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估拉伸指数模型弥散加权成像(DWI)直方图分析术前预测单发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确诊单发HCC患者的腹部MRI,根据病理结果分为MVI(+)组(n=22)和MVI(-)组(n=21)。采用拉伸指数模型分析DWI,获得表观弥散系数(ADC)、分布弥散系数(DDC)和水分子各向异质性(α)直方图参数,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直方图参数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预测MVI的效能,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VI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组间肿瘤直径、ADC第5百分位数(5th)、DDC第5、25、50百分位数(5th、25th、50th)及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直方图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DC 5th预测MV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6,高于DDC(25th、50th)及平均值、ADC 5th、肿瘤直径(Z=1.96~2.91,P均<0.05),其余参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12~1.91,P均>0.05)。DDC 5th是MVI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5)。结论 拉伸指数DWI模型直方图分析有助于术前预测单发HCC的MVI,以DDC 5th诊断效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多模型参数鉴别诊断宫颈癌及预判其病理类型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30例宫颈正常患者(宫颈正常组)的IVIM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单指数[标准扩散系数(ADC-stand)]、双指数[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快速扩散系数(ADC-fast)和扩散分数(f)]及拉伸指数模型参数值[分布扩散系数(DDC)和拉伸因子(α)],比较宫颈癌组与宫颈正常组、宫颈癌不同病理类型以及不同病理分级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值诊断阈值及效能。结果 宫颈癌组ADC-stand、ADC-slow、f、DDC及α值均低于宫颈正常组(P均< 0.05)。ADC-stand、ADC-slow、DDC、f及α值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0.94、0.96、0.94和0.93(P均< 0.05),诊断阈值分别为1.03×10-3 mm2/s、0.99×10-3 mm2/s、30.50%、1.21×10-3 mm2/s和0.699;宫颈鳞癌患者ADC-stand、ADC-slow、DDC值均低于宫颈腺癌患者(P均< 0.05),ADC-stand、ADC-slow、DDC值鉴别诊断宫颈鳞癌和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8、0.91和0.98(P均< 0.05),诊断阈值分别为1.11×10-3 mm2/s、0.81×10-3 mm2/s和0.98×10-3 mm2/s;宫颈鳞癌高、中、低分化间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IM多模型参数可定量反映宫颈癌的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指数、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DWI鉴别胶质瘤术后复发及假性进展的价值。方法 根据随诊或二次手术结果将38例接受手术和术后同步放化疗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分为术后复发组(n=20)和假性进展组(n=18)。行IVIM DWI扫描,分别测量病灶的单指数模型参数(ADC)、双指数模型参数和拉伸指数模型参数,比较2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对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及假性进展的诊断效能。结果 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组ADC、D、DDC、α值均小于假性进展组,D*、f值均大于假性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D、D*、f、DDC、α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与假性进展的ROC曲线AUC分别为0.908、0.925、0.804、0.743、0.901和0.961。结论 单指数、双指数及拉伸指数模型相关参数对于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及假性进展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拉伸指数模型中α值诊断效能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扩散峰度成像(DKI)模型与传统DWI单指数模型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乳腺肿块患者于术前行MR检查,包括常规平扫、传统DWI、DK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扫描。通过传统DWI单指数模型获得病灶的ADC值,通过DKI模型获得病灶的平均扩散峰度(MK)及平均扩散系数(MD)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乳腺良恶性肿块间ADC、MK、MD值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ADC、MK和MD值对乳腺恶性肿块的诊断效能。并采用χ2检验比较MK、MD、MK联合M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与ADC值的AUC间的差异。结果 78例共87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29个,恶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的ADC和MD值明显低于良性病灶(P均<0.001),MK值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01)。良性及恶性病灶的MD值均高于其ADC值(P均<0.001)。以ADC值诊断乳腺恶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6.21%、89.66%、87.36%;MK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4.48%、96.55%、88.51%;MD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2.76%、93.10%、89.66%。MK值的AUC及MK联合MD值的AUC均为0.94(P<0.05),且均高于ADC值的AUC(χ2=5.90,P=0.02),而MD与ADC值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70)。结论 相对于传统DWI单指数模型,DKI模型更有利于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拉伸指数模型DW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58例乳腺病变患者,共63个病灶(良性33个,恶性30个),行多b值DWI及动态增强MRI (DCE-MRI)扫描。