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沈阳市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和体成分变化特点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影响骨强度指数的主要因素。方法 2017年4月选取沈阳汉族医学生1 949例(男生721例,女生1 228例),年龄19~21岁,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学生右足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研究骨强度指数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沈阳汉族医学生男、女生骨强度指数均在19岁时最高,之后20岁和21岁时骨强度指数均降低,且只有女生差异显著(P0.01);男生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值均大于女生(P0.01)。汉族男生各年龄组脂肪含量、体脂率及水肿系数均显著低于同年龄组女生结果(P0.01);除了19岁年龄组中腰臀围比,男生各年龄段体重、总水分、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骨质、蛋白质、肌肉量、瘦体重、骨骼肌含量及基础代谢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组女生结果(P0.01或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与BMI和骨骼肌含量正相关(P0.01),与脂肪含量负相关(P=0.000)。结论沈阳汉族医学生骨强度指数在20岁和21岁时显著下降,女生骨强度指数下降情况较为严重,是骨质疏松的重点防护对象;BMI和骨骼肌含量是预防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而脂肪含量是引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藏族大学生的跟骨骨强度指数,获得该人群骨强度指数随性别及年龄的变化特点。同时分析藏族大学生骨强度指数及其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该群体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及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800例(男400例,女400例)藏族大学生右足跟骨骨强度指数及体成分等相关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骨强度指数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1)藏族大学生骨强度指数曲线的一般变化特点为从21岁组起随年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且男生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值均大于女性;(2)藏族男生骨强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22岁组,藏族女生骨强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20岁组;(3)与其他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比较得知,藏族大学生骨强度指数较高;(4)藏族大学生各项体成分指标与骨强度指数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藏族大学生骨强度指数较高,骨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甘肃省藏族和汉族妇女绝经前和绝经后骨强度变化。方法采用GE EXPRESSⅡ超声骨密度测量仪对109例年龄40~52岁绝经前和100例年龄53~60岁绝经后藏族妇女与55例年龄40~52岁绝经前和72例年龄53~60岁绝经后汉族妇女进行骨强度对比分析。测量右脚跟骨的骨强度、骨质情况,通过计算T值和Z值,评估藏族和汉族妇女绝经前和绝经后骨强度变化和骨折风险。结果 1.藏族和汉族妇女绝经前骨强度指数明显均高于绝经后藏族和汉族妇女;藏族妇女和汉族妇女两者之间对比无差别(t=7.408,P=0.000;t=4.903,P=0.000)。2.藏族和汉族妇女绝经后骨质少孔和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高于绝经前藏族和汉族妇女;藏族和汉族妇女两者之间对比无差别(χ2=7.928,P=0.000;χ2=7.723,P=0.021)。结论 1.绝经后藏族和汉族妇女骨质流失较严重,应及时补充雌激素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2.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居住在一起,生活和饮食习惯逐渐相近及地理环境相同,使得绝经前和绝经后藏族妇女与绝经前和绝经后汉族妇女骨强度变化、骨质少孔及骨质疏松检出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甘肃东乡族人群的跟骨骨强度指数(SI),获得该地区成人定量超声骨量峰值,同时分析年龄、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对该人群骨强度指数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GE EXPRESSⅡ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测量448例20~83岁东乡族成人右脚跟骨骨密度,计算T值、骨强度指数及骨折风险系数,将测试结果按性别,每10岁作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结果 1东乡族男女跟骨骨强度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男性跟骨SI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先降低再增加,峰值出现在40~岁年龄组,50岁后跟骨SI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女性跟骨SI呈波浪式变化,峰值出现在20~岁年龄组,随后逐渐下降,40~岁略有升高,50岁以后急剧下降。2东乡族男性SI明显大于女性,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东乡族人群60~岁身高、体重与跟骨SI呈正相关。结论 1东乡族男女跟骨SI变化规律明显不一致,50岁以后男性SI表现为缓慢下降,而女性表现为快速下降。2获得东乡族健康人群跟骨SI峰值,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诊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男性青少年身体成分与骨矿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青少年身体成分中瘦体重和体脂含量究竟那种成分对骨矿含量影响起主要作用,我们对58名男性青少年(年龄17.2±0.7岁,范围:15.5—18.7岁)进行人体测量,计算出瘦体重和体脂含量,用BH-6012型二维扫描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侧桡骨中远1/3处及桡骨超远端骨矿含量(BMC,g)、骨宽(BW,cm)、骨密度(BMD,g/cm2),为消除身高的影响分别计算桡骨中远1/3处和桡骨超远端BMD/身高值(BMD/H,g/cm3)。以桡骨中远1/3处及桡骨超远端的BMC、BMD、BMD/H作因变量,年龄、身高、瘦体重、体脂含量作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瘦体重和体脂含量均与骨矿含量有关(P<0.05),但经骨形态即骨宽较正的骨密度及身高校正的BMD/H仅与瘦体重有关(P<0.05),因此说明男性青少年身体成分中瘦体重对桡骨超远端骨密度的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6.
