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血清鸢尾素与骨密度和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45岁的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绝经时间的长短分为绝经后早期组(绝经后10年内)和绝经后晚期组(绝经后10年以上);获取所有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受试者血清鸢尾素和骨代谢指标;使用统计软件分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1NP和β-CTX结果提示,患有骨质疏松症受试者的骨转换速度显著提高(P0. 05);高BMD的受试者年龄较大(P0. 05);此外,BMD高的受试者其体重和身高均高于BMD低的受试者。在具有高BMD的受试者中观察到了更高水平的血糖(P0. 05)。BMD较高的受试者,其鸢尾素水平也较高(P0. 05)。然而,在BMD不同的受试者中没有观察到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之间的差异(P0. 05)。据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鸢尾素水平与BMD和P1NP、β-CTX水平呈正相关,但与甘油三酯、血糖和总胆固醇不相关。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鸢尾素与骨密度和P1NP、β-CTX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脂肪因子Omentin-1、脂联素与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就诊的338名女性,按照绝经状态分为围绝经期/绝经期组(n=194)和绝经后组(n=124)。将参研人员年龄、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BMI)、腰围、吸烟状况、身体活动、脂联素、Omentin-1和激素进行多变量调整(ANCOVA),用于研究其脂肪因子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之间的潜在关系。结果与绝经后女性的腰椎BMD [(0. 69±0. 08)g/cm~2]相比,围绝经期女性的腰椎BMD[(0. 89±0. 09) g/cm~2]更高;在围绝经期/绝经期组女性中,脂联素和Omentin-1均与腰椎BMD无显著相关性(P0. 05);在绝经后组女性中,脂联素与腰椎BMD无相关性(P 0. 05);而在绝经后组女性中,Omentin-1与腰椎BMD呈显著负相关(P0. 05)。结论绝经后女性的Omentin-1与腰椎BMD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该地区绝经期妇女随绝经年限延长,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减低情况,及绝经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应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NGER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正位腰椎(L2-4)及股骨近端(NECK区、Troch区)BMD。结果各组腰椎(L2-4)BMD低于股骨近端(NECK区、Troch区)的BMD,并且配对t检验显示腰椎BMD与股骨颈及股骨大转子部位BMD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腰椎及股骨近端(NECK区、Troch区)的BMD有下降的趋势。在绝经前10年内,骨密度相对丢失较快,尤其腰椎BMD下降明显。排除了年龄和BMD的影响,对40~49岁的围绝经期妇女按是否绝经为因变量腰椎及股骨近端(NECK区、Troch区)BMD协方差分析结果:腰椎BMD(F=13.28,P=0.0004);股骨NECK区BMD(F=15.47,P=0.0001);股骨Troch区BMD(F=4.79,P=0.0305),由此可见,绝经作为一个因素在绝经期初期妇女的骨密度影响较大。结论该地区绝经期妇女随绝经年限延长,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减低速度在绝经后10年内较快,绝经作为一个因素对中年妇女骨密度的减低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吉林省长春地区4613例25~79岁女性腰椎正位L1-L4 TOTAL骨密度(BMD),分析长春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研究女性腰椎BMD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Discovery WA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腰椎正位L1-L4 TOTAL骨密度。将4613例受试者腰椎BMD检测结果按5岁为一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腰椎BMD和骨质疏松患病率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腰椎BMD值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患病率升高,年龄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OP患病率呈正相关;随绝经年限延长,BMD值降低,OP患病率升高,绝经年限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OP患病率呈正相关。低体重指数组,腰椎BMD值最低,OP患病率最高;随体重指数增加,腰椎BMD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降低,体重指数与腰椎BMD呈正相关,与骨质疏松患病率呈负相关。结论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是骨密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增龄、绝经年限延长与低体重指数是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研究甘肃省兰州地区中老年女性的骨密度情况,并分析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期间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行健康体检的女性。详细记录其年龄、绝经状态、身高及体重,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进行检测。结果共纳入2 078名研究对象。其中绝经前组204名,占9.82%,平均年龄(41.10±3.19)岁;围绝经期组443名,占21.32%,平均年龄(49.29±2.18)岁;绝经后组1 431名,占68.86%,平均年龄(56.25±7.59)岁。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50.43±1.30)岁、(48.42±3.06)岁。三组平均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分别为(1.59±0.05) m、(59.58±7.78) kg及(23.71±3.11) kg/m2。左侧股骨颈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绝经前组(0.85±0.14) g/cm2、围绝经期组(0.91±0.15) g/cm2、绝经后组(0.82±0.12) g/cm2;左侧全部髋关节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绝经前组(0.99±0.16)g/cm2、围绝经期组(0.97±0.17) g/cm2、绝经后组(0.88±0.13) g/cm2。腰1~4全部椎体的平均骨密度分别为:绝经前组(1.13±0.22) g/cm2、围绝经期组(1.10±0.20) g/cm2、绝经后组(0.97±0.15) g/cm2。所有绝经前女性的骨密度均正常;围绝经期女性中,正常骨密度占45.15%,骨量减少占32.28%,骨质疏松占22.57%;绝经后女性中,正常骨密度占19.57%,骨量减少占33.54%,骨质疏松占46.89%。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示BMI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正向显著相关。结论甘肃省兰州地区中老年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高,尤其是绝经后及肥胖者,定期监测骨密度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溶胶蛋白(GSN)在绝经后女性血浆中的水平并分析与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正常体检人员。