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三回波序列在体测定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75例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与正常对照组并构建脂肪肝大鼠模型,分别于喂养的第2、4、6、8、10周行3.0T MR T1W三回波序列扫描,在显示肝脏的连续三个最大层面取9个ROI,通过公式计算信号强度并取平均值,纠正T2*效应,计算大鼠肝脏脂肪含量,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高脂组三回波序列、组织病理的脂肪含量分别为(23.16±13.37)%、(36.13±24.39)%,正常对照组三回波序列、组织病理的脂肪含量分别为(2.27±1.31)%、(2.72±1.6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MR三回波序列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呈正相关(r=0.96,P<0.01);Bland & Altman曲线分析显示二者一致性良好。结论 MR三回波序列对于无创、定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有重要价值,有望为指导临床干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回波序列和1H-MRS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内脂肪含量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只NAFLD SD大鼠首先行双回波序列扫描和1H-MRS检查,并测定肝内脂肪含量,再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分析双回波序列与1H-MRS、组织病理学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双回波序列与1H-MRS所测肝内脂肪含量呈正相关(r=0.936,P<0.001);双回波序列与组织病理学所测肝内脂肪含量呈正相关(r=0.946,P<0.001),Bland-Ahman曲线分析显示双回波序列和病理学测定的大鼠肝内脂肪含量一致性非常好。结论 双回波序列测定NAFLD肝内脂肪含量简便、易行,且准确性高,有望取代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在诊断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价值。方法 将5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实验组40只,实验组分别喂养蛋氨酸和胆碱缺乏饲料1w、2w、3w和4w(各10只)构建不同程度的NAFLD模型,造模完成后麻醉及处死状态进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测量肝脏硬度(LSMa、LSMb),计算测量结果标准差(SD),解剖肝脏SWE检测离体肝脏硬度(LSMc),切除部分肝脏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不同状态下SWE诊断NAFLD的效能。结果 病理检测大鼠正常组17只,脂肪变性组35只。正常组与脂肪变性组麻醉状态肝脏硬度检测结果标准差(SD)为[(1.70±0.56)kPa、(1.86±1.21)kPa],显著高于处死SD[(0.92±0.65) kPa、(1.08±0.73)kPa,P<0.05],均显著高于离体SD[(0.26±0.16) kPa、(0.33±0.16)kPa,P<0.05];脂肪变性组LSMb为(3.95±1.78)kPa,显著高于正常组[(2.91±1.53)kPa,P<0.05],脂肪变性组LSMc为(1.53±0.32)kPa,显著高于正常组[(1.23±0.16)kPa,P<0.05],脂肪变性组LSMa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P>0.05);LSMb、LSMc诊断肝脂肪变性AUC分别为0.69、0.86,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0.0%、60.0%和82.4%、100%。结论 NAFLD大鼠LSM显著高于正常组,优化仪器性能及测量方法后,SWE在诊断大鼠NAFLD将具有良好的效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同、反相位MRI诊断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同、反相位MRI诊断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及评价脂肪肝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取雄性Wistar大鼠40只,实验组3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高脂、高胆固醇喂养,对照组采用普通饮食,12周后行MRI、血脂生化及病理学检查,将两组的血脂生化指标及同、反相位MRI测得的肝脏脂肪分数(HFF)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30只大鼠中脂肪肝1级5只,2级12只,3级13只,对照组10只均为0级;同、反相位MRI诊断脂肪肝的敏感度为100%(30/30),特异度为80.00%(8/10),准确率为95.00%(38/40)。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脂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实验组不同分级脂肪肝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反相位肝脏HFF与组织病理学测得的脂肪变肝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963)。结论 同、反相位MRI对诊断大鼠脂肪肝及判定脂肪肝病变程度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DWI定量参数诊断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49只新西兰大白兔,正常组采用标准饮食,实验组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采用10个b值的IVIM-DWI对实验兔肝脏成像,得到ADC值、扩散系数(D)、假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值)。对各实验组间参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 最后实验样本为41只实验兔,正常组9只,Borderline组(可疑NASH组)13只,NASH组19只。NASH组、Borderline组的D、D*、f及ADC值均低于正常组(P均<0.05);NASH组的D及ADC值低于Borderline组(P均<0.05),而两组D*和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VIM参数能客观反映兔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组织学改变,可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重要无创性量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近年来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展趋势,虽然它为良性病变但可以影响到其他慢性肝病的进展,任其发展可能最终导致肝脏的衰竭。利用MR成像技术定量分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H-MRS和m Dixon技术作为无创性方法定量诊断脂肪肝,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治疗已经发生脂肪变性的肝细胞使其得以恢复正常。本文就1H-MRS和m Dixon技术定量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含量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5-脱氧前列腺素J2(15 d-PGJ2)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制成NAFLD大鼠模型;再将模型组随机分为4组:15 d-PGJ2低剂量治疗组(LT组),15 d-PGJ2高剂量治疗组(HT组),模型对照组(MC组),饮食疗法组(DT组).