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Tocilizumab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该药适用于使用其他已获批的治疗药物无效的成年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Tocilizumab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6受体的活性而发挥作用. 基于其临床研究显示的严重安全性问题,Tocilizumab仅被推荐用于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 在进行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成年患者治疗的临床试验中显示Tocilizuma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文通过检索国外文献,对Tocilizumab药理学、药动学、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李芹  寿涛  林俊  张虹  郑红梅  和芳  毕丹艳 《云南医药》2001,22(5):393-394
目的 了解IL - 10在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情况 ,并探讨其在R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30例RA患者外周血 (PB)及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后的IL - 10水平 ,同时检测类风湿因子 (RF) ,并与 2 4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 RA组IL - 10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并与RF呈正相关 (r =0 5 4,P <0 0 1) ,与血沉及C -反应蛋白无相关性。RA组PBMCIL - 10与对照组没有差别。结论 IL - 10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 ,它具有抗炎和致病双重作用 ,但可能不是一个直接的致炎因子及理想的疾病改善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易感性与白细胞介素-1F10(IL-1FIO)基因中rs6743376和rs6761276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84人和同期正常健康体检人群184人,采用高温连接酶的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方法检测两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白细胞介素-1FIO(IL-1FIO)基因中rs6743376和rs6761276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6743376位点基因型频率(x2=2.04,P=0.361),等位基因频率(X2=0.187,P=0.667);rs6761276位点基因型频率(X2.28,P=0.320),等位基因频率(X2=0.206,P=0.650)。结论中国安徽省汉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遗传易感性与白细胞介素-1F10基因中rs6743376和rs6761276位点无关。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软骨和骨的破坏。白细胞介素-17(IL-17)是新近发现的白介素成员,是Th17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研究发现其在RA中有异常升高,可能参与了RA的滑膜炎症、软骨和骨的破坏,在RA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有重要作用。干预IL-17成为治疗RA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IL-17靶向治疗药物、传统抗风湿药、中医中药对IL-17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文主要就IL-17在RA发病及针对IL-17治疗RA的相关研究进展简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研究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传统的治疗RA的药物有三类,即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甾体抗炎药和疾病调理性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DMARD)。这些药物或有毒性,或容易失效,或二兼而有之,并不是理想的治疗RA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白介素17、18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检测32例健康体检者和30例RA患者的IL-17和IL-18的水平.结果 健康体检者、RA患者IL-17的水平分别为(7.06±3.15)ng/rag和(25.12±11.24)ng/mg,IL-18的水平分别为(25.13±9.41)ng/mg和(151.04+21.17)ng/mg,两组IL-17、IL-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17和IL-18可能与RA免疫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慢性、致畸性多关节炎症 ,导致患者残疾 ,降低生活质量.白细胞介素-18 (interleukin ,IL-18 )是近来发现的细胞因子 ,研究发现RA 患者高表达IL-18 ,而且在促 T hl反应及促炎性损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100例RA患者根据DAS28评分分为高、中、低活动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A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BA)测定其IL-17水平。结果 RA患者Th17细胞所占外周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DAS28评分增高比例增高;RA患者IL-17A血清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Th17/IL-17参与RA的发病过程,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致残性炎性自身免疫疾病。RA的患者约占全球总人口的0.5%~1%;我国的患病率在0.32~0.36%。发病高峰年龄在25~55岁,女性的发病几率约是男性的3倍[1]。机体中的病原体抗原被巨噬细胞吞噬→抗原递增→T细胞受体识别→T辅助淋巴细胞被激活→一系列免疫反应。