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患者男,71岁,因"突发意识不清3h"入院。急查头颅CT未见明确出血灶,双侧基底核区见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8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10分;经静脉溶栓后未见好转。脑血管造影:左椎动脉V1段次全闭塞(图1A);基底动脉全程不显影,考虑闭塞(图1B)。行左椎动脉V1段闭塞球囊扩张术,将导引导管超选入左椎动脉V2段,造影示基底动脉远端闭塞。以微导丝携带微导管穿过闭塞段,造影证实导管位于真腔内(图1C),乃释放Solitaire AB支架(4mm×20mm)1枚,复查造影闭塞段未见前向血流(图1D);  相似文献   

2.
正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开通血管与预后密切相关~([1])。超早期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进行溶栓是目前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闭塞大血管再通率仅为13%~18%~([2])。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3])推荐,对发病6h内的颈内动脉或近端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可行血管内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术(PTA)联合取栓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应用PTA联合取栓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26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病人成功行PTA联合取栓术,2例由于动脉管腔完全硬化闭塞而无法行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23%。有3例同时行对侧髂动脉PTA。术后病人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消失,围手术期无死亡。踝肱指数(ABI)平均增加052 。随访4~30个月,平均22个月。4例病人分别于术后25d和40d及12和21个月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PTA联合取栓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安全、疗效肯定,但应掌握其适应证,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国产颅内动脉机械装置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临时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并注入凝血酶制作60只适合机械取栓的兔急性血管栓塞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治疗组、3h溶栓组、3、6、8、12h取栓组,取栓组应用颅内动脉机械取栓装置取栓,3h溶栓组应用尿激酶溶栓,取、溶栓前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再通,行经颅多普勒(TCD)记录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CA)变化,行磁共振弥散成像(MR-DWI)描述不同时段取栓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变化.结果 3h取栓、溶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是8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M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治疗组、12 h取栓组ADC值逐渐降低,而3、6、8h取栓组ADC值逐渐上升;栓塞后24 h与非治疗组和12h取栓组比较,3、6、8h取栓组ADC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取栓装置取栓有效地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再通率,迅速恢复血流,适当延长了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5.
对11例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结果11例患者闭塞动脉均完全再通,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基本治愈7例,显效2例,有效1例,1例术后第2天死亡。提出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的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中,积极为取栓争取时间,术前快速做好手术准备,术中加强配合,术后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穿刺侧肢体护理、抗凝治疗的护理、积极预防和处置并发症是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直接抽吸取栓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直接抽吸取栓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患者,统计血管再通率及术后24 h颅内出血情况;于术前及术后24 h、14天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天统计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价预后。结果 8例(100%)血管均成功再通,无需其他取栓器材和技术补救;术后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术后24 h、术后14天NIHSS评分逐渐下降。术后90天,8例均达到mRS评分≤2分的良好结局,其中7例达到mRS评分≤1分的优良结局。结论直接抽吸取栓术治疗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可早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7.
