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初始分期中评估脾脏受累的最佳方法。方法 回顾59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初始分期的18F-FDG PET/CT结果,采用脾脏肋单元计数(简称肋单元)、脾指数、脾内结节灶、脾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目测脾内18F-FDG高摄取(简称PET目测法)评估脾脏是否受累,并与随访确诊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59例中,最终确诊初始分期中21例脾脏受累(阳性组),38例无脾脏受累(阴性组),两组肋单元(t=4.670,P<0.0001)、脾指数(t=4.688,P=0.0001)及SUVmaxt=4.971,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组脾结节发生率和PET目测法明显高于阴性组(χ2=23.395、54.750,P均<0.0001)。根据肋单元、脾结节、脾指数、SUVmax、PET目测法评估脾脏受累的Kappa值分别为0.494、0.596、0.704、0.787、0.963。结论 淋巴瘤治疗前初始分期中,目测脾内存在局灶性或弥漫性异常18F-FDG高摄取是评估脾脏受累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前纵隔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28例中,侵袭性胸腺瘤6例,胸腺癌8例,淋巴瘤12例,精原细胞瘤2例。观察不同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及淋巴瘤患者肿瘤最大径及SUVmax差异。结果 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及精原细胞瘤18F-FDG PET/CT见前纵隔内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物。淋巴瘤18F-FDG PET/CT见前纵隔内多个结节融合成团块状肿物,密度均匀。侵袭性胸腺瘤、胸腺癌和淋巴瘤间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胸腺癌和淋巴瘤SUVmax(11.54±3.79、14.11±4.34)高于侵袭性胸腺瘤(4.87±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胸腺癌与淋巴瘤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结论 前纵隔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背部弹力纤维瘤(EFD)的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EFD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比较男性与女性患者、年龄<72岁与≥72岁患者、体积<39 cm3与≥39 cm3病灶之间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SUVmax与肝脏血池平均标准化摄取值比值(SUR-BP)的差异。结果 26例患者中,19例EFD累及双侧,7例累及单侧(均为右侧);共45个EFD病灶,表现为位于肩胛下角内侧与后胸壁间被肩胛下肌、背阔肌、前锯肌、菱形肌包围区域的类圆形或梭形软组织肿物,密度接近或略低于周围正常肌肉组织,病灶放射性摄取较周围肌肉组织呈轻至中度增高。39个EFD病灶的18F-FDG摄取低于肝脏血池本底,6个病灶的18F-FDG摄取高于肝脏血池本底。不同性别、年龄患者间及不同体积病灶间SUVmax、SUR-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FD的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诊断肾脏病合并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肾脏病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检测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以病理学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18F-FDG PET/CT对肾脏病合并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 146例肾脏病患者中,29例并发恶性肿瘤,其中肿瘤继发肾损害19例、肾损害伴发肿瘤10例。PET/CT发现72例存在18F-FDG高摄取灶,病灶SUVmax为5.25±3.94;诊断肿瘤34例,最终确诊29例、误诊5例,诊断灵敏度100%(29/29),特异度88.37%(38/43)。肿瘤继发肾损害病灶SUVmax为5.95±3.02,肾损害伴发肿瘤病灶SUVmax为6.58±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 PET/CT可用于筛查肾脏病患者是否合并肿瘤,但对于肿瘤与肾损害关系的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18F-FDG PET/CT诊断原发性肺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18F-FDG PET/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PPL的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并测量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 结果 11例患者中,结节硬化型霍奇金病2例,非霍奇金病9例,包括支气管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7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1例;其中3例MALT淋巴瘤合并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LIP)。6例病变累及双肺,3例累及右肺,2例累及左肺;共有7例累及右肺中叶。病灶形态表现为单发肿块(结节)4例,肺炎样实变3例,多发结节3例,混合型1例。6例实变或较大肿块病灶中可见充气支气管征,其中的3例可见跨叶分布征。合并LIP的3例患者可见双肺广泛分布的磨玻璃影和多发含气空腔影。大多数病灶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影。 