瘦组织和脂肪是两个重要的体成分,受饮食、运动、增龄、性别、种族、激素、疾病以及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瘦组织和脂肪对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但多数研究表明瘦组织量可能是BMD和骨强度的重要决定因素,脂肪量过多将对骨骼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瘦组织和脂肪对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影响及机制并未被完全阐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藏族成人骨强度分布特点及其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不同民族骨质相关数据并找出合理的防治骨质疏松症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成年居民共817名,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及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受试者右足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相关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骨强度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藏族成年男性、女性骨强度分别在18~29岁、30~39岁达到峰值,之后随年龄增长骨强度下降;60岁之后男性骨强度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甘肃藏族成人骨量异常的发生高于西藏藏族(χ2=4.097,P=0.04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肉量、皮下脂肪量及内脏脂肪量为藏族成人骨强度的影响因素(P=0.000)。结论藏族成人骨强度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50岁后女性是OP的危险人群;甘肃藏族成人患OP的危险性高于西藏藏族成人;肌肉量及皮下脂肪量是OP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而内脏脂肪量是OP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及青少年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以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儿童及青少年骨巨细胞瘤患者31例;平均年龄(15.23±2.83)岁(7~18岁);骨骺未闭合13例(41.94%,13/31),已闭合18例(58.06%,18/31);根据骨骺闭合情...  相似文献   

9.
贵阳地区709例男性超声跟骨强度及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贵阳地区男性人群的骨强度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定量超声的方法对贵阳地区709例20~65岁男性人群进行右侧跟骨强度测量,并进行问卷调查;指标有骨强度指数、T值和Z值.结果 跟骨强度指数有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运动组的强度指数有高于非运动组的趋势;单纯饮用牛奶对增强骨强度效果不明显;跟骨强度指数基本上呈现既运动又饮奶组>只运动组>只饮奶组>不运动不饮奶组的趋势;本人群的运动和饮奶状况均不理想.结论 在饮用牛奶的同时坚持体育锻炼会对骨强度起到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疆维族、汉族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骨密度变化及骨代谢的差异,为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工作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维吾尔族、汉族女性且已绝经2型糖尿病患者共405人,按族别分为两组,记录并分析患者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25羟维生素D3变化,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维吾尔族组血清钙略低于汉族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血清磷水平差异亦不显著;维吾尔族组血清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低于汉族组,P0.05,维吾尔族组血清骨钙素高于汉族组,P0.05;按绝经年限不同统计:维吾尔族女性骨量减低比例较高,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维吾尔族组亦高于汉族组,骨密度正常组汉族比例明显高于维吾尔族。两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腰椎骨密度值比较,维吾尔族组骨密度值均低于汉族组,在维吾尔族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下降更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维吾尔族绝经后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水平较汉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绝经后维吾尔族、汉族健康妇女髋部骨密度(BMD)与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的相关关系。方法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er,DEXA)测量264例维吾尔族及235例汉族健康妇女髋部BMD,按BMI不同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体重组进行分析。结果绝经后维吾尔族、汉族妇女髋部BMD均随体重、BMI增加而增高,同民族各组间髋部BMD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相同体重组两民族间(组内)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维吾尔族及汉族绝经后妇女体重均是影响绝经后髋部BMD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影响较身高和体质指数大。对低体重的绝经后妇女均应定期监测BMD,有助于早期发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有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武汉地区汉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共选取武汉市第一医院老年科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住院的武汉地区汉族老年男性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10例和同期住院无骨质疏松症对照者85例,通过两组患者各因素的比较,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武汉市汉族老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195例样本的分析,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088,95%CI 1.033~1.147),高体重指数BMI(OR1.319,95%CI 1.170~1.486),动脉收缩压升高(OR1.055,95%CI 1.022~1.089)、空腹血糖增高(OR1.208,95%CI 1.001~1.458)、klotho基因G395A AA基因型(OR2.969,95%CI 1.092~8.068)为武汉地区汉族老年男性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揭示年龄、高体重指数、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klotho基因可能在武汉地区汉族老年男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中klotho基因G395A位点AA基因型可能是武汉市汉族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致病基因。