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丁匀乔  杨波  彭海生  蒋蕾  张文远 《药学研究》2022,41(10):639-644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酸枣仁-当归”药对治疗失眠的重要靶标。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检索“酸枣仁-当归”药对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检索失眠相关靶点;在Cytoscape3.7.2软件中构建“酸枣仁-当归”药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构建韦恩图得到该药对与疾病的交集靶点。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筛选核心靶点,通过Autodock等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借助R studio对交集靶点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得到“酸枣仁-当归”药对有效成分11个,靶点88个,失眠相关靶点1 348个,交集靶点20个,6个核心靶点。分子对接分析发现丁子香萜与MAOB结合能力最强。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得到,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神经递质受体的活动等,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等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结论 “酸枣仁-当归”药对可能通过MAOB、ACHE、SLC6A4等靶标调控胆碱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钙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等信号通路来起到多因素共同治疗失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鉴定小叶黄杨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探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 表征小叶黄杨生物碱成分,并利用PubChem、SwissADME、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和OMIM等数据库获取小叶黄杨生物碱的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3.9.0软件绘制“成分-靶点”网络图;运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运用微生信在线绘图工具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可视化;用AutodockTools-1.5.6软件对筛选出的核心成分做分子对接。结果 鉴定小叶黄杨生物碱成分23个,筛选有效成分19个,对应靶点216个;筛选阿尔茨海默病靶点880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49个;GO富集分析主要相关的生物过程有化学性突触传递,顺行跨突触信号,跨突触信号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中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cAMP信号等为主要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筛选的核心靶点和核心成分均有较强结合力。结论 本研究初步证明了小叶黄杨生物碱成分可以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共同作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叶黄杨生物碱对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的物质基础以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少腹逐瘀汤治疗盆腔炎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并利用HPLC-DAD建立功效物质基础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根据网络数据平台对少腹逐瘀汤的各味中药成分进行收集和筛选,获得了218种活性成分,得到了199个药物成分的靶点,建立“中药-药物成分-靶点”交互作用网络,筛选出关键功效物质基础。同时查找到2558个盆腔炎相关的治疗靶点,取交集后得97个少腹逐瘀汤和盆腔炎的作用靶点,建立蛋白交互作用网络,筛选出70个核心蛋白,其中包括SRC,MAPK1和HSP90AA1。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 Tools,Pymol等软件对以上过程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此外,还对功效成分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完成对少腹逐瘀汤中功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少腹逐瘀汤与盆腔炎的共同生物学过程包括激素的响应、激酶活性的调节等;作用通路主要为癌症通路、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的结果显示功效成分能与核心蛋白稳定的结合,并通过相关的残基进行对接,发生相互作用。结论 该研究为少腹逐瘀汤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建立的功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为临床应用中质量控制环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脑-肠轴”理论,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分析黄连治疗慢性肠炎、失眠、抑郁症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黄连的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Drugbank数据库预测慢性肠炎、失眠、抑郁症的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参数预测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及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筛选得到黄连活性化合物9种,主要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氢化小檗碱、小檗浸碱、黄藤素、小檗碱;活性成分靶点与慢性肠炎、失眠、抑郁症的交集靶点38个,核心靶点19个,其中IL-6、IL-1β、AKT1、TNF、FOS等靶点度值较高。GO和KEGG分析表明核心靶点主要通过AGE-RAGE、IL-17、TNF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调节作用,核心成分及核心靶点分子对接显示出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慢性肠炎、失眠、抑郁症3者虽为不同疾病,但通过“脑-肠轴”互为联系。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黄连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药理作用治疗慢性肠炎、失眠及抑郁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鉴定加味塔布森-2入血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阐述其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PLC-Q-Exactive-MS/MS对加味塔布森-2入血成分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结合SwissTarget Prediction与SuperPred数据库进行入血成分的靶点预测,同时在DisGeNET数据库中搜索骨质疏松相关的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入血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运用String数据分析平台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且利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对网络药理学内容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最终确定入血成分21个,通过网络药理分析得到加味塔布森-2抗骨质疏松的核心靶点11个。