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艾滋病继发弓形体脑炎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继发弓形体脑炎的CT及MRI表现。方法收集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AIDS继发弓形体脑炎患者30例,其中21例接受CT平扫,增强16例;24例接受常规MR检查,增强18例;15例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结果本组25例病灶多发,5例单发;病灶部位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21例),其次为侧脑室周围(16例)、半卵圆中心(6例)、小脑(5例)、脑干(4例)、基底节区(4例)。CT平扫表现为多发斑片状、片状低密度灶,部分夹有混杂密度影;MRI表现为斑片状、块状及结节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多为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斑片状、环状强化,以环状强化多见(13例)。本组所有病例经抗弓形体治疗后症状均有好转。结论 CT及MRI对AIDS继发弓形体脑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根据MRI的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及血清HIV、弓形体IgG及IgM抗体阳性,可对本病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 obstruction syndrome, HSOS)的病因、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3例男性肝移植术后并发HSOS受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基线资料特征、原发疾病、起病经过、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变化的特点, 总结肝移植术后HSOS受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肝移植术后HSOS发病率为1.7%(2/117);中位发病时间为15(13, 50)d;临床表现主要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腹胀、纳差、乏力、黄疸、尿少、腹腔积液和胸腔积液等, 部分合并有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HSOS受者的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提示, 肝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通畅, 但血流减慢, 肝实质呈现不均匀回声改变。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 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呈现"花斑样""地图状"不均匀强化的特征性表现。肝穿刺活检表现为肝血窦明显扩张伴淤血, 部分肝细胞肿胀、出血、坏死, 肝小叶中心静脉管壁明显增厚, 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3例受者出现HSOS后均调整了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10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红十字会医院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资料。 结果18例恶性病变分别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CT平扫肿瘤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延迟强化。平滑肌肉瘤1例,CT平扫肿瘤边界略清,密度不均,瘤内见大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延迟强化。肾实质浸润型尿路上皮癌1例,CT平扫双肾多发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囊性肾癌6例,呈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内可见强化分隔及絮状强化影。嫌色细胞癌9例,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6例呈轻中度延迟强化,3例呈"快进快退"表现。CT扫描对18例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72.2%(13/18)。 结论肾脏罕见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HIM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HIMT的影像学表现。11例均接受CT检查,7例接受增强CT;9例接受MR检查,6例接受增强MR;6例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1例病灶均为单发,8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平扫CT示病灶均呈低密度,其中2例病灶密度不均匀,5例病灶边界模糊;MRT1wI均为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除1例3期增强均无明显强化外,余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为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6例超声均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团,部分病灶内见液性低回声区,或病灶内可见带状高回声及密集点状高回声;CDFI均探及少许血流信号。结论HIMT的增强CT及MRI表现有较明显特征,以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EAML)的CT表现,以提高对EAML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经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慈溪医院诊治的5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肝脏EAML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5例均为单发,CT显示肿瘤位于肝右叶3例,左叶1例,尾状叶1例;4例类圆形,1例分叶状;大小4.9 cm×4.1 cm~15.1 cm×21.3 cm,界限均清楚。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肿块,1例内见斑片状脂肪密度影。增强动脉期5例呈中度到明显强化,3例门静脉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呈相对较高密度,呈"快进慢出"强化模式,另2例强化程度降低呈较低密度,呈"快进快出"强化模式。3例强化不均匀,可见明显强化区域和无强化的坏死区以及畸形血管影混杂分布,其中1例另见无强化片状脂肪密度灶;2例强化较均匀,内部见少许纤细血管影分布。3例延迟期见轻度强化假包膜影。5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38个月,均未见复发转移。结论肝脏EAML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对其诊断及鉴别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典型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诊断及减少患者辐射损伤的价值。方法应用多层CT平扫加三期动态扫描,对108例临床证实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08例患者,平扫共发现123个实性占位。