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摘要] 近些年来胸腰椎骨折的发生率正逐年提升,对于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我们更多是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帮助伤椎恢复高度。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和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虽然椎弓根钉复位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术后患者脊柱后凸仍是我们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时机,术后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原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评价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普及和对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的认识加深,使得大部分胸腰椎骨折病人获得了正确的初期处理(手术或保守),远期后凸畸形本应该明显减少[1],但事实上,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在国内仍是一个突出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对其临床评估及治疗作一综述。1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原因1.1非手术治疗指征错误目前对于有神经损害的胸腰椎骨折应该手术已成为共识。对于无神经损害的病人,手术的指征主要决定于对稳定性的判断[2~5],后者带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使得部分不稳定或潜在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了不正…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楔形截骨治疗创伤后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01-2014-01共22例创伤后胸腰椎骨折脊柱后凸畸形患者采用改良PSO截骨矫形技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胸腰区慢性疼痛,VAS评分≥7分,无神经功能障碍。结果 1例术中发生硬膜撕裂,无神经血管损伤。在Cobb角,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术后两次测量结果较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截骨面均骨性愈合。结论 经椎弓根椎体椎间隙楔形截骨矫正创伤后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截骨面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创伤类型,由于其结构特性和手术风险,易继发后凸畸形。造成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原因主要包括创伤、骨质疏松和治疗不当等。目前对于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暂不明确,也缺乏合适的分型分类系统。对该病的评估可分为功能和后凸两个方面,根据评估结果结合临床症状制定治疗方式。在治疗方式上,应当根据影像学资料和分型进行个体化治疗,除了早期选择保守治疗,截骨和后路固定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综上所述,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术前评估和手术方式尚存难点,对于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评估和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疗法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3种常用中医药疗法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对93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并发后凸畸形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内服外用组(以下称中药组)、腰部垫枕配合中药内服外用组(以下称垫枕组)、功能锻炼配合中药内服外用组(以下称功能锻炼组),观察不同中医药疗法对后凸畸形的矫形效果。[结果]随访14~39个月,功能锻炼组与垫枕组及中药组纠正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垫枕组与中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有患者出现迟发性临床症状,垫枕组与中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锻炼组与垫枕组及中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锻炼有助于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并对骨折的初始稳定性有良好的重建作用,增强腰背肌肉的力量,从而改善其功能,减少迟发性临床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治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19年6月,分别采用SPO、PSO、BDBO和PVCR截骨矫治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41例成人患者,男32例,女9例,平均年龄(42.72±12.22)岁。评价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4.20±1.34) h;术中出血量平均(1 800.25±240.50) ml。随访时间(36.72±7.38)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和末次随访VAS和0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身高显著增加(P<0.05),ASIA脊髓功能分级显著改善(P<0.05)。影像方面,术后Cobb角、SVA和顶椎椎管矢状径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后凸畸形矫正率78.56%,所有患者均达至骨性愈合。[结论]后路截骨矫治胸腰椎陈旧性骨折后凸畸形可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骨折术后后凸畸形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后凸畸形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胸腰椎骨折手术治愈率。方法 分析随访50例胸腰椎骨折X线片。结果 后凸畸形的原因:①术前后凸畸形术中未能矫正;②术前后凸畸形术中矫正但未植骨,术后又发生后凸畸形;③术后植骨被吸收;④椎间盘退变造成椎间盘高度的丢失,导致后凸畸形;⑤中老年骨质疏松。结论 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尽量解剖复位、应用合适的内固定、足量而有效地植骨、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是避免或减少胸腰椎后凸畸形、提高胸腰椎骨折术后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25-2128
[目的]评价经后路侧前方椎间盘切除松解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采用经后路侧前方椎间盘切除松解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患者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8~68岁,平均(50.58±10.0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学测量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未出现重要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00~180 min,术中出血量180~400 ml。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5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87±0.92)分至末次随访降至(1.48±0.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由术前(67.32±7.80)%至末次随访降至(18.35±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由术前(38.13±3.25)°至末次随访降至(8.03±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提示椎间骨性融合良好、矫正角度保持良好,内置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后路侧前方椎间盘切除松解矫正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10.