纳入绝经后女性110名。与此同时,在我院体检中心选择非绝经期女性110例。采用Hologic?QDR-4500 DXA骨密度仪测定股骨颈、腰椎(L_1-L_4)的BMD。BMD数据以g/cm~2和T评分表示。T评分-2.5定义为骨质疏松症,T评分在-1~-2.5间定义为骨量减少,T评分-1定义为骨密度正常(正常BMD组)。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定义为低BMD组,骨密度正常定义为正常BM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GSN水平。结果绝经后女性年龄、SBP、DBP、TC、FBS高于绝经前女性(P0.05);而股骨颈-BMD、腰椎(L_1-L_4)-BMD、GSN低于绝经前女性(P0.05)。股骨颈-BMD组中,低BMD组的年龄、吸烟比例、TC、FBS、GSN高于正常BMD组(P0.05);而BMI、HDL低于正常BMD组(P0.05)。腰椎(L_1-L_4)-BMD组中,低BMD组的年龄、TC、FBS、GSN高于正常BMD组(P0.05);而BMI、HDL低于正常BMD组(P0.05)。股骨颈-BMD与年龄、吸烟、FBS、pGSN呈负相关(r=-0.435、-0.301、-0.243、-0.609),与HDL、BMI呈正相关(r=0.395、0.365)。腰椎(L_1-L_4)-BMD与年龄、p GSN呈负相关(r=-0.463、-0.433),与BMI呈正相关(r=0.398)。年龄、BMI、GSN是股骨颈-BMD独立影响因素;年龄、GSN是腰椎(L1-L4)-BMD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GSN是股骨颈-BMD、腰椎(L_1-L_4)-BMD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GSN水平升高可能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和传统锻炼方式对绝经女性骨代谢和骨形态的影响及CST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经过问卷调查和体格筛选,选择36名55岁以上绝经女性,随机分为CST组、快走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2人。对比各组实验前后腰椎L2-4椎体、左侧股骨近端骨密度血清骨钙素,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以及尿吡啶啉。结果,①经过24 周实验后,腰椎L2-4骨密度变化:CST组、快走训练组骨密度增加,对照组降低,CST组增幅明显高于快走训练组(P <0. 05);左侧股骨近端BMD变化:CST组、快走训练组BMD增加,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对照组BMD变化不明显。②血清骨钙素变化:CST组血清骨钙素明显高于快走训练组和对照组(P <0.05),快走组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 >0. 05); CST组尿吡啶啉排泄水平略低于其余两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5);三组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增加绝经女性骨密度,对预防骨质疏松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了解广州市社区绝经后妇女的生理因素对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骨密度(BMD)的影响,为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进一步证据。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了解受试者的基本资料,美国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1199例绝经后女性的腰椎正位和左髋部骨密度,以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的814名绝经后妇女当中,腰椎发生骨质疏松症300例,发生率36.9%;髋部发生骨质疏松的312例,发生率38.3%。绝经年限10年内的妇女中,初潮年龄较晚的骨密度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 55~65岁的绝经后妇女中,绝经年龄较早的骨密度越低,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越高;月经维持的年限越短,骨密度越低,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高。结论广州市社区中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初潮年龄较晚、绝经年龄较早或月经维持年限较短的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髋部BMD值是评价骨质疏松症较为敏感的指标,应该首选髋部作为骨密度测量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功能正常的中老年人群血清肌酐水平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数据来源于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64名(457名男性和407名绝经后女性)年龄为45~75岁且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 (min·1. 73 m~2)的患者。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量受试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附肢肌肉质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ASM)。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肌肉减少症血清肌酐的切点在男性中低于0. 88 mg/dL,在女性中低于0. 75 mg/dL。根据肌肉减少症血清肌酐的临界值,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低肌酐组和高肌酐组。结果在调整年龄的偏相关分析中,血清肌酸酐与BMD和ASM均呈正相关。低血清肌酐的受试者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男性股骨颈、全髋和腰椎以及女性全髋、腰椎的低BMD(T值为-1. 0)的风险较高。血清肌酐的增加与男女全髋和腰椎出现低BMD的可能性降低显著相关[男性:全髋,优势比(OR)=0. 84,95%CI=0. 74~0. 96;腰椎OR=0. 8,95%CI=0. 68~0. 96;女性:全髋OR=0. 83,95%CI=0. 73~0. 95;腰椎OR=0. 81,95%CI=0. 67~0. 99]。结论低血清肌酐与肾功能正常受试者的低密度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绝经后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探讨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64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腰椎及股骨的平均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骨密度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比较临床资料并分析可能影响骨密度的因素。结果 64例患者平均年龄(58. 47 ±5.81) 岁,平均病程5.5(2.0,12.0)年。骨质疏松比例为62.5% (40/64)。骨质疏松组的绝经时间、ESR、纤维蛋白原、DAS28高于非骨质疏松组,绝经年龄、体重、BMI、ALB、DMARDs及抗骨吸收药物使用率低于非骨质疏松组,病程2年以上的患者骨质疏松发病率较高,其炎症指标亦高于同病程非骨质疏松组。简单相关分析提示BMD与绝经年龄、体重、BMI、ALB正相关,与 DAS28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绝经年龄(OR = 4. 750,95%CI:1. 30247. 327,P = 0. 018)是影响绝经后女性RA患者 BMD的独立因素。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提示BMD与BMI正相关,与DAS28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RA患者BMD受绝经年龄、BMI、DAS28的影响。绝经年龄是影响绝经后女性RA患者BMD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