早期滑膜红肿渗出大量液体,关节明显肿胀;滑膜炎继续进行,富有血管的肉芽组织向软骨面伸展,最后可将软骨完全覆盖;软骨发生溃疡,软骨表面的肉芽进一步组织纤维化,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硬;关节附近的骨骼呈脱钙和骨质疏松,肌肉和皮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鸡矢藤提取物抗高尿酸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次黄嘌呤复制高尿酸小鼠模型,观察鸡矢藤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观察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NO水平的影响,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采用HPLC-LTQ/Orbitrap MS法快速鉴定鸡矢藤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结果 鸡矢藤提取物可显著降低次黄嘌呤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P<0.05或P<0.01),可显著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NO水平(P<0.05或P<0.01),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为1.4 mg·mL-1。采用HPLC-LTQ/Orbitrap MS法从鸡矢藤提取物中分析鉴定出14个成分,其中包括京尼平龙胆二糖甙、鸡矢藤次苷甲酯、鸡矢藤苷、京尼平苷、7,8-Dihyroiridoid、鸡矢藤次苷、天竺葵素-3-葡萄糖苷、芦丁、异槲皮素、紫云英苷、飞燕草素、大黄酚、大黄素、绿原酸。结论 应用高尿酸小鼠模型及HPLC-LTQ/Orbitrap MS法快速筛选鸡矢藤提取物中可能的活性成分,可为鸡矢藤抗高尿酸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三桠苦[Evodia lepta(Spreng.)Merr.]枝叶的化学成分,为三桠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物质基础。方法 对三桠苦无水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三桠苦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异吴茱萸酮酚(化合物1)、异吴茱萸酮酚甲醚(化合物2)、3,5-二羟基-4-乙氧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苯并二氢吡喃(化合物3)、(cis)-3,4,5-三羟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化合物4)和(trans)-3,4-二羟基-5-甲氧基-6-乙酰基-7-甲氧基-2,2-二甲基色烷(化合物5)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化合物6)。结论 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三桠苦植物的枝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对广西特产药材山绿茶Ilex hainanensis Merr.进行中药炮制实验研究,并对其进行降血压实验研究。方法:使用不同炮制方法对山绿茶进行炮制;采用尾动脉法测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对不同炮制品山绿茶进行降血压实验研究。结果:通过不同微波程度药材炮制,共得到6种山绿茶炮制药材;与模型组比较,不同炮制工艺山绿茶均有明显的降血压效果。不同微波炮制品种,以60g药材微波11min组降压作用最佳。结论:初步确定山绿茶最佳微波炮制程度以60g药材微波11min组降压作用最佳,此方法炮制出的山绿茶药材对SHR血压的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研究雷公藤配伍甘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平台(TCMSP)数据库和文献搜索,建立雷公藤配伍甘草化学成分库。运用DRAR-CPI、中医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等在线预测网站,预测成分靶标,并与疾病靶标取交集得到雷公藤配伍甘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靶标。通过作用靶标反向筛选潜在活性成分,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手段对活性成分进行验证。利用GeneMANIA数据库搜索间接靶标并利用蛋白互作筛选关键靶标,采用分子对接技术(SystemsDock)对潜在活性成分和关键靶标进行匹配,验证前期靶标筛选的可靠性以及反向药效团匹配的正确性。通过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KEGG)生物学注释分析关键作用通路,探讨雷公藤配伍甘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结果 共得到33个化学成分和47个潜在靶标,其中32个成分31个靶标和35条通路与药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密切关系,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白介素(IL)-17信号通路、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等炎症通路以及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与免疫相关的通路。结论 雷公藤配伍甘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通过炎症与免疫调节等多条途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壮药材滇桂艾纳香专属性检验方法。方法: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分子生物学及特征图谱等方法对滇桂艾纳香及其易混品种东风草和高艾纳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三者的根、茎、叶性状基本相同,区别点在于滇桂艾纳香头状花序小(直径0.5~0.8 cm),东风草头状花序大(直径1.5~2 cm),高艾纳香头状花序具密集的长绒毛;三者的根、茎横切面,粉末显微特征基本相同,高艾纳香具基部膨大的非腺毛;薄层鉴别(1)中高艾纳香比滇桂艾纳香和东风草少1个斑点;薄层鉴别(2)中滇桂艾纳香比东风草和高艾纳香少1个特征斑点;ITS2序列N-J树聚类分析显示三者具有良好的单系性,三者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与滇桂艾纳香对照图谱相比,东风草平均相似度为0.962,高艾纳香平均相似度仅为0.789。结论:高艾纳香与滇桂艾纳香区别较大,不宜混用,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甄别;东风草与滇桂艾纳香在性状、显微、薄层、分子生物学、特征图谱等方面相似度较高,在对二者进行充分的药理活性以及临床试验等基础上,可考虑作为滇桂艾纳香的替代品使用,以缓解药用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As the result of a comparison of Curcuma sp. (Gajutsu in Japanese) in Yakushima Island, Japan, with Curcuma aeruginosa and C. zedoaria in Java, Indonesia, by trnK gene sequenc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pattern and essential oil component, it is indicated that Curcuma sp. in Yakushima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C. aeruginosa than to C. zedoar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文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究苣荬菜中化学成分治疗脓毒血症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以文献中化学成分为研究对象,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筛选脓毒血症相关靶点;通过Venny 2.1.0获得苣荬菜成分与脓毒血症的共同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获得苣荬菜中化学成分71个,药物作用靶点579个,疾病相关靶点3 437个,交集靶点272个。