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在颈部中央区小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且术前接受双能量CT增强扫描的43例患者资料。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淋巴结的短径、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绘制ROC曲线,分析应用碘浓度及NIC对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43例患者共119枚淋巴结,其中转移淋巴结55枚、非转移淋巴结64枚。2组淋巴结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3)。动脉期转移淋巴结组及非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93±1.62)mg/ml及(2.17±1.09)mg/ml,NIC分别为0.33±0.21及0.19±0.12,曲线斜率分别为0.79±0.43及0.63±0.37。静脉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及非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淋巴结组碘浓度分别为(2.68±1.54)mg/ml及(2.17±1.01)mg/ml,NIC分别为0.51±0.18及0.43±0.15,曲线斜率分别为0.54±0.42及0.62±0.39。2组间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动脉期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碘浓度、NIC诊断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0.73,静脉期碘浓度、NIC分别为0.61、0.63。结论 双能CT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NIC及动脉期曲线斜率在不同性质的中央区小淋巴结间存在差异,双能量CT有助于鉴别中央区转移及非转移小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测定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NA-Tg)及检测BRAF基因诊断超声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接受甲状腺改良根治术并经病理证实的PTC患者资料,甲状腺改良根治术前或术后超声检查发现疑似颈部转移淋巴结118枚。全部患者均接受细针穿刺活检术,对穿刺标本分别进行FNAC、FNA-Tg及BRAF基因检测。以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构建ROC曲线对比分析3种方法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效能。结果 FNAC、FNA-Tg及基因检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3.95%(55/86)、100%(32/32)、100%(55/55)、50.79%(32/63)及73.73%(87/118),91.86%(79/86)、100%(32/32)、100%(79/79)、82.05%(32/39)及94.07%(111/118)和80.23%(69/86)、100%(32/32)、100%(69/69)、65.31%(32/49)及85.59%(101/118)。FNAC、FNA-Tg、BRAF基因检测的AUC分别为0.820、0.991、0.874,FNAC与FNA-Tg检测、BRAF基因与FNA-Tg检测间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FNAC与BRAF基因检测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结论 FNA-Tg检测对超声疑似PTC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高于FNAC和BRAF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CCLMI-RADS)。方法 收集302例接受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并经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328个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转移组(192例、211个颈部淋巴结)和非转移组(110例、117个颈部淋巴结),比较2组淋巴结超声表现。以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超声指标为自变量,以病理结果为因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预测指标,并将之赋分;构建TCCLMI-RADS,观察其预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 相比非转移组,转移组淋巴结短径增大,长短径比(L/S)<2,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淋巴结融合,淋巴结门消失,可见高回声、微钙化、囊性变及边缘型/混合型血流信号(P均<0.05);淋巴结囊性变仅见于转移组。据此构建的TCCLMI-RADS预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AUC为0.94(95%CI 0.91~0.97,P<0.001),以2分(2b级)为最佳截断值,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60%和88.00%。结论 TCCLMI-RADS有助于评估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声像图表现与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145例PTC患者的声像图资料,其中6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5例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及声像图表现(病灶数、最大径、边缘、纵横比、是否侵犯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内部血供),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未转移患者间年龄、肿瘤最大径、侵犯包膜、内部血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肿瘤内部中高血供及侵犯包膜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患者年龄及肿瘤是否侵犯包膜、内部血供情况与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肾细胞癌(RCC)及其常见病理亚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特征。方法 纳入94例RCC(恶性组)及34例肾脏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将恶性组分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亚组(n=74)和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及肾嫌色细胞癌(cRCC)亚组(n=16);比较良、恶性组及恶性组2亚组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结果 恶性组主要表现为低回声(63/94,67.02%)、快进(84/94,89.36%)、快退(58/94,61.70%)及高增强(68/94,72.34%),良性组主要表现为高回声(20/34,58.82%)、快进(22/34,64.71%)、慢退(16/34,47.06%)及高增强(15/34,44.12%);组间病灶回声、CEUS增强方式、消退方式及增强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内2亚组病灶增强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主要表现为高增强(61/74,82.43%),pRCC及cRCC主要表现为低增强(10/16,62.50%)。结论 RCC,尤其ccRCC超声多表现为低回声、快进、快退及高增强;常规超声及CEUS对术前诊断RCC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EUS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性的价值及其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 分析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C的CEUS特征,并对术后病理切片进行MVD计数,分析MVD计数与CEUS特征的关系。结果 PTC结节周边区计数高于中心区(t=0.024,P=0.041),同时有颈部淋巴结转移PTC患者结节周边区MVD计数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P=0.039)。PTC结节周边区时间-强度曲线AUC与结节周边区、结节总体MVD计数呈正相关(r=0.45、0.41,P均<0.05)。结论 PTC的CEUS表现差异与病理MVD计数相关;CEUS定量分析对评估PTC侵袭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结合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SPECT/CT诊断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1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DTC患者,于131I治疗前常规行甲状腺床区及颈部淋巴结超声扫查,并检查血清Tg;131I治疗1周后行131I全身扫描,SPECT颈部断层与同机CT图像融合;结合各项检查、淋巴结穿刺活检及临床随访等确定转移淋巴结。结果 共确诊60例DTC颈部转移,其中超声发现转移淋巴结41例(41/60,68.33%),SPECT/CT发现45例(45/60,75.00%),血清Tg阳性25例(25/60,41.67%)。超声与SPECT/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清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诊断颈淋巴结转移符合率为78.92%(146/185),SPECT/CT诊断符合率为82.70%(153/185),超声联合血清Tg及SPECT/CT的诊断符合率为88.11%(163/185)。