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胡属的植物品种较多、分布广,在实际应用中,经常把大叶柴胡及其变种当作柴胡使用,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应正确识别柴胡与大叶柴胡、同时充分了解大叶柴胡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柴胡及炮制品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外学者研究中药柴胡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柴胡皂甙和以柴胡为主要成分的柴胡方剂对肾小球疾病治疗作用和作用机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柴胡具和解表里,舒肝,升阳之功效。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笔者在近期工作中发现临床上使用混乱,以下几种伪品较多见。伪品1:伞形科植物大叶柴胡Bupleurum lon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柴胡醋炙前后主要有效成分的变化。方法:采用HPLC方法,测定柴胡及其醋炙柴胡中柴胡皂苷a和d的含量。结果:4种柴胡与其醋炙柴胡中柴胡皂苷a含量的变化率为-59.57%~-25.08%,柴胡皂苷d含量的变化率为-63.59%~-18.43%。结论:柴胡醋炙后,其中柴胡皂苷a、d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大叶柴胡的毒性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伞形科植物大叶柴胡Bupleurum logiradiatum Turcz.的根及根茎中分得四种新的多烯炔类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柴胡毒素(bupleurotoxin,Ⅰ)柴胡酮醇(bupleuonol,Ⅱ),乙酰柴胡毒素(acetyl-bupleufotoxin,Ⅲ)和柴胡炔醇(bupleurynol,Ⅳ)。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柴胡炔醇(Ⅳ)为十七碳三烯-(2z,8 E,10 E)-二炔-(4,6)-醇-1;柴胡毒素(Ⅰ)为14-羟基柴胡炔醇;乙酰柴胡毒素(Ⅲ)为14-乙酰氧基柴胡炔醇;柴胡酮醇(Ⅱ)为14-羰基柴胡炔醇。柴胡毒素(Ⅰ)和乙酰柴胡毒素(Ⅲ)有毒性。  相似文献   

8.
北柴胡中新皂甙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北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根醇提液的正丁醇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柴胡皂甙a(saikosaponina,1),柴胡皂甙d(saikosaponind,2),柴胡皂甙c(saikosaponinc,3),柴胡皂甙f(saikosaponinf,4),柴胡皂甙b3 (saikosaponin b3,5),柴胡皂甙b2(saikosaponin b2,6)和柴胡皂甙t(saikosaponint,7),化合物7为新化合物,用化学和波谱法确定其结构为3β,16β,28-三羟基-11-α-甲氧基-12-齐墩果烯-3-O-β-D-葡萄糖基-(1→3)-β-D-呋糖甙。化合物1~6均为首次自北柴胡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9.
柴胡皂甙v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根的乙醇提取液的EtOAc部分及BuOH部分得到4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柴胡皂甙v(saikosaponinv,1),柴胡皂甙l(saikosaponinl,2),2″-O-乙酰柴胡皂甙b2(2″-O-acetyl-saikosaponinb2,3),2″-O-乙酰柴胡皂甙a(2″-O-acetyl-saikosaponina,4),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用化学和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为3β,16α,23,28 四羟基-齐墩果-11,13(18)-二烯-30-酸-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呋糖基]-30-[木糖醇(1→1)]-β-D-吡喃葡萄糖基-6-酯,化合物2~4为首次自北柴胡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0.
柴胡皂甙q及其甙元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小叶黑柴胡(Bupleurum smithii Wolffvar;parvifolium ShanetY.Li)的根中得到3个化合物,柴胡皂甙元A和Q及柴胡皂甙q。柴胡皂甙元Q和柴胡皂甙q为新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β,16β,23,28,30-五醇和3β,16β,23,28,3O-五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11.
柴胡总皂苷分离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北柴胡中分离出柴胡总皂苷。方法:用60%的乙醇在低于55℃下提取柴胡粉末,滤液去溶剂后所得的浆状液加入正丁醇,在低于55℃去除溶剂得皂苷粉末。结果:柴胡总皂苷的收率 1.1%,富含柴胡皂苷d、a、c成分。结论:本法可以从柴胡中分离出柴胡总皂苷,并可以保持柴胡皂苷d、a、c不发生明显降解。  相似文献   

12.
叶方  杨光义  王刚  杜士明  孙荣进 《医药导报》2012,31(9):1174-1177
摘要银柴胡是传统中药,临床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热以及癌症引起的虚热等症。银柴胡中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甾醇类、环肽类、生物碱类和酚酸类。历史上银柴胡长期作柴胡药用,在现代还与银州柴胡、柴胡相混淆;银柴胡的混伪品较多,市场中约有40%饮片来源于石竹科的其他许多植物,包括繁缕属、蚤缀属、蝇子草属和丝石竹属等经常被作为银柴胡或柴胡药用,统称为山银柴胡。对银柴胡的鉴别主要有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光谱法与色谱法等方法。银柴胡人工栽培产量较低,难以达到推广种植的目的,利用激素化学调控技术以及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达到提高银柴胡产量和质量的目的。通过对银柴胡的品种鉴别、种植栽培、化学成分、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可以为深入系统地研究银柴胡的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柴胡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顺姬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7):1074-1075
柴胡又名北柴胡、黑柴胡、竹叶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北柴胡、硬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软柴胡)的根。主产于河北、湖北及黑龙江等地。春秋采挖,晒干,切短节。生用、酒炒或醋炒。  相似文献   

14.
黑柴胡中新三萜皂甙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黑柴胡(Bupleurum smithii Wolff)根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由该植物中获得。其中二个新三萜皂甙,即柴胡皂甙k和l(saikosaponin k and l),其结构经紫外、红外、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等波谱测定和解析,分别确定为3β,16β,23,28-四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呋糖甙和3β,16α,23,28,30-五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呋糖甙。  相似文献   

15.
柴胡皂甙m和柴胡皂甙n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黑柴胡(Bupleurum smithii Wolff)根中分得二个新三萜皂甙。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3β,23,28-三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呋糖甙,命名为柴胡皂甙m(saikosaponin m,IV),和3β,16β,23,28-四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命名为柴胡皂甙n(saikos-aponinn,IX)。  相似文献   

16.
柴胡与其混淆品小叶黑柴胡及锥叶柴胡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柴胡与其混淆品小叶黑柴胡及锥叶柴胡的有效坚别方法方法:采取观察药材性状、根的横切面显微特征和薄层色谱的不同,对真品与混淆品加以坚别。结果:真品与混淆品在上述三个方面均有着明显差别结论:将药材性状的经验坚别与显微或色谱方法相互结合,能有效地鉴别柴胡真伪。  相似文献   

17.
北柴胡及春柴胡挥发油的解热作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解热作用比较北柴胡及春柴胡挥发油的差异。方法:采用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及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模型,观察北柴胡及春柴胡的解热作用。结果:北柴胡及春柴胡均可降低干酵母所致大鼠体温升高和降低内毒素所致家兔体温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北柴胡及春柴胡均具有良好的解热作用,提示春柴胡在临床上可以替换北柴胡。  相似文献   

18.
刘丽琴 《中国药业》2011,20(4):75-75
对正品柴胡及其伪品小叶黑柴胡、野棉花根,从性状、显微特征及薄层色谱进行鉴别,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鄂西北地区不同生长条件柴胡中柴胡总皂苷的含量。方法:使用可见分光光度法。结果:不同产地、不同品种柴胡中总皂苷含量有一定差异,同一区域种植和野生柴胡总皂苷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实行中药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规范化种植(GAP),鄂西北地区具有进行柴胡GAP种植的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