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在冠状动脉CTA(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90例接受CCTA检查、体质量指数24kg/m2的患者,随机将其分均为3组:A组管电压120kVp,碘注射总量0.259kg;B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210kg;C组管电压100kVp,碘注射总量0.150kg。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管电流200mAs。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异。结果 3组CCTA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SNR(17.77±3.90)高于A组(15.79±2.02)和C组(14.63±3.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和ED B组[(9.49±0.21)mGy、(121.30±6.12)mGy和(1.70±0.86)mSv]与C组[(9.51±0.22)mGy、(119.64±7.35)mGy和(1.68±0.10)mS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A组[(23.35±13.74)mGy、(253.53±8.62)mGy和(3.55±0.12)mSv;P均0.05]。结论采用低电压-低碘量扫描方案进行CCTA可显著降低碘注射总量及辐射剂量,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与滤波反投影法(FBP)相比,观察正弦图确认的迭代重建算法(SAFIRE)可否改善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A(CTCA)图像质量及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方法 连续收集49例接受CTCA的肥胖患者,对其中39例使用常规序列扫描(120 kV,A组),分别选用FBP(FBP亚组)和SAFIRE(SAFIRE亚组)重建;对另10例使用低剂量扫描序列(100 kV,B组),SAFIRE重建.比较各组间主观(冠状动脉评分)和客观图像质量(图像噪声,SNR,CNR)的差异.结果 SAFIRE亚组的图像噪声、SNR、CNR比均优于FBP亚组和B组(P<0.05),但FBP亚组的图像主观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有效辐射剂量[(4.36±0.75) mSv]明显小于A组[(8.83±1.74) mSv] (P<0.01).结论 与FBP相比,SAFIRE可显著提高相同剂量水平的CTCA图像质量,并能在降低约50%辐射剂量的条件下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扫描方案用于MSCT门静脉成像(MSCTP)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接受MSCTP、体质量指数25kg/m2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低组(n=59),管电压90kVp,管电流395mAs,对比剂用量1.2ml/kg体质量;常规组,管电压120kVp,管电流200mAs,对比剂用量1.5ml/kg体质量。比较两组门静脉期图像质量评分、肝实质CT值(CTH)、门静脉CT值(CTP)、图像噪声(SD),肝实质SNR(SNRH)、门静脉与肝实质CNR(CNR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双低组图像质量评分(4.53±0.32)高于常规组(3.71±0.32,P0.05);双低组CTH[(101.11±16.65)HU]、CTP[(186.94±29.29)HU]、SNRH(6.92±2.28)和CNRP(5.71±2.0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CTH:(83.61±13.94)HU,CTP:(141.85±26.89)HU,SNRH:6.05±1.58,CNRP:4.23±1.65;P均0.05],两组图像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2±9.21)HU vs(14.33±2.32)HU,P0.05];双低组ED[(3.81±0.44)mSv]明显低于常规组[(5.77±0.52)mSv,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结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方案进行MSCTP可提高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 100kV管电压低剂量扫描模式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行颌面部双源CT扫描,并随机分成100kV组和120kV组,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和背景噪声,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00kV组的有效辐射剂量[(0.39±0.01)mSv]低于120kV组[(0.64±0.03)mSv,t=55.902,P<0.001]。与120kV组比较,100kV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下降了39.06%。100kV组图像的背景噪声[(29.3±4.0)HU]高于120kV组[(26.5±3.4)HU,t=3.771,P<0.001],但二者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源CT低管电压扫描对图像质量无影响,而辐射剂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低辐射剂量(管电压100kV)增强CT扫描在婴幼儿腹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因腹部实体肿瘤或外伤需接受CT增强检查的婴幼儿90例,将其分为3组:A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2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B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C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采用4分制主观评价实质期图像质量。测量实质期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以及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SNR和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实质期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的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CTDI_(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CTDI_(vol)(P=0.001、0.002)、DLP(P=0.013、0.004)、ED(P=0.003、0.001)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组CTDI_(vol)、DLP、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联合100kV管电压进行CT增强扫描,可保证婴幼儿腹部图像的CNR,并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低剂量技术的应用。方法搜集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期间来我院行双源CT上腹部增强检查的连续60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分别依次采用常规管电流量(210 mAs)和低管电流量(200、190、180、170及165 mAs)扫描,分别为常规管电流量组和低管电流量组。