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由多种信号通路共同介导和影响的临床骨科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因其并发症常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并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被广泛研究及报道。中医药治疗方案与PI3K/AKT通路因其能直接或间接影响骨骼组成细胞中的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共同介导的"骨平衡",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产生显著效果而被越来越多学者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大量动物实验及分子研究分析指出,中医药治疗方案、PI3K/AKT通路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国内外学者也对中医药手段直接或间接激活PI3K/AKT通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机制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研究。虽然目前对于中医药治疗方案、PI3K/AKT通路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断深入,但在其分子机制研究等方面仍存在欠缺。本文将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方案、PI3K/AKT通路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药干预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骨科疾患之一。中医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优势及效果明显,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随着骨质疏松症分子生物学的深入发展,已有研究显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lncRNA参与骨形成-骨吸收过程,起着重要调节作用;lncRNA在OP的不同中医证型中差异性表达,提示其参与OP中医证的发生发展;中医药通过调控lncRNA参与骨代谢过程从而防治骨质疏松症。故本文基于lncRNA总结近年来该领域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挖掘lncRNA为治疗的潜在靶点,为探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难题。西医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围绕骨吸收与骨形成之间的失衡状态展开,以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两大类药物为主,同时配合骨矿化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立足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更具优势,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药均具有多靶点、多系统的调节作用,但具体的分子学机制尚未明确。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将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并运用于中药及复方的研究领域,是分析其潜在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的有效策略。本文就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应用技术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阐明中医药防治该病的具体分子机制,以期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质量降低、脆性增加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其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严重的并发症及较高的治疗费用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信号通路蛋白及基因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Wnt/β-catenin通路在骨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中药靶向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概况方面做一综述,旨在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及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中药多靶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独特优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但西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当发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优势。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合骨;脾为后天之本,在体合肉,主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具有先后天相互资助的关系,二者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阳气的激发、推动。"重阳思想"作为中医认识疾病的重要思想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为阳主阴从观,认为治疗疾病应注重顾护阳气,并善用温阳之品。该文从"重阳思想"的角度出发探讨脾肾阳虚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关系,结合现代医学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阐释,认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重视温肾健脾。由于目前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认为今后可以加强对温肾健脾中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并发掘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之处,以发扬中医药理论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作为常见的代谢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危害性大,但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副作用较大,不利于长期服用。铁死亡是以活性氧异常增多、铁代谢异常及脂质过氧化积累作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研究表明铁死亡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相关,会破坏骨稳态,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现已成为骨质疏松领域的新研究热点。中医药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不少研究表明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对骨质疏松相关的细胞铁死亡具有调控作用,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汇总了国内外关于调控铁死亡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干预的最新文献, 旨在从铁死亡角度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肌少-骨质疏松症是由肌少症与骨质疏松症协同作用导致人体肌量减低、肌力减弱、骨强度与骨质量下降的疾病,具有致残率高、诊断治疗方法单一、临床危害巨大的特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成骨细胞、成肌细胞分化减弱、破骨细胞增殖加强有关。Wnt/β-连环蛋白、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及核转录因子-κB等信号通路均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成肌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发挥治疗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作用。中医药治疗“肉痿”“骨枯”疗效显著,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都可通过干预上述信号通路表达达到治疗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目的。通过总结上述信号通路与中药单体及复方干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医药临床防治肌少-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并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视角探讨中医药调控骨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阐述“肝肾-肠”“脾-肠”“肺合大肠”“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归纳复方、中药(单体)、中成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骼健康的相关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为临床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临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骨病,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存在副作用明显、价格较高等不足。