均<0.01)。ROC曲线结果示肋软骨、喉软骨、气管及主支气管软骨、双侧耳廓软骨SUVmax对RP的诊断价值均较高(AUC均>0.9),鼻软骨诊断价值中等(AUC=0.71)。结论 RP患者18F-FDG PET/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可同时显示多部位病灶,有助于RP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18F-FDG PET/CT评估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及临床资料,测量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并计算SUVmax与肿瘤最大径(D)比值(SUVmax/D)。采用Kaplan-Mer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109例患者SUVmax为1.50~34.90,中位数为7.90;SUVmax/D为1.88~6.86 cm-1,中位数为1.90 cm-1;中位总生存期2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9个月。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Vmax、临床分期、SUVmax/D是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因素,SUVmax、临床分期、D是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UVmax、临床分期是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0.01)。结论 肺癌病灶SUVmax、SUVmax/D对患者生存期有预测价值;SUVmax可能作为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原发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纳入21例原发系统性ALCL,观察病灶PET/CT表现。结果 21例中,15例ALK+、6例ALK-ALCL;19例累及多部位淋巴结,主要包括颈部(13例)、纵隔(12例)及腹膜后(12例)淋巴结,2例仅累及单一部位淋巴结。12例累及结外器官/部位,其中6例累及软组织如皮肤、肌肉等,4例累及骨骼,14例累及脏器,包括肺部(4例)、肝脏(3例)、胰腺(2例)、肾脏(2例)、胃肠道(2例)及甲状腺(1例)。21例中,19例淋巴结形态欠规则并融合成团,17例密度均匀,3例可见坏死,1例可见钙化。21例病灶均表现为高代谢,受累淋巴结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分别为17.04±9.94、9.96±6.15,全部病灶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分别为92.54(67.61,249.21)cm3、723.46(419.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