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rs-fMRI)比率低频振幅(fALFF)法检测电刺激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时脑功能变化,探讨持续性麻木相关脑机制。方法 对21名健康成人分别在有无电刺激条件下行rs-fMRI,嘱其对同一脉冲电刺激所致麻木感进行强度评分。以fALFF算法分析有无电刺激下rs-fMRI数据,获得存在显著差异脑区;对电刺激下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强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刺激下fALFF显著增强脑区包括额叶内侧皮质、前扣带回、两侧颞中回、两侧颞下回和右侧颞极(P均<0.05,FDR校正);显著减弱脑区包括楔前叶/后扣带回、右侧小脑(P均<0.05,FDR校正)。电刺激下fALFF与个体麻木感评分显著正相关脑区则包括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左侧颞中回(P均<0.05,FDR校正)显著负相关脑区为右侧额极和左侧颞下回(P均<0.05,FDR校正)。结论 电刺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涉及感觉运动、情绪、认知及默认网络相关脑区;楔前叶/后扣带回、颞叶及额叶部分脑区与个体麻木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 (rs-fMRI)比率低频振幅 (fALFF)检测电刺激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脑功能变化情况,探讨持续性麻木脑机制。方法 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有无电刺激分别行静息态fMRI扫描,并要求被试对同一脉冲电刺激行麻木感强度评分。通过fALFF算法对有无电刺激脑fALFF值进行分析,并获得两者显著差异脑区,进一步将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强度评分作相关分析。结果 与无电刺激比较,给予电刺激fALFF值显著增强脑区:额叶内侧皮质、前扣带回、两侧颞中回、两侧颞下回和右侧颞极;显著减弱的脑区:楔前叶/后扣带回、右侧小脑。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评分显著正相关的脑区有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左侧颞中回;显著负相关脑区有右侧额极和左侧颞下回。结论 电刺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涉及感觉运动、情绪和认知功能相关脑区,且与默认网络脑区密切相关,楔前叶 /后扣带回、颞叶及额叶部分脑区与个体麻木感差异性相关,本研究为探讨麻木感相关脑机制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的fMRI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在大脑产生的激活,为理解和发展电刺激治疗疾病的方法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对健康被试者的手腕和肘部内侧进行不同频率的低频电刺激,采用功能磁共振仪进行脑部激活图像的采集.结果表明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在大脑中的激活具有差异性,引起了运动皮层和躯体感觉区的明显激活.结论提示不同频率的电刺激可能激活了不同的神经通路,这些神经通路可能服务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功能,对于在电刺激的康复治疗中,选择恰当的刺激频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RMNS)促醒疗法对健康人脑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将RMNS促醒治疗模式作为任务刺激,采用Block实验设计,给予受试者30 s刺激-30 s休息共重复6次,并同步采用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进行成像扫描。使用SPM 12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时将同一受试者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的脑功能成像互为对照,分析其脑区激活情况。 结果 fMRI检查显示,RMNS促醒治疗模式下健康人脑正激活区主要集中在左侧初级运动皮质(M1)、皮质运动前区(PMC),双侧初级体感皮质(S1)、双侧次级体感皮质(S2)及左侧岛叶。与静息态相比,RMNS促醒刺激模式下上述激活脑区BOLD信号强度变化较大,T>5.84,P<0.05(FWE校正)。 结论 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能通过激活右手运动及感觉功能相关脑区,兴奋局部大脑皮质,产生一定促醒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外伤患者督脉穴位电刺激的fMRI脑成像变化。方法对1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命门穴和腰阳关穴经皮神经电刺激,对穴位刺激时的脑功能变化进行fMRI观察。结果与静息状态比较,电刺激时出现多个脑区激活。结论电刺激督脉可能会影响脑损伤后的神经可塑性过程。  相似文献   

6.
