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开窗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近肾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及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5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体外开窗技巧、主体支架半释放装置制作、随访资料等.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体外开窗腹主动脉假性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治疗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创伤性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且接受腔内修复治疗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7例患者年龄(51.2 ±11.0)岁.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于杂交手术室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男,59岁,7个月前因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接受腔内修复术,术中造影发现I型内瘘,考虑内瘘较小,有血栓可能,故行随访观察。术后6个月复查CTA示内瘘及瘤体均增大。随访7个月,期间未对Ⅰ型内瘘行针对性治疗。本次就诊以"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瘘形成"收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左侧锁骨上窝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听诊可闻及搏动性杂音。行经皮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局麻下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鞘成功后行主动脉弓造影,见支架近端I型内瘘形成;应用同轴导管技术将2.7F微导管超选择至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内,造影证实微导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处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1例发生在腹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处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血管腔内放置覆膜支架和手术引流等治疗,抢救成功;出院后随访6个月,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巨大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先放置覆膜支架,再手术引流感染灶的治疗思路是可行的治疗方法,尽管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到2010年1月期间的主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6例病人(平均年龄53岁)均行腔内修复术。1例病人并发主动脉支气管瘘,1例病人并发主动脉十二指肠瘘,4例为肾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其中1例于麻醉后出现包裹性破裂)。所有病人于术中均行隔绝成功,静脉使用抗生素1~4周伴随终身口服抗生素,平均住院22 d。围手术期无死亡及并发症。2例主动脉瘘的病人在随访期中死亡。1例病人术后随访发现并发腰大肌脓肿;其余病人在术后随访期间恢复良好。结论:腔内修复术可作为主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病人挽救生命的良好选择,但主动脉支气管瘘或主动脉肠瘘等意味着持续性感染存在的可能,必须于术后严密随访,必要时需行进一步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2岁,因"永存动脉干矫治术后5年复查"入院。查体:心率68次/分,血压99mmHg/65mmHg,胸骨左缘2、3、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升主动脉前外侧壁探及约0.5cm破口,其外侧形成假性动脉瘤约5.8cm×3.5cm,内见中等回声包绕无回声区,假性动脉瘤外包膜完整,瘤内可见少许血流信号与升主动脉交通(图1)。主动脉CTA:升主动脉左侧壁可见假性动脉瘤形成,约7.6cm×5.4cm,内见附壁血栓形成(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支架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6例,女6例;平均年龄61岁.术前根据CTA结果 确诊,并对病变部位及解剖条件进行评估.手术在DSA监控下进行,全麻或局麻,应用Telent 8例(美敦力公司),国产支架24例(2例上海微创,22例北京裕恒佳).结果 7例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1.0 cm,3例将覆膜支架跨过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将其封闭后,夹层动脉瘤消失,无上肢及脑缺血症状.治愈31例,死亡1例.3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随访3~56个月均健在,其中5例CTA复查有内漏存在.结论 EVAR手术为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方法 ,具有比传统手术并发症少、病死率低等优点.在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中,EVAR可代替传统的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8.