测量、计算并评估各组患者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值、肝脏和胰腺信噪比(SNR)、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对比噪声比(CNR)、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以及射线剂量指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结果各组患者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的皮下脂肪SD值、肝脏和胰腺SNR、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和射线剂量指标CTDI、DLP、ED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CN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5 mAs管电流量组图像SNR、射线剂量和主观质量评分均为最低,不能满足诊断需求。结论上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阶段性降低管电流量使诊断医生逐渐适应低剂量图像质量,从而普及现有设备的低剂量扫描的方法是可行的。双源CT采用170 mAs的参考管电流量,既能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合格图像,又能大大降低患者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经胸腹联合小切口手术治疗贲门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腹联合小切口在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科于2002年1月~2007年1月对60例贲门癌患者行贲门癌切除术,经胸腹联合小切口30例,经后外侧切口30例,回顾分析2组资料。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与后外侧切口组相比,胸腹联合小切口组的切口长度短[(12.4±0.7)cm vs(19.2±2.0)cm,t=-17.577,P=0.000],手术时间短[(207.3±76.1)min vs(260.0±85.6)min,t=-2.519,P=0.015],开始下床活动早[(2.3±0.5)d vs(3.4±0.5)d,t=-8.521,P=0.000],胸腔引流量少[(276.7±58.7)ml vs(308.7±59.5)ml,t=-2.097,P=0.040],哌替啶用量少[(66.7±27.3)mg vs(113.3±45.4)mg,t=-4.818,P=0.000],吸氧时间短[(3.8±2.0)d vs(5.1±2.6)d,t=-2.171,P=0.034],动脉血氧饱和度高[(97.6±2.7)%vs(96.1±2.7)%,t=2.152,P=0.036]。2组清扫胸...  相似文献   

8.
目的 目标性后腹腔镜与常规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22年12月手术治疗135例肾上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目标性后腹腔肾上腺切除术65例(目标组),常规后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70例(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目标组术中出血量[(29.4±16.6)ml vs.(40.1±17.4)ml,t=-3.653,P=0.000]、手术切口长度[(2.7±1.0)cm vs.(3.5±0.6)cm,t=-5.323,P=0.000]、术后引流量[(34.2±18.4)ml vs.(42.1±18.7)ml,t=-2.494,P=0.014]、术后疼痛VRS评分[(1.9±0.7)分vs.(2.2±0.7)分,t=-2.748,P=0.006]和术后住院时间[(4.5±0.9)d vs.(5.0±1.1)d,t=-3.257,P=0.001]显著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实现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3组行下肢动脉CTA检查,A组管电压12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250mA;B组管电压10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50~350mA;C组管电压80kV,管电流自动调节范围100~350mA;获得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扫描长度(SL)、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3组间腹主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CT值、图像噪声、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S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DIvol、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组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50±0.51)分、(2.44±0.63)分及(2.41±0.5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管电压结合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可在获得符合诊断要求图像的同时,降低下肢动脉CTA扫描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接受CME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40例的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同一手术组施行的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3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22.1±7.8)枚,明显多于开腹组(18.6±4.3)枚(t=2.436,P=0.017),其中Ⅱ期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异(t=0.758,P=0.454),Ⅲ期腹腔镜组明显多于开腹组[(23.0±6.0)枚vs.(18.2±5.1)枚,t=2.699,P=0.000]。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6,P=0.476;t=-1.547,P=0.126)。腹腔镜组术后引流管拔出时间[(9.0±1.3)d vs.(10.3±2.2)d,t=-2.950,P=0.004],术后排气时间[(3.1±1.2)vs.(4.8±1.4)d,t=-5.767,P=0.000],术后进食时间[(4.3±0.8)d vs.(6.2±1.3)d,t=-7.817,P=0.000],术后住院时间[(10.6±2.8)d vs.(15.8±4.6)d,t=-6.065,P=0.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vs.28.9%,χ2=4.504,P=0.034)均显著短于/低于开腹组。结论 CME在腹腔镜辅助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可保证切除系膜的完整性和清扫更多的淋巴结,但并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EAT)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2例接受冠状动脉IVUS患者,应用常规超声测量EAT,并用IVUS测算冠状动脉狭窄率及斑块类型,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疾病(CAD)组和非CAD组,再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率将CAD组患者分为轻度病变亚组、中度病变亚组及严重病变亚组;比较各组EAT的差异,观察EAT与冠状动脉狭窄率、斑块类型以及CAD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CAD组EAT值为(6.54±1.21)mm,非CAD组为(4.98±1.33)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P<0.01)。