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近年来现代医学关于颈椎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认识到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与颈部肌肉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借鉴"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的颈椎病病机学说,认为颈部肌肉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诊疗及疾病转归方面至关重要。作者在导师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经验的启发下,依据解剖知识和现代康复理念,围绕颈部病变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在颈型颈椎病中的发病机制,提出"松紧结合"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新思路,力图调节颈部力学平衡和动态平衡,从而改善疾病症状甚至治愈颈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2.
叶勇  罗容  范升  申韬  汤伟  孙梦龙 《中医药导报》2022,28(1):110-113
分析近20年来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和相关成果,从针刀弓弦力学理论、网眼理论、肌筋膜链理论、腰椎-骨盆-髋关节运动模式、传统中医经筋理论等方面,系统阐述腰椎-骨盆-髋关节肌筋膜张力失衡的发病机制."回"字形整体松解术联合髂腰肌松解可以从点、线、面方向打破弓弦力学三维病理构架,重构椎管内外的"压应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以及经络系统中经筋学说在实质、整体性、病理特点、治疗原则以及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肌筋膜链理论在姿势评估和运动锻炼指导方面,更具有优势。以期将肌筋膜经线理论与经筋学说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临床针灸、运动康复、推拿等领域的治疗,为经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医经筋学说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而肌筋膜链理论则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从经筋与肌筋膜链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二者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其各自在临床运用中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应用肌筋膜链理论阐释经筋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经筋学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平刺和直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并筛选出改善颈型颈椎病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更高效的针刺方向。方法将10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刺组采用平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直刺组采用直刺肌筋膜触发点进行治疗,评测两组在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和VA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平刺组优于直刺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有降低;两组治疗后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刺组优于直刺组。平刺组总有效率为94.0%,优于直刺组的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刺和直刺均可以消除肌筋膜触发点和治疗颈型颈椎病,但平刺肌筋膜触发点优于直刺肌筋膜触发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颈后伸肌细胞病理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0只新西兰雄性兔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每组各10只,空白组不做干预处理,其余建立颈椎病动物模型,持续12周。造模成功后针刀组于兔颈肌硬结、条索以及棘突等处行针刀干预,每周1次,共3次;电针组于兔颈肌两侧"天柱""颈百劳""大杼"穴处行毫针干预,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3周。干预结束后1周取兔颈后两侧后伸肌,HE染色法在普通光镜下观察颈肌形态学改变,电镜下观察颈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光镜下模型组肌纤维排列紊乱,染色不均,甚至断裂,细胞核分布紊乱,出现大量炎性细胞。电镜下模型组肌丝溶解、变性,线粒体广泛水肿、空泡化,可见大量自噬体和凋亡小体。经针刀及电针干预后,兔颈肌整体情况明显改善,且针刀组优于电针组,针刀组肌纤维排列整齐,可见肌卫星细胞,线粒体分布均匀。结论:针刀疗法可改善兔颈部受损肌肉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促进劳损颈肌再生修复,这可能是针刀治疗颈椎病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经筋气血理论及动静力平衡失调来综述颈椎病发病病理及针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依据,概述了近年来针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认为"经筋失衡,气血失和"是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根本病理机制。针刀能够松解了软组织、血管神经的粘连,疤痕和挛缩,达到"舒经理筋,调和气血,恢复平衡"的作用。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明显,较好的临床疗效显示了针刀疗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刀与针刺并用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在针刀留刀的同时行常规针刺取穴治疗颈型颈椎病102例.结果:针刀与针刺并用治疗颈型颈椎病102例,治愈率82.35%,有效率100%.结论:针刀与针刺并用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361-2364
目的:探讨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椎病患者颈曲改变的影响及针刀治疗策略,为临床针刀治疗颈曲改变提供思路。方法:通过颈后肌群解剖学特点及肌动学特征,探讨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曲改变的影响;临床将120例颈曲改变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颈部针刀治疗组、肩背部针刀治疗组和颈肩背部针刀治疗组,每组各40例。观测和比较各组病例治疗前后的颈曲值。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颈曲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8,P0.001)。经两两比较,治疗后,颈肩背部针刀治疗组颈曲值改善程度优于颈部针刀治疗组(q=5.32,P0.01),颈部针刀治疗组颈曲值改善程度优于肩背部针刀治疗组(q=4.48,P0.01)。结论:颈后肌群劳损与颈曲改变存在相关性,足够的颈后肌群力量是维持正常颈曲的重要保障;针刀治疗颈后肌群劳损对颈曲改善具有良好的疗效;单一治疗颈后稳定肌效果优于单一治疗颈后工作肌,二者同时治疗效果均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劳损颈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揭示针刀治疗颈椎病可能的疗效机制。方法:6月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每组各6只,采用长期低头位方法制备颈椎病模型。造模后针刀组于斜方肌起点、胸锁乳突肌乳突附着点、颈椎关节突及局部硬结或条索状物,每次选2~3个点定为针刀进针部位,针刀干预每周1次,共3次;电针组取双侧"天柱""颈百劳""大杼",毫针针刺,同侧"天柱""大杼"穴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每次治疗20min,隔天1次,共3周。干预结束1周后取颈肌行TUNEL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颈肌TUNEL阳性细胞核计数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电针组明显降低(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各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ax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针刀组Bax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Bcl-2/Bax蛋白比值较空白组降低(P0.05),针刀组Bcl-2/Bax蛋白比值较模型组、电针组升高(P0.05)。