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炎症型肺浸润性黏液腺癌(PIMA)动态CT变化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24例炎症型PIMA患者的系列CT影像征象及病灶动态变化特点,并观察镜下病理切片有无气腔播散(STAS)现象。结果:24例患者中位年龄67岁,男16例(66.7%),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咳痰,其中11例咳白色泡沫痰;18例为单发病灶,6例为双肺多发病灶。CT均表现为片状实变影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GGO),并见支气管充气征、肺叶膨隆征及血管造影征。动态CT观察病灶实性成分周围可出现游走性GGO及结节影,且随病程进展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12例病理切片中均观察到STAS现象。结论 :炎症型PIMA临床症状无特异性,CT表现为大片实变影,病灶周围出现结节影或远处肺组织出现新发病灶时,应考虑到STAS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肺叶内型肺隔离症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肺叶内型肺隔离症,其中27例直接接受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平扫疑为肺隔离症,后接受增强扫描,3例平扫疑为其他疾病,后接受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记录病变的肺内表现、供血动脉起点,并测量供血动脉直径。 结果 肺内表现:最常见表现为实变合并囊变(n=20)及支气管扩张合并气肿(n=15)。血管表现:胸主动脉分支或肋间动脉供血时(n=25),肺隔离症发生于左肺下叶16例,右肺下叶9例;腹主动脉或腹腔干分支供血时(n=13),发生于左肺下叶4例,右肺下叶9例。 结论 肺叶内型肺隔离症具有特征性CT表现,当平扫发现支气管扩张合并气肿或囊变合并实变时,应注意肺隔离症存在的可能,并行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2例均有流行病学史,均发热,8例咳嗽;9例白细胞计数正常,7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5例C反应蛋白升高。CT显示双肺受累10例,单肺受累2例。2例病变局限于1个肺叶,3例累及2个肺叶,2例3个肺叶,5例累及双侧全肺;12例病变均主要在两肺外周胸膜下分布,2例呈单纯磨玻璃影(GGO),6例GGO伴实性成分、4例伴实变。病变形态为斑片影10例,类圆形2例。6例可见空气支气管征,4例见小叶间隔增粗,3例见纤维灶。12例均未见胸腔积液和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患者多有流行病学史,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粒细胞计数减低;CT多见两下肺外周多发GGO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乳腺局灶异常的平扫锥形束乳腺CT (CBB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建立含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模块的牛乳腺体外模型,比较其平扫CBBCT、平扫传统螺旋CT及乳腺X线摄影(MG)表现。收集65例乳腺局灶异常患者,观察囊性病灶的囊变区、实性灶、含脂灶及钙化灶平扫CBBCT表现;分析平扫CBBCT的诊断价值。结果 平扫CBBCT示牛乳腺、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模块的CT值分别为107.1、114.5、-48.8、149.8及459.8 HU;螺旋CT平扫纵隔窗示牛乳腺、纯水、纯脂及肌肉的CT值分别为37.2、9.4、-114.9及46.4 HU,而钙化显示不清;MG示纯水、纯脂、肌肉及钙化相对于周围牛乳腺分别呈等密度、明显低密度、稍高密度及明显高密度。65例患者中,平扫CBBCT示乳腺囊性灶的囊变区均呈等密度,实性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含脂灶均呈低密度,钙化灶均呈高密度;乳腺囊性灶的囊变区、实性灶、含脂灶及钙化灶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除囊性灶的囊变区与实性灶外,其余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含脂灶及钙化灶与周围腺体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乳腺局灶异常的平扫CBBCT表现与MG较为接近,而与传统螺旋CT差异较大;平扫CBBCT所示CT值有助于判断其内成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收集9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免疫功能正常的肺曲霉菌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X线片和CT表现。结果 9例患者均有胸片资料,其中8例有CT资料,且均接受增强CT检查。胸片示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8例,主要表现为多发结节影及大片状实变影,实变影及结节周围模糊,部分结节内可见空洞影。CT表现:肺部大片实变4例,其中3例可见"支气管气相征",实变并肺部小叶间隔增厚1例;肺部多发结节4例,结节周围可见"晕征";多数结节影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例结节内见空洞,部分空洞内可见细线状分隔。增强后片状实变影及结节影均有强化,平扫CT值平均为(32.94±2.93)HU,增强后CT值平均为(64.13±6.31)HU。9例患者中3例合并胸腔积液。结论 免疫功能正常者肺曲霉菌病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但在部分患者可有一定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21例均接受CT平扫,17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CT表现呈单发结节或肿块17例,多发4例(12个结节或肿块),共计29个病灶,均分布于肺叶外周带;24个病灶(24/29,82.76%)与胸膜紧密相邻,其中11个(11/29,37.93%)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连。