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比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或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HCC)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HCC伴Ⅱ/Ⅲ型PVTT患者,分为TACE联合125I粒子组(A组,n=27)及TACE联合仑伐替尼组(B组,n=25);比较2组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及不良反应率。结果A组ORR、中位OS、Ⅱ型PVTT中位OS及Ⅲ型PVTT中位OS分别为70.37%(19/27)、13.6个月、14.1个月及13.2个月;B组分别为32.00%(8/25)、11.3个月、12.3个月及10.4个月;A组上述指标均优于B组(P均<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15%(13/27),均未见严重并发症;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00%(22/25),5例(5/25,20.00%)出现严重药物毒性反应。结论 TACE联合125I粒子治疗HCC伴PVT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优于TACE联合仑伐替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活度125I粒子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的效果。方法 将40只接种T24人移形细胞癌株荷瘤裸鼠均分为高、中、低活度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肿瘤中心植入1枚活度0.9 mCi(33.3 MBq)、0.6 mCi(22.2 MBq)、0.3 mCi(11.1 MBq)和0 mCi(粒子不含核素)的125I粒子。检测并对比各组植入10、20天后90%肿瘤组织吸收剂量(D90)、抑瘤率(IR)、HE染色放射治疗反应分级(RRG)、凋亡指数及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结果 125I粒子植入后10、20天,各组D90及IR均逐渐降低(P均<0.05),125I粒子周围5 mm以内肿瘤组织均见明显坏死,粒子活度越高、时间越长,坏死范围越大;同期各组凋亡指数均逐渐降低,Bcl-2蛋白表达逐渐增加(P均<0.05)。结论 125I粒子能明显抑制裸鼠T24移形细胞癌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7例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瘤(60个病灶)患者的肝转移瘤病灶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行二线化疗,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预后。结果 60个病灶均顺利植入粒子,剂量分布均匀,共植入粒子1 995枚,平均每个病灶植入粒子(33.41±24.79)枚。术后不良反应轻,予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术后1周肝功能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以奥沙利铂联合方案化疗6例,伊立替康联合方案21例。化疗3、6个周期后肝转移瘤病灶直径及癌胚抗原(CEA)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均<0.00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4.6个月。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对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安全性好,近期疗效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TACE+微波消融(MWA)+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TACE+MWA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TACE+MWA+PD-1(观察组)或TACE+MWA治疗(对照组)的PHC患者各40例,比较组间基线资料、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90.00%和72.5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97.50%和95.0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30.80个月和15.7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23.35个月和6.80个月;观察组OS和PFS均长于对照组(P均<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经相关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 TACE+MWA+PD-1联合治疗PHC效果优于TACE+MWA。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治疗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SVCS,其中23例接受上腔静脉支架植入术(支架组)、17例接受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联合组);比较组间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率,以及患者肿瘤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差异。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联合组与支架组临床成功率(94.12% vs. 91.30%)、并发症发生率(17.65% vs. 8.70%),术后1个月支架通畅率(100% vs. 91.30%)、2个月支架通畅率(100% vs. 82.61%),以及患者中位PFS(4.12个月vs. 3.83个月)和中位OS(22.44个月vs. 20.36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个月联合组支架通畅率高于支架组(100% vs. 78.26%,P<0.05)。结论 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术治疗SVCS短期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胆道支架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接受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的MOJ患者,观察手术效果、术后支架通畅时长及患者生存期。结果 35例均成功完成治疗。术前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GPT)及谷草转氨酶(GOT)与术后1周及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6例显著有效、19例有效;高、低位梗阻总显著有效率分别为38.10%(8/21)和57.14%(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8,P=0.268)。截至随访日共对26例更换粒子条,其中19例更换1次、7例更换2次,均未发生放射剂量累积过高而致胆管破溃及穿孔等情况。35例术后支架通畅时长(7.83±2.02)个月,患者生存期(14.06±4.78)个月。结论 胆道支架植入联合引流管置入125I粒子条用于胆道受压及狭窄均不严重MOJ患者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TACE联合索拉非尼(Sorafenib)治疗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C期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BCLC-C期HCC患者,其中35例接受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TACE+Sorafenib组),38例单纯接受TACE治疗(TACE组)。