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及坏死神经元的数目,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CA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丹皮酚治疗组坏死神经元百分率[(25.85&;#177;3.93)%]低于对照组[(31.13&;#177;4.58)%,t=2.770,P&;lt;0.05]。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数治疗组[(15.40&;#177;2.59)个/视野]较对照组[(19.10&;#177;2.81)个/视野]显著减少(t=3.063,P&;lt;0.01)。ICAM-1的表达治疗组[(13.90&;#177;2.18)条/视野]较对照组[(16.20&;#177;2.30)条/视野]下调(t=2.290,P&;lt;0.05)。结论:丹皮酚可能具有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减轻了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2.
赵忠新  夏斌  王春燕  田国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68-170,F0003
背景:现代医学发现通心络制剂除了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是否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黏附分子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通心络组10只。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将尼龙线插在颈外动脉接近颈内动脉分叉处外,其余同模型组。通心络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通-15,络粉剂1.0g/(kg-d),溶在生理盐水中灌胃1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制备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②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结果:①假手术组手术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未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②模型组大鼠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侧大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③通心络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蛋白和mRNA阳性微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10.42&;#177;1.98),(12.42&;#177;2.14)/高倍视野;(8.54&;#177;2.00),(11.12&;#177;1.56)/高倍视野](P〈0.0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3.
吴多明  宋焱峰  侯一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62-64,i0001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中心完成。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每组15只。制模成功后观测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变化,脑梗死体积,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中假手术组未见动物死亡,缺血再灌注组2只动物死亡,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1只动物死亡。死因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①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且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动物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改善[(2.04&;#177;0.47),(2.71&;#177;0.29),分(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20.21&;#177;1.55),(29.57&;#177;4.40)%,P〈0.05],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②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大鼠脑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阳性反应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主要见于脑缺血侧梗塞区及其周围的毛细血管壁,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也可见。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减少[(11.29&;#177;1.11),(17.14&;#177;1.77),P〈0.05]。③假手术组细胞形态正常;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右侧大脑缺血范围内皮质水肿明显,神经细胞外周隙扩大,毛细血管周隙增宽,血管内血栓形成,在皮质和纹状体可见大量死亡神经元,可见筛状坏死灶,间质水肿呈松网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层次尚清晰,未见明显坏死灶,神经细胞及毛细血管周围间隙稍大,但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也轻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结论:外源性谷胱甘肽可以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通过减少脑缺血引起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而发挥对脑缺血后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现代医学发现通心络制剂除了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通心络是否影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黏附分子的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10/2003-0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0只和通心络组10只。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将尼龙线插在颈外动脉接近颈内动脉分叉处外,其余同模型组。通心络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通心络粉剂1.0g/(kg·d),溶在生理盐水中灌胃1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大鼠麻醉后取脑制备切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染色。主要观察指标:①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②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结果:①假手术组手术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未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阳性微血管表达。