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4):34-35
目的探讨监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血压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DN组,另选取30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为非DN组,比较两组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的变化。结果 DN组24h平均收缩压(146.5±11.88)mmHg、日间平均收缩压(141.2±15.38)mmHg和夜间平均收缩压(138.5±13.37)mmHg均显著高于非DN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DN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较非DN组明显降低(P<0.05),且均低于10%,昼夜节律消失。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收缩压控制比较差,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DN)发生的机制中,血压的变化一直是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糖尿病肾病尤其是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在不伴临床高血压时已发生24 h动态血压节律性的消失,甚至反转,且昼夜血压节律的异常程度与肾脏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笔者通过观察对比不同时期的2型糖尿病肾损害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预防和早期康复措施的介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 对3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A组),3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B组),36例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C组)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D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其数据。结果 A组、B组及C组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明显低于D组(P〈0.01),尤以B组为甚。B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也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糖尿病组失去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并且这种异常在出现高血压之前已经存在,提示该异常的产生机制有别于非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血压异常,甚至在患者仅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时即进行干预,阻止或延缓其进一步发展,从而有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Ⅱ型糖尿病合并肾病(DN)患者的血压的特点。方法44例糖尿病肾病微量蛋白尿者(MAU),30例糖尿病肾病临床蛋白尿者(CAU),与96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无蛋白尿者(NAU)相比较。结果随着尿蛋白排泄率(UAER)的增加,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脉压、甘油三脂逐渐升高。MAU组、CAU组与NAU组比较,无论入院时还是出院时使用的降压药的种数均增加。结论DN患者的高血压特点以收缩压和脉压升高为主,随着尿蛋白的增加,血压较难控制,使用降压药物种类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予依那普利联合依帕司他控制血压后对肾脏的影响。方法符合1999年美国ADA诊断标准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早期肾病者,予依那普利联合依帕司他药物口服,依那普利从小剂量开始,使血压控制≤130/80mmHg,依帕司他常规剂量使用,并对血尿β2微球蛋白与尿微白蛋白进行严密监测,再监测空腹时段与餐后2h的血糖情况、HbA1c。结果 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血压控制≤130/80mmHg,依那普利联合依帕司他干预治疗可保护肾脏功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延缓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向临床期的发展。结论依那普利联合依帕司他的治疗特别适合于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伴或不伴高血压患者,可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6.
7.
张时清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3,5(2):35-36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MOBIL-O-Grap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组)和3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24小时血压,比较其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SBP、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无差异(P>0.05),nSBP、nDBP、夜间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存在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升高,夜间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我院应用前列腺素E1脂微球制剂(PGE1,商品名:凯时),对28例2型糖尿病并发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中DN的发病率为20%~40%,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者居多,发病高峰期是在患糖尿病后15年左右。糖尿病患者并发DN的病死率是未并发肾病者的30倍。如在早期进行临床干预,可以逆转病情,一旦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在治疗上只可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因而早期诊断对DN的防治和预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胰激肽原酶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均给予降血糖、控制血压、降血脂、抗凝、活血化淤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结果治疗组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UAER也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胰激肽原酶可明显减少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及UAER,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缬沙坦、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清蛋白尿、高血压的疗效。方法糖尿病肾病患者50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缬沙坦组、厄贝沙坦组,分别进行为期36周的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微量尿蛋白、血压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8、2.79、1.24、1.54,均P〈0.05),但是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9个月的收缩压均低于观察组(F=1.64、3.26,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9个月的舒张压低于观察组(F=1.5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微量尿白蛋白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67、4.96,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比缬沙坦对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更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脏的作用.方法 62例早期DN患者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治疗及厄贝沙坦150 nmg,2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口服,共12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定2组患者空腹血清TC、HDL-C、LDL-C、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lc)、BUN、Cr、尿酸、ALT、AST及肌酸激酶(CK)水平,检测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EAR)和尿β2微球蛋白(β2MG).结果 2组治疗前后TC、HDL-C、LDL-C、TG、HbAlc、ALT、AST及CK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尿β2 MG、UEAR均明显下降[(o.3±0.1) mg/L比(0.6±0.2) mg/L,(0.4士0.1)mg/L比(0.6±0.2) mg/L;( 132.6±14.2) mg/24 h比(206.1±19.7)mg/24 h,(162.2±18.5) mg/24 h比(203.2±21.4) mg/24 h,均P<0.05],研究组hs-CRP水平也明显降低[(3.6±1.6)mg/L比(4.5±1.5) mg/L,P<0.05],但研究组尿β2MG、UEAR及hs-CRP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具有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血压的影响,以及透析中静注高渗糖对患者血糖、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38例糖尿病。