其中84例患者,111个病灶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表现典型的边缘结节状、小点状及花簇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扩散。另24例患者平扫后,肝脏病灶动脉期未表现典型的边缘强化特征,后经常规三期扫描,病灶被缓慢充填强化并略高于同层肝脏实质密度或与同层肝实质等密度。平扫加动脉早期扫描,患者接受辐射剂量为645.5 mGy;平扫加动态三期扫描患者共接受辐射剂量为1 291.00 mGy。结论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可于动脉早期明确诊断而无需进一步门脉期及延时期扫描,动脉期强化不典型者可按常规三期扫描,既节省检查时间同时也减少一半的辐射剂量对患者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探讨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0例纵隔淋巴结结核病例的临床、CT和MRI检查资料,并与17例术后及淋巴结穿刺活检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40例中多发淋巴结肿大35例,单发淋巴结肿大5例;病变累及右侧纵隔26例,左侧纵隔13例,双侧同时受累11例。CT平扫肿大淋巴结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多数密度均匀,少数较大淋巴结可显示内部稍低密度区;MRI平扫肿大淋巴结呈中等T1、中等T2信号,其内可见斑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所见淋巴结强化方式相似,分别为结节状、环状、分隔状及不均匀强化,以环状及分隔状强化具特征性及诊断特异性。与手术及活检病理结果对照显示CT和MRI表现与淋巴结结核各期病理改变相一致。结论CT和MRI均可明确显示纵隔淋巴结结核病变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病变不同时期病理改变,影像学检查在该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3例患儿均接受CT平扫,其中早期增强扫描21例,延迟扫描9例;7例接受MR平扫,其中4例接受MR增强扫描。结果 23例节细胞神经瘤中,17例位于腹膜后,5例位于后纵隔,1例位于颈部。CT和MR显示所有病灶边缘清楚,呈椭圆形、梭形或半月形。CT平扫表现为较低密度,CT值范围22~38HU(中位数28HU)。肿瘤MR平扫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CT和MR增强后早期均无或轻度强化,延迟期呈显著强化。结论 CT平扫密度较低、MR T2WI不均匀高信号以及延迟期明显强化是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多层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的多层CT动态增强表现特点.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我院共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XGP患者术前接受多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与病理组织学结果对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XGP的多层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5例患者全部为单肾受累,左肾2例,右肾3例.CT表现分两型:(1)全肾弥漫性病变3例,全部合并肾结石及中-重度肾积水,表现为患肾肾盂肾盏显著扩张,腔壁增厚,并不均匀延迟强化;肾盏周围见串珠状低密度区,病理为多发微小脓肿;3例均见病灶内斑点或斑片状脂肪密度区,肾周脂肪间隙模糊及肾周筋膜增厚;1例腰大肌、竖脊肌及腹壁脓肿形成.(2)肾脏局灶性病变2例,1例为单发囊性低密度灶,夹杂斑片状脂肪密度区,壁薄,多期增强扫描囊壁呈延迟强化,囊腔无强化,囊壁周围散在蜂窝状低密度区,病理为微小脓肿;1例为单发囊性混杂密度灶,夹杂斑片状脂肪密度区,壁薄,多期增强扫描无强化.2例患者病灶周围肾周筋膜增厚,但均未发现结石征象.结论 CT能准确评价XGP肾脏受累程度及肾外炎性病变的浸润范围,肾结石、肾积水基础上病变区低密度脂肪沉积及肾盏周围肾实质内串珠状微小脓肿高度提示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肉瘤的CT、MR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子宫腺肉瘤的CT、MR表现.10例接受CT检查,其中7例接受增强CT检查;13例接受MR检查,其中9例接受增强MR检查. 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16/21,76.19%)位于子宫体,3例(3/21,14.29%)位于宫颈管,1例(1/21,4.76%)同时位于子宫及宫颈管;1例(1/21,4.76%)位于盆腔.平扫CT 示9例呈不均匀混杂密度影,1例以稍低密度影为主.MR平扫均表现为混杂信号.接受增强扫描的患者中,除3例呈轻度或中等度不均匀强化外,余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行增强CT及MRI扫描,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可提高子宫腺肉瘤的诊断率,但病理学检查仍为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发病情况和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肝移植术后HSO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肝移植术后HSOS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分析HSOS患者的治疗方式及转归情况。结果  肝移植术后HSOS的发生率为0.8%(2/239),中位发病时间为肝移植术后4.5(1.7,9.0)个月。HSOS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胀、腹腔积液、肝肿大、胆红素升高,部分伴有肾功能不全。4例HSOS患者的腹部增强CT均呈“花斑样”不均匀强化;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肝窦扩张伴淤血。4例患者均给予调整免疫抑制剂,将他克莫司(Tac)转换为环孢素,并加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1例患者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3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1例患者在治疗好转后因肺部感染和消化道出血死亡。结论  HSOS是肝移植术后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移植物衰竭,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术后早期FS-T2WI消融区周围水肿环形态用于评价RFA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接受RFA治疗的18例肝癌及4例肝转移瘤患者,于术后第3天行MR平扫,观察FS-T2WI中消融区周围水肿环的形态特点;随访复查MR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及肿瘤标志物,评价根据FS-T2WI水肿环连续性判断RFA疗效的价值。结果消融后,22例病灶FS-T2WI消融区周围均出现高信号水肿环。19例水肿环连续,其中11例厚薄均匀,8例厚薄不均匀但形态规整、边界清晰;术后随访均无异常强化,肿瘤标志物稳定,提示消融完全。3例水肿环不连续,局部可见外凸稍高信号结节,术后1个月增强MRI可见结节状动脉期强化,血清甲胎蛋白升高,提示消融区域未完全覆盖肿瘤区域,消融不完全。