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Acute febrile 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简称 MLNS 或 MCFS),1967年日本川崎氏首先报告,亦称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我区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二例治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名川崎病。由日本川崎于1967年首先报告。发病原因至今未清楚,是一种小儿急性皮疹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眼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舌  相似文献   

3.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又名川崎氏病,是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自1967年日本川崎氏首次报道以来世界各地及我国京、津、沪、蓉等地均有报道。本病病因不明。现已将本病归类于结缔组织性疾病,本文对我校三个附属医院自1985年以来收治的89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
朱家来  金兰中 《北京医学》1998,20(2):111-111
川崎病的治疗(附80例报告)朱家来金兰中马桂琴李国敏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近年在我国发病逐渐增多。本病除发热、皮疹外,常合并冠状动脉损伤,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塞、猝死。因此确诊川崎病后减轻冠状动脉的损伤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我们使用静脉注射两种球...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儿童后天心脏病的首要病因和成人冠心病的病因之一。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皮肤黏膜出疹、淋巴结肿大和多发性动脉炎为特点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因迄今未明。表现为持续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川崎病会对心脏血管——冠状动脉造成损害,是儿童时期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还可能是成年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LNS),是一种小儿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临床主要特点有发热,口腔粘膜和眼球球结膜充血,皮疹,颈淋巴结肿大等。1967年日本川崎氏首先报告,后国内陆续有病例报告,本省浦江县人民医院曾收治2例新生儿患者,现报告如下。例1:女,22天,住院号5362。因发热、腹泻4天于1981年12月10日入院。4天前患儿发热,体温38.5~39.5℃,伴腹泻,解黄褐色水样便,8~9次/天,拒乳。入院当天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为小儿常见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特点为发热伴皮疹、球结膜及口腔粘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以及指(趾)端早期硬性肿胀伴恢复期特异性膜状脱皮。且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而日益受到重视。我科于1999年6月-2005年12月共收治川崎病5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男多于女,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川崎病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而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可以防止冠状动脉的病变,所以该病的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对不完全性川崎病(IKD)要提高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2008年期间收治的20例不完全川崎病病例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临床不常见,其发病初期与败血症极相似,易误诊.现将我院2000年6月~2009年12月36例川崎病患儿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相似文献   

11.
郭铁梅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5):797-79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iymph node syndrome,MCLS)[1],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幼儿高发。本病于  相似文献   

12.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全身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发热、出疹性疾病。我科自1980~1988年共收治39例。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均可发病,5~8月发病最多(19/39)。男28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亦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血性疾病.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有发热、皮肤黏膜改变、淋巴结肿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容易造成误诊,笔者曾遇到1例误诊为肾炎的患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误诊为淋巴结炎伴猩红热样药诊1例报告谷元凤,赵爱昌(临沂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沂水中心医院皮肤科)关键词川崎病;误诊川崎病病因不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发热6天左右出现各型皮疹,故易误诊为用药后出现...  相似文献   

15.
赵富建 《吉林医学》2011,(3):563-564
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川崎病(K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结果:16例患儿有8例5d内确诊,4例5~10d确诊,4例10d以上确诊,具有发热、皮疹、手足硬肿、掌跖红斑、脱皮等典型症状者易于确诊,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易延迟诊断。16例患儿经综合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可控制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病变。但基层医院对本病缺乏认识,常延误诊断,不能及时治疗,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6.
唐晓军  张祥  汪桂香  李立学 《吉林医学》2010,(24):4160-4160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52例川崎病作回顾性分析,结合川崎病的诊治标准,探讨不典型川崎病及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提出敏感性指标。结果:通过分析在所有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中,发热、结膜充血、肢端肿胀出现率高,肢端脱屑及肛周皮肤脱屑有诊断特异性。结论:虽然川崎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现与感染有关,但病例数太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67年日本川崎医师初次报告了50例婴儿和儿童中的一种不寻常的疾病,其特征为长期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以后即以“川崎病”命名。病理改变认为是以冠状动脉为主的全身血管炎症,心血管系统受累是本病导致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婴幼儿发病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美、日等国对本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仅就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新的原因不明的发热性疾病。67年首由川崎氏报告,故取名川崎氏病。我国各地陆续有报导。现将我院两例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 例1男,10个月,两周前开始发烧,继而出现口腔糜烂。第五天从下肢开始出现斑丘疹,眼结膜充血,经用红、白霉素等治疗热不下降口腔症状加重,第十天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入院。  相似文献   

19.
皮肤黏膜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幼儿高发,本病早期与某些疾病临床症状、体症不易鉴别易致误诊,而且皮疹型呈多样化.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及幼儿急疹样等类型,发热2~3天出皮疹持续1~10天消退,故临床易误诊为麻疹,现有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伴皮疹,指趾特异性脱屑,皮肤黏膜充血及颈淋巴结肿大,多认为此病是一种或多种未知的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异常反应,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见于2~8岁的小儿,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重者可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或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因此加强此类病人护理,防止并发症尤为重要.我院自1998年起对川崎病患者进行了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整体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