对11个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后,发现加味塔布森-2抗骨质疏松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HIF-1、雌激素、MAPK、甲状腺素、TNF、mTOR、PI3K/AKT等。结论 该方法初步明确了加味塔布森-2的入血成分及潜在作用机制,为加味塔布森-2药理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新  刘肖莹  蒋蕾  杨波  彭海生 《药学研究》2022,41(6):357-364,372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丹参-川芎-葛根有效活性成分抗高血压的相关靶点及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TCMSP、Uniport数据库,获得丹参-川芎-葛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高血压相关靶点。运用Venny数据库构建丹参-川芎-葛根和疾病靶点韦恩图,得到交集靶点;并将得到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得到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使用RStudio 1.4.1106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Cytoscape 3.6.0软件对“药材-活性成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进行可视化。采用AutoDock Tools 1.5.6软件将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运用PyMOL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结果 通过筛选共获得68个活性成分,759个高血压相关靶点,62个交集靶点。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丹参-川芎-葛根通过调节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钙信号通路、AGE-RAGE、松弛素、cGMP-PKG等通路起到抗高血压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β-谷甾醇与NOS3、FOS、VEGFA、AKT1等核心靶点结合能力较好。结论 证实了丹参-川芎-葛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清咳平喘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预测清咳平喘颗粒的主要成分和其作用靶点,再与CTD、GeneCards数据库得到的COVID-19的疾病靶点交集整合,获得清咳平喘颗粒治疗COVID-19的潜在靶点。借助String平台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并开展基因本体(GO)注释功能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依托Cytoscape软件绘制“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图。采用Autodock分子对接技术将关键靶点与清咳平喘颗粒中关键成分进行验证。结果 共获得261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包括TNF、IL6、ALB、AKT1、VEGFA在内的91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分别共得到条目1 508个、152个,涵盖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麻黄碱、苦杏仁苷是清咳平喘颗粒抗COVID-19主要活性成分。结论 运用网络药理学得到了清咳平喘颗粒抗COVID-19的作用靶点和通路,为进一步探讨清咳平喘颗粒治疗COVID-19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寻复方一枝蒿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及文献收集复方一枝蒿颗粒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TTD、GeneCards和OMMI数据库检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靶点。将复方一枝蒿颗粒药物靶点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基因取交集,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基因–疾病”网络。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_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92个活性成分,1 627个靶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疾病靶点464个,两者取交集筛选出87个潜在靶点。GO功能富集得到2 040个条目(P<0.05),与病毒过程、参与共生相互作用的生物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的调节、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生物过程、病毒生命周期、炎症反应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有关。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150条通路,与新冠肺炎密切相关的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核、COVID-19、IL-17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证实,筛选的靶点受体蛋白与活性成分可以较好地结合。结论 复方一枝蒿颗粒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方式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网络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复方丹参滴丸的活性成分,利用GeneCards、Disgnet和TTD数据库检索心绞痛疾病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Metascape开放平台对复方丹参滴丸与心绞痛的交集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注释。采用SYBYL2.1软件的Surflex-Dock模块对筛选的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从复方丹参滴丸中筛选出76种活性化合物,涉及500个潜在靶点。复方丹参滴丸成分靶点与心绞痛疾病靶点取交集,共获得457个交集靶点;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作用靶标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中共包含158个节点,其中重要的靶点有STAT3、TP53、AKT1、JUN、MAPK1、HSP90AA1等。复方丹参滴丸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凋亡信号通路、积极调节细胞迁移等GO生物过程,参与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心绞痛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活性成分与靶点有较强的结合。结论 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推测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的潜在分子机制及作用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筛选的关键活性成分与重要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预测甘露消毒丹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和BATMAN-TCM筛选甘露消毒丹中的药物活性成分和靶点,并与通过GeneCards和CTD数据库获得MPP的疾病靶点做交集获得关键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利用R软件对有效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相关通路的富集分析;通过Mestro对成分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出甘露消毒丹有效活性成分142个,获得143个甘露消毒丹治疗MPP潜在作用靶点。