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8例淋巴管瘤.MSCT平扫18例,其中5例增强.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即疏松的间隙组,11例;内脏组,1例;体表软组织组,6例.最常见的MS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常为多囊,内有分隔,病变大,占位不明显,沿疏松的间隙生长,壁与分隔可强化.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密度,是诊断淋巴管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纵隔脉管瘤临床罕见,国内仅报道10余例[1-3],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并复习文献,探讨MSCT对纵隔脉管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纵隔内胚窦瘤(mediastinal endodermal sinus tumor,ME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内胚窦瘤的MSCT表现。结果 7例病例均位于前纵隔,其中前上纵隔4例,前中上纵隔3例;CT平扫显示肿块均为实性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6例密度不均匀,5例肿块内部可见坏死囊变,2例可见不规则钙化;增强扫描肿块中度~高度不均匀强化;1例较大肿块内可见强化血管。结论纵隔内胚窦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病变细微结构的显示,根据CT表现可以提示诊断并帮助确定手术方案和推测预后,但确诊需依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 探讨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纵隔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10例病灶均单发,前纵隔8例,前中纵隔1例,1例位于前纵隔-心包区;最大径范围:8~13cm,中位数:11cm;类圆形/卵圆形6例,不规则形4例;局部边界不清;8例为单纯精原细胞瘤,CT平扫显示肿块呈均匀等密度,其中3例并外周小囊变,1例病灶中央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轻度较均匀强化,5例病灶内见条状血管影,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为纤维血管间隔;2例为内胚窦瘤为主(60%~70%),伴精原细胞瘤,CT平扫/增强病灶呈“类蜂窝状”改变,内见明显坏死、囊变影;所有病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肺内、外转移.3例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变窄;2例肿块呈灌注样生长,填充前上纵隔间隙,纵隔血管于肿块内呈“漂浮状”;6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同时并心包积液,其中1例侵犯心包;8例出现β-HCG轻-中度升高,其中2例同时伴AFP明显升高.结论 青少年男性、前纵隔占位,肿块巨大,而密度却较均匀,强化较轻微、特别是肿块呈灌注状生长、病灶内出现纤维血管间隔,结合βΝ-HCG升高,排除继发,应考虑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MSCT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12例,全部患者接受MSCT腹部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MS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12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MSCT均表现为腹膜后囊性病变,其中单房囊性1例,多房囊性11例,所有病变囊壁清晰,壁厚1~2 mm,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11例;5例同时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患者,增强后囊壁及囊壁间隔于动脉期呈轻到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而囊内容物于三期MSCT扫描均无强化。结论 MSCT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病变的发生部位及累及范围,对该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18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6例表现为中央型,12例为周围型;5例表现为类圆形,2例为卵圆形,9例为浅分叶状,2例为不规则形;1例见晕征,9例见贴边血管征,18例均未见毛刺征。14例行CT动态增强扫描,其中12例表现为明显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中年女性的肺内孤立性结节,边缘光整,无毛刺征,可伴有晕征和/(或)贴边血管征,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应考虑到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11.
12.
<正>患者女性,56岁。间歇性胸痛1年余入院。心电图:正常。胸部CT检查:可见中纵隔区肿块位于左心房上方,升主动脉后方,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楚,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肿块边缘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对比剂进一步填充(图1~4)。手术及病理:常规开胸后打开心包,肿块呈暗红色,富含血管,周围分界清楚,起源于上腔静脉和左心房外膜,直径约3cm,切除后送病理。病理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病灶大小为1.3cm×1.5cm4.3cm×4.9cm;24例病灶边缘光整,呈圆形或类圆形,4例病灶有浅分叶;7例病灶内可见钙化;8例病灶可见"周围晕征",其中4例伴"空气新月征";11例示"贴边血管征"。22例病灶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6例病灶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PSH具有肺内良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早期明显强化及"周围晕征伴空气新月征"是其相对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淋巴管瘤的CT和MRI表现以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 7例均表现为眼眶椭圆形肿块,其中4例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视神经明显受压移位.7例CT表现均呈等密度,密度均匀.MRI显示7例均呈略长T1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T2WI显示肿块内有散在的条状和小片状低信号.7例MR动态增强扫描都表现为"渐进性强化"征象,其中5例肿块强化范围扩大较快.结论 表现为眼眶内椭圆形肿块的海绵状淋巴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相似,但肿块累及眼眶后部和眶尖及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强化范围扩大较快高度提示肿瘤为海绵状淋巴管瘤. 相似文献
15.
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6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 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6例肿块均呈椭圆形或梭形,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其内多数密度均匀.所有病变均位于右侧,其中2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无强化或呈轻度延迟强化.MSCT薄层图像可显示肿瘤内特征性血管(肋间后动脉)走行,血管未见变窄或闭塞.2例伴脊柱侧凸.结论 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具有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5):544-546
目的:探讨MSCT及CTA对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MSCT疑诊为CBT的影像学资料,12例均行CTA,其中2例行CT平扫,8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经病理或DSA证实,12例中11例确诊为CBT,共13个瘤体,左侧9个,右侧4个。CT平扫显示瘤体密度均匀,与邻近肌肉相似。8例9个瘤体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静脉期3个瘤体均匀强化。CTA可清晰显示CBT瘤体与颈动脉的关系。CTA误诊1例,经DSA证实为颈动脉瘤。结论:MSCT结合CTA可作为CBT较为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MSCT表现,以期提高对SHL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2005年4月至2007年5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SHL共20例,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39~67岁,平均52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病变直径平均(3.0±1.2) cm.形状呈类圆形8例(40%),卵圆形6例(30%),不规则形3例(15%),分叶状3例(15%).边缘光滑17例(85%),毛糙3例(15%),其中毛糙伴有毛刺2例.平扫除4例病灶内有点状钙化和2例内有小含气空腔外,余病变(70%)均密度均匀,CT值为(43.4±19.4) HU;13例增强扫描强化净值为(33.46±24.41) HU,其中10例(77%)呈明显不均匀的"花斑"样强化.结论 边缘光滑的类圆形或卵圆形肺结节,密度均匀且增强呈明显"花斑"样强化为SHL的MSCT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9.
小儿淋巴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淋巴管瘤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7例)、穿刺(2例)病理证实的9例小儿淋巴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行平扫加增强CT扫描,4例仅行平扫。结果:9例淋巴管瘤,6例位于颈部,其中1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向肩背部生长,2例位于肠系膜,1例位于后腹膜,CT表现为多房(8例)或单房(1例)、薄壁囊肿,7例囊内密度均匀,呈水样密度,2例囊内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是囊状合并海绵状淋巴管瘤伴囊内出血,1例是囊内有出血,CT值4—50HU。5例强增扫描,3例囊壁及间隔有强化。结论:CT检查能清楚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及内部特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