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4个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28日发表的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的相关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用药频次、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187首,涉及中药237味,使用频次≥10的中药有甘草、黄芪、茯苓、五味子、白术等55味,主要由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组成;由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术-茯苓、甘草-茯苓、黄芪-当归、党参-黄芪、麦冬-甘草等24种高频药物组合,其中甘草、黄芪、茯苓、白术、五味子、当归等是关联网络的核心;熵聚类分析得到药物核心组合30个、潜在的新处方15个。结论:中医治疗自发性气胸围绕虚、痰、瘀、郁的特点,以益气护肺、祛痰止咳、活血化瘀、行气利水等为核心治法,体现了肺、肝、脾、肾同治及虚实兼顾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5):29-34,后插4
目的探讨赵泉霖教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方法收集导师治疗早期DN的临床处方,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药物频数、类别、性味归经、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收集处方316首,涉及中药204味,高频药物依次为黄芪、当归、茯苓、丹参、白术、川芎等,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药味多甘、苦、辛,药性多温、寒、平,多归肝、脾、肾经,最常用药对组合为黄芪-当归药对,其次为黄芪-丹参、黄芪-白术、黄芪-川芎等。结论导师临证强调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以培补元气为先,重视活血化瘀,常用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补阳还五汤、生脉散、四君子汤、葛根芩连汤等方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首都国医名师王沛教授治疗结肠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王沛教授治疗结肠癌的门诊病案, 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 对处方用药的性味归经、药物频次功效分类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出高频药物组合。结果共收集处方65首, 涉及中药150味, 药性以温、寒、平为主, 药味以甘、苦、辛为主, 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 按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及活血化瘀药为主, 常用茯苓、猪苓、半枝莲、生黄芪、莪术等药, 以及猪苓-茯苓、生黄芪-炙黄芪、半枝莲-莪术等药物组合;根据关联规则分析, 得到高关联药对29对, 包括猪苓-炙黄芪-生黄芪、茯苓-半枝莲-猪苓、半枝莲-莪术-猪苓等;聚类分析得到的6类药物组合, 以健脾利湿、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涩肠止血为主。结论王沛教授多从脾湿、正虚、热毒、血瘀、出血论治结肠癌, 治以健脾利湿、益气扶正、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涩肠止血, 符合中医治疗肿瘤扶正祛邪思想, 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治疗心肌缺血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关联规则、熵方法用药规律分析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结果:筛选得到147首方剂,用药频次大于10的有30味中药,排在前5位的是丹参、黄芪、川芎、红花、当归。排在前5位的中药组合分别是黄芪-丹参、丹参-红花、丹参-川芎、川芎-丹参-当归、丹参-当归-黄芪,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4个,挖掘出新处方12个。结论: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以活血化瘀药、益气养阴药、养心安神药、理气药为主,契合缺血性心肌病的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中医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方法:检索2010年1月1日—2021年6月15日期间发表的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相关的文献,提取处方,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集成的关联规则分析法、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分析用药经验和组方规律。结果:录入313首处方,使用中药共160味。有24味中药使用频次>55次,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茯苓、白术、丹参、葶苈子。对这5味药分别进行药物用量点分析,可得黄芪、茯苓、白术、丹参、葶苈子常用剂量分别为30 g、15 g、15 g、30 g、20 g。使用频次≥50次的药物组合有29组,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术-茯苓、黄芪-茯苓、丹参-茯苓、丹参-黄芪、桂枝-茯苓。演化出20个药物核心组合及10首新处方。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有“正虚、瘀血、痰浊、水饮”为四大特点,临证以“益气活血为主,化痰逐水为辅”为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吕仁和教授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医案处方,总结吕仁和教授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相关用药规律。方法: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对177份处方进行分析。结果:177份处方中,共涉及单味药物124味;用药频率靠前的依次为丹参(98.39%)、猪苓(76.61%)、川芎(65.32%),常用剂量分别为20~60 g、20~30 g、10~15 g;将药物归类后依据用药频率排序,依次为补虚药(22.95%)、清热药(16.39%)、活血化瘀药(14.75%);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5对常用药物组合,依置信度排序依次为当归-黄芪、牡丹皮-赤芍、茵陈-栀子、威灵仙-土茯苓、川芎-丹参。结论:吕仁和教授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常用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重视高尿酸血症虚损、内热、血瘀病机,并采用针对性药物配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孙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孙伟教授2016年至2022年期间门诊就诊的慢性肾脏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首诊医案,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用药频数及性味归经统计、频繁模式、聚类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349例处方,涉及中药143味,药物频数总计8 438次,高频药物有黄芪、紫苏梗、白术、石韦、郁金、虎杖、党参、杜仲、当归、续断、川芎等,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性味以温、甘居多,多归属肝、脾、肺、肾、胃经。常用药物组合有黄芪-白术-党参-紫苏梗,杜仲-续断,石韦-土茯苓,当归-川芎-郁金等。结论 孙伟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肾虚湿瘀”,遣方用药应以“益肾清利和络泄浊”为主要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药处方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用药规律,从而为辨证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临床验证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处方269首,中药267味,共3314味次,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前十位高频药为菊花、白芍、钩藤、牛膝、生地、石决明、夏枯草、茯苓、天麻、黄芩,与10味高频药物同用的药物主要有钩藤、白芍、生地、牛膝、菊花5味。