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滤波反射投影(FBP)、混合迭代算法(iDose4)和全迭代模型重建(IMR)3种重建技术对低剂量胸部薄层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飞利浦256层CT ,收集30例怀疑肺部疾病行胸部CT平扫的患者。扫描条件:管电压80 kVp ,管电流80 mAs。所得原始数据采用FBP、iDose4、IMR_soft(L1_Body_Soft_Tissue)及IMR_routine(L1_Body_Routine)算法进行重建,重建层厚1 mm ,层间距0.5 mm。测量并记录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4分法分别对肺窗及纵隔窗进行图像质量的评估。对比分析4组3种不同重建算法的定性及定量参数。结果4组的图像噪声值分别为55.7±20.7,37.0±13.0,13.4±4.9和19.5±7.9。与FBP组相比,iDose4组、IMR_soft组及IMR_routine组3组的噪声分别降低了33.5%,75.9%,65%( P均<0.001)。IMR_soft及IMR_routine 3组的SNR及CNR均明显高于FBP组(P均<0.001)。iDose4组的SNR及CNR值高于FB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0.91)。IMR_soft及IMR_routine 2组的SNR及CNR均高于iDose4组(P均<0.001),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_routine组肺窗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其他3组,但与IMR_sof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R_soft组纵隔窗图像质量最高,与FBP、iDose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与IMR_routin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BP重建算法相比较,在低剂量条件下,iDose4及IMR均可明显降低图像噪声及提高图像质量,其中IM R重建算法降噪及提高图像质量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肩部活动受限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手臂上举姿势对胸部多层CT自动曝光扫描技术的影响.方法 从CT工作站数据库中收集肩部活动受限的30例连续病例作为研究对象(1组);同时选入一般资料匹配的30例病例作为正常对照组(2组).60例患者均使用Care Dose 4D技术进行胸部平扫,其中1组和2组分别采用手臂上举随机定位和标准定位姿势.2位放射学医师评价2组图像的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指标,同时记录每层容积CT指数(CTDIV)和管电流乘积(mAs),计算2组的有效剂量(ED).结果 2组的上、中、下肺的CT图像诊断可接受性和噪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胸部CT有效剂量(ED)有统计学差异,P<0.01,1组的ED(3.37 mSv)比2组(2.79 mSv)增加约17%.其中1组的上肺区域等效管电流比2组明显增加,但中、下肺区域的等效管电流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肩部活动受限患者使用 Care Dose 4D技术进行胸部CT扫描,可保持图像质量无明显降级,但是非标准定位的手臂上举姿势可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 CT(DS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技术在胸部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行胸部常规 CT平扫和双能量 CT 增强扫描。对比分析常规 CT 平扫图像与 VNC 图像,测量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平均 CT 值、计算信噪比(SNR)、评价二者图像质量、比较辐射剂量。结果60例患者降主动脉的常规平扫与 VNC 平均 CT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平均 CT 值无差异(P >0.05)。VNC 降主动脉、左心房及胸椎椎体后方肌肉的 SNR 均高于常规平扫(P <0.05)。运用增强序列卷积核重建得到的肺窗图像与常规平扫肺窗图像基本一致,对肺实变47例,空洞4例,结节26例,肿块24例,纤维化病变31例,胸膜病变29例二者均能清楚显示(P >0.05)。VNC 图像仅对4(4/49)例肺门区微小钙化灶显示较常规平扫图像模糊。常规平扫与 VNC 图像的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NC 的容积 CT 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均稍高于常规平扫(P <0.05),但节省1次常规平扫剂量,平均每人可减少2.22 mSv ED。结论DSCT双能量 VNC 技术应用于胸部扫描,其图像质量能达到诊断要求,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疫情期间对某大型国企煤矿人员采用胸部低剂量CT(LDCT)筛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结果,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初疫情期间暴露于疫情的煤矿人员8 270例纳入LDCT筛查,对CT可疑COVID-19阳性病例进行核酸检测,并在3~5天后复查CT,计算CT诊断的能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宽体探测器CT低剂量扫描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连续选取本院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0例纳入研究,年龄均<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低剂量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 d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CT行低剂量心电门控轴扫;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 d至27个月,应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图像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邻近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客观图像质量。