其中10个核心靶点,20条显著富集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发现槲皮素、β-谷固醇、木犀草素等10个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及肺炎支原体产生的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毒素和细胞受体膜联蛋白A2的亲和力较高。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甘露消毒丹治疗MPP的潜在靶点、涉及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提示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中医“异病同治”理论为依据,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讨化肝煎“异病同治”失眠、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靶点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等中药化合物数据库结合文献挖掘获取化肝煎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结合GeneCards、OMIM、PharmGKB、DRUGBANK、TTD数据库获取化肝煎治疗失眠、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化肝煎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利用Venny软件得出相关交集基因。基于Cytoscape软件绘制化肝煎-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获得核心作用靶点。采用Metascape平台工具对其进行基因本体论(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Tools软件对化肝煎主要活性成分与疾病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得到化肝煎化学成分56个,疾病靶点:失眠438个,慢性萎缩性胃炎868个,胃食管反流病4 252个,以及20个药物成分和疾病共同靶点。PPI网络中关键蛋白排名靠前的靶点为IL6、NCF1、PTGS2、CRP、MPO、PPARG、TNF等。获得GO富集分析结果排名靠前的有452种生物过程(BP)、19种分子功能(MF)、6种细胞组分(CC),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6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对应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化肝煎治疗失眠、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食管反流病可能涉及TNF、IL6、PTGS2、PPARG、CRP等为代表的核心靶点,其实现异病同治的作用可能与脂质信号通路调控炎症、细胞因子反应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整合分子网络技术对龙葵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探究其治疗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UPLC-QTOF-MS,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质谱检测与分析,定性龙葵全草中化学成分。同时将二级质谱图转换格式后上传到GNPS网站构建分子网络,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综合2种方法的定性分析结果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分析龙葵治疗肺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靶点及通路。结果 质谱分析和GNPS分别鉴定和匹配出41个和54个化合物,其中相交11个化合物,共鉴定出84个化合物。综合上述结果筛选出有效活性成分7个,对应不重复靶点298个,疾病靶点1 294个,相交靶点66个,富集分析得到28条信号通路、20个生物学过程、16个细胞组分、17个分子功能。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均有较强的亲和力。结论 运用UPLC-QTOF-MS/MS整合分子网络技术可快速、全面、系统地分析鉴定龙葵全草中的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为龙葵临床用药和药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儿脾醒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儿脾醒颗粒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检索GeneCards、OMIM、DrugBank、TTD数据库得到小儿厌食症相关靶点基因;取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得出儿脾醒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有效靶点并绘制Venn图;运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药物与小儿厌食症疾病靶点互作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的可视化网络图,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通过Bioconductor数据库和R语言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了解儿脾醒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可能的生物过程及通路;最后运用SYBYL-x2.0软件实现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获得儿脾醒颗粒主要活性成分46个、药物靶点蛋白236个;检索小儿厌食症疾病相关靶点共1 372个,活性成分与疾病交集靶点118个;发现儿脾醒颗粒通过作用于转录因子AP-1(JUN)、V-Rel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肿瘤坏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生血宁片主要化学成分,并预测其治疗肾性贫血的有效成分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甲醇提取液色谱质谱信息,并结合对照品的质谱碎片裂解规律和文献数据,对生血宁片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网站预测成分的作用靶点及GeneCards数据库收集肾性贫血相关靶点,获得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及Metascape网站对交集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进一步分析。结果 通过UPLC-Q-TOF-MS技术共推测出生血宁片提取液中24个化学成分,其中9个为可能的活性成分,对应作用靶点363个;筛选出2 722个与肾性贫血相关的疾病靶点,疾病-药物交集靶点166个,涉及与肾性贫血相关的信号通路186条,通路主要与肿瘤、抗纤维化、炎症、氧反应等方面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生血宁片活性成分西得罗、焦脱镁叶绿酸a、二甲基原卟啉IX二甲酯、31,32-二氢-脱镁叶绿酸盐a等与SRC、HSP90AA1、PIK3CA等潜在靶点之间结合力较强。结论 生血宁片可能通过补充铁元素、减轻炎症状态、抗纤维化等方面改善肾性贫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初探新加香薷饮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活性成分、靶点、通路及分子机制。方法 从TCMSP数据库和文献挖掘收集新加香薷饮中的香薷、金银花、连翘、厚朴和扁豆花的化学成分,以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取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获取靶点对应的标准基因名,运用DAVID6.8进行GO富集、KEGG通路富集和组织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8.0和R语言作图。从PDB数据库下载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3CL和ACE2的晶体结构,利用AutoDock Vina、Pymol和Discovery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从新加香薷饮中获得49个活性成分和321个靶点,发现了33条与治疗COVID-19相关的通路,包括肺病相关通路、病毒相关通路以及炎症-免疫相关通路,并发现了RELA、MAPK1、IL6、AKT1、MAPK8、TNF等6个基因可能与治疗COVID-19密切相关。