比较2组治疗1个月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统计总生存期(OS)及疾病进展时间(TTP)。结果 术后1个月,TACE+Sorafenib组疾病控制率(DCR)高于TACE组(P=0.04),2组客观缓解率(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皮肤反应及肝功能异常,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TACE+Sorafenib组皮肤反应、口腔黏膜炎、高血压发生率高于TACE组(P均<0.05)。TACE+Sorafenib组中位OS为13.6个月,中位TTP为6.5个月,均高于TACE组(分别为6.5、3.3个月,P=0.004、0.007)。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BCLC-C期HCC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中晚期HCC,其中41例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S组)、32例(A组)接受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对比2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 治疗1、3、6、12个月时,2组肿瘤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20例因出现手足综合征、腹痛、食欲减退等而调整用药剂量,其中9例停药;S组6例因手足综合征及蛋白尿而调整剂量,无停药病例。调整剂量前,A组不良事件(AE)少于S组(P<0.01);调整剂量后,2组A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A组治疗6、12、18个月时无疾病进展率分别为31.25%(10/32)、6.25%(2/32)、3.13%(1/32),S组分别为39.02%(16/41)、19.51%(8/41)、9.76%(4/4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2)。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HCC效果好于TACE联合阿帕替尼,且安全性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自制125I粒子敷贴式鼻饲营养管用于治疗食管癌恶性梗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4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并伴Ⅲ~Ⅳ级吞咽困难高龄患者行DSA引导下125I粒子敷贴式鼻饲营养管置入术,使125I粒子完全覆盖肿瘤段上下各2 cm行近距离放射治疗;观察技术成功率、临床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肿瘤吸收剂量[D90(90%肿瘤体积所接受的剂量)]、有无核素脱落、术后并发症及肿瘤控制情况,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8周Karnofsky评分及Neuhaus吞咽困难分级差异。结果 对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125I粒子敷贴式鼻饲营养管,技术成功率100%(14/14);手术时间(27.37±4.82)min。临床治疗成功率85.71%(12/14),D90为(52.19±6.64)Gy。9例(9/14,64.29%)患者诉治疗期间胸骨后间断性疼痛,可耐受。未发生核素脱落及其他并发症,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2.86%(13/14)。术后6~8周Karnofsky评分(t=-2.75,P=0.01)及Neuhaus分级(Z=9.72,P<0.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125I粒子敷贴式鼻饲营养管制作及置入简单、便捷,可同时实现近距离放射治疗和胃肠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与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近期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原发性pHCC患者,其中24例接受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消融(冷冻组)、28例接受CT引导下微波消融(微波组),比较2组消融后1个月疗效,分析组间及组内消融前1日与消融后4周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占比及CD4+/CD8+的差异。结果 消融后1个月,冷冻组客观缓解率(87.50%)与微波组(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3)。消融前1日,组间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占比及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消融后4周,组间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占比及CD4+/CD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占比及CD4+/CD8+均较消融前1日升高(P均<0.001)、CD8+ T淋巴细胞占比较消融前1日降低(P均<0.001)。结论 氩氦刀冷冻消融与微波消融治疗pHCC近期疗效确切且相当,前者增强免疫功能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其中22例接受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实验组),28例仅接受TACE治疗(对照组)。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两组患者远期疗效;观察门静脉再通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7个月和6.0个月;两组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再通、腹腔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手足麻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ACE联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125I粒子植入或射频消融(RFA)对TACE术后甲胎蛋白(AFP)阳性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TACE术后AFP阳性的中晚期原发性HCC患者,其中41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A组),38例接受RFA(B组)。分别于治疗后1、3、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并检测血清AFP。结果术后1个月,2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术后3、6个月A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B组(P均<0.05)。A、B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血清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A组AFP均低于B组(P均<0.05)。结论125 I粒子植入治疗TACE术后AFP阳性中晚期HCC临床效果优于RFA,且降低AFP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ESC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研究组,n=20)或术后常规放疗(对照组,n=40)的MESCC病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神经功能预后、生存期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KP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相近。研究组术后1周和1个月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KPS评分相近。