计算ADC、扩散分布指数(DDC)和扩散异质性指数(α)值,并生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比较良恶性病变间各参数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病变ADC、DDC和α分别为(1.01±0.19)×10-3 mm2/s、(0.89±0.23)×10-3 mm2/s和0.75±0.09,良性病变分别为(1.41±0.27)×10-3 mm2/s、(1.49±0.29)×10-3 mm2/s和0.87±0.07,恶性病变均低于良性病变(P均<0.01)。各参数中DD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AUC=0.958),最佳诊断界值1.22×10-3 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67%、81.82%,DDC与TIC联合所得AUC为0.976,对应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3%、93.94%。结论 拉伸指数模型DWI参数DDC、α能够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DDC与TIC联合的诊断效能高于ADC和DCE。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多模型参数对I期子宫内膜癌(EC)与子宫内膜息肉(EP)的鉴别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I期EC患者(EC组)及14例EP患者(EP组)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术前均行1.5T MR检查,含IVIM序列(b=0、20、50、100、150、200、400、800、1 200、2 000、3 000 s/mm2)。测量并比较2组间病灶的IVIM多模型参数值,包括标准表观扩散系数(ADC-stand)、慢速表观扩散系数(ADC-slow)、快速表观扩散系数(ADC-fast)、灌注分数(f)、扩散分布指数(DDC)及拉伸指数(α)。采用ROC曲线评估IVIM参数对I期EC与EP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EC组ADC-stand值、ADC-slow值、f值、DDC值及α值均小于EP组,ADC-fast值大于E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DC-stand值、ADC-slow值、ADC-fast值、f值、DDC值及α值对I期EC与EP均有鉴别诊断价值,AUC分别为0.885、0.877、0.919、0.926、0.906、0.902(P均<0.05)。结论 IVIM序列多模型参数能够有效鉴别I期EC与E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扩散峰度成像(DKI)在胶质瘤分级的价值,及其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32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高级别胶质瘤组(HGG组,n=18)和低级别胶质瘤组(LGG组,n=14),术前行常规MR、DWI及DKI扫描,测定肿瘤实质区的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扩散峰度(Ka)、径向扩散峰度(Kr)、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向异性(FA)和ADC值,比较高低级别胶质瘤各参数值的差异和诊断效能、肿瘤区各参数与Ki-67标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高低级别胶质瘤各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HGG组的MK、Ka、Kr、FA值高于LGG组,而MD、ADC值低于LGG组。MK在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2,P<0.01),特异度最高(90.40%);ADC值敏感度最高(80.20%)。MK、Ka、Kr、MD和ADC值与Ki-67标记指数均有相关性,MK值与Ki-67标记指数相关性最大(rs=0.61,P<0.01)。结论 DKI参数对鉴别高低级别胶质瘤有一定的价值,其诊断效能总体高于传统扩散参数。DKI参数值对预测肿瘤细胞增殖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双指数体素内相位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及扩散峰度成像(DK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乳腺病变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DWI、IVIM扩散成像及DKI,获得ADC、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平均峰度(MK)、轴向扩散峰度(AK)及径向扩散峰度(RK)值。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IVIM及DKI参数的统计学差异,并利用ROC曲线评价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44例病例共52个病灶,其中恶性30个,良性22个。良恶性病灶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IVIM参数中,恶性病变D值显著下降(P<0.001),而D*值和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KI参数中,恶性病变MK值和AK值显著升高(P均<0.001),而R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D值、MK值及AK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942,0.957和0.975,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81.82%,90.90%、88.89%和95.50%、88.78%。结论 IVIM和DKI参数中的D、MK及AK值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评估SD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微环境乏氧状态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SD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n=48),于造模第14、21及28天分别取16只大鼠行IVIM-DWI,获得ADC、纯扩散系数(D)、伪灌注扩散系数(D*)及灌注分数(f)。每次扫描后处死大鼠,取肿瘤组织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免疫组织化学化染色并评分,比较造模后各时间点IVIM-DWI参数及HIF-1α评分差异,分析IVIM-DWI参数与HIF-1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造模第14、21及28天,IVIM-DWI各参数及HIF-1α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造模第21天,D、D*、f均与HIF-1α评分呈负相关(r=-0.73、-0.58、-0.67,P均<0.05);造模第28天,D、f均与HIF-1α评分呈负相关(r=-0.60、-0.65,P均<0.05)。结论 IVIM-DWI能够评价SD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肿瘤微环境乏氧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测量扩散峰度成像(DK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DWI参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59例乳腺肿块性病变患者(62个病变)。