②模型组大鼠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侧大脑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③通心络组缺血侧大脑半球皮质和基底节区蛋白和mRNA阳性微血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犤(10.42±1.98),(12.42±2.14)/高倍视野;(8.54±2.00),(11.12±1.56)/高倍视野犦(P<0.05),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蛋白阳性微血管表达数目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后的炎症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在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中心完成。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每组15只。制模成功后观测各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变化,脑梗死体积,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缺血区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中假手术组未见动物死亡,缺血再灌注组2只动物死亡,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1只动物死亡。死因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①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且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动物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改善眼(2.04±0.47),(2.71±0.29),分(P<0.05)演;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眼(20.21±1.55),(29.57±4.40)%,P<0.05演,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②脑缺血2h再灌注24h后大鼠脑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加。阳性反应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主要见于脑缺血侧梗塞区及其周围的毛细血管壁,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也可见。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减少眼(11.29±1.11),(17.14±1.77),P<0.05演。③假手术组细胞形态正常;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右侧大脑缺血范围内皮质水肿明显,神经细胞外周隙扩大,毛细血管周隙增宽,血管内血栓形成,在皮质和纹状体可见大量死亡神经元,可见筛状坏死灶,间质水肿呈松网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层次尚清晰,未见明显坏死灶,神经细胞及毛细血管周围间隙稍大,但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间质水肿、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也轻于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结论:外源性谷胱甘肽可以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神经行为障碍,减少脑梗死体积,通过减少脑缺血引起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而发挥对脑缺血后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R)后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Zinen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定量测定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 mRNA表达变化。脊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用于定量反映浸润到脊髓组织中的多形核白细胞(PMN)数量。结果:正常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仅有微量的ICAM-1表达,组织中未见PMN浸润,单纯缺血不引起ICAM-1表达。再灌注后损伤区ICAM-1表达及PMN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h,ICAM-1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再灌注12h其在单位微血管面积上的荧光强度约比单纯缺血组增加了二分之一,再灌注9~12h,脊髓组织中MPO活性约为单纯缺血组的两倍。提示脊髓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初始ICAM-1表达增加是由再灌注损伤激发,其后延迟递增表达增强,并相伴有。PMN向脊髓内浸润,说明ICAM-1参与了脊髓再灌注损伤的炎症病理过程。结论:ICAM-1可作为评判脊髓损伤程度和脊髓I/R后炎症反应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微血管内皮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及经电针刺激百会、水沟穴对大鼠缺血脑区微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实验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其缺血侧脑基底核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P-选择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治疗组大鼠缺血侧脑基底核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穴位治疗可降低大鼠缺血侧脑基底核区微毛细血管ICAM-1、P-选择素表达水平;早期电针穴位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区炎性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对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缺损行为的影响.方法:健康Wise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针刺组,每组20只,分别于模型复制后3、6、12、24h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评分.结果: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针刺组大鼠神经损伤行为评分在3h、6h均低于模型组,但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血冉灌注后12h、24h针刺组大鼠神经损伤行为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沦:针刺超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可促进其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TIC染色,免疫组化技术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和蛋白的时程变化规律及电针的调节作用,以及检测再灌注后白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变化。