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病灶及背景实质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价值。方法 收集41例接受乳腺DCE-MRI检查的患者(共4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变21个(良性组),恶性病变24个(恶性组),测量病灶及背景实质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浆分数(Vp),对2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各参数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效能。结果 恶性组病灶Ktrans和Kep、背景实质Ktrans和Kep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2组病灶Vp和背景实质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诊断乳腺恶性病变时,背景实质Ktrans的AUC较其他参数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6.19%。所有参数联合的Logistic回归模型AUC值最高,为0.86(P<0.001)。结论 DCE-MRI相关参数中,背景实质Ktrans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定量分析DCE-MRI数据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其背景实质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望成为无创诊断乳腺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VIBRANT多时相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VIBRANT多时相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GE1.5T MR仪及4通道乳腺相控阵线圈,对53例(57灶)患者双侧乳腺平扫后用Gd-DTPA(磁显葡胺0.1mmol/kg)以2.0ml/s静脉团注,注药后约15秒开始第1次采集,采集时间约57秒,连续无间隔采集8-10次。结果 除1例外,所有乳腺脂肪抑制均匀。乳腺病变形态是否规则及边缘是否有毛刺与病变良、恶性关系显着(P〈0.05)。边缘毛刺征特异度95%(19/20)。恶性病变1分钟早期增强率高于良性病变(P〈0.05),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89%及65%。恶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Ⅰ型(单相型)10.81%(4/37),Ⅱ型(平台型)2.7%(1/37),Ⅲ型(流出型)86.49%(32/37);良性病变Ⅰ型65%(13/20),Ⅱ型5%(1/20),Ⅲ型10%(2/20),Ⅳ型(环状或无明显强化)20%(4/20)。以Ⅱ型或Ⅲ型为恶性标准,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9.19%及85%。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相结合,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1.89%(34/37),85%(17/20),89.47%(51/57)。结论 应用VIBRANT进行乳腺多时相增强MRI脂肪抑制较好,可以得到较好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信息。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比较有效的方法。1分钟早期增强率诊断灵敏度较高,边缘毛刺征特异度较高。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乳腺MR已成为乳腺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手段,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已从单纯解剖形态学的研究发展到MR功能成像,如动态增强扫描(DCE)、扩散加权成像(DWI)、波谱分析等。本研究用1.0TMR机进行乳腺DCE和DWI,研讨两者结合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辅助动态对比增强(DCE-MRI)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应用对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患者共42个病灶接受了DCE-MRI及DWI检查。影像学评估内容包括病灶大小、ADC值、初始强化峰值。结果在15个良性病灶及27个恶性病灶中,良性病灶的平均大小与初始强化峰值显著小于恶性病灶;良性病灶的ADC值高于恶性病灶。病灶大小、ADC值、初始强化峰值三者联合应用的AUC值为0.88,均高于每个指标单独应用时的AUC值。结论应用ADC值联合动态增强多参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较每个指标参数单独应用时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方法测量集成MRI (synthetic MRI,sy 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定量参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型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纳入122例乳腺MRI检查诊断为肿块型病变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MRI (T2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和sy MRI检查。两名医师分别采用整体勾画法放置第一个ROI,记作“tumor”;最大层面勾画法放置第二个ROI,记作“max”;在肿瘤强化最明显的区域放置第三个ROI,记作“local”。依据动态增强图像肿瘤强化位置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上测量ADC值(ADCtumor、ADCmax和ADClocal)、在T1 mapping图像上测量T1弛豫时间值(T1tumor、T1max和T1local)、在T2 ma...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DWI及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舌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75例经病理确诊的舌部病变患者行DWI和动态增强MRI。测量并比较舌良恶性病变病灶ADC值,绘制ROC曲线分析ADC值诊断舌恶性肿瘤效能;比较舌良恶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型差异。结果 舌恶性病变的ADC值[(1.12±0.21)×10-3mm2/s]明显低于良性病变[(1.84±0.47)×10-3mm2/s,P<0.001);以ADC值1.30×10-3mm2/s为阈值,诊断舌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0.70%、93.75%和92.00%,ROC曲线下面积为0.957。良性病变(除外8例囊肿)中19例(19/24,79.17%)TIC为Ⅲ型,5例(5/24,20.83%)为Ⅱ型;恶性病变中39例(39/43,90.70%)TIC为Ⅰ型,4例(4/43,9.30%)为Ⅱ型。结论 舌良恶性病变DWI和动态增强MRI具有不同特征,ADC值和TIC曲线有助于鉴别诊断两者。  相似文献   

7.