MR检查包括动态增强MRI、IVIM DWI和DKI。分别于动态增强MRI强化最明显处设置ROI,测量其标准扩散系数(ADCstand)、慢速扩散系数(ADCslow)、平均峰度值(mean kurtosis,MK)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MD);于病灶实性部分最大层面沿病变边缘勾画ROI,测量病灶整体的ADCstand-max、ADCslow-max、ADCfast-max、MK-max、MD-max,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各参数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比较AUC。结果 62个病变中,良性36个,恶性26个。良恶性病变间ADCstand、ADCstand-max、ADCslow、ADCslow-max、MK、MK-max、MD、MD-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ADCslow联合MK的AUC最大(0.915),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84.6%。ADCstand与ADCstand-max(Z=1.465,P=0.143)、ADCslow与ADCslow-max(Z=1.013,P=0.311)、MK与MK-max(Z=1.021,P=0.307)、MD与MD-max(Z=1.428,P=0.153)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DKI和IVIM DWI参数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不同测量方法之间鉴别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双指数弥散模型和弥散峰度模型对正常前列腺组织的弥散加权成像在1.5 T不同b值分段下的拟合效果。材料与方法采集11例健康男性前列腺T2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磁共振的多b值成像,从0到3000 s/mm2中选取31个b值,将两个弥散模型对弥散加权信号原始数据作曲线拟合,根据曲线拟合计算的拟合信号强度值与原始图像采集的信号值的差值大小,选取对某个模型该差值都较小的对应的连续多个b值,组成一个分段,该模型则为此b值分段最优的拟合模型。结果在所有b值数据的整体拟合中,双指数弥散模型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大于弥散峰度模型。b值在500~1000 s/mm2时,弥散峰度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比双指数弥散模型更小;b值在0~500 s/mm2和1000~3000 s/mm2时,双指数弥散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比弥散峰度模型更小。结论双指数弥散模型和弥散峰度模型对正常前列腺的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的b值下的拟合优度不同,不同b值分段具有不同的最优拟合模型,将两个模型结合起来对前列腺弥散加权成像进行分析可能会为临床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自发性气胸的胸膜窗MSCT和CT仿真内镜(CTVE)表现。方法 收集7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MSCT资料,以气囊为中心行薄层(层厚1 mm) MPR及CTVE重建,观察胸膜窗大小、位置、胸膜面缺损或龛影形态及其与胸腔的连通关系。结果 7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中,MSCT薄层重建图像检出15例患者27个胸膜窗;左侧11例,右侧4例;多见于肺尖(15/27,55.56%),其次为前胸壁(7/27,25.93%)和纵隔面(5/27,18.52%);23个(23/27,85.19%)可显示胸膜窗与胸腔的连通关系。胸膜窗均表现为壁层胸膜局限性缺损伴气囊突出,呈类圆形、椭圆形、短柱状或曲棍球状;CTVE正面观呈类圆或椭圆形,19个胸膜窗可直视气囊底部,6个胸膜窗侧壁平坦呈坑道状,其余胸膜窗侧壁多呈洞穴状。结论 胸膜窗常表现为壁层胸膜面小憩室样改变,其发病可能与局部胸腔负压增高、胸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双指数模型探讨真性弥散系数(D)、与灌注相关的假性弥散系数(D*),灌注分数(f)在诊断乳腺肿块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块48例(恶性组)、良性肿块26例(良性组)及正常体检者19名(对照组),均行常规MRI检查及多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3组间D值、f值、D*值及ADC值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各个指标对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照组、良性组及恶性组间D、f、D*及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良性组D值低于对照组、且高于恶性组(P均<0.01);恶性组f值高于对照组及良性组(P均<0.01),而对照组与良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良性组D*值低于对照组、高于恶性组(P均<0.01);良性组ADC值低于对照组、高于恶性组(P均<0.01)。恶性组的D值显著低于ADC值(P<0.01)。分析采用各DWI参数鉴别诊断乳腺恶性肿块样变的ROC曲线,D值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次依次为ADC值,f值及D*值,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95、0.90、0.87、0.75。结论 IVIM双指数模型能够真实反映乳腺肿块样病变水分子的弥散情况,尤其是D值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能力及较佳b值选择。方法对22只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多b值DWI成像及T2WI成像。计算不同图像中肿瘤信噪比(SNR)、肿瘤与肝脏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成像能显示T2WI所显示的所有肿瘤。DWI显示病灶范围与T2WI无统计学差异(F=0.048,P>0.05)。DWI图像中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及SIR随b值升高而降低,均高于T2WI图像,与T2WI间有统计学差异(FSNR=58.012,FCNR=47.743,FSIR=12.353,各组P<0.05)。b值600s/mm2与900s/mm2间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b值间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均有统计学差异。b值300、600、900s/mm2间及300与2000s/mm2间肿瘤与肝脏SIR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b值间肿瘤与肝脏SIR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5T磁共振可以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DWI成像,b=900s/mm2是DWI成像较佳b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DWI单指数模型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 o t i o n,I V I M)模型相关参数的比较,探讨二者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疗效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并接受NAC治疗的病人进行研究,根据MillerPayne病理反应分级标准将其分为有效组(19例)与无效组(11例)。