结果:再灌注3h模型组和非穴组MPO活性均增加,24—48h达到峰值,而电针组相应MPO活性明显降低(P〈0.05)。ICAM-1mRNA和蛋白表达均发生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h,分别于再灌注12h和24h达到高峰(组内比较P〈0.01),针刺可显著降低缺血区ICAM-1mR-NA和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从而抑制黏附分子介导的内皮细胞与中性白细胞的黏附浸润.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并观察吲哚美辛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3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对照组25只,吲哚美辛组5只,对照组又分为缺血2h再灌注2,12,24,48.72h 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①造模: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流2h之后进行再灌注。②给药:吲哚美辛组在再灌注24h时灌胃给予吲哚美辛(按10mg/kg,溶于2mL生理盐水中),对照组中的再灌注24h亚组给予等容生理盐水。③观察指标:经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和白细胞计数。 结果:3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15.94&;#177;1.90)个/视野,再灌注12h:(30.73&;#177;3.01)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37.86&;#177;2.21)个/视野],各对照亚组与假手术组[(0.68&;#177;0.6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坏死区周围白细胞浸润即开始增多[再灌注2h:(2.30&;#177;0.91)个/视野,再灌注12h:(9.99&;#177;1.40)个/视野],并于24h达高峰[(22.11&;#177;1.71)个/视野],各对照组亚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亚组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731,P〈0.01)。④吲哚美辛组细胞同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计数[(16.01&;#177;11.43)个/视野,(10.55&;#177;2.64)个/视野1均低于再灌注24h亚组(P〈0.01)。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问黏附分子1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吲哚美辛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和白细胞的浸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赛来昔布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坏死区周边细胞间黏附分子l不同时相点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赛来昔布组(n=16)、安慰剂组(n=16)及假手术组(n=4),其中赛来昔布组和安慰剂组按脑缺血再灌注2,4,6,24h分为4个亚组(n=4)。手术前10min赛来昔布组用赛来昔布灌胃(0.25mg/g,以3mL生理盐水溶解),安慰剂组安慰剂灌胃,剂量相同,然后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6,24h4个时相点梗死体积,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再灌注24h内,安慰剂组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梗死体积逐渐加大;梗死体积最大见于再灌注24h。相同再灌注时间点赛来昔布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安慰剂(t=5.35,4.27,5.21,4.86,P&;lt;0.05)。②赛来昔布组及安慰剂组缺血2h再灌注2h后,均可见脑缺血坏死区周边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多,并于24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均有明显差异(t=2.25~3.64和2.89~3.58,P&;lt;0.01)。相同再灌注时间点赛来昔布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低于安慰剂组(t=4.12,4.33,5.31,4.11,P&;lt;0.05)。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与梗死体积的变化呈现同步性。结论:赛来昔布可缩小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在相同时相点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后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的 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8):①I/R组:暴露腹腔后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1 h,开放再灌注 2 h;②丙泊酚预处理组(P1组):肠缺血前10 min给予丙泊酚;③丙泊酚治疗组(P2组):肠再灌注前10 min给 予丙泊酚;④假手术组:仅暴露SMA,不行肠I/R及丙泊酚输注。丙泊酚剂量为首剂10 mg/kg,然后以 10 mg·kg-1·h-1持续输注。所有动物于再灌注2 h处死,检测血浆和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及肺组织MPO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肺组织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 肠I/R后动物血浆和肺组织 TNF-α含量及肺组织MPO含量、ICAM-1蛋白表达均增加。丙泊酚可以抑制上述改变,以P1组效果最明 显,其中血浆TNF-α及肺组织ICAM-1表达在I/R组和P1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P2组上 述各指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结论 ICAM-1在肠I/R后肺损伤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肠I/R早期应用丙 泊酚可减少肺组织ICAM-1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赛来昔布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坏死区周边细胞间黏附分子1不同时相点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赛来昔布组(n=16)、安慰剂组(n=16)及假手术组(n=4),其中赛来昔布组和安慰剂组按脑缺血再灌注2,4,6,24h分为4个亚组(n=4)。手术前10min赛来昔布组用赛来昔布灌胃(0.25mg/g,以3mL生理盐水溶解),安慰剂组安慰剂灌胃,剂量相同,然后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6,24h4个时相点梗死体积,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再灌注24h内,安慰剂组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梗死体积逐渐加大;梗死体积最大见于再灌注24h。相同再灌注时间点赛来昔布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安慰剂(t=5.35,4.27,5.21,4.86,P<0.05)。