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机械取栓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患者女,23岁,因"突发头痛、头晕10天伴左侧肢体活动障碍5天"入院;10天前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因头部CTA/CTV示上矢状窦闭塞(图1A)而接受抗凝治疗,病情未见明显改善;5天前于当地医院复查头部CT平扫提示右侧中央区脑出血(图1B)。患者1年前曾因"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接受治疗,具体不详。查体:嗜睡,言语清楚;左侧肢体肌张力降低(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4级)。DSA示上矢状窦后部及右侧横窦闭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支架取栓术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支架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对比分析术后发生SAH(SAH组)与未发生SAH者(无SAH组)的差异。结果 88例均成功经支架取栓。术后14例出现SAH,74例无SAH。2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一般资料,术中所用取栓支架长度及直径、血管痉挛发生率、行挽救性血管成形术比例、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AH组取栓次数、支架释放于M2段内长度、MCA顶-底距离(D-TB)均高于无SAH组(P均0.05)。结论 MCA纡曲、多次取栓、M2段取栓及支架释放于M2段较长可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SAH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成功行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2例由于动脉管腔完全硬化闭塞而无法行介入手术,成功率为92.3%.有3例同时行对侧髂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消失,围手术期无死亡.踝肱指数(ABI)平均增加0.52.随访时间4~30(平均22)个月.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5天、40天及12个月、21个月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安全、疗效肯定,但应掌握其适应证,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直接抽吸一次性取栓(ADAPT)与常规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按照不同介入治疗方法分为ADAPT组(n=29)和支架组(常规支架取栓,n=25);比较2组术中透视时间、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积(DAP)、摄影序列数和摄影帧数以及上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DAPT组透视时间、AK、DAP、摄影序列数和摄影帧数均低于支架组(P均<0.05)。ADAPT组25例(25/29,86.21%)、支架组13例(13/25,52.00%)AK值<1.0 Gy,ADAPT组中AK值<1.0 Gy者占比高于支架组(P<0.01);ADAPT组22例(22/29,75.86%)、支架组11例(11/25,44.00%)DAP值<100 Gy·cm2,ADAPT组中DAP<100 Gy·cm2者占比高于支架组(P=0.01)。透视时间与DAP(r=0.60,P<0.01)、AK(r=0.69,P<0.01)均呈正相关,DAP与AK呈正相关(r=0.81,P<0.01)。结论 ADAPT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支架取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机械取栓(MT)治疗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获得首过效应(FPE)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7例接受MT治疗的AIS-LVO患者,根据获得FPE与否分为FPE组(n=66)和非FPE组(n=141);比较组间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情况,并将其中P<0.1者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FPE预测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 2组患者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艾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ASPECTS)、血栓负荷评分(CBS)、闭塞位置、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率及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高血压、ASPECTS、CBS、闭塞位置及手术方式均为MT FPE的独立预测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MT治疗AIS-LVO FPE的效能中等,其一致性指数为0.759[95%CI(0.629,0.889)]。结论 根据AIS-LVO患者年龄、高血压、ASPECTS、CBS、闭塞位置及手术方式可预测MT FP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5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统计血管成功再通率,并观察术后24 h内脑出血、脑梗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对比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与不良(mRS评分3~6分)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治疗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对15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血管成功再通率100%(15/15)。术后24 h内1例发生脑出血,5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术后3个月9例患者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与预后不良患者比较,预后良好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更短(t=-2.435,P=0.030),入院时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更高(t=5.925,P0.001),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低(t=3.053,P=0.009)。结论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好且安全性高;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pc-ASPECTS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股腘动脉血栓形成所致急性下肢缺血(AL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股腘动脉血栓致ALI患者,均采用Rotarex装置行PMT,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22例均顺利完成PMT;其中4例辅以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17例联合球囊扩张术,12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后股腘动脉均再通,技术成功率100%,踝肱指数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22例中,21例临床有效,术后Rutherford分级均改善;1例临床无效,3周后接受坏死足趾切除术。PMT术中发生远端动脉栓塞1例,血管夹层1例。1例术后6个月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1例术后9个月下肢动脉血栓复发。结论采用Rotarex装置行PMT治疗股腘动脉血栓所致ALI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脑血管支架植入术与药物治疗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71例(30~44岁)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口服药物治疗(药物组,n=39)和支架植入术(支架组,n=32),比较2组相关指标。结果 支架组手术成功率100%,共植入32枚支架。2组患者入组时及随访3、6、12、24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mRS、NI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药物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再发率及再发卒中致残率(mRS评分≥ 2分)分别为20.51%(8/39)、20.51%(8/39)及20.51%(8/39),支架组分别为6.25%(2/32)、3.13%(1/32)及3.13%(1/32),2组间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支架组卒中复发率(P=0.04)及再发卒中致残率(P=0.04)均低于药物组。结论 相比药物治疗,植入支架可降低青年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Rotarex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Rotarex PMT联合DCB治疗的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统计并发症。结果26例手术均成功,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2/26)。术后1周Rutherford临床分级较术前降低(P=0.012)。术后3、6、12个月踝肱指数(ABI)、间歇性跛行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6、12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15%(25/26)、84.62%(22/26),12个月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f-TLR)率为88.46%(23/26)。结论Rotarex PMT联合DCB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