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在引导经颈外静脉置入单腔中心静脉导管中导管头端定位中的作用。方法:99例肿瘤患者,在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用导管内导丝的尾端直接连接监护仪的右上电极,通过观察导丝拾取的心电图波形,引导导管头端定位,并与X线胸片定位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管内导丝介导均能获得心电图波形,首次获得P波高耸87例,经调整导管后获得P波高耸6例,X线胸片示93例导管头端均在上腔静脉内;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无改变,且调整无效6例,X线胸片示3例在颈内静脉,1例在锁骨下静脉内反折,2例在上腔静脉内。结论:通过导丝引出的特征性P波变化可以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头端的位置,正确引导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判断PICC尖端位置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55例需行PICC置入的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穿刺置入PICC,送管过程根据引出的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的改变,判断PICC尖端的位置,置管后拍摄胸片观察导管尖端位置,并比较符合率。结果:心房腔内ECG定位技术置入PICC,符合率为96.2%,一次置管成功率达到92.7%。结论:通过观察心房腔内心电图P波的改变,可以判断PICC导管尖端位置,该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59-162
目的 探讨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图P 波形态改变与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本院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治疗的8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腔内心电引导PICC 尖端定位技术引导送管,观察患者的心电监护仪Ⅱ导联,并分析出现特征性高尖P 波、双峰P 波以及双向P 波的引出率和定位准确率。结果 80 例PICC 置管患者均为实体或血液恶性肿瘤,排在前三位分别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淋巴瘤及肺癌,分别占21.25%、13.75%和12.50%。80 例患者均完成PICC 置管,且患者置管后均完成腔内心电图检测,结果表明腔内心电图P 波变化,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Ⅱ导联有特征性高尖P 波和双向P 波,分别占93.75%和60.00%。结论 双峰P 波与双向P 波、特征性高尖P 波可作为定位导管尖端的重要依据,联合双峰P波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部位,能准确地定位右心房连接部位,对PICC 置管中腔内心电准确引导导管尖端定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和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及置管用时,并分析不同P波对应的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5.65%(8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2%(75/92)(P<0.01);观察组置管用时和穿刺点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2/3 R波的导管尖端主要到达指南推荐位置,1/3~1/2 R波时导管尖端主要到达上腔静脉上2/3处,2/3~4/5 R波时导管尖端到达指南推荐位置或右心房,不同波段到达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有助于新生儿PICC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型P波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心电定位的可行性、安全性、精确性.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的基础心电图为肺型P波的病人30例,置管时进行实时心电定位,置管后通过X线胸片定位验证腔内心电图定位效果.结果:技术可行性为100%,心电定位过程中未出现心电图技术相关并发症,与置管后X线胸片对比,97%导管到达最佳位置.结论:肺源性心脏病肺型P波病人PICC置管行心电定位精准、安全、可行,拓宽了PICC置管心电定位必须是正常P波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隧道式涤纶套双腔血透导管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各30例,比较两种方式引导腔内心电图出现的特征性P波稳定性、导管尖端到位率、医护人员满意度、手术耗时和穿刺点感染率。结果:所有病人在置入涤纶式双腔血透导管术过程中均能引导出稳定的腔内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且导管尖端均位于右心房入口水平,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特征性P波稳定性比例高于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阶段手术时间明显高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P<0.01)。0.9%氯化钠溶液引导腔内心电图组医生和护士满意度均明显低于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P<0.01)。2组病人无感染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引导出腔内心电图,导丝引导腔内心电图组获得特征性P波更稳定,流程更便捷,医护人员满意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合并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置管新技术的应用可对肿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和腔内心电图P波地比较可对导管尖端进行定位,找到PICC头端到达的理想位置情况下进行的肿瘤治疗.结果: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合并腔内心电定位PICC置管的应用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结论:通过同步检测心房内心电图P波地变化,PICC头端可到达理想位置,可减少头端位置不佳相关并发症,患者安全更有保障,治疗成本也相对较低,更适用于肿瘤临床的应用普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中腔内心电图的P波变化特点,探讨心电图辅助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8月至12月共876例行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参与本研究。全部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术中采用腔内心电监测技术引导送管,最终导管留置长度以“Peres’ formula”定位身高长度为准,术后行导管尖端位置X线定位。对腔内心电图P波特征性改变包括P波振幅升高、双相P波及双峰P波获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76例患者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升高率、双向P波和双峰P波获得率分别为94.2%、17.5%和54.6%,特征性P波获得率即获得P波振幅升高、双向P波或双峰P波其中任意一项的比例为97.8%。