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2.
穴位注射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4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穴位注射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42例闫继勤,荆金忠,刘红(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271600)1988年9月~1995年5月,笔者用胃复安注射液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4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2例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资料,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左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2)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1]。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根据其临床特征,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噎膈、食管瘅、胸痛等病证范畴[2]。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味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味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56例,口服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血浆胃泌素(GAS)含量的检测,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以及胃镜下食管炎症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症状积分、血浆GAS水平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能显著增加寒热错杂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血中GAS含量,改善症状,从而可促进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的恢复,增加LES的压力,防止胃酸反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结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方法: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用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对照组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免疫指标水平及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指标CD4^+、CD8^+及CD4^+/CD8+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炎症因子IL-4、IFN-γ及TNF-α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p38MAPK表达水平较前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皮疹2例、对照组出现1例。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可通过抑制p38MAPK表达水平,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支气管哮喘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 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既是胃酸相关性疾病,又是胃肠道动力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食管抗反流屏障与食管对反流物质的消除作用下降等因素共同参与完成,造成胃酸、胆盐等攻击因子的错位,引起食管的刺激和损伤。胃食管交界处的下段食管括约肌(LES)的功能及食管体部的清除力是食管最主要的抗反流机制,这些抗反流机制受神经、激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临床表现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不适,吞咽困难、口苦、咽干等,均排除消化性溃疡,均行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中医诊断符合胃热炽盛症的表现:胃痛急迫、嘈杂吐酸、口苦或牯、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相似文献
9.
败酱草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在临床上用败酱草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举例如下。例1:李某,男,33岁,1998年7月初诊。主诉2个多月来胃脘部嘈杂隐痛,口苦粘腻,呕恶纳少,咽干欲饮,剑突下灼热隐痛频发,大便不爽,小便黄少,进食辛辣肥腻之物则症状加重,舌薄黄微腻、质红,脉弦滑小数。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药用:败酱草40g,蒲公英20g,刀豆15g,半夏15g,枳实 相似文献
10.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其病程较长,需要长时间坚持服药。脾胃虚寒,肝郁气结是其主要病机,笔者采用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特发性矮小症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 例特发性矮小症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每组35 例;2 组患儿均给予运动训练和睡眠指导,对照组给予五维赖氨酸颗粒治疗;中医组进行辨证分型论治,包括中药内服和穴位贴敷;3 个月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观察比较2 组患儿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骨龄变化,评价其总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中医组为85.71%,对照组为62.86%,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儿身高、体质量及骨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长(P<0.05);且中医组患儿身高、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贴敷部位皮肤红肿2 例;2 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内服联合穴位贴敷辨证治疗特发性矮小症,能够明显促进患儿身高和体质量增长,且治疗用药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3例GERD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胆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24 h反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高于对照组8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烧心、反酸、口苦、嗳气、腹胀、咽部异物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烧心、反酸、口苦、嗳气、腹胀、咽部异物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反流超过5 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24 h反流次数、pH<4时间占比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GERD的疗效较好,能够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减少24 h反流情况。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等3种类型,其典型和常见的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痛、胸痛、暖气、腹胀、上腹不适、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以及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胃痛”“结胸”等范畴。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 相似文献
15.
16.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近年来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重视的医疗问题。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PPI)及钾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是目前治疗GERD患者诱导症状缓解和维持治疗的一线药物,其促进黏膜愈合疗效优势确切,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症状顽固,反复发作,停药困难,尤其对不典型症状、食管外症状、重叠功能性烧心和反流高敏感的GERD患者抑酸疗效欠佳。长期使用PPI带来的增加胃癌患病风险也备受关注。新型抑酸剂P-CAB问世解决了部分难题,但升级强效抑酸对日间胃内节律的影响较大,也因此逐渐强调适度抑酸。现代医学介入治疗发展较快,为PPI依赖性和难治性GERD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其长期疗效存在争议。中医药可通过调节防御因素与侵袭因素间的失衡,多靶点多维度发挥作用,在助力分级降阶梯撤药减、停抑酸药的使用方面疗效优势明确,中西医结合有望成为GERD更优化的临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7种中药方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8年1期)、CBM、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开始至2018年4月1日,检索有关中药方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的临床研究。在提取相关资料,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Stata 13.0绘制网络图,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传统Meta分析,用Gemtc 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纳入21项,共1667例GERD患者,涉及7种中药方。结果显示:①在总有效率方面,柴胡疏肝散、柴平汤、四逆散及四逆温胆汤高于PPI+促动力药及PPI,疏肝和胃降逆汤高于单纯使用PPI,但抗反流1号方及清降饮与PPI+促动力药相比无明显差异;柴平汤加减的总有效率高于疏肝和胃降逆汤及清降饮,而其余中药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结果为:柴平汤四逆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四逆散抗反流1号方疏肝和胃降逆汤PPIPPI+促动力药清降饮。②在复发率方面,柴胡疏肝散低于PPI及PPI+促动力药,疏肝和胃降逆汤低于PPI+促动力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种中药方的复发率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结果为:PPI+促动力药清降饮与PPI四逆温胆汤疏肝和胃降逆汤柴平汤柴胡疏肝散。结论:综合考虑总有效率及复发率,柴平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的短期疗效最佳,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GERD的长期疗效最好。但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需谨慎看待,需开展不同中药方直接比较的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 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该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GERD包括3种临床亚型,即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 isease,NERD),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我国GERD发病率为5·77%,其中RE的发病率为1·92%。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口服法莫替丁片、吗丁啉片治疗;治疗组6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调胃降逆汤加减(基本方:柴胡、旋覆花、枳壳、黄连、吴茱萸、白术、白芍、白及、海螵蛸、党参、生甘草、代赭石)治疗。12周为1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胃镜检查改善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8%,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35%,对照组为64.4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