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在危重症患儿的临床应用。方法30例危重症患儿根据小儿危重症评分分组,70—80分为危重组,共10例;〈70分为极危重组,共20例。普通病房一般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乳酸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3组患儿血乳酸水平分别为(0.75±0.19)mmol/L、(4.99±1.78)mmol/L、(8.49±3.70)mmol/L,3组比较F值48.85,P〈0.01;两两比较,非危重组与危重组、极危重组及危重组与极危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乳酸水平在临床应用中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疾病的预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水平监测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住院患儿362例,按是否发生脑干脑炎分为危重症组68例和非危重症组294例,按不同预后分为死亡组25例和非死亡组337例。入院时检测血乳酸水平,观察脑干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儿血乳酸水平的差异并分析血乳酸水平对诊断各类并发症的影响。结果:危重症组患儿血乳酸水平为(3.97±3.77)mmol/L,非危重症组为(1.46±0.80)mmol/L,死亡组血乳酸水平为(5.67±4.10)mmol/L,非死亡组为(1.47±0.86)mmol/L,危重症组及死亡组均明显高于非危重症组及非死亡组(P<0.05)。以血乳酸3.2 mmol/L为界值,>3.2 mmol/L组脑干脑炎、肺水肿、循环衰竭、肺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较≤3.2 mmol/L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水平诊断肺出血、循环衰竭、预后是否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70,0.92)、0.82(0.74,0.94)、0.85(0.74,0.96);血乳酸水平以3.2 mmol/L为界值时,最大约登指数为1.69,对预测发生肺水肿、肺出血、循环衰竭和死亡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论:血乳酸水平可反映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入院血乳酸水平>3.2 mmol/L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发生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乳酸和血清胱抑素C(Cys C)在早产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82例早产儿败血症患者,入院后检测动脉血乳酸、Cys C、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及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别比较死亡组和存活组间以及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间血乳酸、Cys C、PLT、CRP、WBC、NCIS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乳酸、Cys C、PLT、CRP与NCI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动脉血乳酸、Cys C水平较存活组高(P<0.05),死亡组PLT、NCIS较存活组低(P<0.05);死亡组CRP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危重组、危重组血乳酸高于非危重组,极危重组血乳酸高于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Cys C高于危重组及非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危重组PLT均低于非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危重组CRP均高于非危重组(P<0.05),极危重组NCIS低于危重组及非危重组,危重组NCIS低于非危重组(P<0.05);动脉血乳酸、Cys C及CRP均与NCIS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0、-0.607、-0.589, P<0.05),但PLT与NCIS呈正相关(r=0.610,P<0.05)。结论:血乳酸和Cys C对评估早产儿败血症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乳酸水平与小儿危重病评分(PCIS)之间的相关性及血乳酸动态监测指标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比较乳酸升高组及乳酸正常组的住院情况;按PCIS评分分组,探讨血乳酸值与PCIS评分的相关性;根据预后将乳酸升高的危重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乳酸指标和反映脏器/系统功能的临床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找出与预后显著相关的指标.结果 血乳酸升高组患儿的PCIS评分显著降低,休克发生率、MODS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上升,与乳酸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PCIS评分降低,入ICU乳酸值、乳酸峰值明显增高,与PCIS评分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分别为-0.455、-0.504,P<0.01);高乳酸血症患儿中,乳酸峰值、12 h乳酸清除率与患儿的预后明显相关.结论 血乳酸水平与PCIS评分存在明显线性相关关系,乳酸峰值、12 h乳酸清除率是评价患儿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6,(2):83-86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乳酸、降钙素原(PCT)和血糖水平变化评价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价值。方法:50例住院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早期乳酸、降钙素原、血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同时通过ROC曲线观察不同指标对预后的参考价值,并观察联合三种指标组(联合组)与非联合组间患者病死人数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三种指标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指标预测死亡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0.83。联合组与非联合组间患者死亡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6,P=0.044)。结论:联合检测乳酸、降钙素原和血糖可以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杨坤  唐安华  王渊 《淮海医药》2015,(3):256-257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浓度对感染性休克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收集我院重症医学科诊治的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28例,死亡组22例。测定患者入院时、经积极液体复苏后6 h、24 h、48 h血乳酸值并计算血乳酸清除率,24 h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分析2组血乳酸浓度、6 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的差异及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相关性。结果死亡组入院0 h、6 h、24 h、48 h血乳酸浓度及APACHEⅡ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6 h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血乳酸浓度持续增高或6 h乳酸清除率低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差,动态监测血乳酸浓度及早期乳酸清除率能很好判断感染性休克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危重新生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对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2011年7月~2013年5月份收治的165例危重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入住NICU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治疗6h后再次进行动脉血乳酸测定,计算6h血乳酸清除率。根据6h血乳酸清除率将患儿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清除率<10%),比较两组间的病死率差异;按入院时乳酸水平将患儿分为乳酸轻度升高人群和乳酸明显升高人群,分别比较两组内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乳酸明显升高患儿中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乳酸轻度升高患儿中高、低乳酸清除率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乳酸明显增高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而对于乳酸轻度增高新生儿的预后判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动脉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记录64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1h内、6h、12 h、24h、48 h的血乳酸浓度,并计算12 h时的乳酸清除率,根据治疗后的转归分成两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人ICU时血乳酸浓度分别为(7.2±5.4) mmol/L和(9.2±5.6) mmoL/L,均大于正常.