②赛来昔布组及安慰剂组缺血2h再灌注2h后,均可见脑缺血坏死区周边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增多,并于24h达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均有明显差异(t=2.25~3.64和2.89~3.58,P<0.01)。相同再灌注时间点赛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局灶区白细胞与皮细胞黏附性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显微超高速录像系统,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及应用川芎嗪后模型大鼠脑局灶区白细胞黏附性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局灶区微动脉白细胞附壁指数升高,白细胞与皮内细胞间断裂应力降低,黏附力显著增强。应用川芎嗪后附壁密指数及黏附力显著下降,断裂应力增高,结论:川芎嗪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多形核白细胞(polymovphonuclear leukocyte,PMNL)与微血管内皮细胞(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CEC)间的黏附增多,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1-CAM-1)抗体可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但是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抗-ICAM-1抗体可以抑制PMNL与CEC间的黏附过程。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PMNL与CEC间的黏附性变化,探讨应用抗-ICAM-1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后PMNL与CEC间黏附性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设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以成年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n=4)、假手术组(n=6)、脑缺血再灌注组(n=10)和治疗组(n=10)。干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于假手术和再灌注4,12,24h后抽取静脉血2~4mL。治疗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后1h静脉注射抗ICAM-1抗体(1mg/kg)。用右旋糖酐沉淀法和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MNL,加入培养的CEC,1h后进行微管吸吮检测。主要观察指标:PMNL与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结果:脑缺血再灌注4h后PMNL和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明显升高,并于12h达到高峰。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黏附力【4h:(14.3&;#177;0.6)N,12h:(16.2&;#177;0.8)N,24h:(13.7&;#177;0.5)N】和黏附应力【4h:(37.2&;#177;16.6)Pa,12h:(38.9&;#177;14.3)Pa,24h:(33.2&;#177;10.1)Pa】都高于假手术组【黏附力:4h:(3.8&;#177;0.3)N,12h:(4.67&;#177;0.2)N,24h:(3.49&;#177;0.2)N;黏附应力:4h:(9.7&;#177;1.21)Pa,12h:(10.9&;#177;1.48)Pa,24h:(8.6&;#177;1.39)Pa】(t=2.92~38.52,P&;lt;0.01)。但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黏附力:4h:(17.8&;#177;0.9)N,12h:(24.9&;#177;2.1)N,24h:(15.3&;#177;1.2)N;黏附应力:4h:(46.3&;#177;19.8)Pa,12h:(59.7&;#177;20.6)Pa,24h:(38.2&;#177;11.7)Pa】(t=-2.82~-13.51,P&;lt;0.01)。结论:ICAM-1可能通过介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间黏附过程而参与了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抗-ICAM-1抗体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PMNL和CEC间的黏附,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提拱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活体实验探究血管活性肠肽(VIP)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变化的影响,探讨VIP减轻再灌注炎症损伤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侧脑室注射VIP后,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再灌注(MCAO)模型.通过神经学的评价对MCAO大鼠进行判定和筛选;选取再灌注后3,6,12,24和48 h共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分为VIP注射组和非VIP注射的对照组,并根据大鼠体重、身长、营养状况相近的原则每组9~15只不等.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相关黏附因子ICAM-1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脑缺血区ICAM-1的蛋白表达.结果 VIP注射后ICAM-1 mRNA和蛋白从脑缺血3 h后在缺血侧皮层和纹状体较对照组表达下降;且在各时间点与非VIP注射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VIP脑内注射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ICAM-1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再灌注损伤程度;提示VIP具有体外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血糖状态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介导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在不同时限点的表达及其差异。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3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血糖组16只、高血糖组16只和假手术组4只,其中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又分为再灌注2,4,6,24h4个亚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其中高血糖组在阻断大脑中动脉前30 min腹腔注射500g/L葡萄糖溶液(3g/kg),各组大鼠于麻醉状态下取脑组织制备冠状切片,观察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正常血糖组缺血2h再灌注2h可见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18.13&;#177;2.16)个/视野],再灌注24h达高峰[(59.50&;#177;2.25)个/视野]。与正常血糖组相比,高血糖组细胞问黏附分子1表达高峰提前至再灌注6h[(76.75&;#177;2.14)个/视野]。在再灌注2,4,6h高血糖组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再灌注24h时低于正常血糖组(P〈0.01)。②各组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正常血糖组和高血糖组均在缺血2h再灌注2h时可见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7.81&;#177;1.60)个/视野。