结论肝脏恶性肿瘤RFA后早期FS-T2WI消融区周围水肿环对评价疗效具有一定价值,尤其对于判断短期疗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X线、CT和MRI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的X线平片(n=18)、CT(n=20)和MRI(n=10)表现。结果 X线平片正确诊断15例,CT正确诊断18例,MRI正确诊断8例。X线平片、CT和MRI均能显示关节周围及关节内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游离体;X线平片和CT均可显示游离体的钙化;MRI可显示早期软骨游离体;CT和MRI可发现关节腔积液。结论 X线平片、CT及MRI均能诊断本病,CT和MR检查能发现X线平片不能检出的病灶和征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为ESS的11例患者的CT、MRI资料。11例中,5例接受CT检查,6例接受MR检查,均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理结果为低级别ESS 9例,未分化肉瘤2例。11例病灶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宫腔内7例、肌壁间4例,其中类圆形肿块8例、不规则形肿块3例,病灶最大径(9.18±1.36)cm,肿块边界清晰4例、边界不清7例;病灶CT、MRI表现以实性为主4例、呈囊实性6例、以囊性为主1例。CT平扫示5例病灶实性部分密度均近似于或低于子宫肌层,其中4例病灶密度不均,1例密度均匀。MRI平扫示6例病灶ADC图信号均减低,其中5例呈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且DWI呈明显高信号,另1例(以囊性为主)呈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且DWI呈中心高信号。10例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持续性强化,1例以囊性为主的病灶未见强化。8例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6例肿瘤浸润、破坏子宫深肌层。11例中,伴子宫腺肌症2例、子宫肌瘤5例,合并少量盆腔积液5例、宫腔内积血1例、输卵管积液2例。结论 ESS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田萍  江凯  蔡志强  王咏涛  邓生德 《中国骨伤》2017,30(12):1141-1146
目的:探讨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8月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MRI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28~70岁,平均53.4岁。临床症状以脊柱区疼痛为主,少数伴周围神经症状。病程2周~3个月,平均9周。CT平扫9例,CT平扫及增强8例;21例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5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对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进行观察,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病变部位及大小:颈椎1例,胸椎16例,腰椎2例,骶椎4例。肿块常较大,最大的横断面73 mm×125 mm。病变类型:23例中15例表现为骨质破坏型,7例为软组织肿块型,无骨髓浸润型。CT及MRI表现:CT示11例伴"云雾"状改变,6例伴压缩性骨折,并伴"浮冰"样改变,伴"袖套"样改变9例;11例伴椎管狭窄;增强扫描明显强化。MRI示T1WI均为稍低信号,T2WI均为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增强后强化明显,椎管狭窄16例,伴"袖套"样改变13例;椎间隙均无明显狭窄。CT及MRI表现对照:CT对骨质破坏细节的显示明显优于MRI,但其对病灶范围及其周围结构是否受累的显示不及MRI,MRI显示病灶的范围往往大于CT。病理:23例均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病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表现中"云雾"状、"浮冰"状骨质破坏及椎管内"袖套"样浸润对脊柱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及MR检查术前评估颞骨段面神经鞘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颞骨段面神经鞘瘤的患者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例同时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9例面神经鞘瘤患者6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病变单独累及迷路段2例,鼓室段1例,乳突段1例;累及迷路段+鼓室段3例,鼓室段+乳突段2例。1例肿瘤与面神经可见分界,余8例均未见明显分界,2例可见乳突及外耳道软组织肿块。CT主要表现为面神经走形区边缘规则或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伴不同程度不规则或虫蚀状骨质破坏及面神经管增粗,部分可见骨质硬化;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的肿块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及MRI相互结合可准确地显示颞骨段面神经鞘瘤的位置和形态及周围情况,可作为面神经鞘瘤术前评估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钆贝葡胺(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强化程度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扫描的肝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下右肝穿刺活检,并根据肝纤维化分级将患者分为5组(S0~S4组)。计算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RE):RE=(SI_(post)-SI_(pre))/SI_(pre),SI_(pre)为平扫时肝实质信号值,SI_(post)为Gd-BOPTA增强肝胆期肝实质信号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肝纤维化分期与肝胆期肝实质RE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肝胆期肝实质RE与肝功能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RE在肝纤维化分期的S0与S2组、S2与S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胆期肝实质RE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呈负相关(P0.05)。结论 Gd-BOPTA增强MRI肝胆期肝实质相对强化程度对无创性评估肝纤维化分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MRI与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MRI及CT资料。11例中,8例接受MR检查,其中5例接受增强扫描;4例接受CT扫描,其中1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结果10例DFSP位于皮下及皮下脂肪层,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分叶状肿块;1例位于左侧大腿中上段深部。DFSP在T1WI图像上主要为低至稍高信号,T2WI图像上呈稍高或高信号;CT平扫呈等密度。MR和CT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昂强化。结论隆突件皮肤纤维肉瘤的MRI和CT嘉孤且右一宦特衍.右助千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