随着CAD病变程度的加重,轻度、中度及严重病变亚组间EAT值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软斑块亚组EAT较钙化斑块亚组[(7.16±1.00)mm vs(5.34±1.40)mm,F=0.085,P<0.05]及混合斑块亚组[(6.20±1.95)mm,F=0.005,P<0.01]明显升高。EAT是CAD的独立危险因子(Wald值5.057,P=0.028)。结论超声测量EAT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可用于CAD患者的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动脉分支血管直径比值法计算脾脏栓塞体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接受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资料。根据术中脾动脉的血管造影图像,测量脾动脉分支血管的直径并计算脾脏栓塞体积百分比。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行增强CT检查,并基于VR重建图像计算脾脏栓塞体积百分比。观察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于术前3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检测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采用脾动脉分支血管直径比值法计算脾脏栓塞体积百分比[(52.15±3.29)%]与术后1个月CT测量栓塞体积百分比[(49.99±6.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0,P=0.120)。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中度或中度以下左上腹疼痛,并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症状,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前3天、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外周血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应用脾动脉分支血管直径比值法评估脾脏栓塞体积,简便、实时且较为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胃左动脉栓塞术后体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左动脉栓塞术对患者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上消化道出血而行介入诊疗的74例患者,术中造影明确或高度可疑出血患者34例(栓塞组),对其中17例单纯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行胃左动脉栓塞(观察组1),另17例采用微弹簧圈及明胶海绵颗粒行胃左动脉栓塞(观察组2);术中造影未见明确出血,未进行胃左动脉栓塞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1、2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恶性肿瘤病史、手术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1患者体质量平均下降6.93%±3.98%,观察组2下降7.76%±5.3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3,P=0.649);对照组下降2.88%±1.76%,观察组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254、3.179,P=0.010、0.002)。结论胃左动脉栓塞术可能导致体质量下降,有望应用于肥胖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王敏  孙玉强  周浩  叶湛  孙晓海 《中国骨伤》2009,22(8):609-611
目的:通过对术后股骨颈骨折患者两侧旋髂深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以及股骨头的ECT、MRI检查,探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对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血供重建的作用。方法:45例股骨颈囊内骨折,男30例,女15例;年龄16-50岁,平均36.5岁;病程乱25d,平均10.2d。头下型20例,头颈型10例,经颈型15例。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转移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年6个月,对术后两侧旋髂深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并行股骨头的ECT、MRI检查,动态观察转移血管的充盈情况并监测受区血供重建变化。结果:术后3周,38例行DSA检查显示,转移的旋髂深血管均通畅;7例行CTA的患者中2例显影不确切,再次DSA检查见血管通畅。术后1年以后的DSA或CTA检查均显示转移血管通畅。术后3、6、12个月ECT检查显示患侧的股骨头内核素浓集,分布均匀,两侧股骨头的放射性比值(ROI)的患侧与健侧的比值(D/N)均大于1.0,D/N平均值术后3个月为(2.12±0.21),术后6个月为(2.04±0.14),术后12个月为(1.71±0.11),术后3、6个月之间的D/N值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的D/N值较术后3、6个月明显下降(P〈0.05)。但MR检查未发现股骨头密度下降、形态改变。结论:DSA、CTA、ECT、MRI证实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可以为股骨头提供有效的血供,有利于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在掌骨颈骨折手法复位牵引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自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在超声引导下手法复位牵引托板固定治疗30例掌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14~56(25.6±1.6)岁;病程7 h~5 d(2.7±0.6)d。第5掌骨颈骨折20例,第4、5掌骨颈骨折7例,第2掌骨颈骨折3例。观察并比较骨折愈合情况、双侧头干角角度﹑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并采用DASH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除3例胶布脱落放弃治疗外,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1(7.2±0.8)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5~8(5.6±0.4)周。随访时患侧头干角(15.1±1.8)°与健侧头干角(13.5±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05);患侧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86.3±2.6)°与健侧(91.8±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术后7个月患肢DASH评分为4.3±1.5。结论 :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掌骨颈骨折,可实时、动态观察骨折对位情况,患者接受度高,是治疗掌骨颈骨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经远端桡动脉入路与肱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经左侧桡动脉远端入路(A组)与72例经左侧肱动脉入路(B组)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症患者,其中B组18例因穿刺左侧桡动脉远端失败而改为穿刺左侧肱动脉;观察2种方法穿刺成功率、2组髂动脉开通成功率和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穿刺桡动脉远端成功率为79.55%(70/88),穿刺肱动脉成功率为100%(72/72)。髂动脉顺行开通成功率[78.57%(55/70)vs.80.56%(58/72),<χ2=3.67,P=0.09]及总体开通成功率[94.29%(66/70)vs.95.83%(69/72),χ2=2.34,P=0.1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5.71%(4/70)vs.13.89%(10/72),<χ2=3.24,P=0.02]。结论 相比经肱动脉入路,经远端桡动脉穿刺入路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髂动脉慢性闭塞症更为安全,而开通成功率相当。  相似文献   