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有90.0%(18/20)和75.0%(30/40)的患者具备行走能力,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0个月(95%可信区间:4.3~13.7个月)和6.6个月(95%可信区间:3.8~9.0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2/20)和15.0%(6/4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MESCC在短期疼痛缓解和一般体力状态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联合术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注射液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肝细胞癌(HCC)残余灶的治疗效果。方法 38例经过TACE及物理消融治疗后HCC患者,共发现肝癌残余灶69个。对17例30个病灶进行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治疗组);对21例39个病灶进行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单纯125I粒子植入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大小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2和6个月,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HCC残余灶的短期治疗效果优于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6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行CT引导下微波消融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观察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记录随访所见。结果16例治疗均成功,癌痛及胸腔积液均明显缓解;术中未见穿刺部位、微波消融区及粒子植入区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及3级以上放射性损伤,未出现粒子迁移,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68.75%(11/16)、局部控制率87.50%(14/16)。随访12个月期间5例死亡,但无粒子植入相关死亡病例。结论微波消融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喹(CQ)联合125I粒子用于裸鼠肝细胞癌(HCC)移植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4只健康裸鼠,于右侧腹股沟皮下注射约1×107个HCC Hep3B细胞建立移植瘤模型。从中选择移植瘤大小接近的20只,随机分为CQ组、125I粒子组(I-125组)、CQ联合125I粒子组(CQ+I-125组)及正常对照组(NC组),每组5只,分别予注射CQ、植入125I粒子、注射CQ联合植入125I粒子及不作任何处理;对比观察4组移植瘤质量、细胞凋亡数量、LC3表达水平、CD31表达水平、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Q联合125I粒子用于移植瘤的效果。结果CQ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大于I-125组及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I-125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大于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CQ+I-125组移植瘤质量、VEGF-A和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小于NC组(P均<0.05)。光镜下各组移植瘤细胞凋亡数及LC3表达按降序排列分别为CQ+I-125组、I-125组、CQ组及NC组,以及I-125组、CQ+I-125组和CQ组或NC组。移植瘤MVD在CQ组及I-125组均大于CQ+I-125组而小于NC组(P均<0.05),在CQ+I-125组则小于NC组(P<0.01)。结论CQ联合125I粒子可协同抑制裸鼠HCC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7例,20例患者接受胆道支架植入治疗,另外27例给予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1~20个月,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并进行生存分析,于术后1、2周检测肝功指标水平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患者2例、胆道感染1例、胆汁性腹膜炎2例,未发生放射性泄漏、放射性肠炎等并发症,1个月后复查粒子条移位2例。单纯支架植入和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58天(95%CI 135.96~180.04),279天(95%CI 189.59~368.41);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172天(95%CI 115.29~228.47)和284天(95%CI 224.53~342.8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安全可靠、疗效肯定,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胰腺动脉灌注(PAI)治疗中晚期胰腺癌(AP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49例APC患者分成^125I粒子植入联合PAI组(A组n=21)和单纯PAI组(B组n=28)。A组中16例伴肝转移,其中14例同时接受TACE,2例接受经皮穿刺肝肿瘤无水乙醇注射(PEI);B组中20例伴肝转移,其中17例同时接受TACE,3例接受PEI。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整体有效率、临床受益率、疼痛缓解程度、生存期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整体有效率、临床受益率分别为61.90%(13/21)和76.19%(16/21),均高于B组的32.14%(9/28)、46.43%(13/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中疼痛评分降低〉50%者达到76.47%(13/17),高于B组的26.09%(6/23,P〈0.05);A组中位生存期为286天,明显高于B组的194天(P〈0.05)。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PAI对APC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缓解疼痛,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经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BACE)治疗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BACE治疗的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观察术后肿瘤疗效反应、患者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等,评价联合治疗疗效。 结果 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均出现轻度不良反应,1例发生中度不良反应,未见重度不良反应。术后随访8~49个月,术后1个月卡诺夫斯基绩效状态量表(KPS)评分显著提高(P=0.019);术后6个月5例肿瘤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客观反应率为70.00%,局部控制率为90.00%;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0.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20.5个月,总生存率45.00%。结论 125I粒子植入术联合BACE用于纵隔型肺癌和/或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