动态增强MRI在乳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80例女性患者,包括乳腺恶性病变44例(浸润性导管癌22例,浸润性小叶癌12例,髓样癌6例,导管原位癌4例);良性病变36例(纤维腺瘤20例,炎性病变5例,小叶增生11例)。所有患者行快速自旋回波(FSE)横断位T1WI加频谱特异式脂肪抑制(SPIR)、常规横断位T2W加SPIR扫描技术,均行快速三维动态增强扫描。评价其病变的形态学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结果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值分别为31、20.2、51.6,P<0.001)。病灶形态特征诊断的敏感性68.2%(30/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2.5%(58/80);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性72.7%(32/44),特异性77.8%(28/36),准确性75%(60/80);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诊断的敏感性86.4%(38/44),特异性88.9%(32/36),准确性87.5%(70/80);三者相结合的联合诊断标准的敏感性95.4%(42/44),特异性94.4%(34/36),准确性95%(76/80)。结论病灶增强形态特征、早期增强率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有一定作用,三者结合对乳腺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76处乳腺病灶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分析乳腺病灶MRI平扫和增强图像表现以及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以B超,钼靶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为93.3%,优于B超和钼靶摄片。结论:乳腺MRI增强扫描能提高对乳腺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乳腺疾病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灶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44例乳腺病人经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动态增强后计算时间-信号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评价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24例,乳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组的早期强化率(Ee)、最大强化率(Emax)、最大强化速率(Vmax)、最大相对强化斜率(Eslop)及最大排泄率(Ewash)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632,0.783,0.651,0.792,0.723,P<0.01),达峰时间(Tmax)与微血管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0.785,P<0.01),而良性组中仅有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最大强化率(Emax)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728,0.708,0.850,P<0.01)。结论MRT1动态增强是无创检测肿瘤微血管改变有效诊断方式,其强化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态3.0T MRI技术在乳腺非肿块性强化病变(NMLE)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效能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且均行3.0T MRI检查的90例乳腺NMLE患者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1例(良性组),恶性病变59例(恶性组),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3±9.1)岁。分析比较两组NMLE分布类型及在DCE-MRI上的强化特点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DWI上检测与确定ADC最佳阈值及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①分布类型:导管型、节段型、区域型和弥漫型,其中节段型分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强化病变特点:均匀、不均匀、集丛样强化、簇样环形强化,其中集丛样强化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在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DC值:两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1±0.32)×10-3mm2/s、(1.47±0.3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1.3×10-3mm2/s诊断NMLE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71.8%、78.8%。结论:应用DCE-MRI与ADC值测量提供的形态学与功能学信息有助于提高乳腺NMLE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乳腺癌MRI动态增强(DCE)与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影像学特点及联合诊断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2年8月我院收治的23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恶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252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或病理穿刺活检确诊。统计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DCE-MRI、DWI的影像学特点,统计DCE-MRI、DWI单独及联合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诊断结果  ,采用ROC曲线分析DCE-MRI、DWI单独及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组病灶形状为分叶状、不规则形(43.04%、45.65%),边缘毛刺(48.70%),内部不均匀强化、簇集状强化、分支强化(20.87%、38.70%、36.09%),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Ⅲ型(43.04%)患者占比高于良性组(33.33%、15.48%、12.70%、8.33%、14.29%、19.05%、3.57%,P < 0.05)。DCE-MRI、DWI单独及联合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分别187例、215例、239例和166例、193例、218例,检出率分别为74.21%、85.32%、94.84%和72.17%、83.91%、94.78%,DWI单独及DCE-MRI、DWI联合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检出率高于DCE-MRI单独诊断,DCE-MRI、DWI联合诊断高于DWI单独诊断(P < 0.05)。DWI单独及DCE-MRI、DWI联合诊断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的敏感度(83.91%、94.78%)、特异性(85.32%、94.84%)、曲线下面积(0.846、0.948)均高于DCE-MRI单独诊断(72.17%、74.21%、0.732),DCE-MRI、DWI联合诊断高于DWI单独诊断(P < 0.05)。结论  DCE-MRI、DW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异的影像学特点,两者联合可有效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I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E)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乳腺NME病灶的MRI,参考2013年BI-RADS观察并比较良恶性病变间分布方式、内部强化特征、脂肪抑制T2WI信号、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的差异,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NME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良性28例,恶性6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内部强化方式上,良恶性病变间表现为均匀强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在脂肪抑制T2WI信号上,良恶性病变间表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45);在TIC类型上,良恶性病变间表现为Ⅰ型和Ⅲ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脂肪抑制T2WI等信号和TIC Ⅲ型是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优势比分别为5.228和10.841。