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DM)患病率逐年攀升,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显示全球糖尿病成人患者达4.25亿,中国患病人数达1.14亿人,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整个糖尿病人群的90%以上[1]。2型糖尿病并发症致残率、致死率高[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T2DM及其并发症效果欠佳,而中医治疗T2DM有其独特的优势,认识其病因病机、疾病发展过程,能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显示DPN的发与T2DM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1]、微血管损伤、营养神经因子减少、氧化应激反应[2]、代谢紊乱性炎症和自身免疫[3]等因素相关,其临床以对称性的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在安静时或夜间时症状明显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感觉缺失,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足部感染和溃疡[4],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劳动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正>本文探讨祛瘀化痰方辅助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临床疗效。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西医诊断标准:OSAHS诊断依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1]标准,T2DM诊断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标准。1.2中医辨证标准[3]:辨证属痰瘀互结证,症状可见打鼾,嗜睡,呕吐痰涎,恶心欲呕,咳嗽无力,肢体浮肿,头重如裹,大便稀溏,齿痕舌、胖大舌、舌紫黯、苔腻,脉弦。  相似文献   

4.
<正>2型糖尿病(T2DM)是临床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患病人群的90%[1]。发病机制尚不完明确,其主要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而脂毒性和糖毒性是造成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的主要原因[2-4]。久病可累及多器官或组织系统损害,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医学上关于糖尿病的治疗的12个不同类别药物可供选择[5],常用口服西药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等,虽然新药相继出现,但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使其长期使用严重受限[6]。近年来,中医药从整体辨证角度进行诊治,发现很多单味中药和复方均有改善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7]。为寻求更佳的用药方案,笔者以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单纯西药和中西药结合治疗,对比观察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2型糖尿病(T2DM)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90%[1]。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肢体疼痛、感觉障碍、乏力或肌萎缩等症状,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多见,易累及多个系统,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出现足部溃疡,甚至坏疽而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导致血糖升高的代谢性疾病[1],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诊断DM的常用指标是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2],近年来,DM的患病率显著上升,我国2017年成年人DM的患病率达到11.2%[3],目前,治疗DM的方法有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等。  相似文献   

7.
<正>2型糖尿病(T2DM)属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代谢性疾病,据统计,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确诊的成人T2DM患者我国居首位,此病给患者生命质量和社会生活均带来了不利影响[1]。早期给予T2DM患者胰岛素可逆转胰岛β细胞损伤,纠正糖脂代谢异常[2]。即使部分T2DM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并不能完全逆转已有的胰岛β细胞损伤,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而长期的血糖升高反向诱导胰岛功能障碍,进而导致效果不佳[3]。因此寻找一种增强胰岛素效果的疗法对维持糖脂代谢平衡和胰岛β细胞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此病的重要病因为先天不足、情志不畅,病机为火热炽盛,应以滋阴生津、止渴、清热润燥为治法,白虎加人参汤源自《伤寒论》,具有滋阴生津、止渴、清热润燥功效,契合T2DM的病机[4]。目前白虎加人参汤已经被证实用于T2DM效果理想,但有关白虎加人参汤是否具有胰岛素增效作用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中分析白虎加人参汤是否具有胰岛素增效作用,为临床上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纠正和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提供治疗新方案。  相似文献   

8.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机体出现一系列糖、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为特征的慢性内分泌性疾病。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水平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除此之外,血糖水平的升高会导致非酶糖基化的加速,由此形成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地降低患2型糖尿病以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慢性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在我国居民中十分常见,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中老年人群为高发人群。近些年,受我国中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DM在我国的发病率还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居民受到糖尿病的困扰[1]。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患者占比超过了90%[2]。  相似文献   

10.
<正>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据有关文献报道[2-5],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DKD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且心血管事件是其主要死亡原因[1]。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延缓DKD的发生发展,减少DKD患者的死亡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西医治疗早期DKD主要以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1.
<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需要持续的医疗护理以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约有5.37亿成年人(20~79岁)患有糖尿病,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总数将增至6.43亿,到2045年将增至7.83亿[1]。其中,中国将是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T2DM的已知因素包括: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导致糖尿病(DM)的患病率持续攀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DM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数据表明,截止到2017年,中国的DM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占全世界DM成人患者总数的1/4以上[1]。随之而来的,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足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在明显升高。在高发病率、多并发症等因素的影响下,DM成为人类第六大致残原因[2],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作为糖尿病临床上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一种由多因素介导的病理、生理性疾病[1]。流行病学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在2040年将增长到6亿[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占其中1/3[3]。  相似文献   

14.
<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业已成为导致成人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1]。预计2030年全球DM患病人数将达5.78亿,2045年将上升至7亿,而中国位居全球DM发病率榜首[2]。DM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近年研究表明炎性因子在DM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细胞焦亡是近年新定义的有异于细胞凋亡、自噬、坏死的新型细胞死亡形式,1992年由Zychlinsky等首次在弗氏志贺菌感染的巨噬细胞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正>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患者存在高血糖的特征[1]。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2]。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发生后,需要长时间接受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水平,否则较易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情况,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3]。药物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方法,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其效果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随着对2型糖尿病研究的深入,发现采用2型糖尿病患者中药治疗疗效较好,可发挥独特优势[4]。本研究主要观察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六味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的全肾,临床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居世界第一[2],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kidney diseases, DKD) 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高达 30%~40%[1],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 (ESRD) 及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DKD 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早期发病隐匿,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着病程发展逐渐出现显著蛋白尿和肾功能严重减退[3-4]。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的最主要原因,临床上以持续性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1]。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由心房中异常的电活动模式取代正常窦性心律导致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AF的易感性与年龄[2]、高血压病[3]、糖尿病、肥胖[4]、睡眠呼吸暂停[5]以及遗传变异[6]具有高度密切性。AF发作次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7]。2021年,Lancet的一项研究发现,AF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近30%中风患者患有AF[8]。此外,AF还与全身血栓、心肌梗死(心梗)和心力衰竭(心衰)的风险增加相关[9]。  相似文献   

20.
<正>2型糖尿病是好发于成人的慢性代谢病,发病率约占糖尿病的90%以上,可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共病,也可诱发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1]。阿卡波糖作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肠道葡萄糖的吸收,缓解餐后高血糖,长期服用还可降低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延缓神经血管病变[2];但存在作用靶点单一,不能理想控制病情进展及用药依从性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