记录每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两组4个解剖区域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客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评分低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4.10±0.90 vs. 2.88±0.82,Z=-5.818,P<0.05)。低剂量组有效剂量(0.57±0.30)mSv较对照组(2.39±1.15)mSv下降了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2,P<0.05)。结论 宽体探测器CT低剂量方案扫描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部低剂量CT在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好转出院后复查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17日至3月25日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治疗出院后的58例COVID-19患者胸部低剂量CT表现,由两名影像医师独立评价CT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评分。并计算信噪比(SNR)、背景噪声(SDair)及辐射剂量。结果 出院前常规剂量组和出院后复查低剂量组图像主观评分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4.45±0.22、3.88±0.33(P>0.05)和4.37±0.18、3.91±0.35(P>0.05);低剂量组的SNR与SDair分别为4.39±0.95和7.19±2.41,显著低于常规组的5.14±1.06(Z=-5.551,P<0.001)和6.48±1.57(Z=-3.217,P<0.001),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低剂量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分别为(2.41±0.09) mGy、(88.03±5.33) mGy·cm和(1.23±0.17) mSv,均显著低于常规组[(10.53±1.03) mGy,(338.74±34.64) mGy·cm,(4.74±0.48) mSv,Z=-6.568、-6.624、-5.976,P<0.001)。结论 COVID-19患者出院后可采用胸部低剂量CT复查。  相似文献   

7.
宁夏儿童头颅、胸部CT辐射剂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估宁夏地区儿童头颅、胸部CT检查的辐射剂量水平,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CT辐射剂量优化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实地采集宁夏地区不同市、县、区不同规模医院1~2周内儿童(≤15岁)头颅、胸部CT的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患者有效剂量(E)值;并将CTDIvol、DLP的第75百分位数(P75)与其他国家推荐的DRL值进行比较;所有儿童分4个年龄组:<1岁、1~5岁、6~10岁、11~15岁。结果 走访调查39家医院,调查CT设备47台,采集头颅断层扫描1 134例,胸部平扫636例。头颅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44.2 mGy、456.2 mGy·cm;1~5岁:57.2 mGy、659.6 mGy·cm;6~10岁:61.1 mGy、668.7 mGy·cm;11~15岁:63.6 mGy、849.3 mGy·cm。胸部CTDIvol、DLP的P75分别为:<1岁:5.0 mGy、89.2 mGy·cm;1~5岁:5.9 mGy、124.8 mGy·cm;6~10岁:6.0 mGy、167.9 mGy·cm;11~15岁:7.1 mGy、235.0 mGy·cm。结论 宁夏地区儿童胸部CT的辐射剂量与其他报道相近,但头颅CT的辐射剂量相对偏高,且各年龄段均存在偏高现象,尤以婴儿患者较著;应加强宁夏地区儿童头颅CT的辐射剂量优化与监管,增强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的剂量控制意识,提高对辐射相关风险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20能谱CT技术对门静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50例腹部疾病患者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期采用常规螺旋扫描,门静脉期使用能谱扫描模式,获得门静脉混合能量模式80 kV图和135 kV图、最佳单能量图、线性融合图、对比度增强图.比较5组图门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差值、对比噪声比(CN...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肺部虚拟平扫(VNC)图像进行肺结节人工智能(AI)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11月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胸部CT平扫联合双期增强扫描的52例患者资料。选择静脉期扫描数据重建肺窗VNC图像。用AI诊断软件对常规平扫(TNC)和VNC图像进行分析,测量肺实质的CT值和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NR),并由2名放射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记录各期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和辐射剂量,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比较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2组图像AI诊断的敏感性和假阳性检出率(FPDR)。结果与TNC相比,静脉期VNC图像的噪声降低了13.8%,SNR升高14.9%,DLP和E均降低了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2、-5.35、22.93、22.92,P<0.05)。