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的CT及MRI资料,其中10例接受CT、8例接受MR及DWI。结果 12例PCCCL共14个病灶,呈结节状或类圆形,瘤径1.6~9.8 cm,平均3.6 cm。10例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8例肿瘤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例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延迟期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2例显示包膜延迟强化。平扫T2WI 6例呈混杂高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1例为稍低信号;4例T1WI正相位呈稍低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反相位8例病灶信号均减低,4例减低明显。DWI 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4例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呈环形明显强化;门静脉期4例强化较动脉期减低,2例轻度持续强化,2例中心填充强化;延迟期7例病灶呈相对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4例显示环形强化包膜。结论 PCCCL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和MRI是诊断PCCC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单发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单发IHE,其中3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仅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2例单发IHE中,9例病灶在肝右叶,2例在肝左叶,1例累及肝脏右前叶及左内叶;CT平扫8例病灶均呈低密度,边界清晰,其中4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3例边缘结节条索样强化;2例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以向心性强化为主。MR平扫7例中,6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1例低信号内混杂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内斑片条索样低信号,T2抑脂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均以环形向心性强化为主。结论 单发IHE的特征性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MRI表现。方法 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AML患者的CT(n=10)、CTA(n=2)、MRI(n=7)、MRA(n=1)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肝内单发病灶14例,多发1例。10例CT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7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病灶内T1WI、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为低信号,3例反相位T1WI肿瘤内信号较同相位降低;T2WI呈环形高信号假包膜4例。CT、MRI表现为"中心明显强化血管征"的患者为7、3例,表现为"快进慢出"、"延迟强化"、"快进快出"的患者数分别为6、2、2例,1、6、0例。2例CTA、1例MRA均表现为动脉供血、肝静脉或肝静脉分支引流入下腔静脉。结论 肝脏EAM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其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H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A患者的MRI、CT、病理及临床资料。结果 6例PHA中,肿块型4例,肿块结节混合型1例,弥漫多结节型1例。CT:平扫均为低密度,4例密度不均匀,1例中心见片状略高密度;增强后1例动脉期呈边缘环状、中心网格状明显强化,周缘见晕环,静脉期延迟填充强化,2例动脉期呈多中心结节样明显强化,静脉期呈延迟填充强化,1例动脉期病灶中心明显点状强化,静脉期中心强化呈絮状及不规则斑片状,2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中心结节样或偏心性不规则斑片状轻度强化,延迟期呈不均匀低密度。MRI:平扫4例 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1例动脉期呈边缘花环状、中心结节样明显强化,周围见高信号晕环,静脉期呈延迟填充强化,2例动脉期呈多中心结节样明显强化,静脉期呈延迟填充强化,1例动脉期呈明显中心点状强化,静脉期呈絮状及不规则斑片状强化。结论 PHA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 收集7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实质内神经鞘瘤的CT或MRI资料,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呈不均匀高低混杂密度或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并伴有瘤周出血及液平面、钙化和骨质破坏征象;病灶周围呈轻或中度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后,肿瘤呈轻度或显著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 结论 脑实质内神经鞘瘤在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诊断需结合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SF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SFT的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接受CT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接受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0例ESFT中,位于腹部3例,盆腔、枕骨大孔区SFT各2例,右侧颈根部、左眼眶、左颞部皮下SFT各1例;7例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3例呈分叶状;8例边界清楚,2例部分边界不清;肿瘤直径2.3~20.6cm,平均(7.78±6.82)cm.CT表现:1例呈囊实性,3例呈等密度实性,其中2例可见坏死、1例见多发钙化;增强后3例肿瘤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另1例为早期轻度强化.MRI表现: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1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3例,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1例;3例T2WI可见线样或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均明显强化.