上述因素对决定武汉地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布依族与汉族患者罗库溴铵的肌松时效.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腔镜或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20 ~ 55岁,体重指数18~25 kg/m,ASA分级Ⅰ或Ⅱ级,按民族分为2组(n=30):汉族组(H组)和布依族组(B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和芬太尼,靶控输注异丙酚行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消失后进行肌松定标,采用加速度仪单个刺激模式,肌颤搐达最大抑制时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O2 30~35 mm Hg.记录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期、临床作用时间、75%恢复时间和恢复指数.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α1-酸性糖蛋白浓度,采用生化法测定血浆白蛋白浓度.结果 与H组比较,B组肌松起效时间延长,血浆α1-酸性糖蛋白浓度降低(P<0.05),无反应期、临床作用时间、75%恢复时间、恢复指数和血浆白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依族患者较汉族患者罗库溴铵肌松起效慢,可能与布依族患者血浆α1-酸性糖蛋白浓度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研究甘肃省兰州地区中老年女性的骨密度情况,并分析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期间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行健康体检的女性。详细记录其年龄、绝经状态、身高及体重,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进行检测。结果共纳入2 078名研究对象。其中绝经前组204名,占9.82%,平均年龄(41.10±3.19)岁;围绝经期组443名,占21.32%,平均年龄(49.29±2.18)岁;绝经后组1 431名,占68.86%,平均年龄(56.25±7.59)岁。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50.43±1.30)岁、(48.42±3.06)岁。三组平均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分别为(1.59±0.05) m、(59.58±7.78) kg及(23.71±3.11) kg/m2。左侧股骨颈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绝经前组(0.85±0.14) g/cm2、围绝经期组(0.91±0.15) g/cm2、绝经后组(0.82±0.12) g/cm2;左侧全部髋关节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绝经前组(0.99±0.16)g/cm2、围绝经期组(0.97±0.17) g/cm2、绝经后组(0.88±0.13) g/cm2。腰1~4全部椎体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绝经前组(1.13±0.22) g/cm2、围绝经期组(1.10±0.20) g/cm2、绝经后组(0.97±0.15) g/cm2。所有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均正常;围绝经期女性中,正常骨密度占45.15%,骨量减少占32.28%,骨质疏松占22.57%;绝经后女性中,正常骨密度占19.57%,骨量减少占33.54%,骨质疏松占46.89%。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示BMI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正向显著相关。结论甘肃省兰州地区中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高,尤其是绝经后及肥胖者,定期监测骨密度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体成分的变化特征及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1月门诊收集的98名绝经后女性的体成分及骨密度资料,根据受试者的年龄和BMI分组,比较各年龄组及各BMI组的体成分差别,通过Spearman分析年龄、BMI及体成分对骨质疏松情况的影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整体骨密度和整体骨矿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个年龄组的整体骨密度(P<0.001)及整体骨矿含量(P<0.05)随年龄增加而下降,而各个BMI组的整体骨矿含量(P<0.05)、整体肌肉质量(P<0.001)、整体脂肪质量(P<0.001)随BMI增加而增加。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加(P=0.005,r=0.281),骨质疏松程度越严重;而随着BMI(P=0.019,r= – 0.237)、整体骨矿含量(P<0.001,r= – 0.719)、肌肉质量(P=0.014,r= – 0.249)和脂肪质量(P=0.013,r= – 0.249)的增加,患骨质疏松的程度越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绝经后女性整体骨密度(P=0.002,B= – 0.004)及整体骨矿含量呈负相关(P=0.000,B= – 0.013);而整体肌肉质量(P=0.018,B=0.022)和整体脂肪质量(P=0.037,B=0.027)则与绝经后女性整体骨矿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年龄是绝经后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而BMI、肌肉质量和脂肪质量是保护因素,有助于提高整体骨密度和整体骨矿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乌鲁木齐市汉族、维吾尔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的差异性,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Lexxos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 测量54例汉族、50例维吾尔族腰椎前后位的BMD值,按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进行分析.结果 在相同民族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的BMD值较对照组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中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民族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组间、对照组间的BM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而民族是两者关系的独立因素,提示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同时,应积极治疗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7.