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术后迟发后凸畸形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术后脊柱迟发后凸畸形以及患椎楔变的发展规律.方法随访并回顾了 1975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4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访 5~ 26年,平均 8.2年.分成两组,第一组为椎弓根钉内固定组;第二组为保守治疗、棘突钢板内固定、哈氏 棒内固定等非椎弓根钉内固定组.分别测量受伤时、术后即刻、术后 1年、术后 2年、最近随 访时患椎的椎体楔变角,上下终板角.结果两组病例中,患椎术前前高、上下终板角以及患椎楔变角均无明显差异( P >0.05).手术后,椎弓根钉组各项指标均恢复.但在最近随访时,各项指标又有不同程度的丢失,术前脊柱后凸(上下终板角)平均为 19.5°,术后平均为 8.6°,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20.0°;术前患椎楔变角平均为 20.7°,术后平均为 9.1°, 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15.9°.非椎弓根钉固定组在不同阶段随访时的各项指标较受伤时均下降 ,术前后凸平均为 16.6°、术后平均为 14.6°、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23.0°;术前患椎楔变角平均为 15.6°,术后平均为 16.6°,最近随访时平均为 22.0°.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 钉固定术远期仍存在患椎高度丢失,椎体楔变,在 2年后达到受伤时水平并保持稳定,脊柱后 凸成角畸形却是一个进行性的过程.椎弓根钉固定组的椎体楔变及后凸成角改变程度轻于非椎弓根钉固定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内固定术后继发后凸畸形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4年至2018年胸腰椎骨折行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术后继发后凸畸形39例。结果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后凸原因较多,早期主要在于手术操作有欠缺;1年内发生后凸畸形,多为固定节段短或螺钉短,不能有效支撑固定;未佩戴外固定支具或支具不牢靠且活动量大;患者骨质疏松;取出内固定后发生脊柱后凸主要在于稳定性差的骨折减压固定未给予充分植骨融合;椎间盘严重损伤,取出后再次塌陷。结论从当前病例总结,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在于胸腰椎骨折的正确诊断、合适手术方式和有效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限截骨矫形椎弓根固定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5年12月,两所医院采用有限截骨固定治疗单节段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个月以上.其中,术前有神经损害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14-2218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KP)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12月~2013年11月在本院行KP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共纳入6例,平均年龄67.50岁。均为单椎骨折。患者术前平均明显疼痛时间17.35 d。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伤椎椎体后凸角、前缘相对高度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2±3.8)个月。VAS评分:术前为(7.1±0.9)分,术后为(2.1±0.1)分,末次随访为(2.2±0.8)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术前69.1±5.3,术后26.3±2.3,末次随访为31.3±4.1,手术前和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椎体后凸角:术前骨折椎后凸角平均为16.87°±10.42°,术后为15.70°±7.51°,平均矫正1.12°±0.31°,手术前和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为15.82°±8.13°,与手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由术前(82.82±25.12)%恢复至术后的(86.11±11.21)%(P0.05)。末次随访时为(86.17±13.21)%,与手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KP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性胸腰椎骨折疗效良好,并发症少,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腰段骨折术后后凸畸形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8年11月对27例胸腰段骨折术后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V"形截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共截椎体29个.男20例,女7例;年龄22~56岁,平均32.5岁;距初次手术时间22~130个月,平均36.4个月.均存在后凸畸形及脊髓前方压迫,后凸Cobb角35°~86°,平均42°;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1例,D级8例.结果:手术时间150~240min,平均180min;术中出血800~1800ml,平均1000ml.3例患者出现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经脱水、激素(甲强龙)治疗,均在术后1~3周恢复到再手术前水平;无大血管损伤.术后即刻后凸Cobb角平均0°,矫正率100%.随访6~58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示截骨处骨性愈合,横突间植骨融合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0°~12°,平均4°,矫正率为95.2%.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2例未恢复,B级6例恢复到C级5例、D级1例,C级11例恢复到D级8例、E级3例,D级8例均恢复到E级.结论:采取彻底减压、截骨矫形、规范合理使用内固定和良好的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骨折术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继发脊柱后凸畸形术后患者消化功能的变化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行后路改良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的36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继发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50~75岁(62.19±6.79岁),随访12~18个月(13.6±2.1个月)。