17.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正常儿童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GLS)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6名0~16岁体检正常儿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GLS,并分析其在性别间的差异,探讨GLS随体表面积、年龄变化的规律。结果男、女儿童GLS[(-24.90±2.06)%vs(-24.93±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P=0.934)。不同体表面积组间GL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P=0.003),体表面积1.0组与其他5组G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年龄组间GLS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1,P=0.001),9岁组与其他4组GL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心室GLS随儿童生长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肾动脉肌纤维性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肌纤维发育不良型肾动脉狭窄患者32例(均合并2~3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行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血压、药物治疗种类、术后再狭窄、生存率和并发症等。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93.94%(31/33)。术前、术后收缩压分别为(189.6±26.0)mmHg、(136.6±8.0)mmHg(t=9.117,P0.001),舒张压分别为(121.6±21.7)mmHg、(81.1±11.5)mmHg(t=7.745,P0.001)。无肾动脉破裂、夹层、分支堵塞及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随访时间5~100个月,平均(40.4±26.1)个月,患者生存率100%(32/32)。结论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肾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针刀松解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上海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诊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纳入230例患者,分针刀组和针灸组。针刀组115例,男43例,女72例,年龄43~70岁,平均(51.4±1.7)岁,病程0.25~12年,平均(1.2±0.3)年,治疗前WOMAC总评分43.75±11.35,针刀松解术治疗1次;针灸组115例,男40例,女75例,年龄41~78岁,平均(52.4±2.0)岁,病程0.25~15年,平均(1.1±0.3)年,治疗前WOMAC总评分41.51±13.07,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每日治疗1~2次,共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WOMAC总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采用通用的WOMAC评分问卷调查方式来评价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比较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4,P=0.025),针刀组总体疗效优于针灸组。两组治疗前后WOMAC各项评分,针刀组:疼痛5.98±2.27及2.80±1.57,行走痛7.19±1.41及3.34±1.34,久坐站立痛5.54±1.91及2.31±1.40,僵硬6.57±1.40及3.11±1.44,上下楼梯7.24±1.12及3.70±1.22,下蹲屈膝5.44±1.81及2.45±1.63,日常活动5.79±1.44及2.76±1.32;针灸组:疼痛6.07±2.00及4.09±1.46,行走痛6.50±1.75及3.20±1.64,久坐站立痛5.23±2.88及3.65±1.84,僵硬6.06±1.38及2.97±1.01,上下楼梯6.74±1.16及3.41±0.62,下蹲屈膝5.79±1.97及3.65±1.62,日常活动5.12±1.93及3.30±0.00。两组组间比较,在疼痛、久坐站立痛、下蹲屈膝及日常活动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行走痛、僵硬及上下楼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比较,在疼痛、久坐站立痛、下蹲屈膝及日常活动改善方面,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结论:针刀及针灸对改善膝关节功能均有效;针刀松解术对于缓解整体疼痛和恢复关节活动的疗效优于针灸,但对于僵硬和行走痛方面,针刀与针灸疗效相差不大,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评估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及盆底结构与功能的价值。方法对产后6~8周的102名初产妇均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检测最大瓦氏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测量脐、脐上3 cm及脐下3 cm水平腹直肌间距(IRD),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观察最大瓦氏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与IR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示,102名产妇中47名盆底未见明显异常(无PFD组),55例诊断为PFD(PFD组)。无PFD组最大瓦氏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为(14.52±2.72)cm~2,PFD组(22.78±5.51)c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1,P0.05)。无PFD组脐水平IRD小于PFD组(P0.05),2组脐上3 cm及脐下3 cm水平IR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产妇最大瓦氏动作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与脐水平IRD呈正相关(r_s=0.42,P0.01)。结论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估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及盆底结构与功能;腹直肌间距增加可能对女性盆底结构与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