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中医》2010,(1):64-64
为进一步弘扬《内经》医学真谛,深入研究《内经》理论,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兹定于2010年8月在上海市召开全国第十次内经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探讨与挖掘《内经》的医学思想对中医各学术流派的影响,《内经》对现代中医学的指导作用,以及《内经》中的文化思想与内容。本次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现将有关征文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医教育》2010,(2):24-24
<正>为进一步弘扬《内经》医学真谛,深入研究《内经》理论,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兹定于2010年8月在上海市召开全国第十次内经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探讨与挖掘《内经》的医学思想对中医各学术流派的影响,《内经》对现代中医学的指导作用,以及《内经》中的文化思想与内容。本次大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上海  相似文献   

3.
《内经》成书出自几代医家之手 ,成书之后又不断补充方有今日之面目。指出 ,研读时要注意两点 :其一 ,全书是一个完整体系 ;其二 ,每篇都与成书当时的思想体系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学术成就有三 :即奠定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 ;指出脏腑经络和病机学说的基本理论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人体疾病及其预后。《内经》理论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为提高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校内经青年师资的教学水平,传承《内经》理论,促进学术发展,兹定于2014年7月14-2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全国《内经》青年师资培训班"。本培训班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学重点学科承办,欢迎各高校中医基础教研室、内经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对象: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经课程中青年教师,中医基础理论中青年教师,以及其他各中医课程教师。培训内容:《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及思维方式,《内经》教材各部分  相似文献   

5.
张从正是临床微观医学理论的一代宗师.其“血气流通”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很高的学术价值,通过探索“血气流通”医学理论的形成,指出其源自《内经》“气血以流”观的微观思维理念,是创立张氏“攻邪论”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影响明清医家学术建树的承袭理论。进一步阐明其学术思想的源流问题,对开发和探索《内经》的部分医学观点,梳理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的学术发展脉络,开拓中医学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快中医临床微观医学理论的确立和诊治微观化的进程,具有承上启下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 ,受《内经》启发 ,并将《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融合到自己学说之中 ,形成各自学术特点。指出 ,金元时期形成了学术争鸣 ,中医心理学思想得到发展。金元时期以四大家为代表 ,七情学说日益成熟 ,心理学病机深入阐发 ,出现了中医心理学史上的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7.
正为进一步弘扬《黄帝内经》的医学成就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兹定于2014年8月11-1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第十四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办,河南中医学院承办。现就有关征文事宜通知如下:征文内容:《黄帝内经》理论研究;《黄帝内经》理论与临床运用;《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原创思维研究;《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仲景的“求衡”思想作了较为全面探讨,认为《内经》的平衡理论是仲景“求衡”思想的理论基础。详论了防病中体内、机体与环境、饮食营养的求衡;在治病中阴阳、表里、寒热、上下、脏腑的求衡。同时,又肯定请求衡之间的联系和不可分割性,“平衡论”作为中医学术的一个重要思想,对祖国医学之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岳旭东 《国医论坛》2002,17(2):15-17
《内经》是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 ,内容丰富多彩。正如班固所说 :“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 ,以起百病之本 ,死生之分。”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 ,所以在中医临床上一直起着指导作用。历代医学著述 ,亦都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把个人在临床应用上的几点体会 ,分别介绍于下。1 《内经》的学术思想及其成就为了说明《内经》在临床上的指导作用 ,首先要明确《内经》的学术思想。《内经》的学术思想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阴阳五行”是古人长期对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观察加以分析与综合的说…  相似文献   

10.
正为提高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校内经青年师资的教学水平,传承《内经》理论,促进学术发展,兹定于2014年7月14-2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全国《内经》青年师资培训班"。本培训班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学重点学科承办,欢迎各高校中医基础教研室、内经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对象: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经课程中青年教师,中医  相似文献   

11.
正为进一步弘扬《黄帝内经》的医学成就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兹定于2014年8月11-1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第十四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办,河南中医学院承办。现就有关征文事宜通知如下:征文内容:《黄帝内经》理论研究;《黄帝内经》理论与临床运用;《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原创思维研究;《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黄帝内经》教学方法研究、心得体会。征文  相似文献   

12.
戴铭 《广西中医药》1990,13(6):32-34
杨上善分类研究《内经》方法的产生与晋唐医学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其创《太素》分类体系,兼收并蓄,力求保存经文之真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内经》理论的系统性及其组成,揭示了《内经》理论体系的逻辑层次。对后世医家研究中医,以及中医学术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为进一步弘扬《黄帝内经》的医学成就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兹定于2014年8月11-13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第十四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主办,河南中医学院承办。现就有关征文事宜通知如下:征文内容:《黄帝内经》理论研究;《黄帝内经》理论与临床运用;《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原创思维研究;《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黄帝内经》教学方法研究、心得体会。征文要求:投稿应为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字数在5000字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内经》时代的目录学成就、《内经》中的目录学思想内容和《内经》对后世医书目录的影响。并通过对《内经》中所蕴藏的上古图书编目、上古书名目录和《内经》各篇目所构成的目录体系等内容进行探讨。进而得出结论:中医目录学专著虽始见于明代,但中医目录学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内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古代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进行研究与总结,促进中医心理学的弘扬和发展。内容:对古代医学专著《内经》和心理医学大师张子和与孙思邈的心理思想进行阐释。结果:为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和提高疗效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是我国传世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笈,是以传说中的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讨论医药的对话体裁编写的医学理论著作。历代以来,它已成为学习中医必读之书,尤其目前在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必要简介《内经》和学习方法。《内经》的学术成就及现实意义《内经》一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九卷,计162篇,有14万余字。它的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它对疾病预防以及人体生理、病理、脏腑、经络、病因、诊断、治则、用药、针灸、养生等各方面问题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饶媛 《中医药学刊》2002,20(1):60-60,97
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受《内经》启发,并将《内经》的医学心理学思想融合到自己学说之中,形成各自学术特点,指出,金元时期形成了学术急鸣,中医心理学思想得到发展,金元时期以四大家为代表,七情学日益成熟,心理学病机深入阐发,出现了中医心理学史上的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黄帝内经》中的3个主要理论系统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七大医学流派有着直接联系。《内经》的热病理论与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关系密切。伤寒学派主要研究《伤寒论》的学术理论及辨证论治规律,而《伤寒论》中所论述的伤寒又源于《黄帝内经》。同时,《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也源于《黄帝内经》。温病学派主要研究温热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发展规律及临床治疗、预防。温热类疾病未离开《昔帝内经》所提到的熟痛范畴.温痈的记裁始干《昔帝内经》.它的防治左《昔帝内经》中机有散在记栽。  相似文献   

19.
李向荣 《中医药学刊》2002,20(3):347-349
《内经》成书出血几代医学之手,成书之后又不断补充方有今日之面目,指出,研读时要注意两点,其一,全书是一个完整体系,其二,每篇都与成书当时的思想体系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学术成就有三,即奠定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指出脏腑经络和病机学说的基本理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人体疾病及其预后,《内经》理论在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内经》时代即《内经》大致成书的年代,约为先秦到东汉时期。《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术史上一个不朽的篇章,深刻影响了历代各个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各种学术思想亦可以在《内经》理论中找到源流所在。而中医学教育是中医学术思想、理论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故对当时中医教育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分析、探讨当时中医学术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本文以当时著名医家扁鹊、淳于意、华佗的教育过程为代表,来探究当时私学教育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