研究摩擦刺激足三里等下肢穴位对小脑的激活与去激活效应。共10例健康右利手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采用3.0 T Siemens Magnetom Trio磁共振成像系统采集全脑功能像。穴位选取右侧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和三阴交穴,刺激采用组块设计模式,刺激期操作者使用海绵用力摩擦受试者穴位区,频率约为2 Hz。以SPM5和SUIT软件包分析数据,识别相对于基线水平,刺激不同穴位在小脑引发的激活和去激活效应信号,并计算小脑28个分区中激活和去激活信号的均值。 结果不同穴位对于小脑半球各分区的影响方式均不相同,但各穴位激活效应均值最大值所在分区均为小脑蚓部Crus I区;除三阴交外,各穴位的去激活效应最大值所在分区均为小脑蚓部VI区。在小脑半球20个分区中,各穴位刺激引起的左右两侧激活效应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多数区域右侧的均值高于左侧。刺激足三里等下肢穴位对小脑的调节效应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特异性。这一结果有助于针刺治疗中穴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觉电刺激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病程超过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感觉电刺激加常规运动治疗组39例,对照组为神经肌肉电刺激加常规运动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感觉阈值、两点辨别觉、捏力、握力的评定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FIM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试验组捏力和两点辨别觉较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感觉电刺激可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手部肌力无感觉,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是否是通过增加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死周边区突触谷氨酸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突触可塑性,促进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改善。 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8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及FES组,每组27只。安慰刺激组和FES组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Wistar大鼠右侧脑局灶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予以冷光源照射但不注射玫瑰红。造模成功3d后,FES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刺激10min,间歇10min后再刺激10min;安慰刺激组连接电刺激器,但不打开电源;假手术组常规饲养,不予任何处理。3组大鼠均于干预3、7、14d后测定其运动和感觉功能,于测定结束后处死对应时间点大鼠,取梗死周边区皮质行Western blot检测,测定NMDAR1,pGluR1和GluR1的含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功能和蛋白定量。 结果干预7、14d后,FES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0.30±0.08)分和(0.20±0.07)分,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d后,FES组大鼠的贴纸去除时间分别为(15.1±7.2)s和(10.3±4.7)s,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d后,FES组大鼠的NMDAR1含量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d后,FES组大鼠的GluR和pGluR1含量与安慰刺激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可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其可能机制可能与功能性电刺激可促进梗死周边区NMDAR1,pGluR1和GluR1通路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沉默突触的去沉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方敏  寿生岳 《临床医学》1995,15(3):35-36
采用肌电控制肌肉电刺激仪为主,配合应用其它物理疗法治疗偏瘫22例,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值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功能和下肢肌力显著提高(P<0.01),上行能力、病残程度也有明显改变(P<0.05)。肩关节不全脱位3例基本治愈。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简体汉字词组短时记忆刺激的脑fMRI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实验是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志愿者简体汉字词组短时记忆刺激的脑内活动区情况:方法 1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单次激发GRE-EPI分别在横断位、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采集fMRI图像,以简体汉字词组短时记忆为刺激:fMRI图像和T1W解剖图像在三个断面融合,并进行脑内活动区出现率分析:结果 横断位图像上出现24个活动区.冠状位图像上出现20个活动区,矢状位图像上出现24个活动区:结论 本实验的fMRI研究显示正常人简体汉字单词短时记忆刺激的脑内活动区主要位于PFC,颞叶一海马、枕叶和小脑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流脉冲电刺激在痛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方法采用Medtronic全功能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10名健康右利手志愿者分别施加1倍痛阈、2倍痛阈、3倍痛阈三个不同强度的电刺激任务,同期采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进行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以获得脑功能图像。结果10名受试者的痛阈测定结果为1.17~2.12mA,平均痛阈强度为1.75mA。实验中所有受试者均顺利完成了各刺激任务,无受试者中途退出实验,数据处理后获得较为理想的脑功能激活图。