电针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干预颈椎病可降低颈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刀对股内侧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触发点(MTrP)模型大鼠肌组织乙酰胆碱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利多卡因组、针刀组,每组1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法"建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触发点动物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检测触发点肌组织内乙酰胆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触发点肌组织内的乙酰胆碱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针刀组和利多卡因组触发点肌组织内的乙酰胆碱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针刀组与利多卡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可降低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肌组织的乙酰胆碱含量,这可能是针刀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颈型颈椎病成为高发病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颈型颈椎病是针刀疗法的主要适宜症。近年来,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认可。笔者总结近5年内的相关文献,从作用机制、操作方法、临床方案3个方面概括针刀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现状,指出需要改进的意见,为颈型颈椎病的针刀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Notch2/TGF-β1信号通路观察针刀疗法对颈型颈椎病家兔颈后肌纤维化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分子机制。方法 12只新西兰兔适应性喂养1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刀组,每组4只。空白组予正常饲养,不做任何造模和干预;针刀组和模型组采用长期低头位法建立兔颈型颈椎病动物模型。模型建立后模型组不进行干预,针刀组基于弓弦网眼理论应用针刀松解颈后肌,每周1次,共干预4次。超声多模态评估3组家兔颈后肌形态学和弹力变化;HE和Masson染色观察颈后肌组织病理变化;qPCR检测颈后肌组织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2(Notch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I)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颈后肌组织Notch2、TGF-β1、α-SMA、CollagenⅠ蛋白表达量。结果 超声结果显示,模型组颈后肌超声声像肌纤维排列紊乱,肌束膜、肌外膜轮廓模糊,弹性成像为高弹性图;针刀组颈后肌超声声像为肌纤维排列、肌束膜和肌外膜轮廓趋于正常,弹性成像为中弹性图。HE和Masson染色结...  相似文献   

14.
针刀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颈神经根受累症状,出现颈肩及上肢疼痛麻木,伴运动功能障碍。近年,笔者针刀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该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颈椎病的原理,超声引导针刀操作优势,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具体治疗方法等,以期为临床治疗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颈肌损伤型颈椎病即颈型颈椎病,也称局部型颈椎病[1],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2],是其他各类型颈椎病的早期病变阶段及基础状态[3、4];以颈部后肌群出现慢性劳损并最终出现颈、项、头枕部酸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5~7]。由于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迫切需要尽可能快地为患者解除病痛[8]。笔者于2012年6月~2017年6月期间,采用针刀配合正骨手法治疗本病18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共观察183例,其中男101例,女82例;年龄最小17岁,最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小针刀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上治疗,松解挛缩机化的项韧带、环枕筋膜以及挛缩的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等颈伸肌,矫治颈椎外软组织生物力学平衡失调,结合整复经筋推拿,纠正颈椎小关节、环枢关节、钩椎关节紊乱,促进颈椎内外生物力学平衡,达到治疗各型颈椎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244-2247
背景:针刀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常用疗法,但目前对针刀与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缺乏系统性评价。目的:评价针刀与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1966/2016)Cochrane library(1993/2016)、中国知网CNKI(1979/2016)、维普数据库VIP(1989/2016)、万方数据库Wangfang(1990/2016)中有关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由两名评价者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要求单独提取,而后相互核对探讨,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5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被纳入,共444例颈型颈椎病患者。Meta分析显示:针刀组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近期总有效率、治愈率和远期总有效率均高于针灸组。结论: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针刀疗法优于针灸疗法。然纳入文献量少且质不高,尚需方法科学的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颈四针"的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刀治疗组和针刺治疗组,每组30例。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VAS和JOA评分比较。结果:两组组内治疗疗效明显(P<0.01);针刀治疗组疗效优于针刺治疗组(P<0.05)。结论:"颈四针"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具有疗程短、见效快、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特点,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刘福水  周凡媛  方婷  赵梅梅  陈梅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311-1313,后插6
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颈肌形态学的影响,探讨针刀治疗颈椎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及电针组,每组10只,通过长期低头位造模方法建立颈椎病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行颈椎X线侧位片,以验证造模是否成功。针刀组及电针组动物造模成功后分别行针刀及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取家兔颈后伸肌,H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颈肌形态学改变。结果:模型组肌纤维染色不均匀,排列紊乱,形态、直径大小不一,纵切面肌纤维呈明显的波浪状、节段扭曲改变,部分肌纤维断裂。胞核整体体积变小、淡染,分布紊乱,部分核内移。出现大量炎性细胞。由此可见,模型组肌肉组织形态学发生显著变化;针刀干预后肌纤维排列整齐,形态一致,未见明显扭曲。结论:针刀疗法可改善颈部受损肌肉病理变化,修复颈肌,这可能是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