结论 MRI征象对鉴别乳腺良恶性NME病变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DC全容积直方图分析法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样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8例乳腺肿块样病变患者,其中恶性57例、良性31例,均接受乳腺MR平扫+动态增强及DWI扫描,测量并记录ADC全容积直方图参数(包括多个百分位ADC值、ADCmin、ADCmax、ADCmean、偏度、峰度及标准差)及常规平均ADC值。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各ADC直方图参数及常规平均ADC值,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各参数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 良恶性病变ADC直方图参数(各ADC值、偏度、峰度、标准差)及常规平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第75、90百分位ADC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AUC最高,为0.84。ADC直方图参数ADCmean、第50百分位ADC值鉴别乳腺肿块样病变良恶性的AUC与常规平均ADC值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DC全容积直方图可全面反映病灶整体信息,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WI联合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共44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MRI和DWI资料。DWI中测量ADC值,绘制ROC曲线,获得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腮腺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ADC阈值;动态增强MRI中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计算单独ADC和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腮腺恶性肿瘤ADC值分别为(1.41±0.06)×10-3 mm2/s、(0.75±0.05)×10-3 mm2/s和(1.01±0.05)×10-3 mm2/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鉴别诊断多形性腺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1.12×10-3 mm2/s,鉴别诊断腺淋巴瘤与腮腺恶性肿瘤的ADC阈值为0.70×10-3 mm2/s;ADC、TIC及二者联合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61.54%(8/13)、76.92%(10/13)、84.62%(11/13),特异度分别为64.52%(20/31)、83.87%(26/31)、90.32%(28/31),准确率分别为63.63%(28/44)、81.81%(36/44)、88.64%(39/44)。结论 DWI联合动态增强鉴别诊断腮腺肿瘤良恶性效能较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单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和弥散峰度成像(DKI)模型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乳腺病变的202例患者(215个病灶)采集乳腺DWI,b值取0、30、50、80、120、160、200、500、1000、1500及2000 s/mm^(2)。采用单指数模型、IVIM模型、DKI模型分析原始数据,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IVIM参数灌注分数(IVIM-FP)、真实弥散系数(IVIM-D)及灌注相关弥散系数(IVIM-DP)和DKI参数平均峰度(DKI-K)及平均弥散率(DKI-D)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参数,并建立联合模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单一及联合参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良性组54例(63个病灶),恶性组148例(152个病灶),组间ADC、IVIM-D、DKI-K和DKI-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IVIM-FP及IVIM-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DKI-K联合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联合参数。ADC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最高,敏感度91.45%,特异度82.54%、准确率88.84%;其AUC 0.92,高于DKI-K及IVIM-DP(Z=4.72、6.78,P均<0.01),与IVIM-D、DKI-D、ADC+DKI-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1.34、1.11,P=0.52、0.18、0.27)。结论DWI单指数模型、IVIM及DKI模型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较高价值;DWI单一参数中,ADC诊断效能最佳,与联合参数模型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自发性气胸的胸膜窗MSCT和CT仿真内镜(CTVE)表现。方法 收集7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MSCT资料,以气囊为中心行薄层(层厚1 mm) MPR及CTVE重建,观察胸膜窗大小、位置、胸膜面缺损或龛影形态及其与胸腔的连通关系。结果 73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中,MSCT薄层重建图像检出15例患者27个胸膜窗;左侧11例,右侧4例;多见于肺尖(15/27,55.56%),其次为前胸壁(7/27,25.93%)和纵隔面(5/27,18.52%);23个(23/27,85.19%)可显示胸膜窗与胸腔的连通关系。胸膜窗均表现为壁层胸膜局限性缺损伴气囊突出,呈类圆形、椭圆形、短柱状或曲棍球状;CTVE正面观呈类圆或椭圆形,19个胸膜窗可直视气囊底部,6个胸膜窗侧壁平坦呈坑道状,其余胸膜窗侧壁多呈洞穴状。结论 胸膜窗常表现为壁层胸膜面小憩室样改变,其发病可能与局部胸腔负压增高、胸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MRI特征及ADC值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良恶性病变的预测能力,并尝试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MRI诊断为BI-RADS 4类病变、并取得病理结果的79例乳腺病变患者(82个病变)。采用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及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各MRI特征和ADC值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的统计学意义,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回归模型预测BI-RADS 4类病变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肿块型病变中,将边缘、内部强化及ADC值纳入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中(P均<0.05,伪R2=0.62),其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ROC曲线AUC为0.981,敏感度为87.80%,特异度为100%。非肿块型病变中,无预测变量纳入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P均>0.1)。结论 乳腺MRI特征(边缘、内部强化)及ADC值对预测肿块型BI-RADS 4类病变的良恶性具有一定意义;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可有效鉴别BI-RADS 4类肿块型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