(11.65&;#177;1.90)个/视野,P〈0.01],于再灌注24h达高峰[(26.25&;#177;1.81)个/视野,(35.00&;#177;228)个/视野,P〈0.01]。在同一再灌注时间点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结论:高血糖状态下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肿瘤坏死因子α均呈高表达,但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具有时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背景 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多形核白细胞(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PMNL)与微血管内皮细胞(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 CEC)间的黏附增多,应用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抗体可减轻神经元的缺血性损伤.但是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抗-ICAM-1抗体可以抑制 PMNL与 CEC间的黏附过程.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的黏附性变化,探讨应用抗-ICAM-1抗体对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与 CEC间黏附性的影响. 设计完全随机设计. 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设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以成年雄性 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 (n=4)、假手术组 (n=6)、脑缺血再灌注组 (n=10)和治疗组 (n=10). 干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于假手术和再灌注 4, 12, 24 h后抽取静脉血 2~ 4 mL.治疗组大鼠于缺血再灌注后 1 h静脉注射抗 ICAM-1抗体( 1 mg/kg).用右旋糖酐沉淀法和 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 PMNL,加入培养的 CEC, 1 h后进行微管吸吮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 PMNL与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 4 h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力和黏附应力明显升高,并于 12 h达到高峰.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的黏附力 [4 h (14.3 ± 0.6) N,12 h (16.2± 0.8) N,24 h (13.7± 0.5) N]和黏附应力 [4 h (37.2± 16.6) Pa,12 h (38.9± 14.3) Pa,24 h (33.2± 10.1) Pa]都高于假手术组 [黏附力 4 h (3.8± 0.3) N,12 h (4.67± 0.2)N,24 h (3.49 ± 0.2) N;黏附应力 4 h (9.7± 1.21) Pa,12 h (10.9± 1.48) Pa,24 h (8.6± 1.39) Pa]( t=2.92~ 38.52,P< 0.01),但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 [黏附力 4 h (17.8± 0.9) N,12 h (24.9± 2.1)N,24 h (15.3 ± 1.2)N;黏附应力 4 h (46.3± 19.8) Pa,12 h (59.7± 20.6) Pa,24 h (38.2± 11.7) Pa](t=-2.82~-13.51,P< 0.01). 结论 ICAM 1可能通过介导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间黏附过程而参与了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抗-ICAM 1抗体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 PMNL和 CEC间的黏附,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提拱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红花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复制在体兔单肺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日本大耳兔30只,由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红花注射液组(SI组).SI组分别在缺血前20min和再灌注即刻静脉注射红花注射液(2.0mL/kg),实验结束时,自颈动脉抽血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取肺组织测湿干重I:L(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ICAM-1蛋白表达.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I/R组血清MDA、XO均显著高于S组(P<0.01),SOD明显低于S组(P<0.01);I/R组和sI组的W/D与MPO均高于S组(P<0.05或P<0.01),但SI组显著低于I/R组(P<0.01);I/R组肺组织的超微结构损伤严重,SI组损伤程度明显较轻;免疫组化发现I/R组肺组织ICAM-1(2.94±0.48)蛋白表达显著高于SI(1.75±0.62)组(P<0.01).结论 红花可通过下调ICAM-1蛋白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聚集,降低氧自由基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P-选择素、ICAM-1及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肝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黏附抑制及其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建立肝和肾缺血-再灌流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n=20)和非治疗组(n=20),按不同再灌注时间(1,3,6和24h)再分为4组,每组5只,另设两组另设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分别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肝、肾组织P-选择素、ICAM-1表达及DC分布变化。结果 (1)缺血-再灌注1h起,P-选择素即以肝窦内皮细胞或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于肝和肾内广泛高表达,至24h仍维持一定水平;ICAM-1于缺血-再灌注6h起持续以肝窦和肾血管为主表达上调和明显增强。(2)CDla^ CD80^ DC白再灌注1h起以肝窦和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数量逐渐增多,至24h达峰,并与大鼠肝、肾功能密切相关。(3)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肝、肾组织P-选择素和ICAM-1表达受到抑制,CDla^ CD80^ DC分布及数量减少,组织病理损伤及肝、肾功能也相应减轻和改善。结论 DC可能通过黏附分子尤其P-选择素早期介导的肝、肾组织内迁移聚集,参与启动了肝、肾缺血-再灌注时的免疫病理损伤过程,而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黏附调抑和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