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尿毒症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神经精神症状的23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临床和用药情况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在使用抗生素3~15天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无神经定位体征。给予停药、加强血液透析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完全消失。结论尿毒症患者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易出现抗生素脑病,早期诊断、及时停药、加强透析治疗一般可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过程中发生抗生素脑病的原因。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后出现抗生素脑病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为尿毒症患者,均因感染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使用头孢类抗生素,使用剂量符合药典规定,均于用药3~4天即出现脑病的症状,表现为意识模糊、躁动不安、幻视等,停用该药或改用其他类抗生素,临床症状消失。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药物排泄速率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加上头孢类抗生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分布及代谢转化过程的改变对其代谢产生的影响,是造成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累积,发生脑病的主要原因;减少剂量与加大每次用药的间隔时间是防范发生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总结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老年医院21例抗生素相关性脑病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使用抗生素的种类、用药至出现精神症状时间、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使用抗生素的141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在使用抗生素1~11d后出现不同程度脑病.不同抗生素的使用,所表现出的临床特点各异,患者停止使用抗生素后,神经精神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老年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应警惕抗菌药物相关性脑病,应及时停药.  相似文献   

4.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脑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脑病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16例尿毒症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过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后,尿毒症脑病显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87.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是尿毒症脑病的必要治疗手段,能明显改善尿毒症患者的中分子中毒症状,对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收集5例应用抗生素引起脑病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加强血液透析治疗,未透析患者予以血液透析治疗,透析过程中做好精心的护理。结果5例患者意识状态均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消失,1例停止血液透析,4例过度到维持性血液透析。结论血液透析对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脑病效果良好,而精心的护理可以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脑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 收集5例应用抗生素引起脑病的肾功能不全患者,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加强血液透析治疗,未透析患者予以血液透析治疗,透析过程中做好精心的护理.结果 5例患者意识状态均恢复正常、神经系统症状消失,1例停止血液透析,4例过度到维持性血液透析.结论 血液透析对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脑病效果良好,而精心的护理可以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何文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7944-7945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头孢菌素类致尿毒症脑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串联,治疗10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致脑病的尿毒症患者。结果经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一般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后1~24 h,有效率达100%。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是治疗头孢菌素类致尿毒症脑病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抗生素脑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CRF抗生素脑病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均为CRF,均按常规剂量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但未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使用抗生素2~12 d后出现兴奋、失眠、幻听、幻视及坐立不安6例,四肢震颤及癫痫样发作3例,胡言乱语及语无伦次2例,昏迷1例;12例神经系统检查均无定位体征,均符合CRF抗生素脑病诊断标准,确诊为CRF抗生素脑病。立即停用相关抗生素,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病情缓解。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导致CRF患者发生抗生素脑病,临床应高度警惕。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抗生素脑病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28例尿毒症脑病患者,分为血液透析组(单纯血液透析)和联合透析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各14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生化指标和临床缓解率。结果透析2周后,联合透析组血清肌酐、尿素氮及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联合透析组中13例临床症状消失,疾病缓解率(92.86%)高于血液透析组(50.00%)(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可有效清除尿毒症毒素,改善患者精神神经症状,是治疗尿毒症脑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尿毒症患者应用头孢曲松并发脑病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认为感染已经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三位原因,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感染,因此抗生素的应用不可避免。现将我院1990~2005年尿毒症患者应用头孢曲松后并发脑病的12例病例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长期规律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否有益。方法在MEDLINE、CNKI、WILLEY数据库上检索1990年1月~2013年5月发表的所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相关文献,使用RevMand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有12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18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其中预防性抗生素组356例,对照组362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与对照组相比,并不能显著改善生存率(RR 0.78,95%CI 0.53~1.15,P=0.20),也不能降低胰腺感染(RR 0.77,95%CI 0.58~1.02,P=0.07)、胰外感染(RR 0.72,95%CI 0.49~1.06,P=0.09)及手术干预(RR 0.90,95%CI 0.67~1.19,P=0.45)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结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死亡率,对SAP患者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临床作用及护理。方法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交替进行治疗8例药物、毒物中毒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同时进行治疗10例尿毒症患者。结果药物、毒物中毒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8例患者中,7例治愈,肾功能恢复正常,死亡1例。尿毒症的10例患者中,经过6~8次HP HD后,患者睡眠、食欲、皮肤瘙痒症状及营养状况明显改善,3例甲旁亢患者的甲状旁腺素显著下降,2例心包炎患者的心包积液消失。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是药物、毒物中毒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必要治疗手段。