GO功能富集条目1 366个,包括分子功能(MF)245个,生物过程(BP)1 002个,细胞组成(CC)119个;KEGG信号通路166个。结论 苣荬菜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它们可能通过作用于TNF、AKT1、IL-6、IL-1β、TP53等靶点,调节类固醇、鞘脂等各种激素以及表皮因子、趋化因子的表达,产生抗炎作用进而发挥治疗脓毒血症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黄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全草的化学成分,并采用HPLC对其主要成分车叶草苷和京尼平苷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采用MCI微孔树脂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其醇提物进行系统分离,得到单体;采用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定量分析采用HPLC-DAD法;色谱柱为Welch Ultimate XB-C18(4.6*250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13:87)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进样量10 µL。结果 从植物中共分离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R)-stigmastane-3β,5α,6β-triol(1)、24ξ-ethylcholest-22E-ene-3β,5α,6β-triol(2)、5-stigmasten-3β,7β-diol(3)、豆甾醇(4)、β-谷甾醇(5)、hyptatic acid B(6)、6β-hydroxyursolic acid(7)、齐墩果酸(8)、车叶草苷(9)、车叶草酸(10)、京尼平苷(11)、aitchisonide A(12)、3S,5R,6R,9S-tetrahydroxy-7E-megastigmene(13)及(6S,9R)-roseoside(14)。首次基于2D NMR数据完整归属了化合物6的氢谱数据;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车叶草苷和京尼平苷分别在12.80~128.00 μg?mL-1r=0.9990)、3.00~30.00 μg?mL-1r=0.9993)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19%(RSD=2.40%)、95.06%(RSD=3.90%)。结论 共分离鉴定14个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1–3、6、7、12、13)为首次从耳草属植物中分离,14为首次从黄毛耳草中得到;采用HPLC-DAD建立车叶草苷和京尼平苷含量测定方法,10个批次中该两个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733 ~ 2.282及0.080 ~ 0.328 mg·g-1,方法简便准确,可作为该药材环烯醚萜苷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黑骨藤镇痛抗炎作用活性部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苗药黑骨藤镇痛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阿司匹林组及黑骨藤水、正丁醇、氯仿、醋酸乙酯、石油醚提取部位的低、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各组ig给药,空白组ig生理盐水。采用扭体法观察记录给药后15 min内小鼠扭体次数。采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的痛觉反应时间。采用耳廓肿胀法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采用棉球肉芽肿法:观测小鼠肉芽湿质量和干质量。结果 黑骨藤各提取部位对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其中黑骨藤正丁醇提取部位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疼痛抑制率为80.2%。黑骨藤正丁醇提取部位对热板法致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与空白组比较,能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P<0.05、0.01)。黑骨藤水、醋酸乙酯、石油醚提取部位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急性炎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明显减少小鼠耳廓肿胀度。黑骨藤各提取部位对小鼠肉芽湿质量和干质量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正丁醇提取部位效果最好。结论 黑骨藤具有良好的镇痛抗炎作用。其中,正丁醇部位镇痛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民族药山胡椒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SHJN1和Perenniporia sp.SHJG1的代谢物中寻找活性先导化合物。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及制备型HPLC等对Trichoderma sp.SHJN1和Perenniporia sp.SHJG1发酵物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NMR、ESI-MS等鉴定化合物结构,同时采用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肺癌细胞(A549)对这些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 从2株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alantrypinone (1)、oryzalactam (2)、phomoindene A (3)、cis-gregatin B (4)、huaspenone B (5)、stigmasta-7,22-dien-3β,5α,6α-triol (6)、ergosterol (7)、1-deoxy-2-demethylviridiol (8)、viridiol (9)、trichodermamides A (10)、chromone (11)、对-羟基苯乙酸(12)。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3 抑制MCF-7细胞增殖活性IC50为(62.9±1.02)μmol·L-1[顺铂(cisplatin,DDP) IC50为(30.1±1.67)μmol·L-1];化合物89 抑制A549细胞增殖活性的IC50分别为(34.6±1.57)μmol·L-1和(44.9±1.74)μmol·L-1[DDP IC50为(20.6±1.42)μmol·L-1]。结论 化合物3 ,89 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