2组图像肺实质的CT值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类型的肺结节,2组图像AI诊断的敏感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直径≤4 mm实性结节和全部肺结节总体而言,VNC组的FPDR略有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3、-3.09,P<0.05),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结节,FPDR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光谱CT的肺部静脉期VNC图像,在保证图像质量和肺结节AI诊断准确性,且FPDR没有显著升高的情况下,大幅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可以替代TNC进行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Philips iCT扫描仪为例,探讨机器极限低剂量进行儿童胸部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临床建议胸部CT扫描的连续28例儿童患者纳入研究,年龄1个月~7岁,中位年龄8个月。采用Philips iCT 25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极限低剂量扫描方案扫描:80 kV,10 mAs,0.625 mm×128,螺距1。首先用迭代重建(iDose4 4)、分别以肺算法和标准算法获得肺算法组和标准算法组两组4 mm层厚图像,再回顾性重建层厚0.67 mm图像(iDose4 4,Smooth A),转换为4 mm层厚图像(图像转换组)并重组出气道冠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和容积成像图像。3组横断面图像在同一肺窗条件下进行噪声测量(SD值)和主观评价(5分制)。记录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肺算法组、标准算法组和图像转换组的SD值分别为26.7±7.6、15.1±5.5和16.7±4.9,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6,P<0.05),肺算法组噪声高于标准算法组和图像转换组(均数差分别为11.6和9.6,P<0.05),标准算法组与图像转换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3组图像均完全达到诊断水平。冠状面MPR和容积图像帮助更好地阅读横断面图像。平均DLP和E分别为(8.65±2.97)mGy·cm和(0.21±0.10)mSv,最低分别至4.40 mGy·cm和0.08 mSv。结论 以Philips iCT扫描仪为例,机器极限低剂量应用于儿童胸部CT扫描完全可行,充分利用迭代重建算法和图像转换可保障图像质量,结合三维重组可更好地进行胸部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在非门控胸部低剂量CT(LDCT)平扫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危险分层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及非门控LDCT平扫的病人152例(训练集与测试集比例为2∶1),训练集为上海长征医院收集的102例病人;测试集为武汉同济医院收集的50例病人。分别由AI模型和2名中年资影像医师在所有病人影像上勾画钙化,获得CACS后进行CACS危险分层(低危、中危和高危),使用手动标注非门控LDCT的训练集数据,构建非门控LDCT的CACS及其危险度分层的AI模型。将测试集数据导入AI模型进行验证,与心电门控CT平扫获得的标准CACS及其危险分层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记录放射科医师手动评估及AI模型自动评估测试集CACS所需时间。采用分类准确度、组内相关系数(ICC)、Kappa检验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评估AI模型的性能,并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AI模型与标准CACS危险分层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 检验比较AI、影像医师评估CACS危险分层所需时间。 结果 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标准CACS的中位数分别为165.89(36.04,425.76)、96.50(25.75,346.75),AI模型测得CACS的中位数分别为167.07(43.17,449.11)、75.51(24.30,250.74),两者一致性均较好[ICC分别为0.977(0.965, 0.984)、0.989(0.980, 0.994)]。在测试集中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AI模型评估的CACS与标准CACS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内的病例有48例,界限外的只有2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AI模型预测的CACS危险度分层与标准CACS危险度分层的一致性均较好(κ值分别为0.895、0.899,均P<0.001)。AI模型预测训练集CACS危险分层的分类准确度为97.1%,其中对高危、中危、低危的分类准确度分别为96.9%、95.1%、100%。AI模型预测测试集CACS危险分层的分类准确度为94.0%,其中对高危、中危、低危的分类准确度分别为100.00%、82.40%、100.00%。AI模型预测测试集CACS危险分层与标准CACS危险分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00,P=0.564)。采用AI模型评估不同CACS危险分层所需时间均较放射科医师少(P<0.001)。 结论 AI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LDCT平扫的CACS及其危险分层,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高清光子探测器和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算法(IR)对胸部低剂量 CT(LDCT)图像质量与结节检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行 LDCT 随诊的肺部结节患者,第1次检查采用普通低剂量 CT 扫描,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间隔6个月采用高清光子探测器 CT 扫描机随诊,分别应用 FBP 和 IR 重建,比较普通低剂量组、光子探测器+FBP 组及光子探测器+IR 组的图像质量和结节检出情况。结果普通低剂量组、光子探测器+FBP 组及光子探测器+IR 组图像噪声依次减低、信噪比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1)。