2种方法联合应用起到优势互补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尿毒症患者的中分子中毒症状,对预防透析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否有效减少术后发生感染,为临床抗生素应用策略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介入病区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79例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次,对照组则不给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相关症状以及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发热、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发生感染的有2例次,均为败血症,两组患者各有1例次。没有发生介入穿刺部位以及靶器官的感染。观察组介入治疗后的感染率为2.08%,对照组介入治疗后的感染率为2.27%,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术后感染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没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Eosinophilic peritonitis (EP) is a well-described complication of peritoneal dialysis that occurs because of an overreaction to constituents that are related to the catheter or tubing, peritoneal dialysate, pathogenic infection, or intraperitoneal drug use. EP caused by antibiotic use is rare.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related EP. A 59-year-old woman who was undergoing peritoneal dialysis presented with peritonitis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turbid peritoneal dialysis. Empiric intraperitoneal cefazolin in combination with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was started after peritoneal dialysis effluent cultures were performed. Her peritonitis achieved remission in 2 days with the help of cephalosporin, but she developed EP 1 week later, when her dialysate eosinophil count peaked at 49% of the total dialysate white blood cells (absolute count, 110/mm3). We excluded other possible causes and speculated that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was the probable cause of EP. The patient continued treatment with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for 14 days. EP resolved within 48 hours after stopping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Thus, EP can be caused by cefoperazone and sulbactam use. Physicians should be able to distinguish antibiotic-related EP from refractory peritonitis to avoid technique failur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结核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2006年1~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116例,其中并发结核菌感染的患者共4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与转归的情况.结果 4例(3.45%)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结核菌感染的患者中有1例感染部位不明的肺外结核、1例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及腹膜炎各1例.最常见的症状是经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发热,结核中毒症状均不明显.在除外肿瘤、一般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下,给予抗结核试验治疗后4例患者在2~8周内症状明显减轻,经6~9个月抗痨治疗后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症状均缓解.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结核菌感染的症状多不典型且以肺外结核多见,如怀疑合并结核菌感染可尽早行抗结核试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吸附式透析清除尿毒症中分子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常规血液透析主要清除尿素氮、肌酐等小分子质量毒素,但对中分子物质清除很少.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大量中分子物质在患者体内蓄积,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目的:比较吸附式透析(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液中分子物质的清除作用.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吸附式透析组及常规血液透析组各30例.吸附式透析组先将血液灌流器与透析器串联实施吸附透析(血液灌流器安置在透析器之前),治疗120 min后取下灌流器,继续实施血液透析120 min,常规血液透析组实施常规血液透析240 min.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肾功、血清电解质、血细胞数及中分子毒素浓度,并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吸附性透析能显著清除患者体内的中分子物质,单次使用治疗120 min后中分子物质浓度显著下降,与单纯血液透析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吸附式透析组治疗后血小板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并与单纯透析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肝功、肾功指标、电解质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吸附式透析组皮肤瘙痒、睡眠障碍及肌肉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敏感性。方法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出现的47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肺炎患者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基础疾病,广谱抗生素的使用、ICU内的停留时间、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肺炎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仅对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较为敏感,敏感率在80.85%~61.7%之间。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感染,该菌耐药情况十分严重。缩短住院和入住ICU时间、尽量减少有创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是减少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南昌市5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南昌市5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2月收治的1 423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率达80.74%,单一、二联用药率分别为74.00%、6.75%;不合理用药占81.6%.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序列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替唑、哌拉西林/舒巴坦.结论南昌市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疗程过长,在药物选择、用药时机、联合应用方面不合理现象普遍,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一2012年12月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的725例患者中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725例置管患者中15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2.O%),感染患者中1例为皮下隧道感染,隧道出口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培养阴性;其余14例血培养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大肠杆菌3例,无色杆菌1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例。15例导管感染患者经抗菌药物治疗有效8例,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拔管者7例。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与医疗水平、导管留置部位、留置时间、透析充分性和患者全身情况、个人卫生密切相关,针对上述各个环节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是减少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