肾病和30例非糖尿病,均采用标准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均在餐后立即开始血液透析治疗,第1次观察HD期间不进食,分别于透析开始时、1h、2h、3h、HD结束时检测血糖值和血压变化情况;68例患者第2次血液透析至2h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mL,记录透析结束时患者血糖值以及各时段血压动态变化情况。结果HD至2h后,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有25例(占65.7%)出现低血糖:3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有10例(占33.3%)出现低血糖;38例糖尿病肾病组发生18例低血压,占47.3%;3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占2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HD至2b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mL,2次HD结束时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HD等时段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HD进行2h后,糖尿病肾病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于HD至2h静脉推注50%葡萄糖可以防止低血糖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葛根素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6例)葛根素注射液400 mg/d联合缬沙坦胶囊80 mg/d,1次/d;对照组(32例)单用缬沙坦治疗1次/d,14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2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脂、血纤维蛋白原、血糖、尿素氯、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UAER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为(52±9)μg/min比(85±14)μg/min;对照组为(65±11)μg/min比(87± 15)μg/min,均P<0.01],且研究组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尿素氮、血清肌酐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C、TG、LDL-C、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3.2±1.1)mmol/L比(6.4±1.2)mmol/L、(1.8±0.8)mmol/L比(2.4±0.9)mmol/L、(2.0±0.7)mmol/L比(3.6±0.9)mmoL/L、(2.6±0.1)g/L比(4.1±0.3)g/L,P <0.05],HDL-C升高[(1.9±0.3)mmol/L比(0.7±0.2)mmol/L,均P<0.05],对照组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有改善[分别为(4.2±1.0)mmol/L比(6.4±1.1)mmol/L、(2.6±0.5)mmol/L比(3.6±1.7)mmol/L,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TC、TG、LDL-C、HDL-C、纤维蛋白原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丙二醛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为(5.5±1.0)μg/L比(10.0±1.5)μg/L,对照组为(7.4±1.5)μ/L比(9.6±1.7)μg/L,均P<0.01],SOD均明显升高[研究组为(215±28)U/L比(110 ±21)U/L,对照组为(168±26)U/L比(111±25)U/L,P<0.01],且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 葛根素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改善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5.
脉压及夜间血压下降异常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脉压(pulse pressure,PP)及夜间血压下降异常(Impaired nocturnal BP decline)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54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尿白蛋白/血肌酐比值大小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肾病组37例(A组)和肾病组117例(B组),其中肾病组(B组)又分为早期肾病65例(B1组)和临床肾病52例(B2组)两个亚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BMI、HbA1C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脉压及夜间血压下降异常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呈显著相关(95%CI,1.248~3.262;1.468~3.682)。结论脉压及夜间血压下降异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强有力的预测因素,临床上应及早进行干预,降低收缩压的同时防止舒张压过度降低,平稳降压,减小血压波动,对降低肾损害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血小板数量与体积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 (DN)中血小板数量和体积的变化。方法 将 2型糖尿病 (2 DM)、DN患者、正常人分组 ,进行血小板数量、体积测定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DN患者血小板数量较 2 DM患者、正常人明显增加。DN患者血小板体积亦较2 DM患者 ,正常人明显增加。结论 DN时血小板的数量、体积均发生明显改变 ,在 DN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因此 ,抗血小板的治疗可能减缓 DN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糖波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对患者的血糖采用动态血糖检测仪检测,分为血糖平稳者(MAGE<5.0 mmol/L)45例、血糖波动者(MAGE≥5.0 mmol/L)43例,分析血糖波动对患者尿微白蛋白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 血糖平稳者与血糖波动者的HbA1c、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AG、UA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平稳者与血糖波动者的炎症因子IGF-1、IL-6、TNF-α、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糖波动的加剧可以加重机体的炎症,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53例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对象)和20例健康人员(对照组:N组)的血清CysC、β2-MG、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CysC、β2-MG、Ccr均与VAER有良好的相关性,CysC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最强.结论 血CysC较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能更敏感、更准确的反映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是肾脏早期损伤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魏酸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DN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在均采取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观察组采取辛伐他汀联合阿魏酸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8%(χ2=8.992,P〈0.05);观察组24h尿微量白蛋白(Upro)、Cr、BUN及CRP水平分别为(50.72±7.74)mg/24h、(70.01±8.56)μmol/L、(3.87±0.54)mmol/L和(3.51±0.63)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74±7.92)mg/24h、(84.33±9.01)μmol/L、(5.03±0.62)mmol/L和(5.52±0.6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6.59、8.62、9.30,均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魏酸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护其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马来酸桂哌齐特(CM)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执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M静脉滴注7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测定尿量、尿白蛋白和血压,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治疗组的尿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M治疗组尿白蛋白及血压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P=0.12)。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能明显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量,缓解临床症状,但未能降低尿白蛋白及血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