白塞综合征(Behcet syndrom)是一种复发性口腔、生殖器溃疡及眼部等多器官病变的综合征。发病年龄多较年轻,常累及心血管并出现严重并发症,处理困难,病死率极高[1~4]。我们成功治疗1例白塞综合征致胸主动脉再次假性动脉瘤形成并支气管瘘,术后随访13个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中进行移植物旁瘤腔栓塞预防Ⅱ型内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EVAR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其中33例(研究组)术中接受预防性移植物旁瘤腔栓塞,36例(对照组)接受单纯EVAR。结果 2组治疗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每例EVAR术中移植物旁瘤腔栓塞平均使用弹簧圈(2.32±1.16)个。术后12个月随访复查显示,研究组临床成功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27/33)vs 69.44%(25/36);χ~2=1.420,P=0.233],但术后Ⅱ型内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6%(2/33)vs 25.00%(9/36);χ~2=4.609,P=0.032]。结论 EVAR中移植物旁瘤腔栓塞安全可行,有助于降低术后Ⅱ型内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5例患者年龄31—76岁,平均52.6岁。25例中6例术前合并肠管缺血,5例合并肾动脉缺血,3例既有肠管缺血又有肾动脉缺血,5例腹主动脉真腔完全被假腔压闭,4例合并下肢缺血,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所有患者进行了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并取得了技术上的成功。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的夹层患者予以支架型人工血管封闭夹层破口后行开腹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内漏3例(2例漏血7d后停止,1例漏血持续存在);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时造影示瘘口已被完整覆盖,假腔无血漏人,内脏动脉等恢复真腔供血。前述的合并症术后均逐渐恢复,无脏器及肢体缺血坏死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复杂的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腔内治疗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度大、并发症少,且可大大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腔内血管外科技术上的改进,使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得以成功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Zhang HP  Guo W  Liu XP  Yin T  Jia X  Xiong J  Ma XH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4):1855-1858
目的 探讨应用Perclose ProGlide缝合器完全穿刺技术行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3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完全穿刺下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性3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8岁.所应用的支架型血管包括:3例Endurant,13例Talent,20例Zenith.18~24 F的鞘管预置两把ProGlide,14~16 F的鞘管预置单把ProGlide.缝合动脉切口时取出鞘管并将线结下滑收紧.统计技术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及手术操作时间.术后3、6、9、12个月及其后每年进行CT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20例局部麻醉,16例全身麻醉.68条股动脉共应用128把ProGlide,其中38条股动脉各应用2把,8条各应用3把,2条各应用4把,20条各应用1把.63条股动脉(63/68,92.6%)技术操作成功,2条中转切开缝合,3条出现血肿,无需手术处理.平均随访时间(12±3)个月.1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无症状的动脉夹层.结论 完全穿刺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由于可能需要切开缝合,建议在杂交手术室中操作.  相似文献   

12.
13.
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Liu CW  Zheng YH  Li YJ  Wu JD  Wu WW  Ye W  Song XJ  Zeng R  Chen YX  Shao J  Chen Y  Ni 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78-882
目的 评估应用多种腔内技术治疗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其中9例患者为高危复杂性腹主动脉瘤.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6~87岁,平均67岁.其中2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近肾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及左侧髂内动脉瘤,1例EVAR术后右髂内动脉瘤.所采用的腔内技术包括: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和扇形技术2例,烟囱技术5例,球囊辅助下髂内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和球囊辅助反转支架技术1例.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支架释放后即刻发现内漏4例,其中1例患者为Ⅰ型和Ⅲ型内漏,经大动脉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Ⅰ型内漏,其中1例行弹簧栓栓塞成功,另1例行近端裸支架成功.1例Ⅱ型内漏,经随访瘤腔直径未增大,未处理.随访4~79个月,平均25.9个月.无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瘤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过程中7例患者的靶血管(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保持通畅.1例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术后18个月血栓形成,但无盆腔缺血等症状.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选择合适的腔内技术可以增加EVAR术的成功率,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分析传统开放手术与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至2012年经外科治疗的43例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腔内治疗患者25例,行传统手术的1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6个月内死亡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及输血量方面,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377,5.124,5.043,P均<0.001);术后30d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09,P<0.05);术后6个月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21,P>0.05).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比传统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及输血量少,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中远期死亡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1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出血平均245 mL,住院时间平均8.6 d,术后禁食时间平均1.5 d.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以及肾功能、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PT和APTT术后延长,1周内恢复正常.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例、腹胀2例,经保守治疗好转;内漏1例,3个月后自然消失.结论 腹主动脉瘤血管腔内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及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Zhang CL  Cai HB  Yang B  Jin H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907-10; discussion 911-3