普通低剂量组、光子探测器+FBP 组及光子探测器+IR 组 CT 图像质量评分依次升高,图像质量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2.65,P <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01)。3组均发现实性肺结节132个,测量肺结节直径分别为(5.13±1.49)mm、(5.11±1.57)mm、(5.08±1.5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普通低剂量组检出磨玻璃密度结节(GGN)14个,另2组均检出15个,普通低剂量组所测 GGN 直径为(6.44±1.86)mm,光子探测器+FBP 组为(7.23±1.74)mm,光子探测器+IR 组为(7.31±1.68)mm,普通低剂量组对 GGN 的检出效能较另2组低。结论光子探测器和基于原始数据的 IR 可降低 LDCT 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并可提高 GGN 的检出率和测量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智能最佳kV(CARE kV)技术在成人胸部CT成像的应用及其对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将69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A组39例,行CARE kV技术扫描;B组30例,行标准120 kV技术扫描。比较两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以及分析A组管电压的选择与体重指数(BMI)关系。结果 A组平均CTDIvol(11.00±3.89)mGy、DLP(294.05±91.17)mGy·cm及E(4.12±1.28)mSv分别低于B组(16.64±1.20)mGy、(475.99±41.16)mGy·cm、(6.66±0.58)mSv(t=-7.653、-10.151、-10.150,P<0.05),与B组比较,A组总体E降低了38.14%。A组实际使用电压范围80~140 kV,管电压的选择与患者BMI呈正相关(r=0.627,P<0.05)。A组中非肥胖组患者E较肥胖组(BMI≥28 kg/m2)减少了31.74%(t=4.322,P<0.05),而B组中非肥胖组患者E与肥胖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部CT成像中,CARE kV技术能够根据患者体型和解剖部位的不同而自动地选择管电压和调整管电流,从而能够在保证图像诊断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总体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人工智能(AI)定位技术在胸部CT平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接受胸部平扫CT检查的患者100例,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分为人工定位组和三维AI定位组,每组50例。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胸部扫描协议。测量2组患者的定位偏离距离、CT剂量...  相似文献   

15.
成人胸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和防护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成人胸部应用的可行性和防护价值。方法:对35例近期(2周内)80mAs胸部常规剂量CT检查病例复查者,使用本机设置最低剂量(20mAs)扫描,盲式阅片评判两种扫描剂量图像对病变诊断、图片质量的差异,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mAs从常规剂量80减低到20时,辐射剂量显著降低,CTDIvol从8.64mGy降低到2.16mGy,为原来剂量的25%。对照常规剂量组的诊断结果,低剂量组均能明确诊断,无一例漏诊或误诊。图像质量在常规剂量以优质片为主,低剂量以优和良为主,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说明降低扫描剂量后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不影响疾病的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成人胸部低剂量扫描,对于胸部复查病例,既不影响胸部疾病的诊断,又能显著降低扫描剂量,具有显著的防护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膝关节低剂量扫描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膝关节扫描的可行性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5月~10月,100例行膝关节CT扫描者根据扫描的管电压高低分为2组(其他扫描条件不变),每组50例,A组110kV和B组80kV(管电压选择110kV和80kV是依据分别观察10例在此条件下扫描的患者图像,应用80kV而不影响诊断)。测量膝关节髌骨上缘水平后方肌肉软组织固定ROI的CT值,以CT值的标准差(SD)作为图像噪声。通过CT机自动得到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再计算出剂量长度乘积(DLP)。获得的图像通过双盲法进行质量评分,对两组CTDIvol值、DLP值、图像噪声、及图像质量评分均值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CTDIvol值分别为(5.29±0.23)和(2.08±0.15)mGy,DLP值分别为(61.26±11.64)和(24.21±4.64)mGy.cm,B组较A组下降约(60.68)%,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4)和(20.91),P0.01,B组噪声均值略高于A组(分别为12.22±2.97和16.55±2.96),t=-7.299,P=0.000,但两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分别为(4.86±0.40)分和(4.82±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5,P0.05)。结论:16层螺旋CT应用低kV设置(80kV)扫描膝关节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所得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和多层螺旋CT(MSCT)应用于寰枢椎成像的检查剂量和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使用普兰梅卡CBCT扫描仪的30种曝光条件和东芝320排MSCT的15种曝光条件对头颈部体模进行扫描。