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内肝动脉、肝静脉和胆道等管道系统的螺旋CT三维重建在囊性肝包虫病的应用研究及意义。方法8例囊性肝包虫病患者术前进行肝内管道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胆管螺旋CT造影扫描,多轴向投照容积重建法三维重建,观察分析三维重建图像中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及胆管的主要分支显影、形态、分布、受压和移位情况,分别将肝包虫囊肿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外膜内完整摘除术”中实际情况进行对照。结果肝脏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地显示病变与肝内管道的三维空间关系,包括管道的受压移位并与包虫囊肿呈半抱球状。部分肝门静脉、肝管左右支夹角增大,部分胆管壁嵌于包虫外囊壁内。8例“外膜内完整摘除术”均成功,术中证实三维图像与实际情况相符。结论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囊性肝包虫进行术前的准确定位、对指导囊性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的操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肝包虫病是人体包虫病最常见的类型,但肝包虫破入胆道较为少见,本文就21例肝包虫破入胆道的CT表现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病例的CT、MRI及病理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病理结果显示6例囊腺瘤,2例囊腺癌,影像学检查示8例均为单发囊性病灶,其中7例见分隔,为多房病灶,可见壁结节,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除以上表现,CT平扫示1例分隔细线样钙化。MRI还可显示病灶成分,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良好,2例MRCP示肝内胆管扩张且与病灶相连。结论CT、MRI对肝内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的术前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的磁共振诊断,特别是磁共振胰胆道水成像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34例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的MR1及MRCP的影像特点,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胆总管呈囊样扩张(Ⅰ型)26例,胆总管憩室(Ⅱ型)1例,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多发性囊样扩张(ⅣA型)6例,肝内胆管多发性囊样扩张(Ⅴ型即caroli病)1例。MRCP影像与手术结果完全相符合。结论:MR1结合MRCP这一无创的成像技术,在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影中断为24/46、26/41、31/35及8/14.间接征象包括:(1)囊肿塌陷,囊液密度增高为30/46、33/41及27/35,ERCP无此征象;(2)囊膜剥离征象为21/46、24/41及22/35,ERCP无此征象;(3)周围胆管扩张为30/46、29/41、34/35及6/14.结论 USG与CTC能较准确显示包虫囊肿破入胆道,MRCP对高度可疑的病例具有无创的准确诊断价值,ERCP对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有确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肝胆管囊腺瘤的CT、MRCP及超声的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瘤的CT、MRCP及超声表现。结果:5例肝胆管囊腺瘤,CT显示5例均为肝内囊实性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及囊壁轻度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与肝实质接近;MRCP显示4例病灶为多分隔、分叶状,1例无明显分叶,囊性病灶表现为云絮状稍高信号;超声显示4例病灶为多发分隔、壁厚,1例囊壁可见多发高回声团。5例在三种影像学检查中均显示肝内胆管扩张,病灶与肝内胆管相通。结论: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应用有利于肝胆管囊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作者使用超声和CT诊断7例肝包虫囊肿破入胆道,均经手术证实。男3例,女4例,年龄50~73岁。除1例在检查时缺乏临床症状外,其余6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和梗阻性黄疸。作者见到,超声均满意地显示了肝包虫囊肿(右叶6例,左叶1例),表现为囊肿区的回声增强及子囊和/或碎膜的线形回声。6例在胆总管内有碎片回声。4例为有或无回声的结节状子囊,其中3例在胆管内有碎膜的线形回声。1例未见到主胆管,术中发现主胆管内充满了包虫组织。肝外胆道呈持续性扩张,宽度为9~13mm,3例肝内胆管扩张。2例胆囊内有含虫组织。7例中有5例可见到交通型的超声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helicalCT,MDCT)对囊型肝包虫病诊断价值及对肝内管道受累情况的术前指导价值。方法 68例囊型肝包虫病患者均经外膜内外囊完整摘除术治疗及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MDCT多期扫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观察病灶与血管、胆管的空间关系,综合手术所见与影像特征进行对照。结果 MDCT在68例中共检出112个病灶;血管重建显示与第一/二肝门关系密切病灶25个,受累肝动脉37支,肝静脉62支,门静脉41支,下腔静脉16支,对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与手术所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胆管受累共29例,与手术实际情况一致。