结论 ESF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T2WI肿瘤主体呈低信号或肿瘤内部多发线样或片状低信号对诊断ESFT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CT及MRI征象。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DFSP的影像资料(11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分析肿瘤的形态、CT及MRI特征。结果 DFSP多发于躯干及头颈部皮肤,呈不同程度隆起于皮肤表面,部分悬吊于皮外。16例中,结节肿块型12例、弥漫型4例。CT上肿块呈与肌肉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的实性占位,MRI上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肿瘤血供较丰富,增强扫描多呈渐进性中度至明显强化。病灶内征象包括"悬吊征"2例,"皮肤尾征" 6例, "筋膜尾征" 1例,"脂肪尾征"4例。结论 DFSP多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结节肿块型或弥漫生长型实性病变,不同形态其征象不同,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和/或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T及MRI平扫共8个病灶,CT显示6个病灶中,5个呈稍低密度,1个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其内可见小片状等密度。MR显示的4个病灶中,2个脂肪抑制T2WI呈低信号,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1病灶未显示脂肪信号特点,病灶内未见囊变、血肿、坏死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个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均匀强化;3个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改变,5个病灶呈持续强化改变;3个病灶内部见粗大畸形血管,5个病灶可见引流静脉。结论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儿童颅内占位伴中枢性性早熟(CPP)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占位伴CPP患儿,包括下丘脑错构瘤(HH)4例、鞍上蛛网膜囊肿 2例、松果体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及鞍上颅咽管瘤各1例;观察其平扫、增强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脉自旋标记(ASL)及MR波谱(MRS)表现。结果 4例HH表现为下丘脑区结节或肿块,其中3例呈T1WI、T2WI等信号,增强后均未见强化;1例较大病灶偏左侧呈不规则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增强后为无强化低信号区;4例DWI均呈等信号;3例接受ASL检查,均表现为等或低灌注;2例接受MRS检查,均见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2例鞍上蛛网膜囊肿表现为鞍上池区囊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伴幕上脑积水。1例松果体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表现为松果体区混杂信号肿块伴脑积水,增强后不均匀强化,DWI呈等或高信号,ASL呈等或高灌注。1例鞍上颅咽管瘤表现为鞍上肿块T1WI及T2WI呈稍高信号,囊壁见等信号结节,增强后囊壁及结节均明显强化;DWI呈低信号、ASL呈低灌注。结论 儿童颅内占位伴CP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MPNST 20例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0例MPNST位于下肢4例、肩背部及脊柱4例、腹腔内3例、胸壁2例、纵隔2例、乳腺1例、前列腺1例、阴囊1例、头皮1例、左侧上颌窦及眶底1例。20例中,19例为肿块型,1例弥漫型。病灶最大截面约1.41 cm×1.42 cm~17.10 cm×18.08 cm。16例边界不清,4例边界尚可。14例CT平扫示病灶呈等、低密度,内部密度欠均匀,2例见多发钙化灶,7例周围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10例CT增强示病灶实质呈中度、明显渐进延迟强化,囊变及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7例病灶内见纡曲动脉血管影。7例MR平扫示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T2WI上囊变区呈明显高信号,3例MRI增强示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1例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DWI呈高信号。结论 MPNS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MPNST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滑膜肉瘤(SS)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S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11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增强检查;14例接受MRI平扫,其中9例接受增强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SS中,12例发生于四肢,8例发生于其他部位;病灶最大径2.1~16.0 cm,其中12例>5 cm。CT平扫病灶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3例出现边缘性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后2例呈渐进性明显强化,6例为不均匀渐进性中度或明显强化。3例MR T1WI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或稍高信号;11例MRI信号不均匀,其中8例伴出血呈明显高信号,7例出现“三重”信号,8例瘤内见低信号分隔,6例呈“铺路石”样改变;5例病灶周围轻度水肿。