中医药治疗OP历史悠久,具有临床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自噬为细胞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与OP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其通过干预病理性骨代谢水平来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通过调节细胞自噬治疗OP的作用明确,本文拟从自噬与OP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单体、复方调控自噬治疗OP的角度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治疗OP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截至目前,虽然对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涉及探索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少,因此运用当今先进科学技术阐明中医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成为有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将传统医学辩证论治、整体调理的优势和现代西医学的尖端技术充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稳定疗效,推动祖国传统医学的持续发展,是未来临床研究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综述近年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状况,旨在为中、西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和方法 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的高转化型代谢性骨病,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及质量。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脏腑亏虚及血瘀等关系密切。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骨代谢水平,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笔者就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旨在为中药复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数据支持及指导,为今后中药复方开发及靶向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思路。以期指导临床辩证用方,提高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率。  相似文献   

1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西医治疗大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副作用明显,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凿及副作用小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但如何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经典指导理论,是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古籍文献中"乙癸同源"理论的认识,探讨该理论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从该病的病因病机出发,基于"乙癸同源"的经典理论,针对肝肾亏虚的基本病因病机,发挥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理论指导作用,指导临床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中医药使用,从根本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药干预,能够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痛、脊柱变形及易于并发骨折为临床特点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随着近年我国老龄化不断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内服药物为主,但均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临床长期使用及推广。近年来临床报道,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基于针灸,埋线,穴位注射,艾灸,推拿及传统健身功法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综述近年来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报道及文献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易发脆性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疾病。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因此以补肾壮骨为主要治法已达成普遍共识。笔者通过大量文献搜索发现,脾虚在骨质疏松症的致病过程中亦起着关键作用。肾、脾两脏为先后天之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着眼于“脾肾相关”理论,从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等角度综述其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学内涵,并试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找寻中医基础理论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理论渊源,优化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方案,为更好得将祖国医学运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由骨量降低而引起的代谢性骨病。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重,其防治已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之一。有关此病,中医学多从肝、脾、肾三脏亏虚立论而进行治疗。但由于中医学只有单纯的理论指导,缺乏现代科学依据的支撑,而倍受争议。接下来,文章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基于中医“肝与大肠相通”理论,阐述肝-肠道微生态-骨质疏松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用微生态学的观点阐释从肝论治骨质疏松症的科学性,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中医根据临床特征将其归属于"骨痹""骨痿"等,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命门"作为原动力为藏精之所、元气之根并对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旨在从"命门学说"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命门"具体形质下的现代实验与临床研究现状,以期探索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机理,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破坏,骨的脆性增加并易并发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OP发病率的升高,对其防治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文献检索系统,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归纳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传统经典复方、中成药等)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旨在寻找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特效中药,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研前景,以期为从事骨质疏松症研究的医学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科研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因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被称为“无形杀手”。骨转换标志物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助于了解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状态、预测骨折风险、监测疗效。骨质疏松不同中医证型之间骨转换标志物存在差异,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对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骨转换标志物进行相关研究将为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及客观证据支持。本文综述了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证型与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现代化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病发往往悄无声息,多数患者并发骨折后才能发觉。随着中医药近几十年的发展,有关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临床研究日趋丰富,为中医药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提供了有力证据,在内治法和外治法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中医外治法[1]具有见效快,副反应小等特点,且历史悠久,使用方便。本文所讨论的穴位敷贴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类型,随着穴位贴敷运用的发展,目前在临床上出现了各种制剂,如透皮吸收贴剂、透皮控释制剂等,其药物有效成分吸收率更高,疗效更佳,广泛运用于内科疾病如哮喘、便秘和失眠等,在防治骨质疏松方面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临床上得不到较高的重视,临床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参考近5年文献从中医理论出发对穴位敷贴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制、选穴和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方便为各位学者提供穴位敷贴防治方法的最新研究状况,提升对穴位敷贴法的认识,使之在临床上得到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结构退化和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黄帝内经》中提出“肾藏精主骨”理论,将“肾”与“骨”之间的生理病理转化密切联系起来。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医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发展,甲基化修饰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在分子水平上被证实与DNA甲基化的调控有关,本文基于中医“肾藏精主骨”理论探讨DNA甲基化对骨质疏松症的调控机制,分析DNA甲基化修饰与中医基础理论的有机结合,旨在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