结论 MDCT检查能诊断囊型肝包虫病,并能很好地显示肝包虫血管及胆管受累的影像学特征,为手术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及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和肝门部良性胆道梗阻的MRI、MRCP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3例肝门胆管癌和20例肝门部良性胆道梗阻的MRI、MRCP表现,并与临床手术、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13例肝门胆管癌中显示浸润型9例,T2 WI显示管壁增厚;肿块型4例,肝门部显示类圆形结节,T1WI呈稍低信号,T2 WI呈稍高信号.MRCP显示肝门胆管梗阻端的形态特征,截断状5例(肝门区呈空虚状改变),鼠尾状8例.肝内胆管呈树枝状和软藤状扩张.20例肝门部良性胆道狭窄的病例中,胆管结石13例,肝门部胆管炎症2例,术后狭窄5例.左肝管狭窄4例,右肝管狭窄1例,汇合部狭窄5例,肝总管狭窄10例(包括Mirizzi综合征4例),肝门区均未见软组织结节.MRCP显示肝门区胆管不完全性梗阻,呈漏斗状狭窄,边缘光滑.肝内胆管呈枯枝状扩张3例,树枝状扩张17例.结论 常规MRI和MRCP结合有助于肝门部胆道梗阻的定位诊断.肝门胆管癌和肝门部良性胆道梗阻在MRI、MRCP上存在多种不同征象可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B)的CT、MRI特征及其形态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MN-B患者18例,16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13例行MR增强扫描,其中11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观察分析其影像和病理表现,结合影像及病理表现将IPMN-B分为典型IPMN-B、囊性IPMN-B、无肿块型IPMN-B和侵袭性IPMN-B共4种类型,确定其分型.结果 典型IPMN-B 9例,表现为沿胆管壁的肿瘤灶,肿瘤上游、下游胆管均明显且广泛扩张.囊性IPMN-B5例,胆管呈动脉瘤样扩张,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瘤灶.无肿块型IPMN-B 2例,胆管呈广泛明显扩张,未见明确肿瘤病灶,胆管壁光滑.侵袭性IPMN-B 2例,病灶所在节段胆管扩张,肿瘤突向胆管腔内使胆管壁呈锯齿状,伴随胆管外异常密度或信号灶.18例均有胆管扩张,其中16例可见扩张胆管内肿瘤病灶,2例未见明确瘤体显示,仅表现为胆管扩张.CT扫描可见肿瘤密度低于肝实质,并高于胆汁和胆管内黏液.MR T2WI可见肿瘤信号高于结石,并低于胆汁和黏液.DWI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三期增强扫描可见肿瘤的密度或信号均低于肝实质.结论 IPMN-B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有助于分型.  相似文献   

11.
恶性胆道梗阻的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43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胆管癌15例,壶腹癌4例,胰头癌10例,转移性癌10例,原发性肝癌4例)行MRCP检查,结合PTC、ERCP检查、手术、病理结果、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3例患者MRCP检查均一次成功,胆管及扩张胰管显示满意,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为83.7%。肝门区癌肿MRCP表现为肝门区不规则或类圆信号缺损,肝内胆管扩张以肝门区为中心呈“枯枝”状或“蟹足”样扩张;肝外胆管癌胆管断端呈模形或“鸟嘴”样截断;壶腹癌胆管断端呈横形、“鸟嘴”样或“鼠尾”状截断;胰头癌胆管断端呈“鸟嘴”样或“鼠尾”状截断,90%(9/10)伴“双管征”;转移性癌肿MRCP表现与转移部位有关;转移至肝门附近与肝门区癌肿相似,肝外转移者与相应部位胆管癌、胰头癌相似,常规MRI可见明显转移肿块或淋巴结。结论 MRCP是胆道恶性梗塞影像学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可为恶性胆胰肿瘤术前可切除性提供评价,对不可切除的癌肿行介入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恶性胆道梗阻的MRCP诊断(附21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评价MRCP对恶性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2 1例经临床及CT发现恶性胆道梗阻者行MRCP检查 ,结合MR平扫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MRCP对恶性胆道梗阻有较高的诊断率 ,6 8%~ 10 0 %。扩张的肝内胆管呈枯枝样或腊肠样 ,低位梗阻的胆总管末端大多呈截断状、杯口状或鼠尾状。结论 MRCP诊断恶性胆道梗阻准确率高 ,可作为不宜行ERCP的替代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囊型肝包虫病的MR诊断与CT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囊型肝包虫病的MR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型肝包虫病的MRI征象并与CT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根据CT和MRI的表现特征将囊型肝包虫病分为5型,其中单纯囊肿型8例,多子囊型13例,破裂型7例,实变钙化型4例,混合型5例。结论MRI能清晰显示和确定肝包虫囊肿的大小、形态、数目和类型,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伴胆胰疾病CT及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伴胆胰疾病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伴胆胰疾病的CT和MRI表现,其中21例行CT平扫及增强,9例行MRI平扫、增强以及MRCP。结果: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CT及MRI表现壶腹周围含液气囊性病灶。MRCP表现为十二指肠内侧间壶腹部突出高信号囊性病灶。25例患者中合并胆胰病变CT和/或MRI表现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13例,胆管扩张及壁增厚强化8例,胰腺肿胀3例,胰周脂肪层模糊4例及渗出2例,肾前筋膜增厚5例,胰管串珠样扩张2例。结论:CT及MR能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同时显示胆胰疾病引起胆管及胰腺形态学改变,有助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伴胆胰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5.