在P波振幅增高的825例中,置管到位时振幅增加值平均为(4.2±2.6)mv,其中62.8%的患者在送管至“Peres’fomula”定位长度时出现最高振幅P波,其余37.2%均提前出现最高P波;送管到位时P波的振幅与R波振幅之比P 50为0.4。结论不推荐将腔内心电监测技术作为X线诊断的替代方案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判断标准。但该技术在置管操作中对帮助判断导管异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经济、便捷、适用性强,可作为颈内静脉置管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PICC置管过程中,使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P波的形态改变对PICC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及心电稳定性分析.方法 选取安徽省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的80例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时,从P波振幅变高开始,每送入1 cm打印心电图的变化并记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判断4类不同P波,即P波振幅达到QRS波的50% ~80%、高尖P波、双峰P波、双向P波的引出率、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CAJ)的到位精确率.同时观察心电波形的稳定性情况.结果 80例患者中,1例P波无任何变化,摄片示头端位置正常,无异位.P波振幅达到QRS波的50% ~80%的引出率为62.50%(50/80),CAJ到位精确率为76.00%(38/50);高尖特征P波的引出率为52.50%(42/80),CAJ到位精确率为38.10%(16/42);双峰P波引出率为88.75%(71/80),CAJ到位精确率为81.69%(58/71);双向P波引出率为91.25%(73/80),到位精确率为63.01%(46/73).4种P波引出率及到位精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稳定与心电不稳定患者身高、置管长度、基础P/R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稳定性好,双峰P波在指导PICC尖端定位的引出率及精确率高,对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定位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自动泵入生理盐水和人工推注生理盐水对经瓣膜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5月恶性肿瘤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需置入瓣膜式PICC患者(≥20周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予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对照组予人工推注生理盐水法.记录各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导管头端异位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盐水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内穿刺点出血量、术后14 d内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及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92.22%)、导管到位准确率(94.44%)、特征性P波出现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4.44%、84.44%、80.00%,P<0.05),观察组导管头端异位率(5.56%)、盐水用量(7.24±1.69) mL及术中出血量(2.39±1.01)mL明显少于对照组[15.56%、(26.78±10.52)、(5.34±1.36),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出血量(3.28±1.52)mL、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33%)、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1.11%)明显少于对照组[(10.42 ±2.57) mL、11.11%、26.67%,P<0.05].结论 自动泵入生理盐水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更适用于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电图方法辅助定位重症患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高PICC导管尖端正位率。方法对60例行PICC置管的重症患儿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置管中心电图P波特征性高尖改变与置管后X线胸片显示的导管尖端位置的关系。结果60例PICC置管患儿中49例患儿心电图出现特征性的高尖P波,X线胸片显示45例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1例患儿心电图未出现特征性的高尖P波,X线胸片显示10例导管尖端不在上腔静脉。结论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技术可以方便、实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尖端异位者可及时调整,减少患儿X线暴露风险,值得在儿科病人PICC置管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对提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采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行PICC尖端定位。对比两组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焦虑情绪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可显著提升PICC尖端定位精准度,缓解患者焦虑情绪,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黄萍  钟慧  谢琦  吴修全 《吉林医学》2023,(3):769-772
目的:探讨在腔内心电图指导下肿瘤患者中心置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肿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穿刺方法进行中心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采取腔内心电图进行辅助中心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舒适度、取管因素、PICC期间定位耗时和定位成本。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导管置管舒适度高于对照组,定位耗时和定位成本方面低于对照组,在置管期间内观察组取管因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10%NaCl注射液导引心房内心电图变化,以辅助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准确定位。方法10%NaCl作为探测电极,拾取50例接受PICC穿刺的成年患者心房内心电信号,观察心房内心电图P波特征,判断PICC尖端是否位于上腔静脉,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50例中45例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心房内心电图出现P波改变有43例),3例导管尖端位于颈内静脉,2例导管尖端位于腋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通过10%NaCl注射液导引心房内心电图辅助PICC定位的灵敏度为96%,特异度100%。结论以10%NaCl注射液引导心房内心电图,辅助判断PICC的定位可作为X线胸片检查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班锦青  梁静林  陈隽  李丽霞 《微创医学》2023,(6):715-717+771