增强后2例均匀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中度强化、5例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4例见“筋膜尾征”。结论S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部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8例接受CT检查,8例接受MR检查,2例同时接受CT及MR检查),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分析。结果 18例神经节细胞瘤CT平扫呈低密度,CT值20~42 HU,5例见钙化,2例可见小斑片状脂肪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增强差值0~15 HU,延迟后逐渐强化,增强差值12~35 HU。接受MR检查的8例中,6例T1WI呈均匀低信号,2例低信号病灶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8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2例可见漩涡征;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后逐渐进行性强化。病理示肿瘤组织主要由神经纤维、施万细胞、神经节细胞及黏液基质组成。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波形蛋白(+)、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及髓磷脂碱性蛋白(+)。结论 胸部神经节细胞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是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延迟期逐渐强化;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颅底脊索瘤的MRI特征,评价肿瘤T2WI信号强度与病理分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MRI资料,包括部位、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评价肿瘤T2WI信号强度,并将其与病理分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6例中12例发生于斜坡,4例位于斜坡以外,其中鞍旁、颈静脉孔区各1例,蝶窦2例.病变均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分叶状).病变信号不均,均可见蜂窝状表现.T1WI呈明显低或稍低信号,其中8例可见局灶性高信号;T2WI均为高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均显示不均匀强化,其中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6例,缓慢渐进性强化6例.多方位成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及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16例中10例为经典型,6例为软骨瘤样型.两型之间T2WI的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底脊索瘤MRI无论在发病部位、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单纯根据病变的信号强度无法确定脊索瘤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滑膜肉瘤CT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患者的CT (16例)和MRI(10例)特征。结果 14例邻近关节,4例远离关节。18例中,8例发生转移。CT表现:16例肿瘤边界均清晰,其中2例(2/16,12.50%)见瘤周水肿;9例(9/16,56.25%)密度均匀,7例(7/16,43.75%)密度不均,肿瘤实性成分呈等或稍低密度;6例(6/16,37.50%)肿瘤内见钙化;3例(3/3,100%)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MRI:10例肿瘤边界均清晰、见瘤周水肿;8例(8/10,80.00%)T1WI呈等信号,2例(2/10,20.00%)等信号内散在稍高信号;10例(10/10,100%)T2WI均呈高低混杂信号,7例(7/10,70.00%)见“三信号征”;9例(9/10,90.00%)见线状低信号分隔。结论 滑膜肉瘤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接侵犯肝胆的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7例LCH患者腹部CT和MRI资料。【结果】7例LCH肝脏侵犯者表现为肝脏弥漫性增大,病灶为多发,弥漫分布在肝脏各叶,1例累及包膜下肝脏组织,大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模糊,大小不等,大者直径约25mm,小者如米粒大,沿门脉主干周围和肝边缘分布结节相互融合呈串珠状。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较大病灶周边明显强化范围缩小,较小病灶明显强化呈等密度。延时后扫描大部分病灶明显强化,呈等密度或高密度。MRI扫描呈长T1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呈等信号,部分呈高信号。5例胆管侵犯者表现胆管壁不均匀性增厚,明显强化,胆管呈囊状或管状扩张,大部分位于肝内侵犯病灶中央。4例肝门区淋巴结增大,脾大3例,1例胆囊周围积液。【结论】儿童LCH肝胆直接侵犯见于多系统多灶性LCH,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假囊肿型胎粪性腹膜炎(MPC)胎儿期MRI和婴儿期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产后病理证实的MPC胎儿期及婴儿期影像资料,4例产前行胎儿MR平扫,4例出生后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2例序贯行胎儿MR和产后腹部CT检查。观察其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3例病灶位于中上腹,右上腹肝下缘4例,右中下腹1例,左腹2例。MR检查的6胎中病灶T2WI均呈稍高/高信号,T1WI呈高信号1胎,低信号3胎,等/稍低信号2胎。CT检查的6例中5例壁囊薄,1例囊壁较厚;6例病灶囊壁均呈轻-中度强化;5例CT示病灶与邻近肠管关系密切、分界不清;4例囊壁及内部见多发钙化。具有产前及产后影像资料的2例中1例胎儿期腹腔积液于产后消失;2例产后CT检查囊壁及囊内出现多发钙化。结论 MPC的产前MRI及产后CT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MPC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胎儿或婴儿M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