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美国医学院校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将丰富的人文课程充分整合到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医学与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教学方式上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并且有具体、细致的考核评价系统。而我国存在轻视人文学科建设和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存在人文课程设置面较窄、师资不足等问题;需通过重视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大师资投入、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生培养的特点,为我国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美国一流大学的医学生以培养医学领导者为主要目标,培养未来医学领军人才;设置严格的入学标准,医学生录取率极低;采取项目式和模块化课程,更具灵活化和个性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坚持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培养多方面技能和态度;具有充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医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实施严格的毕业考核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可以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医学生招生标准、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完善医学教育考核和认证制度等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整合医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飞速发展,得到医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介绍了沈阳医学院基于整合医学理念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况,具体阐述以课程整合为代表的教学、科研、临床和资源等整合建设情况,总结沈阳医学院在整合理念下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以期为培养具有整合医学理念的新时代应用型医学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分别于1997年与2012年全面改革了内外科医学学士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目前运行的六年制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结构组成与特点突出体现在前3学年的教学安排上,既适当延长了专业基础课程总论、PBL教学、整合教学等部分的课时,又丰富深化了基于系统的课程模块、早期接触临床与医学人文教育等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以能力为导向”的多种形式综合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天津医科大学在2012年新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化模块,该模块采取课内课程和课外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内课程是指将早期接触临床课程化,即将《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训练》列为必修课程,注重学生医学职业道德与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健康促进与预防医学意识培养,加强其临床思维、临床科研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课外部分主要以“创新学分”项目设立为指导,将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全面化。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组织计划、沟通协调、文字表达以及科学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医学教育整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且医学教育质量均质化程度较高。基于中加联合办学的医学教育合作项目,对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医学院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与介绍。该课程设计以器官系统为单元整合,注重从早期开始的基础与临床全面整合,采用多元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教学贯穿始终,注重家庭医学教育,强化医学人文素养培养。通过借鉴北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作为八年制医学专业首批试办高校,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构建了全程提升八年制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阶段设置了医工交叉课程;在医学核心教育阶段,设置了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外研学课程等;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设置了为期2年的海外交流项目;结合各培养阶段任务采用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上述措施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8.
由于检验分析自动化,医院等单位对检验人才需求减少,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体外诊断行业发展对检验人才需求供不应求。以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我院设置了“体外诊断”特色拓展方向,医工结合,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校企(院)协同,探索“特色方向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医学检验导论》特色课程,指导学生专业方向选择和职业规划,探索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复合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德国高等医学教育则历史悠久,实行精英教育。德国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注重社会学、医学健康保障学、人文社会科学、器官系统分类等内容;在学位授予方面较单一,只有博士学位,但培养质量较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也将走上精英教育之路,可借鉴德国医学教育发展经验;需注重补充医学社会学、医学保障学方面课程设置的不足,增加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的自主性,强化医学生社会责任感;以提高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30多年来,哈佛医学院课程整合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新途径”课程到“途径”课程,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整合跨度越来越大;基础到临床整合贯穿始终,早期临床经验和实习贯穿始终,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始终;追求个性化培养卓越医师的目标。在此借鉴哈佛医学院经验,针对中国医学教育目前存在问题,探讨医学课程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立足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指导原则、改革思路和实现路径。以厦门医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为例,系统构建了融合医学人文和医学专业等学科内容、彰显医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挖掘"新医科"的基本内涵,探索融合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课程评价智能体系,为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进行了调研,着重研究了CISC2005报告,结合济宁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实践,提出了基于"平台+课程群"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整合,突出多学科融合、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并重。  相似文献   

13.
陈丕  黄春霞 《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456-457,487
为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合格临床医生,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首先,新的学科、新的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科学的发展空间。其次,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标志着以健康与疾病为中心的医学科学,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些转变将推动高等医学课程设置的一系列改革。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发展进行趋势分析,对于我国现行的高等医学课程设置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健康中国战略对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学生医德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新诉求出发,深入分析目前医学院校存在的医德认知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医德教育的内容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以学校、社会、家庭为一体的医德教育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贯通,形成整体的医德教育合力等医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建设健康中国培养更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137-140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载体和平台。目前,我国对于临床医学教育提出了创新改革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2019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表示各大医学高校要“积极全面开展课程体系革新,使得医学知识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合”。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创建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学模式,大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强化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本文对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等医药院校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有别于综合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应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医药行业物流专业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文章探讨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原则,介绍了课程设置的现状,最后进一步提出了课程设置的未来设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方面介绍重庆医科大学开展的泌尿生殖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中涉及泌尿生殖系统的部分提取出来加以整合。在教学实施环节跨科室组建教学团队,实行多学科联组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而改进教学方法,如运用病例引入式教学法、问题讨论及...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近几年国内关于早期接触临床的文献,分析了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总结了各高校开展早期接触临床采取的多种形式;同时分析了医学院校开展早期接触临床取得的效果,包括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成绩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促进带教教师的自我提升等。结合中国医学院校开展早期接触临床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经验,提出我国在开展早期接触临床时应提高院校的重视程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结合实践总结等方法,分析临床药学领域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对现阶段专业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医科院校应发挥临床资源优势和特色,借鉴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人才培养经验,优化课程体系,遴选导师队伍,重视实践教学等建议;以提高临床药学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临床药师,推动我国临床药学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四川省内医科院校的校—院科研团队合作基本情况为基础,分析现阶段双方科研团队合作存在的不足与短板,重点从校—院科研创新团队融合的意义、团队融合如何构建科研队伍及科研队伍体制建设等3个方面探讨校—院科研创新融合机制。改变过去"自由模式"组成的科研队伍,构建科研团队创新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具有明确研究方向的大型团队,充分发挥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优势,满足双方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