病灶呈软组织密度,1个病灶内部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影,空洞、空气新月征各见于1个病灶,未见钙化、脂肪及空气支气管征。20个病灶边缘模糊,3个见分叶,16个见毛刺征,11个伴卫星灶。17例增强扫描中,6例病灶呈明显强化,其余为轻-中度强化。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结论 原发肺真菌性肉芽肿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排除其他病变,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分析31例确诊COVID-19患者早期胸部HRCT表现。结果 31例发病1周内胸部HRCT呈不同程度肺炎改变。23例见多发病灶(≥3个病灶);24例病变累及2个以上肺叶,7例病灶累及单肺叶;22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病灶(GGO),9例GGO伴混合性实变灶,病灶边界均模糊;25例病变分布于肺外周带,6例病灶分布于肺外周伴局部中央分布;26例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5例呈不规则斑片状伴局部球形表现;26例伴细支气管充气征,29例病变内血管增粗,24例见小叶内间隔增厚,6例伴小叶间隔增厚;2例伴小叶中心结节,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早期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利于早期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8.
儿童肝脏间叶错构瘤CT影像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儿童肝脏间叶错构瘤(HMH)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9例HMH患儿,术前均行CT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根据CT平扫图像显示的病变密度,将瘤灶分囊性、囊实性、实性3种类型。结果 19例HMH病灶均为巨大类圆形或长椭圆形,肿瘤最大径4~23 cm,CT定位诊断准确率为78.95%(15/19)。CT平扫12例表现为囊实性,4例为单纯实性,3例为多分隔囊性占位。1例囊实性占位内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7例(3例囊实性和4例实性)病灶内见肝血管分支穿行。结论 HMH的CT平扫可表现为多分隔囊性、囊实性和实性,瘤灶实性成分强化模式多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腹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MFH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11例单发,5例多发;腹膜后7例,肠系膜4例,肝脏3例,十二指肠、肾脏各1例。CT平扫15例病变呈低密度,1例呈等密度。1例病灶内见颗粒状钙化灶,2例周边见大量条索影。增强扫描12例病变不均匀强化,2例均匀强化,2例肝内MFH未见强化,其内可见分隔。病理结果:多型性8例,炎症型2例,黏液型1例,未明确分型MFH 5例。结论 腹部MFH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肺炎型肺癌的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肺炎型肺癌的CT特征,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病理证实的肺炎型肺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两肺弥漫分布外,其余14例CT均表现为肺叶实变,叶间裂向外膨隆。7例部分病灶整体或周边伴有磨玻璃样改变。14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充气的支气管多无明显扩张,呈枯枝状,较僵直,粗细不均,并有挤压推移。8例增强后有4例可见“血管造影”征,显示的血管僵直、管壁毛糙、粗细不均匀。5例CT随访,病灶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密度变致密。结论肺炎型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原发性肺黏液腺癌(primary pulmonary mucinous adenocarcinoma,PPMA)的18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 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儿童支原体肺炎64层CT薄层重建及高分辨率CT(HRCT)的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儿童支原体肺炎患者的64层CT薄层重建及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CT特征.结果 117例患儿中,93例(79.49%) CT表现为实变,其中节段性大叶实变影76例(64.96%),伴支气管充气征34例,肺节段性部分性不张18例;小叶性实变17例(14.53%);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37例,胸腔积液36例;气胸3例;纵隔气肿2例.小气道改变包括树芽征59例,小叶中心结节影54例;磨玻璃影15例,细支气管扩张26例,马赛克灌注征11例.结论 儿童支原体肺炎主要CT表现为树芽征或小叶中心结节,可与大片实变并存.64层CT薄层重建及HRCT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文军  罗敏  李华莉 《华西医学》2006,21(4):752-753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BAC48例,进一步了解其CT表现特征。结果:BAC按影像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孤立结节型、肺炎型、弥漫型。本组分别有30例、12例、6例。孤立结节型病灶多位于外周(96·7%),同时具有分叶、毛刺、空泡征、胸膜凹陷的22例(73·3%);肺炎型中,均匀实变的7例(58·3%),蜂窝状实变2例(16·7%);磨玻璃样改变3例(25%)。