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结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是以补虚扶正、清热为主.兼顾理气、平肝熄风、活血化瘀;常用药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平肝熄风药、理气药和活血化瘀药次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家专利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的用 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检索中药复方治疗DPN的专利,使用Excel 2021进行频数统 计,运用RAW Graphs 2.0制作高频中药功效的桑基图,运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药物的系统聚类分析,基于 Cytoscape 3.9.1挖掘核心处方。 【结果】共纳入101首中药专利复方,涉及243味中药。出现频次居前3位的中药为丹参、黄 芪、白芍。治疗DPN的专利复方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归肝、心、脾经居多。药物按 功效主要可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止血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关联规则分析中支 持度最高的药物组合为黄芪-当归;系统聚类分析将出现频次居前31位的中药分成7组,挖掘得到的核心处方包含黄芪、川 芎、鸡血藤、丹参、牛膝、桂枝、当归共7味药。 【结论】专利中药复方治疗DPN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温通经络,重 视后天之本,健脾更不忘疏肝;临证时可选用黄芪-当归及白芍-丹参药对;核心方 (黄芪、川芎、鸡血藤、丹参、牛膝、桂 枝、当归) 可加减用于DPN的全病程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现代临床中药复方治疗脑出血的用药规律。方法:制定并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使用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数据库、PubMed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从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3月)的相关临床文献,由研究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建立Excel数据库,应用SPSS18.0软件统计所涉及药物类型及其所占比率、单味药使用频率及高频药物。结果:最终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8篇,皆为中文文献。纳入48首复方,共使用药物16类,单味药99味,合计使用药物449次。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类药物应用最多,桃仁、当归、川芎等为高频药物。结论:目前中医治疗脑出血以活血化瘀、平肝熄风、化痰清内热、补虚为主要治疗原则,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类药物为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1.
申伟  樊雪鸣  王柳丁  张允岭 《中草药》2022,53(10):3093-3102
目的 采用Python语言数据挖掘中药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 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用药规律,为PSCI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4个中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3个英文数据库及Clinical Trials.gov、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2个临床试验注册系统,纳入中药治疗PSCI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运用Python语言对中药使用频次、相关性、关联规则和聚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55首治疗PSCI的经验方药,中药共214味,频次共1685次,其中使用频次>60次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川芎、远志、丹参,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以补虚类、活血化瘀类及化痰类中药为主,相关系数较高的前10味药物组合多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形成以石菖蒲、远志和川芎为主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 中药治疗PSCI的核心药物组方为石菖蒲、远志和川芎,在此基础上可加入针对PSCI肾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的相应中...  相似文献   

12.
樊雪鸣  王柳丁  申伟  张允岭 《中草药》2021,52(15):4614-4625
目的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平台对现代文献中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的方药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为TTH的中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共7个国内外数据库,筛选中药治疗TTH的相关文献。采用Excel软件对方药信息进行提取,采用R语言对中药使用频次、相关性、关联度和聚类等方面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共提取出中药治疗TTH的306首经验方药,中药共238味,频次共3187次,其中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依次为川芎、白芍、柴胡、甘草、当归和白芷,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平肝熄风药为主,相关系数较高的前20味药对组合多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形成以川芎、白芍、柴胡和当归为基础的核心药物组方。结论中药治疗TTH以川芎、白芍、柴胡和当归为核心药物组方,在此基础上加入针对风、火、痰、虚、瘀等致病因素的相应中药,临床可取得较好疗效。建议后续研究应更多关注TTH的核心药物组方,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为TTH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含甘松Nardostachyos Radix et Rhizoma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中挖掘甘松的中医药用药规律,为甘松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华医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工具书及华柄数据、中医资源网、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和中药组合物专利。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软件,进行组成药物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最终纳入372首,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374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白芷、香附、甘草、木香、川芎、细辛、山柰、丁香、当归和砂仁,功效分类以解表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最多,核心药物组合为木香分气丸加减方。含甘松的中药组合物专利最终纳入1533项,涉及《中国药典》收载药物565种,与甘松组合用药频次最高的前10味药为甘草、白芷、丁香、当归、茯苓、川芎、木香、肉桂、黄芪和陈皮,功效分类以补益药为主,主治疾病以脾系病类为首,比传统中医药处方发展了更多的药物组合。