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FDDQL)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astrointestinal symptom rating scale,GSRS)评估患者消化功能,并分别计算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差值(dFDDQL、dGSRS);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计算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差值(dVAS、dODI);在术前及末次随访站立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局部后凸畸形角(focal kyphosis,FK),并计算其矫正率;用腹部矢状面在站立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的投影面积间接反应腹腔容积,在术前、末次随访站立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腹部矢状面的投影面积,并计算手术前后的差值。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术前、末次随访上述各项结果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后凸矫正率、站立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腹部矢状面面积差值与dFDDQL、dGSRS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消化功能FDDQL评分由术前的(73.72±5.24)%提高至(86.02±5.49)%(P<0.001),GSRS评分由术前的33.94±2.81分降至21.44±3.19分(P<0.001);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47±1.02分降至1.22±0.54分(P<0.001),ODI由术前(79.74±4.89)%下降至(20.09±5.61)%(P<0.001);末次随访时FK由术前的44.01°±7.59°减小至7.98°±1.68°(P<0.001),站立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腹部矢状面面积由术前的152.56±24.87cm2增加至217.24±26.08cm2(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FDDQL评分与后凸畸形矫正率、手术前后站立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腹部矢状面面积差值成正相关(r=0.542,P=0.001;r=0.738,P=0.001);dGSRS评分与后凸畸形矫正率、手术前后站立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腹部矢状面面积差值成正相关(r=0.623,P<0.001;r=0.772,P<0.001)。结论:改良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能安全、有效地纠正陈旧性胸腰椎骨折继发后凸畸形患者后凸畸形,并能增加腹腔容积,减轻胃肠卡压,使紊乱的消化功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析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PJK)的危险因素及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1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经MRI证实为陈旧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3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2.2±9.5)岁。随访记录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 UIV)的位置,使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 PJ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骨盆投射角(pelvic tilt, 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松解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21例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3~61岁,平均37.6岁。均为单节段骨折,角状后凸顶点:T11 1例,T12 7例,L1 8例,L2 5例;后凸Cobb角23°~59°,平均38.6°。均有严重腰背痛症状,术前VAS评分为7.1~10(7.6±2.1)分。9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2例,D级5例;其中4例合并括约肌功能障碍。2例曾行单纯椎板减压手术,10例曾行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术前CT显示关节突骨性融合14例,骨折椎体前方有骨赘及骨桥形成16例。均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松解、减压、前路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0~310min,平均200min;术中失血量400~1200ml,平均650ml。术中、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1.3个月,腰背痛症状均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至1.5~2.6(2.1±0.4)分;后凸角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5°~23°(11.1°±5.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率为71.3%。植骨节段均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4.3个月。9例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8例有不同程度恢复,4例括约肌功能障碍者3例改善。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松解、减压、矫形治疗胸腰椎陈旧骨折伴后凸畸形手术安全,能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Ⅳ级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段后凸畸形(post-traumatic thoracolumbar kyphosis, PTK)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7年9月~2020年1月开展Ⅳ级截骨术治疗的37例PTK患者临床资料,T11 6例,T12 13例,L1 11例,L2 7例;5例Frankel分级为D级,其余均为E级;本次手术与骨折发生时或首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为3~51个月,平均(16.3±5.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获访24~37个月,平均(29.3±5.2)个月。结果 37例手术耗时150~230 min,平均(170.3±15.7)min;术中出血400~1100 mL,平均(661.4±130.8)mL;手术固定3~7个节段,平均(4.5±0.8)个节段。术中发生硬膜撕裂2例,予以及时修补,术后未见脑脊液漏发生;随访期间未见椎弓根钉断裂、拔出或断棒等并发症。所有截骨面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8个月。患者术后顽固性腰痛和躯干无力、疲劳感等症状均消失或显著缓解,术前5例Fran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