通过分子对接发现金圣草黄素、绿原酸、咖啡酸、厚朴酚、和厚朴酚、麝香草酚、香荆芥酚与SARS-CoV-2 3CL和ACE2具有较高的亲和力。结论 中药治疗疾病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共同的结果,新加香薷饮具有治疗COVID-19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出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潜在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苍耳子散-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筛选出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核心成分;将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导入STRING平台,通过通过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对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收集苍耳子散的活性成分62个,苍耳子散与过敏性鼻炎的共同靶点214个,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等可能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关键靶点。通过GO富集分析得到苍耳子散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基因靶点参与622个生物学过程、62个细胞成分、152个分子功能;KEGG分析得到162条通路,主要与免疫反应、细胞调控和受体等相关通路有关。分子对接证实核心靶点STAT3、MAPK3能自发地与关键成分芫花素、亚油酸乙酯等结合。结论 苍耳子散主要通过芫花素、亚油酸乙酯等与STAT3、MAPK3的结合来参与免疫、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和生物细胞过程的调节,最终起到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白术-半夏-茯苓配伍治疗胰腺癌的作用靶点,探讨其治疗胰腺癌的潜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PharmMapper、OMIM、GeneCards、STRING、DAVID等在线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构建一系列网络图、筛选核心靶点并对靶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筛选得到药组活性成分35个,相关靶点190个,胰腺癌靶点1 566个以及白术-半夏-茯苓治疗胰腺癌的交集靶点76个。这些交集靶点主要参与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凋亡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并与癌症通路、乙型肝炎、大肠癌、化学致癌受体激活、胰腺癌以及MAPK信号通路等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白术-半夏-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与胰腺癌的潜在作用靶点间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结论 白术-半夏-茯苓主要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白术-半夏-茯苓配伍治疗胰腺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清开灵干预病毒性感冒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其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通过TCMSP、TCMID和Pubchem数据库获得清开灵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病毒性感冒的相关靶点,并采用交集法筛选出与清开灵活性成分作用的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Bioconductor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运用R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采用Auto Dock Tools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 从清开灵中共筛选出潜在活性成分90个,对应靶点225个;PPI网络分析获得清开灵干预病毒性感冒的关键作用靶点34个;GO及KEGG富集分析得出:清开灵干预病毒性感冒的作用机制主要与抗炎、抗病毒有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清开灵中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与RELA和JUN具有一定的亲合力。结论 清开灵含有的活性成分可作用于JUN、RELA、MAPK1、IL-6、AKT1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病毒性感冒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肤疾洗剂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 运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数据库及文献报道对肤疾洗剂中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疾病靶点进行检索,Cytoscape软件进行成分–靶点网络图构建,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预测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 获得肤疾洗剂61种有效成分和1 049个作用靶点,瘙痒症疾病靶点1 621个,其中肤疾洗剂146条信号通路,主要富集在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肤疾洗剂具有抑制炎症、免疫调控作用,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柠檬苦素类和黄酮类等,涉及的主要靶点有蛋白激酶1(Akt1)、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黏着连接蛋白β1(CTNNB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符合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淡豆豉抗抑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CNKI、TCMSP、TCMIP检索并筛选淡豆豉抗抑郁潜在活性成分;运用PharmMapper服务器预测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蛋白对应的基因名;运用DrugBank、GeneCards和DisGeNET数据库检索抗抑郁作用靶基因,并将活性成分靶点相互映射获得淡豆豉活性成分抗抑郁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下载靶蛋白相互作用数据,与获取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淡豆豉–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运用DAVID数据库分析潜在靶点的基因本体(GO)分子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药物有效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预测获得淡豆豉主要活性成分8个,作用靶点396个,与抑郁症交集潜在靶点334个,GO分子功能和KEGG通路涉及多种生物学过程以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小分子量G蛋白(Ras)信号通路、叉头框蛋白(FoxO)信号通路等多个信号通路。将关键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对接,其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与大豆苷元结合能力较好;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与木犀草素、槲皮素结合能力较好;HSP90-α热休克蛋白(HSP90AA1)与黄豆黄素结合能力较好。结论 淡豆豉以多种活性成分、多个作用靶点和途径发挥其抗抑郁作用,为淡豆豉在临床上用于抑郁症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