基于蒙特卡罗算法剂量评价软件PCXMC计算CBCT的有效剂量(E);以剂量长度乘积(DLP)乘以成人颈部特异性转换系数得到MSCT的E值。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用于比较两种成像方式的辐射剂量和主、客观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对图像的边缘清晰度、对比度、软组织层次、伪影进行5分制主观评分,测量感兴趣区(ROI)的信号与噪声,计算对比信噪比(CNR)。结果 CBCT容积剂量指数、E值分别为2.9 mGy、27.61 μSv,均低于MSCT的8.8 mGy、433.16 μ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5、-5.25,P<0.05);CBCT组的噪声和CNR分别为27.74 HU和3.69,MSCT组为7.84 HU和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9、-5.42,P<0.05);CBCT组的总体图像质量、对比度、伪影评分分别为3.5、3.0、5分,均高于MSCT组2.0、2.0、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2.46、-3.31,P<0.05)。结论寰枢椎CBCT和MSCT扫描均可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与MSCT相比,CBCT寰枢椎扫描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符合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翼  赵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9):1438-1441
降低受检者CT检查辐射剂量一直是业内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从CT辐射剂量的表达方法,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以及低剂量扫描方案的合理应用等方面,介绍了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CT心肌灌注(CTP)半自动分析软件Myocardiac Kit(MK)测量心肌血流参数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接受负荷动态CTP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87例疑似冠心病病人,男67例,女20例,平均(60.98±0.78)岁。所有病人均在1周内接受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并测量血流储备分数(FFR)。由2名医师独立采用MK软件和CCTA工作站分析数据,计算心肌血流量(MBF)等动态CTP参数以及CCTA直径狭窄率,并记录软件分析数据所需时间。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在心肌节段和冠状动脉水平上参数测量的一致性。以在ICA检查中狭窄程度 ≥ 90%或FFR≤0.80作为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缺血心肌和非缺血心肌MBF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采用约登指数计算MBF判断心肌缺血的最佳临界值,分别计算CCTA上直径狭窄率 ≥ 50%、MBF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心肌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研究共纳入261支冠状动脉和1 479个心肌节段。在心肌节段水平和血管水平上,2名医师对各参数测量较为一致(ICC≥0.60)。缺血心肌节段平均MBF低于对应非缺血节段的[(123.14±41.83) mL·100 mL-1·min-1和(147.47±43.98) mL·100 mL-1·min-1,P<0.05],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心肌节段的平均MBF亦低于非缺血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节段 [(124.34±42.86) mL·100 mL-1·min-1和148.68±44.49) mL·100 mL-1·min-1,P<0.05]。在血管水平,MBF最佳临界值为115.0 mL·100 mL-1·min-1,联合血管狭窄 ≥ 50%和MBF诊断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1(95%CI:0.87~0.95)]。MK软件平均数据处理时间为(10.51±1.95) min。结论 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CTP半自动分析软件具有稳定性好、结果准确、操作简便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齐燕  欧陕兴  钱民  彭光明  刘波  刘玉品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95-1099
目的:探讨运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204例患者分为两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A组采用双能量扫描方案,B组采用传统单能量扫描方案,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70±0.72)分、(4.70±0.71)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0,P=0.318)。A、B两组图像左、右冠状动脉信噪比(SNR)分别为A组20.0±3.4和19.0±3.0、B组20.1±3.2和19.9±3.2,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967,P=0.051;t=-0.233,P=0.816)。A、B两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48.27±8.70)mGy、(54.10±8.77)mGy;(565.63±115.48)mGy.cm、(702.75±144.04)mGy.cm;(9.62±1.96)mSv、(11.95±2.45)mSv,A组的CTDIvol、DLP及ED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64,P=0.000;t=-7.501,P=0.000;t=-7.501,P=0.000)。结论: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技术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