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s commonly used to predict osteoporotic fracture risk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geometry of the bone. However, geometric parameters are also important in determination of bone strength. An index including both material and geometric properties may be therefore more relevant in prediction of fracture risk. We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ameters measured by noninvasive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pQCT) and bone bending strength of the diaphysis of 45 fresh goat humeri and 27 femora. Multislice pQCT was used for measuring volumetric diaphyseal cortical BMD, total BMD, diaphyseal and cortical cross-sectional area (CSA), and 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 (CSMI) and their derived bone strength indices (BSIs), including BSICSMI (cortical BMD × CSMI) and BSICSA (cortical BMD × cortical CSA). Conventional dual-energy absorptiometry (DXA) was also conducted to measure areal BMD of diaphysis for comparison. Ultimate fracture load was obtained via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femora, fracture load was correlated better with BSICSA (r = 0.697, P 0.001) than cortical BMD (r = 0.304, P 0.05) and total BMD (r = 0.387, P 0.05) measured using pQCT and areal BMD (r = 0.612, P 0.001) measured using DXA. For humeri, fracture load was also correlated with BSICSA (r = 0.579, P 0.001) but not with other pQCT parameters including cortical BMD and total BMD (r = 0.282 and 0.305, respectively; P 0.05, both). The best correlation was found with areal BMD measured by DXA (r = 0.760, P 0.001). In conclusion, pQCT noninvasive BSICSA derived from cortical BMD (material) and its cortical CSA (bone geometry or distribution) may serve as an important noninvasive index for predicting long bone bending strength. The bending strength was also predicted by bone mass (areal BMD) measured by DXA, an integration of bone mineral and geometry. Further clinical studies are needed to validat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BSI in long bone osteoporotic fract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不同骨密度老年人群的体成分、肌力和心脏功能特点。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骨密度检查年龄为65~80岁的500名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并记录受试者骨骼肌指数、体脂肪率、脂肪控制、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肌力;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查并记录受试者心脏功能(EF、EDV、ESV、FS、HR、e/a)。结果 在500例研究对象中,骨量异常人数较多,占77 %,其中骨质疏松者93人(18.6 %),骨量减少者292人(58.4 %),骨量正常者115人(23%)。在男性中,骨质疏松者21人(8.4 %),骨量减少者153人(61.2 %),骨量正常者76人(30.4 %);在女性中,骨质疏松者72人(28.8 %),骨量减少者139人(55.6 %),骨量正常者39人(15.6 %);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比例高于男性。女性的体脂肪率(37.20±4.13)高于男性(28.15±5.38);女性骨骼肌指数(8.20±0.58)低于男性(9.23±0.55)(P<0.05)。500例研究对象中需进行肌肉控制(增肌)的比例为55.6 % (278人),需进行脂肪控制(减脂)的比例为100 %(500人)。男性、女性分别按照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正常组,三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T值、 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脂肪率、脂肪控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男性组BMI、T值、 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T值、 Z值、骨骼肌指数、肌肉控制、右臂肌肉量、右手握力、左手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T值与骨骼肌指数、BMI、右臂肌肉量及右手握力呈正相关;相较BMI,T值与骨骼肌指数、右臂肌肉量相关性更高;与肌肉控制(增肌)呈负相关(r值= – 0.326,P=0.000);与体脂肪率及脂肪控制无相关性。心脏功能EDV(F=0.042,P=0.958)、ESV(F=0.008,P=0.992)、EF值(F=0.060,P=0.942)、FS值(F=0. 057,P=0.945)、HR(F=0. 032,P=0.9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F=3.768,P=0.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群骨量异常比率较高,随着骨密度减低,骨骼肌指数及肌力也会下降,且骨质疏松患者易出现心脏舒张功能减低。利用生物电阻抗测定人体成分可以分析骨质疏松患者人体成分变化,能够更细化地了解其肌肉和脂肪的含量,为进一步预防、治疗骨质疏松及优化老年人人体成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