支气管气相5例(71·4%),枯枝征4例(57·1%),CT血管造影征3例(42·9%);弥漫型6例均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分布的腺泡结节影。HRCT有助于病灶的显示。结论:熟悉BAC的CT征象,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20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为霍奇金病。所有病例均接受腹部CT扫描,并有16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中,结节(肿块)型19例,弥漫型2例,混合型1例;其中多发性占位15例。CT平扫所有病变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病变呈环状强化,3例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其中6例出现血管漂浮征;7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多发占位、密度较均匀、少血供、不侵犯血管为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滑膜肉瘤(SS)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S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11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增强检查;14例接受MRI平扫,其中9例接受增强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SS中,12例发生于四肢,8例发生于其他部位;病灶最大径2.1~16.0 cm,其中12例>5 cm。CT平扫病灶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3例出现边缘性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后2例呈渐进性明显强化,6例为不均匀渐进性中度或明显强化。3例MR T1WI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或稍高信号;11例MRI信号不均匀,其中8例伴出血呈明显高信号,7例出现“三重”信号,8例瘤内见低信号分隔,6例呈“铺路石”样改变;5例病灶周围轻度水肿。增强后2例均匀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中度强化、5例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4例见“筋膜尾征”。结论S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PMEC)的临床及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3例PMEC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33例PMEC中,低级别18例(男7例、女11例),高级别15例(男12例、女3例)。CT表现:周围型17例(低级别6例、高级别11例),中央型16例(低级别12例、高级别4例);24例肿块长径与所属肺叶或肺段支气管平行;肿块密度欠均匀,18例肿块内见低密度区;阻塞性表现14例,5例见“空气新月征”,钙化3例;对29例行增强扫描,其中轻度强化19例,中度及显著强化各5例。高、低级别PMEC的好发性别、分布和淋巴结肿大表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级别PMEC淋巴结转移率高于低级别PME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病理级别PMEC在好发性别上有一定倾向性。CT图像上PMEC呈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分叶状,阻塞性表现及钙化常见,多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高级别PMEC多为外周型,淋巴结转移较常见,低级别PMEC多为中央型,淋巴结转移少见。  相似文献   

17.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共17个肾EAML病灶的CT、MRI特征(9例仅行CT检查,2例仅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分析内容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信号、强化模式等情况。结果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3例;其中11例病灶突出肾轮廓外,位于髓质内者1例,位于皮质与髓质多发者1例;病灶直径8~154mm,平均(63.0±47.0)mm,均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14个病灶边界清楚(显示楔征6个、皮质掀起征5个),3个边界不清;7例病灶富脂肪,6例乏脂肪。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均稍高于肾皮质;增强扫描示皮质期病灶实质明显强化11例,髓质期强化减退9例,髓质期持续强化2例;5例显示黑星征。MRI平扫实质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持续强化,1例显示黑星征。结论肾EAML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DFSP的影像资料(11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分析肿瘤的形态、CT及MRI特征。结果 DFSP多发于躯干及头颈部皮肤,呈不同程度隆起于皮肤表面,部分悬吊于皮外。16例中,结节肿块型12例、弥漫型4例。CT上肿块呈与肌肉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实性占位,MRI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肿瘤血供较丰富,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中度至明显强化。病灶内征象包括"悬吊征"2例,"皮肤尾征" 6例, "筋膜尾征" 1例,"脂肪尾征"4例。结论 DFSP多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结节肿块型或弥漫生长型实性病变,不同形态其征象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