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NAC前、第二疗程末及第四疗程末MR影像学资料并获得DWI单指数模型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IVIM参数单纯弥散系数(Ds)、灌注相关弥散系数(Df)和灌注分数(f)。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NAC前有效组与无效组间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ROC曲线对不同参数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第二、四疗程末与NAC前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AC前有效组ADC值、Ds值显著高于无效组;ADC值、Ds值在NAC前预测疗效的敏感度、特异度等未见明显差异;NAC第二疗程末ADC值、第二、四疗程末Ds值较NAC前显著升高;第四疗程末f值较NAC前降低。结论 ADC值和Ds值有助于治疗前预测NAC疗效,且其诊断效能相当,在NAC治疗过程中,ADC、Ds及f值对判断NAC疗效有一定的作用,单指数模型是一种较好的评估乳腺癌NAC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扩散MRI(diffusion MRI,d MRI)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是目前唯一能够无创研究活体组织扩散过程的方法。传统的磁共振扩散成像理论是基于经典的布朗运动模型,然而,研究表明生物体内的扩散过程实则为非布朗运动,也被称为是"反常扩散"。为了解释活体组织的反常扩散现象,一些模型被建立起来,在这些模型中,分数化运动(fractional motion,FM)模型被证实能够恰当地描述生物体复杂环境中的反常扩散现象。借助其多参数(α、β、μ、H)不仅能够反映组织内分子反常扩散的情况,也可以提供组织结构丰富的细微变化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作者旨在综述基于FM模型的d MRI理论及其在评价颅脑反常扩散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研究rAd/p53治疗人类结肠癌荷瘤裸鼠的早期改变,探索MR-DWI活体无创评价rAd/p53早期抗癌疗效的标记物。方法:52只人类结肠癌SW480荷瘤BALB/c裸小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rAd/p53治疗组。于假治疗或治疗后24 h、48 h、72 h、120 h、168 h各组分别随机取5只荷瘤鼠行MR-DWI。随后处死荷瘤鼠,即切下肿瘤,检测肿瘤的p53蛋白表达(western blot)、凋亡(TUNNEL)。结果:rAd/p53治疗组在观察时间点肿瘤ADC值较对照组增加、EADC值较对照组降低。治疗组在观察时间点肿瘤凋亡较对照组增加,p53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ADC值与肿瘤细胞凋亡范围呈正相关(0.205 3,0.000 0)、与肿瘤p53表达呈正相关(0.203 8,0.000 0);EADC值与肿瘤细胞凋亡范围呈负相关(-0.318 4,0.000 0)、与肿瘤p53表达呈负相关(-0.328 0,0.000 0)。结论:ADC值和EADC值在治疗后24 h即可出现有统计意义的改变,可作为rAd/p53治疗肿瘤早期疗效评价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Fundamental microcapsule mass balance equation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mass transport behavior of a diffusing species into or out of a microcapsule with a continuous, spherical core/shell structure. These equations demonstrate that a capsule shell thickness of 1/6 the capsule outer diameter maximizes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 diffusing species to reach a specified concentration within the inner core region of the microcapsule. This optimum capsule thickness depends solely upon capsule geometry and corresponds to an active agent loading well below that often found in current microcapsul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成功构建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探讨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脊柱结核的应用价值.方法:外科手术成功建立脊柱结核动物模型并将其分为病变组(30只)、对照组(10只),术后4周、6周、8周、10周后分别对两组进行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观察两组椎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拟合ADC图,术后10周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病变组ADC值与对照组ADC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②随着b值增加,ADC值逐渐减小,同一时期,ADClow值与ADChigh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DC3b值、ADC7b值以及ADCperf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第4周ADC3b值、ADC7b值以及ADCperf值分别与6周、8周、10周的ADC3b值、ADC7b值以及ADCperf值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与人类脊柱结核病理变化相似的兔脊柱结核,MRI能够为脊柱结核早期诊断提供一定信息,其中MRI的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方法对脊柱结核早期诊断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栓法大鼠脑缺血模型不同区域DWI和PWI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 对成功建立的30只SD大鼠血栓法脑缺血模型在不同时间段进行MRI扫描,分析rADC、rNEI、rTTM和rMSI的变化规律.结果 缺血灶内不同部位均表现为rADC、rNEI、rMSI下降,rTTM延长,中心区较边缘区明显.中心区24 h内rADC无明显变化,24 h后逐渐上升,边缘区rADC于脑缺血后逐渐下降,10 h达最低点74%,7 d后逐渐恢复至对侧相应区域水平,中心区与边缘区在脑缺血0.5~4 h、8~24 h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心区和边缘区rNEI变化相仿,分别为17.83%和50.45%,随缺血时间逐渐上升,中心区和边缘区24 h内不同时间均存在差异(P<0.05).缺血后rTTM逐步缩短.缺血3 h内rMSI呈下降改变,随后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rTTM和rMSI均存在交叉重叠.结论 动态观察血栓法脑缺血模型DWI及PWI演变规律,可以更好地了解脑缺血后不同区域的血流及病理生理改变,为溶栓治疗时间窗提供个体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