治疗2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的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水平.结果 与MC组大鼠相比,LT组、HT组及DT组大鼠血清ALT、AST、ALP、GLU、TG、TC的水平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症浸润均有减轻,其中以LT组改变最明显(P<0.05).结论 适量的15d-PGJ2对NAFLD大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以改善大鼠的NAFLD.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超声衰减成像(ATI)技术定量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NAFL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轻度35例,中度42例,重度33例,另选取35例肝脏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二维超声(US)检查,同时接受ATI检查,并需要在一周内接受过甘油三酯(TG)检验。比较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衰减系数(AC),体质量指数(BMI)以及TG的差异性。进一步分析AC与US诊断结果,BMI以及TG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间AC、TG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BMI无统计学差异。AC与US结果、BMI、TG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 ATI技术可以无创、定量诊断NAFL,对评估NAFL病变程度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来明确其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脂质与血脂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30只SD大鼠作为对照组,另选取30只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观察组,分别眼眶取血并取肝组织处理,检测血脂和肝脏脂质含量。结果与正常饲养组比较,非酒精脂肪肝组大鼠总胆固醇、肝脏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变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变化方面,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正常组也存在明显差异,且两者变化趋势相似。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脂质与血脂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梯度回波同相位与反相位T1WI在不典型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随访性研究24例不典型脂肪肝患者的常规MR成像及MR梯度回波同相位与反相位T1WI,直接观察肝脏脂肪变性灶在MRI常规序列及SPGR T1WI同相位与反相位像上的信号变化,并计算梯度回波同相位与反相位T1WI上肝脏脂肪变性灶与脾脏的信号强度比(SIR),应用小样本配对t检验作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弥漫性脂肪肝伴正常肝岛8例,肝内局灶性脂肪浸润16例,肝脂肪变性灶在SE T1WI及FSE T2WI上为均等或稍高信号,正常肝岛呈相对低信号。在SPGR T1WI同相位与反相位像上,肝脂肪变性灶信号分别为等或稍高信号及低信号,脂肪变性灶与脾脏的信号强度比值分别为1.37±0.13和0.92±0.13,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13.187,P=0.000)。结论:MR梯度回波同相位与反相位T1WI能对脂肪肝进行简单而敏感的定性检出,在US或CT表现不典型脂肪肝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脂肪肝MR定量诊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兔脂肪肝模型中肝脏脂肪含量与MR成像的肝脏信号强度、肝脏T2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MR定量诊断脂肪肝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造成不同程度脂肪肝模型的实验组16只家兔和正常对照组4只健康家兔行MRI检查,分别在SE、FS、IR序列下成像,测量各序列MR图像上肝脏信号值并计算出肝脏的T2值。对肝脏进行组织学检查,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肝脏内脂滴占肝脏单位体积的百分比(VP值)。结果:实验组VP值与SE序列T2WI的肝脏信号强度、肝脏T2值之间存在有显著性意义的线性正向相关关系(r=0.76、0.79,t=4.38、4.79,P<0.01、0.001)。结论:MR可以定量诊断脂肪肝的肝脏脂肪含量,但其临床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评估大鼠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观察其应用价值。方法 将80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n=70)对照组(n=10), 分别于背部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及生理盐水,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于注药后第4、6、8、10和12周,分别随机选取实验组14只和对照组2只大鼠采集MRI,测量肝实质T1值和T2值,并行组织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大鼠肝纤维化划分为S0~S4期,脂肪变性划分为F0~F4度,比较肝纤维化各期T1值和T2值,分析其与肝纤维化及肝脂肪变性相关性。结果 S0期大鼠肝脏T1值和T2值与肝纤维化各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1期[(402.01±57.14)ms]肝实质T1值较S3期[(514.83±87.10)ms]和S4期[(518.72±36.50)ms]短(P均<0.05),S2期[(417.49±47.00)ms]肝实质T1值较S4期短(P<0.05);S1期[(65.12±9.46)ms]肝实质T2值较S4期[(55.33±7.30)ms]略延长(P<0.05)。T1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8,P<0.01),T2值与脂肪变性程度呈正相关(r=0.72,P<0.01)。结论 磁共振T1 mapping可无创评估大鼠肝纤维化,T2 mapping可无创评估大鼠肝脂肪变性,有望为临床诊断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提供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Postgraduate medicine》2013,125(4):130-137