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肝棘球蚴病破人胆系的CT表现:结果 15例肝棘球蚴病共有囊肿20个,其中单房单囊9个,单房多囊6个,多房多囊5个。囊壁有钙化2例;15例肝棘球蚴病均破入肝内胆管,同时破入胆总管12例,破入胆囊者2例。主要CT表现为:肝棘球蚴病合并胆系扩张。结论 CT检查能明确揭示肝棘球蚴病破入胆系的影像特点,可为术前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MRCP、CT增强(CE-CT)及术中胆道造影(IOCP)在显示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C)患者胰胆管合流部解剖形态中作用,以期对术前提供可靠的影像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儿童CC患者MRCP、CE-CT及IOCP资料,与囊肿病理组织学相对照,影像资料由两位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然后以协商并达成一致影像诊断结论。结果59例CC中36例为囊性,23例为梭形。CC影像和手术分型:23例为I型,36例为IV型。MRCP、IOCP、CE-CT均能清楚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情况,MRCP与IOCP诊断胰胆管合流异常(PBM)明显高于CE-CT,MRCP结合IOCP诊断PBM明显高于单独MRCP或IOCP。CE-CT可以明确显示肝右动脉位置异常。结论术前MRCP结合IOCP能提高CC患者胰胆管解剖结构显示率与PBM诊断率,而CE-CT可发现CC患者肝右动脉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囊腺瘤CT、MRI表现特点,评价CT、MRI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内胆管囊腺瘤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男2例,女3例;肝左叶4例,右叶1例;5例均为单发,单房2例.多房3例,囊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3例,囊壁点状钙化1例,胆总管囊状扩张2例,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壁结节及乳头状突起强化.结论:肝内胆管囊腺瘤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囊性病变伴有分隔、囊壁结节或乳头状突起提示囊腺瘤诊断,胆总管明显扩张是诊断与胆管相通粘液性囊腺瘤的一个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MRI资料.结果 6例均为单发,均累及肝左叶,除1例为单房,其余5例均为多房囊性病灶.5例可见囊内结节,增强后均不同程度强化.CT平扫示1例分隔细线样钙化.3例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例为稍短T1长T2信号.1例MRCP示肝内胆管扩张并与病灶相连.结论 CT、MRI能清晰显示肝内胆管囊腺瘤的特征性表现(多房、囊内分隔、结节、钙化等),可为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肝包虫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肝包虫病的MRI表现,评价MRI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MRI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共发现肝包虫囊肿29个。单房型包虫囊肿6个,MRI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T1 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可清晰显示为低信号;多房型包虫囊肿22个,包虫囊肿内可见多个子囊和不同程度的基质,整个囊肿形态呈车轮状或桑葚状;实质钙化型包虫囊肿1个。MRI术前诊断准确性为94.4%。结论:MRI对肝包虫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CT及B超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胆管乳头状腺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胆管乳头状腺瘤,10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8例同时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对其影像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0例中发生于左侧肝内胆管6例,右侧肝内胆管2例,胆总管2例.CT上6例表现为乳头状、颗粒状或结节状肿块,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5例呈轻、中度强化,1例未见明显强化.4例CT未发现肿瘤占位,仅发现肝内胆管扩张伴胆管壁增厚,增强后胆管壁轻度强化.MRI上4例表现为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肿块,MRCP中发现胆管腔内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充盈缺损; 2例常规扫描中未见明显肿瘤,仅在MRCP上显示不规则充盈缺损; 2例仅表现为胆管壁增厚和胆管扩张.10例均伴有局限性或广泛性胆管扩张.结论胆管乳头状腺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做到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