结论含甘松的中医药处方与中药组合物专利中药物组成均以解表药、补益药、理气药、活血药、温里药和清热药为主;甘松多与辛、苦、甘味,性温、寒、平,归脾、肝、胃、肺、心、肾经的药物配伍;常用于治疗脾系病类,皮肤病类,躯体痹、痿、瘤等病类,脑系病类和心系病类,与甘松国内外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基于痛风(gout)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对不同证型痛风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尿酸达标率和安全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痛风不同证型下中医治疗的证治规律。方法 回顾性统计3287例痛风患者的临床数据,然后进行中医药治疗疗效、安全性、中药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最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330例,按辨证划分为湿热蕴结证224例、痰瘀互结证67例和脾虚湿阻证39例。3种证型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尿素氮(bloodurea nitrogen,BUN)、血尿酸(blood uric acid,BUA)、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尿酸达标率和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显示湿热蕴结证痛风常用土茯苓、薏苡仁、苍术等中药治疗,并形成苍术-黄柏、土茯苓-威灵仙等药物组合和苍术、黄柏、川牛膝、土茯苓、薏苡仁这一新核心药方;痰瘀互结证痛风常用土茯苓、薏苡仁、茯苓等中药,形成薏苡仁-秦艽、土茯苓-威灵仙等药物组合和新核心药方为山茱萸、葛根、土茯苓、独活、防风、杜仲、威灵仙、赤芍、地龙、秦艽、川牛膝、薏苡仁、绵萆薢;脾虚湿阻证痛风常用茯苓、苍术、土茯苓等药物和苍术-威灵仙、茵陈-虎杖等药物组合,并形成伸筋草、茵陈、虎杖、陈皮、茯苓这一新核心药方。结论 在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背景下,系统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安全性和证治规律,为中医药辨证论治痛风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临床中药热熨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用药规律及其毒性中药应用情况,为临床应用和组建新热熨方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中药热熨治疗KOA的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2019...  相似文献   

17.
检索并纳入1995—2016年发表的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755篇,涉及中药处方755首,单味中药367味,共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有效例数为33 330例,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用药规律。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和Clementine 12.0软件,分析与比较各病症类型的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功效和组方配伍规律。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治疗病症类型排名前4位的分别是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分别占总有效病例数的31.62%、29.82%、8.87%和6.47%。进一步对治疗排名前4位的病症进行分析,发现治疗糖尿病的常用单味药为黄芪、山药、地黄、天花粉和麦冬等,常用中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治疗糖尿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常用单味药为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和桂枝等,常用中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常用单味药为黄芪、山药、丹参、茯苓和山茱萸等,常用中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治疗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常用单味药为黄芪、丹参、当归、红花和川芎等,常用中药类别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和清热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以补虚药为主,兼以活血化瘀、清热和利水渗湿药等,但具体用药侧重点不同,糖尿病和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侧重补虚药,兼以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的使用,糖尿病肾病侧重于补虚药,兼以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的使用,而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侧重于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并重,兼以清热药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归纳和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CNKI中运用中医方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文献,筛选其中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方剂数据库,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剂101首,共使用中药131种。诸方中以补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是黄芪-葶苈子,出现40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组,新处方8首。结论: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温阳补气、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方辨治消化系统肿瘤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卓操  唐德才  尹刚  高兵  冯烨 《中草药》2019,50(22):5632-5638
探讨治疗消化系统肿瘤处方的组方用药规律,将《肿瘤良方大全》中全部消化系统肿瘤处方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次、药对、中药类别统计,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关联分析,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予以聚类及因子分析。研究消化系统肿瘤处方501首,涉及中药651种。单味药以茯苓、陈皮、木香、当归的使用频次最高,对药以茯苓-白术、三棱-莪术、陈皮-木香的使用频次最高;中药类别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次最高;关联网络图发现三棱→莪术、白术→茯苓药对关联度最高;聚类分析发现12个中药组合;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公因子,载荷最高的依次为白术、三棱、大黄。《肿瘤良方大全》所载消化系统肿瘤处方以消癥散结为核心大法,从理气、化湿,行气降逆以散浊;活血、益气,寓补于消以化瘀;清解、清热,攻毒活血以消积3个角度,通常达变,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20.
当归-川芎是临床方剂常见药对,二药配伍具有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功效。现代研究发现,当归-川芎药对富含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补血活血、神经保护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类妇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结合国内外文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角度出发,综述近年来当归-川芎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该药对的科学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