目的 探讨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中特殊远端锚定区的评估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EVAR治疗的66例复杂远端锚定区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5例,女性21例,年龄53~87岁,平均62岁.本组Ⅰ型及ⅡA型病例共20例,其中髂总或髂外动脉>50%狭窄10例,髂总或髂外动脉严重扭曲者6例,合并以上情况者4例;双髂总合并髂内动脉瘤46例(单侧32例,双侧14例).支架血管移植物采用Medtronic 46例,COOK 14例,Microport 4例,Lifetech 2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90 min,术中移植物明显短缩22例(33.3%),Ⅱ型内漏18例(18/66,27.3%),Ⅲ型内漏5例(7.6%),髂支>50%的狭窄2例(3.0%),同时合并Ⅱ、Ⅲ型内漏5例(7.6%),同时合并髂支狭窄及Ⅲ型内漏4例(6.1%).本组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期间内移植物向远端移位2例(3.0%),移位均<10 mm,髂支再狭窄(>50%)2例,Ⅱ型内漏自行消失18例(18/23,78.3%),Ⅲ型内漏0例;死亡2例.结论 复杂远端锚定区增加了EVAR并发症发生率.熟悉移植物特性,合理应用处理策略,可提高EVAR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评价3D-Recon 3D重建软件在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手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2013年4~10月腹主动脉瘤患者10例,术前分别使用CTA断层二维图像与3D-Recon 3D重建图像对患者EVAR术前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两者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二维图像上测量的血管直径参数均大于3D重建后软件所测得的参数;二维图像上测量的血管长度参数均小于3D重建后软件所测得的参数。9例行EVAR手术的患者按3D重建后软件所测得的参数选择支架,EVAR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3D-Recon 3D重建软件在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手术术前评估中的作用优于CTA断层图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223例分别行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网顾性分析.手术组141例,男性118例,女性23例;腔内治疗组82例,男性66例,女性16例.对手术相关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随访中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腔内修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SF-36量表评估显示术后6个月开放手术组优于腔内治疗组,术后2年生存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腔内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住院费用腔内修复组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的特点,但具有较高的远期并发症,开放手术组6个月健康生存质量优于腔内修复组.  相似文献   

19.
胸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血管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后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经验,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处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8年3月胸主动脉瘤夹层stanford B型EVAR术后相关并发症3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6.3岁.EVAR术后最长6个月,平均12.3 d.并发症包括左颈总动脉闭塞5例,内漏5例,下肢动脉损伤4例,支架血管植入假腔3例,支架远端逆行性夹层3例,继发A型夹层2例,肢体动脉栓塞2例,以及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和脑血管意外、植入物感染等.除保守治疗外,行二期支架植入13例,颈-颈动脉和颈-锁骨下动脉转流7例,髂股动脉修补或移植4例,动脉取栓1例,经腹主动脉假腔开窗2例,转为升主动脉置换1例.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二期支架植入后内漏消失,动脉转流术后中枢神经系统、肢体及肠管缺血明显改善,逆行性夹层消失.1例A型夹层死于急性心包填塞,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对于EVAR术后并发症必须及早处理,采用血管腔、内外治疗相结合措施可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We report a case of a hybrid surgical treatment of a 71-year-old fragile female with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a 5-year history of progressive back pain and diagnosis of descending thoracic aorta aneurysm (DTAA), but refused operation at first. Since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an acute expanding painful pulsatile mass due to a ruptured DTAA contained by the subcutaneous tissue and had a high-risk surgical profile, we agreed that the simplest urgent oper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Cardiopulmonary bypass with or without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was ruled out as an option. The initial approach would be permanent bypasses to the supra-aortic trunks and endovascular repair of the ruptured DTAA, but we ran into a problem: the absence of suitable diameter in the ascending aorta to land the prosthesis—zone 0. To overcome this obstacle, we opted to perform a diameter reduction of the ascending aorta by wrapping it with a Dacron tube to create a neck where we could land the endovascular prosthesis. Following this step bypasses from the proximal ascending aorta to the brachiocephalic artery, 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left subclavian artery were created. Since we gained ground to act in zone 0, the first endoprosthesis was landed in the wrapped zone and the aortic arch—from zone 0 to zone 3. The second and third endoprostheses covered the ruptured DTAA above the celiac trunk—zones 4 and 5. Good positioning of the endoprostheses was achieved and we attained procedural suc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