结论 超声对于诊断DTC术后颈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结合血清TG、SPECT/CT有助提高颈淋巴结转移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99Tcm-MIBI SPECT/CT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31例PTC术后CDUS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内接受颈部99Tcm-MIBI SPECT/CT扫描,之后15天内接受颈部131I SPECT/CT扫描。观察99Tcm-MIBI SPECT/CT对于P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率。结果 31例中,6例(6/31,19.35%)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99Tcm-MIBI SPECT/CT对P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4/6)、96.00%(24/25)、90.32%(28/31)、80.00%(4/5)和92.31%(24/26)。共确定14个颈部淋巴结转移灶,99Tcm-MIBI SPECT/CT诊断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43%(10/14)和83.33%(10/12),首次131I SPECT/CT为28.57%(4/14)和100%(4/4),99Tcm-MIBI SPECT/CT的敏感度高于131I SPECT/CT(χ2=5.14,P<0.05),其阳性预测值与首次131I SPECT/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结论 99Tcm-MIBI SPECT/CT能确定大部分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灶,为判断131I SPECT/CT和CDUS疑似淋巴结转移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131I治疗后SPECT/CT诊断转移淋巴结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131I治疗前根据2015版美国甲状腺协会指南分为低危的409例PTC患者资料,131I治疗后5天行全身显像(WBS)和断层融合显像(SPECT/CT),根据显像结果及随访资料判断SPECT/CT上有无转移淋巴结的存在。比较有转移淋巴结及无转移淋巴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PECT/CT上存在转移淋巴结的影响因素,利用ROC曲线预测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最佳界值。结果 131I治疗后SPECT/CT发现91例患者存在转移淋巴结,发生率为22.25%(91/40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及T分期是存在转移淋巴结的影响因素(P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sTg水平是影响转移淋巴结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Tg预测转移淋巴结存在的最佳界值为4.01 ng/ml,敏感度87.3%,特异度60.1%。结论 低危PTC患者术后及131I治疗后SPECT/CT显示转移淋巴结的发生率较高,肿瘤较大及sTg水平高是其影响因素,sTg水平高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检查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行超声检查并进行甲状腺手术的31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以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术前超声评估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中央组淋巴结有无转移、颈侧组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共308例患者行淋巴结清扫,7例患者未行淋巴结清扫。术前超声检查评估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度为38.8%(50/129),特异度为96.1%(172/179),阳性预测值为87.7%(50/57),阴性预测值为68.5%(172/251);术前超声检查评估中央组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度为31.4%(38/121),特异度为96.7%(181/187),阳性预测值为86.4%(38/44),阴性预测值为68.5%(181/264);术前超声检查评估颈侧组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度为80.9%(34/42),特异度为98.4%(262/266),阳性预测值为89.5%(34/38),阴性预测值为97.0%(262/270)。以术前超声检查评估中央组淋巴结有无转移作为一项评估手段预测颈侧组有无转移,其敏感度为59.5%(25/42),特异度为92.8%(247/266)。6.4%(17/264)的术前超声检查判断中央组淋巴结无转移患者中术后颈侧组淋巴结有转移。4.3%(8/187)的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中央组淋巴结无转移患者中术后颈侧组淋巴结有转移。结论术前超声检查评估中央组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度较低,因此常规的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术前超声检查评估颈侧组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术前超声怀疑颈侧组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行颈侧区淋巴结的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卒中负担国。随着卒中医疗质量的进步,我国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卒中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在卒中教育、研究和护理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影响力的学术成就,对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提升、溶栓及新的治疗方法探索、中国卒中建设发展等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展望了中国卒中管理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2010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照云  杨雨强  李汝昌 《疾病监测》2011,26(7):560-561,5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祥云县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祥云县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导出的2010年数据信息,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祥云县2010年共报告死亡2759例,报告年平均死亡率为6.02,男性1648例,年死亡率为7.05,女性1111例,年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死亡2001例,占总死亡例数的72.53%;前4位死因顺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共死亡2384例,占总死亡例数86.41%。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抗Hp治疗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454例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Hp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Hp治疗方案1、4C-UBT结果等,分析其感染率及治疗效果。对调查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未抗Hp的患者中14C-UBT阳性率为53.7%,经抗Hp的患者中14C-UBT的阳性率为25.9%(P〈0.001)。在70例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案中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阿莫西林。14例(20%)患者经过2次或2次以上抗Hp治疗,治疗方案以含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三联治疗为主。4周后随访,77.1%患者14C-UBT转阴,其中19例患者在8周以后复查,其阳性率较低(15.8%)。7例四联治疗患者Hp全部根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4C-UBT的结果与抗Hp的次数和处方医师是否是消化科医师显著相关(P〈0.05)。29.6%的患者有不良反应。结论:常用的抗Hp治疗方案的有效率在77.1%左右,含铋剂的四联治疗方案有较高的根除率;患者的再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9.
张玉龙  张一英 《疾病监测》2011,26(6):491-495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伤害发生状况,为伤害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上海市嘉定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伤害监测点医院,对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 日到医院门诊就诊并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 共报告伤害病例17 391例,男女性别比为2.27 ∶ 1;伤害病例以15~39岁年龄组最多(50.55%);本区户籍占44.67%,外地户籍占55.33%;7月发生的伤害人数最多(12.12%),发生时间多在08:11-16:37;以非故意伤害和轻度伤害为主;前5位伤害发生原因是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66.28%)、跌倒/坠落(22.07%)、非机动车交通事故(6.47%)、机动车交通事故(1.86%)、烫伤(1.59%)。 结论 物体/器具的机械性作用、跌倒/坠落、交通事故为优先防治的伤害种类,应重视外来人口的伤害干预。  相似文献   

20.
Trends in Nursing Education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