结论电刺激对于诱发痛觉的强度、频率等各项参数能够达到精确量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刺激方式,在痛觉的fMRI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枢神经细胞培养中电刺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了解电针刺激对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 1日龄Wistar大鼠脑神经细胞体外原代培养4天,第5日起分为4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为放置电极对照组,第3组为低电量刺激组(脉冲幅度:连续波形80mA,频率20Hz),第4组为中电量刺激组(脉冲幅度:连续波形120mA,频率20Hz)。每天电刺激2次,每次30分钟,共7天。第10天开始显微镜下观察其与对照组在神经细胞形态上的变化。结果 电刺激可以使神经细胞的突起有趋向性延长和连接。结论 在神经细胞的培养过程中,电刺激对神经细胞生长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功能连接分析方法观察慢性失眠(CI)患者静息状态下岛叶功能整合的改变。方法 对22例CI患者(CI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以基于中国人脑建立的模板(Chinese2020)进行空间标准化,以双侧岛叶为ROI,与全脑其他体素进行功能连接分析,获得2组间功能连接有差异脑区,并分析异常功能连接脑区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I组患者与右侧岛叶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双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及左侧小脑后叶(P均<0.05,体素簇个数 ≥ 10个,AlphaSim校正),与左侧岛叶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包括双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小脑后叶及右侧小脑前叶(P均<0.05,体素簇个数 ≥ 10个,AlphaSim校正)。CI组瞬时记忆评分与右侧岛叶-右侧海马、右侧岛叶-左侧海马、左侧岛叶-右侧海马及左侧岛叶-左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强度呈正相关(r=0.580、0.668、0.454、0.562,P均<0.05)。结论 CI患者双侧岛叶与多个脑区存在功能连接异常,为理解CI患者存在情绪调节、认知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及记忆功能受损的机制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术(TENS)改善老年性痴呆(AD)患者记忆和行为的机制。方法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方法观察正常人大脑对经皮电神经刺激术(TENS)刺激穴位的反应,刺激部位为左腿的"足三里"、"涌泉"和"太冲"穴,对6名正常老年人进行了脑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成像过程中,每名受试者分别接受了160 Hz的TENS刺激。结果TENS刺激正常老年人左腿的"足三里"、"涌泉"和"太冲"穴,正常老年人大脑仅在刺激"太冲"穴时可见脑区激活,它们是:下丘脑、BA6区、BA7区、BA31区、BA32区、BA38区。结论TENS可能通过激活上述结构改善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5.
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膀胱排尿功能障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功能性磁刺激(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FMS)治疗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经S3神经根和膀胱区的FMS治疗排尿功能障碍患者8例,通过患者因排尿的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的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lower urinary tract syndrome,LUTS)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例难治性尿频尿急综合征患者症状有显著改善,日排尿次数显著减少,平均排尿量增加,尿急程度减轻,其中3例达到完全康复,1例患者无效。结论:FMS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的脑功能MRI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采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探讨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双侧太冲穴和合谷穴)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针刺13例正常老年人“四关穴”,同时进行全脑fMRI扫描。为避免针刺后效应的影响,实验采用单组块设计。数据采用SPM99进行分析。图像中每个体素的t值形成统计参数图,以P<0.05(经比较修正后)的体素作为激活体素。结果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激活双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左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丘脑、后扣带回和前扣带回。针刺“四关穴”所激活的脑区,并非是单独针刺太冲穴和合谷穴所激活脑区的简单叠加。结论针刺正常老年人“四关穴”激活后扣带回和额叶,这可能是该组合穴治疗精神类疾病的中枢神经机制。fMRI是一种客观显示针刺治疗脑改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观察经颅电刺激(tDCS)对睡眠剥夺(SD)后青年志愿者双侧后扣带回皮质(PCC)功能连接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16名健康志愿者间隔施加2次24 h SD,随后随机给予真/假tDCS,于正常睡眠清醒休息状态(RW)、SD后及真/假tDCS后采集fMRI数据并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选取双侧PCC作为种子点,计算种子点与全脑间功能连接,观察RW、SD后及真/假tDCS组间功能连接变化,比较MoCA差异。结果 SD后受试者平均MoCA分值较RW减低(t=8.047,P<0.05);真tDCS后平均MoCA分值(27.06±1.53)高于假tDCS后(25.13±1.86,t=-3.081,P=0.008)和SD后(24.75±2.41,t=3.306,P=0.005)。SD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功能连接较RW上升,而与右侧楔前叶功能连接下降。真tDCS后双侧PCC与双侧丘脑间功能连接较假tDCS后下降,而左侧PCC与右侧楔前叶间功能连接上升。结论 24 h SD能引起PCC网络连接紊乱;tDCS对SD所致网络功能连接紊乱具有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源性囊肿12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桥前池、桥小脑角池2例,脊髓腹侧髓外硬膜下间隙9例,背侧髓外硬膜下间隙1例,“脊髓嵌入症”8例。1例CT平扫等脑脊液密度。8例T1WI、T2WI类似脑脊液信号;3例T1WI、T2WI信号混杂。增强扫描,仅1例边缘轻度半环状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R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