结论 18F-FDG PET/CT可以准确地显示PPL病灶的分布、形态和肿瘤活性,其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为PPL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诊断肝细胞癌(HCC)及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HCC患者(HCC组)和55例ICC患者(ICC组)的18F-FDG PET/CT资料,记录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病灶18F-FDG浓集水平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为诊断恶性标准,比较2组原发灶18F-FDG PET/CT阳性率、SUVmax值、胆管扩张发生率、癌栓发生率、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远处转移发生率以及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不同区域的发生率差异。结果 ICC组18F-FDG PET/CT阳性率(χ2=13.887)、SUVmax值(t=-4.139)、胆管扩张发生率(χ2=126.441)、淋巴结转移发生率(χ2=32.727)、远处转移发生率(χ2=30.964)、在各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发生率均较HCC组高(P均< 0.05),而癌栓发生率与H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4,P=0.815)。结论 18F-FDG PET/CT鉴别诊断HCC与ICC具有重要价值。HCC的SUVmax值低于ICC。ICC较HCC更易出现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发生远处转移及合并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肝脏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常规影像(超声、增强CT和MRI)及PET/CT资料,病灶18F-FDG浓集水平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为诊断恶性标准。结果 108例肝脏肿瘤各种影像检查共检出194个病灶,70个肝细胞癌病灶18F-FDG PET/CT发现34个,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4.95±3.86;23个胆管细胞癌病灶PET/CT发现22个,SUVmax为7.65±3.88;101个肝内转移瘤病灶PET/CT发现97个,SUVmax为9.65±5.34。18F-FDG PET/CT对肝转移瘤和胆管细胞癌的阳性检出率(96.04%和95.65%)均高于肝细胞癌(4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转移瘤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之间SUVmax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原发肿瘤来源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7,P>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病灶检出率不同,病灶的SUVmax值亦存在差异;在肝脏肿瘤诊断与分期时需科学合理应用18F-FDG PET/CT。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肿瘤样病变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肿瘤样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其中骨嗜酸性肉芽肿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3例。结果 10例骨肿瘤样病变中,9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发生于肋骨5例,脊柱3例,肱骨及顶骨各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18F-FDG PET/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18F-FDG摄取均匀性增高,SUVmax为6.1~15.4;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8F-FDG PET/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但邻近脂肪间隙存在,18F-FDG摄取不同程度增高,SUVmax为3.8~6.3。动脉瘤样骨囊肿18F-FDG PET/CT表现为膨胀性囊状或皂泡样骨质破坏,边缘可见硬化环,18F-FDG摄取不均匀性增高,SUVmax为2.8~6.9。三者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64,P=0.102)。结论 骨肿瘤样病变18F-FDG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取食管癌原发灶PET图像纹理特征,并量化肿瘤18F-FDG摄取异质性,探讨食管癌18F-FDG摄取异质性与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病理参数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术前接受18F-FDG PET/CT全身扫描的食管癌患者。应用Matlab 7.6软件计算食管癌原发灶PET图像纹理参数(对比度、相关性、熵、能量),分析各纹理参数与SUVmax、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相关性。 结果 食管癌原发灶纹理参数均与SUVmax相关,分别与对比度、熵呈正相关(r=0.537,P=0.002;r=0.434,P=0.017),与相关性、能量呈负相关(r=-0.471,P=0.009; r=-0.450,P=0.012);在不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下,纹理参数熵和能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分别与熵呈正相关(rs=0.574,P=0.001;rs=0.366,P=0.047),与能量呈负相关(rs=-0.428,P=0.018;rs=-0.436,P=0.016)。各代谢参数与食管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 结论 纹理参数可量化18F-FDG摄取异质性,提供能反映肿瘤生物学特征的丰富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观察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比较良、恶性肿瘤最大径及SUVmax差异。