存活组6h后开始下降,24h为(2.2±1.3) mmol/L,基本正常;而死亡组48 h血乳酸浓度为(8.0±3.8) mmol/L,仍明显大于正常,直至死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16,3.8257,7.5263,4.5875,5.8765,P<0.05).死亡组患者12 h时乳酸清除率[(5.83±3.92) mmol/L]明显低于存活组[(14.32±2.68) mmol/L](t=6.2565,P<0.05).结论 动脉血乳酸浓度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呈正相关,乳酸清除率动态反应病情进展,是判断危重病严重程度的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侯立军  赵宏胜  王忠勇 《江苏医药》2012,38(16):1912-1914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和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对3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开始前(0h)测得的动脉血乳酸值,分为A组(<2mmol/L,8例)、B组(2-4mmol/L,11例)和C组(≥4mmol/L,13例)。测定EGDT开始后2、6、12、24及48h血乳酸,比较各组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的变化及APACHEⅡ评分情况。结果与EGDT开始前血乳酸比较,A组血乳酸无明显下降,B组24及48h明显下降(P<0.05),C组在12、24及48h均有明显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6h乳酸清除率均明显下降,病死率升高(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在EGDT开始后都呈进行性下降,C组APACHEⅡ分值均高于A、B组。结论血乳酸动态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具有早期评估治疗及预后的作用;EGDT开始前血乳酸越高则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糖及乳酸、乳酸清除率在手足口病重症中的变化情况,判断病情和预后。方法入组60例病例来自我院ICU病房及同期普通病房,重症为观察组,普通型为对照组。对两组乳酸及血糖值,乳酸清除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血糖、乳酸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乳酸清除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脑缺血时乳酸的生成、转运、代谢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乳酸的研究表明,乳酸不仅是脑缺血/缺氧的代谢产物,同时也担负起在特殊情况下对神经元的供能作用。其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产生,又被神经元摄入胞内提供能量。此过程中单羧酸转运体(MCTs)充当着转运的角色。对乳酸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全面认识乳酸在脑缺血中的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清尿酸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大胜  蔡林  李超  张菁  党群  刘书坤 《天津医药》2004,32(6):330-332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是否与冠心病相关。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8例和非冠心病患者72例。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及血脂水平。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酸水平与冠脉狭窄指数、年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 (P<0.05或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血清尿酸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冠脉狭窄指数无明显相关。结论 :高尿酸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药用辅料乳酸中乳酸的HPLC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Capcell Pak C18 MG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97.5∶2.5);检测波长为215 nm,体积流量为1 mL/min;柱温为35℃;进样量为20μL。结果乳酸在0.1~5.0 mg/m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8%,RSD值为0.8%(n=9)。结论此方法操作便捷、经济,方法准确度、精密度、耐用性好,可作为药用辅料乳酸中乳酸测定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血脂、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血脂、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对58例冠心病患者和22例对照者采血测定血脂、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纽TC、TG、LDL-C、UA、Fib均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组间TC、LDL-C、Fib有差异(P〈0.05),且稳定型心绞痛组的TC、LDL-C显著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Fib显著高于心绞痛组。血脂、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三者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血脂、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是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与乳酸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某院重症医学科选取62例重症肺炎患者进行观察,依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40例)与死亡组(22例),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清CRP、PCT、乳酸的水平,并分析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RP、PCT、乳酸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存活组患者的血清CRP、PCT、乳酸水平均逐渐降低,死亡组患者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治疗第4d、治疗第7d、转出或死亡前存活组患者的血清CRP、PCT、乳酸水平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的血清CRP、PCT、乳酸水平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增高,其水平的变化对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评价治疗效果、判断预后情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乳酶生质量标准中乳酸鉴别试验的影响因素。方法:改进现行标准中主要操作步骤,测定不同来源牛奶培养基中乳酸和乳糖的含量。结果:使用不同来源的牛奶培养基,鉴别反应的颜色差异显著;样品稀释倍数由原来的20倍改为5倍后,鉴别反应呈现的颜色最深;未经灭菌处理的牛奶培养基发酵产生的乳酸含量较高,其乳酸鉴别反应颜色最深。结论:牛奶培养基中糖类成分和含量的差异及样品中乳酸浓度是影响乳酸鉴别试验结果判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62例和非冠心病患者82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41例,双支病变组53例,三支病变组68例,分别测定血尿酸(SUA)水平,同时记录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史等冠心病相关因素。结果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呈递增趋势,各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及冠心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合并冠心病30例,冠心病60例,健康体检者100例,测定以上人员血尿酸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并冠心病组及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升高,与高血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组、冠心病组血尿酸水平与健康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及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尿酸血症可能是致高血压、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50例冠心病患者和5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尿酸(UA)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浓度降低、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子,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甲癣软膏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熔融法制备,以分光光度法、酸碱滴定法测定水杨酸、乳酸的含量。结果对水杨酸、乳酸进行含量测定,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1%和99.92%,RSD分别为0.21%和0.23%(n=5)。临床用于治疗甲癣患者121例(共152只病甲),治愈病甲140只。结论该制剂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