AbstractDiabetes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 (CLD) are common long–term conditions in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world. The 2 conditions often coexist, and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diabete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CLD, leading to increased complications and premature mortality. While diabet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appear to have common origins related to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diabetes is also common among patients with alcoholic and viral CLD. In patients with NASH, improvement in metabolic indices appears to reduce the progression of CLD.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improving glycemic control in other forms of CLD leads to improved outcomes. Managing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CLD can be challenging because many antihyperglycemic therapies are contraindicated or must be used with care. Metformin and pioglitazone may be useful in patients with NASH, but sulfonylureas and insulin must be used with caution, as hypoglycemia may be a problem. Insulin doses frequently need to be reduced in patients with CLD. Newer glycemic agents have not been widely used in patients with CLD, but bariatric surgery may lea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liver indices in patients with NASH.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CLD may be enhanced by us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定量非对称回波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脂肪参数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42例NAFLD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分为瘦型组(n=9)、超重组(n=19)及肥胖组(n=14);比较3组间及两两组间临床资料及IDEAL-IQ脂肪参数,分析HFF、腹部VAT及SAT体积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3组腹部VAT及SAT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肥胖组腹部VAT体积明显高于瘦型组及超重组,两两组间比较腹部SAT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腹部VAT及SAT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59、-2.606,P均<0.05),而HF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2,P=0.191)。NAFLD患者HFF与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谷草转氨酶(GOT)均呈正相关(r=0.418、0.408、0.370、0.340,P均<0.05)。结论 NAFLD患者HFF与年龄、SBP、DBP及AST相关,腹部VAT及SAT体积与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选择99例体检者,根据体检结果分为健康对照组(52例)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组(47例),测定所有体检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脂联素、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FLD组BMI、WHR、ALT、HA及PCⅢ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NAFLD组中有32例(68.09%)患者血清HA超过正常值,37例(78.72%)患者血清PCⅢ超过正常值,且两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HA、PCⅢ呈明显负相关(r=-0.69、-0.73,P均〈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发生肝纤维化的倾向,且脂联素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mDIXON-Quant测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肝脂肪含量与肝功能及脂质代谢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对135名体检者行mDixon-Quant序列全肝脏扫描,经后处理测量肝脂肪分数图(FF);记录受检者身高、体质量、血压及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FBG)等实验室指标。根据肝脏FF将受检者分为NAFLD组(96例)和对照组(39名),NAFLD组分为轻度(62例)、中度(25例)和重度(9例)亚组,比较各亚组间指标差异,并对肝脏FF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不同程度NAFLD亚组间代谢综合征的分布差异,分析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 NAFLD组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脏FF与BMI、FBG、SBP、DBP、TC、TG、ALT、AST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NAFLD组53例(53/96,55.21%)合并代谢综合征,不同程度NAFLD亚组间代谢综合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P<0.05)。肝脏FF、BMI、DBP、FBG、TC及TG均为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均<0.05),HDL则为其保护因素(P=0.006)。结论 NAFLD患者肝脏FF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mDIXON-Quant可用于实时评估NAFLD患者肝脂肪含量,对临床治疗及监测病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10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液流变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液流变性变化相关因素.方法 检测10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观察组)和5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组)的生化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B超进行综合诊断.结果 观察组的全血比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体重指数、血糖、尿酸、血清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胺转肽酶、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要做到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