结果 恶性肿瘤18例,17例形态不规则,14例边界不清,11例18F-FDG 摄取不均匀,2例可见远处转移;良性肿瘤14例,13例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均清晰,11例18F-FDG摄取均匀,1例神经鞘瘤及1例畸胎瘤18F-FDG无摄取。恶性肿瘤SUVmax(11.93±7.01)明显高于良性肿瘤(3.66±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03,P<0.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最大径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Z=-3.287,P=0.001)。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肺转移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 ,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方法 对68例肿瘤患者肺转移灶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8例CT显示阳性病例中,PET显示阳性18例,部分阳性27例,总阳性率为66.18%;阴性23例,占33.82%.CT发现病灶数目575个,PET显示194个,PET检出率为33.74%.FDG有无摄取以及摄取的程度与转移灶大小有明显关系,与原发肿瘤的来源无关.随着病灶增大,PET阳性率和SUV值均明显增高. 结论 18F-FDG PET对肺转移瘤、尤其是单个转移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3.
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初诊NSCLC患者(337个纵隔淋巴结)术前PET/CT资料,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评价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以患者为观察单位,PET/CT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66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64例,灵敏度79.41%(54/68),特异度80.65%(50/62),准确率80.00%(104/130),阳性预测值81.82%(54/66),阴性预测值78.13%(50/64);以淋巴结数为单位,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125个,非纵隔淋巴结212个,PET/CT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74.42%(96/129),特异度86.06%(179/208),准确率81.60%(275/337),阳性预测值76.80%(96/125),阴性预测值84.43%(179/212)。PET/CT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及病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18F-FDG PET/CT及螺旋CT资料,分析肺癌病理类型、病灶大小与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以SUVmax≥2.5作为判断恶性的标准,本组18F-FDG PET/CT阳性率为92.00%(46/50).鳞癌的SUVmax明显高于腺癌(P<0.05);病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r=0.674,P<0.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诊断周围型肺癌有很高价值,结合螺旋CT形态学特点,能初步判断肺癌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诊断淋巴瘤脾脏浸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经18 F-FDG PET/CT诊断为淋巴瘤脾脏浸润的42例患者,分析脾脏体积、病灶大小、病灶密度、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正常肝脏SUVmax。结果 42例淋巴瘤脾脏浸润的18F-FDG PET/CT表现分为3型,其中Ⅰ型(单纯弥漫型浸润)24例、Ⅱ型(单纯结节型浸润)13例,Ⅲ型(混合型浸润)5例。在淋巴瘤浸润脾脏病灶的SUVmax中,Ⅱ型、Ⅲ型Ⅰ型(P均0.05),Ⅱ型与Ⅲ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霍奇金病(HD)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B细胞淋巴瘤与T细胞/NK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与HD的脾脏浸润PET/CT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0.18、0.17);T细胞/NK细胞淋巴瘤与HD的脾脏浸润PET/C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脾脏淋巴瘤浸润有明显优势,其表现以Ⅰ型和Ⅱ型为主;淋巴瘤浸润脾脏结节样病灶的18F-FDG摄取显著高于弥漫性病灶;T细胞/NK细胞淋巴瘤累及脾脏较HD更多表现为Ⅰ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确诊的NB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均行18F-FDG PET/CT检查,测量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治疗前组及治疗后组SUVmax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病灶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18F-FDG PET/CT及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SS)进行分期:8例治疗前患儿中Ⅱ期1例、Ⅲ期3例、Ⅳ期4例;12例治疗后患儿中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9例。治疗前组、治疗后组NB患儿瘤体SUVmax分别为4.73±1.43、1.64±0.67(W=78.500,P<0.001)。20例患儿NSE为(70.92±85.61)ng/ml,SUVmax为2.88±1.85,二者呈正相关(r=0.699,P<0.05)。结论 18F-FDG PET/CT可辅助对NB患儿进行临床分期、监测化疗前后瘤体性质、并判断合适的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