目的 探讨改良心电图P/R波比值腔内定位法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1组(40例)、观察2组(4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心电监护仪模拟导联,当P波为R波振幅的1/2~2/3时,停止送管。观察1组采用改良心电监护仪模拟导联,出现负向P波,随后又产生双峰P波时,停止送管。观察2组采用改良心电图机模拟导联,出现负向P波,随后又产生双峰P波时,停止送管。置管后进行胸部X线及CT检查确定导管尖端的具体位置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1组(均P<0.05);对照组与观察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导管尖端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距离为2.5(1.38,3.13)cm,观察1组距离为1.5(1,2.5)cm,观察2组距离为0(0,0.13)cm,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心电图机腔内定位法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制心电连接器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接受PICC的患者60例。在对患者成功导管穿刺之后,对其采用心电定位技术实施PICC尖端定位,之后进行X线胸片检查,与其结果进行比较。观察自制心电连接器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患者均实施了PICC置管,穿刺后进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患者导管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SVC),55例心电图出现特征性P波,5例未出现P波变化,在及时进行导管调整之后,4例患者均出现P波特异性变化,1例未出现。自制心电连接器的特征性P波对导管头端位置在SVC中的灵敏度为100%(59/59),特异度为0。PICC头端处于最佳位置时的导管长度与P波位于峰值时的导管长度的差值为(2.8±0.7)cm。结论:自制心电连接转换器使用效果明显,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效果与专业心内连接器相当,能够采用心房内心电图(ECG)Ⅱ导联P波的形式,明确PICC尖端位置,且无需要求较高的材料和制作手段,制作过程简单,取材便捷,在为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静  王飞  林昕  童群  梁燕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9):1314-1317
目的探讨2种不同时机的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对于肿瘤病人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置入PICC并接受化疗的64例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病人均采用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技术进行PICC置入,对照组病人在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置入PICC成功后30 min内进行X线片检查,干预组病人在腔内心电定位成功后3 h进行X线片检查。比较2种不同时机的腔内心电图联合体外测量的导管定位置管成功率、病人满意度及置管后7 d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病人的置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组病人置管后7 d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32),低于对照组的18.75%(6/32)(P < 0.05)。结论肿瘤病人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植入PICC后3 h后可以替代X线片检查,不影响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有助于提高病人置管满意度以及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2种不同尖端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PICC置管提供更好的思路。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13年6月~11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入选100例,ECG定位组采取心房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术置入PICC导管,入选病例为49例;X线定位组采取常规方法置管后到放射科做胸部X线定位,入选病例为51例。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和65%(P<0.05)。结论借助Ⅱ导联P波心电图变化开展PICC尖端定位术,可有效指导临床PICC置管和提高PICC置管安全性,可明显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的波形变化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准确定位的效果.方法 60例ICU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采用NVECG法引导PICC置管,通过特征性的P波变化,辅助PICC准确定位,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穿刺后床旁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2例导管尖端易位于颈内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NVECG法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100%.结论 NVECG用于辅助PICC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儿童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尖端定位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需放置输液港患儿50例。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气管插管。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定位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术后行胸部X线片,研究心电图定位达标效果。 结果所有患儿均一次性植入成功,2例无典型P波,3例置管引出早搏,退管后消失,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均到达上腔静脉与心房交接处,置管术后行胸部X线片,导管尖端定位平第5~7后肋,均到达合适位置。 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是一种定位准确、便捷、安全的导管尖端定位技术。既可避免患儿X线损伤,又可减少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可以在儿童静脉输液港植入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