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Th)细胞亚群功能失衡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22例UA患者、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和21例胸痛综合征(CPS)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进行动态监测。结果:UAP患者发病24 h内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增高(20.6%),明显高于SAP组(11.3%)和CPS组(10.7%),而SAP组和CP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P患者IFN-γ高表达持续时间较短,发病1周后恢复(11.7%)。结论:UAP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功能失衡,主要表现为Th1细胞功能亢进,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的比例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FN-γ的影响。方法将8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2例常规治疗组和43例缬沙坦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的数量,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中干扰素-γ(IFN-γ)水平,并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再次入院、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及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CD4+CD28-T淋巴细胞的比例及血浆中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缬沙坦治疗组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缬沙坦治疗组6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P<0.05)。结论缬沙坦可能通过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中CD4+CD28-T淋巴细胞的比例及血浆中IFN-γ的水平,从而达到稳定斑块,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T help,Th)细胞亚群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38例UA患者,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20例胸痛综合征(CPS)患者外周血CD4+细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是否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UA)相关的炎症反应。方法:空腹采肘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19 例UA、21 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16 例健康者循环T淋巴细胞亚群和T细胞激活标志物CD25和HLA-DR抗原的表达,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 受体(sIL-2R)。结果:UA患者HLA-DR阳性的淋巴细胞数量和sIL-2R水平显著高于SA患者和健康者。结论:UA患者循环T淋巴细胞被激活,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UA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中IL-8和TNFa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 -a (TNF a)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 2 6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2 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 1 8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IL-8、 TNF a的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中 IL-8、TNF 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 .0 0 1 )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 ,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IL-8、TNF a参与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包含有重复序列TTAGGG的寡聚脱氧核糖核苷酸(ODNA151)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Th)细胞功能平衡的影响。方法:分离16例UAP患者、1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12例胸痛综合征(CP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后应用ELISA法检测Th细胞功能。对UAP患者,在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ODNA151或对照的ODN1612,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浓度,评价其对Th亚群功能的影响。结果:与SAP和CPS组比较,UAP组患者Th1细胞功能明显增强。ODNA151抑制UAP患者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的IFN-γ浓度,并升高IL-4的浓度,降低IFN-γ与IL-4的比值;而对照的ODN1612对细胞因子水平无影响。结论:UAP患者Th1细胞功能明显增强,ODNA151对UAP患者淋巴细胞的Th1/Th2平衡有调节作用,既抑制Th1分化又促进Th2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UAP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组30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共4周;40 mg组30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18和hs-CRP的变化。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①UAP组患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③治疗后阿托伐他汀40 mg组比20 mg组hs-CRP和IL-18水平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UAP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抗炎作用,大剂量使用抗炎效果更好,应早期大剂量应用。  相似文献   

8.
人们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中的一些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介素、白细胞数等升高 ,并预示患者预后不良〔1〕。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中白细胞数升高 ,对AM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然而白细胞数升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少有报道 ,本文对此做了探讨。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各型UAP 2 1 0例 ,发作时心电图ST段水平下斜型下降≥ 1mV ,发作后恢复。或发作时有ST段抬高≥ 1mV ,发作后恢复。排除各种原因的继发性心绞痛 ,如原发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疾病和引起白细胞数升高的其他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血清IFN-γ、IL-4、IL-5及IL-17对儿童哮喘影响及相关性。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39例哮喘急性期儿童的临床资料,并列为观察组,选取37例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FN-γ、IL-4、IL-5及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VC%、FEV1/FVC%、MME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FN-γ、IL-4、IL-5、IL-17水平与FEV1/FVC(%)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结论儿童哮喘发病与Th1、Th2及Th17细胞分泌的IFN-γ、IL-4、IL-5及IL-17有关,其表达水平升高与哮喘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IL-12、IFN-γ和IL-10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9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和IL-10水平,动态观察4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增强剂治疗获得完全应答反应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无应答者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结论:Thl型免疫应答对机体清除病毒起关键作用;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免疫治疗可使部分Th2型免疫应答占优势的慢性肝炎患者转化为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Th1/Th2细胞失衡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对比,探讨Th1相关的白细胞介素(IL)-12、IL-18和Th2相关的IL-10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病例组(男40例,女10例),30例非冠心病者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7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IL-12及IL-18水平,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病例组中,IL-12,IL-18水平增高,IL-10水平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上述指标没有显著改变。病例组中,hsCRP水平与IL-12,IL-18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IL-12与IL-18水平呈正相关而两者均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炎性反应中,Th2细胞活性降低,Th1细胞活性升高,导致了Th1/Th2的失衡。  相似文献   

12.
肝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 ,冠脉粥样斑块破裂 ,诱发血小板聚集 ,血栓形成以及冠脉收缩 ,是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发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故主张抗凝治疗。现对照分析应用肝素治疗老年UA 6 8例和未用肝素治疗老年UA 6 6例的疗效 ,旨在探讨肝素治疗对老年UA患者预后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选自 1991年 2月至1998年 10月住院的老年UA患者 134例 ,其诊断均符合WHO规定标准 ,其中初发型心绞痛 19例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91例 ,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10例 ,混合型心绞痛 14例。男 12 1例 ,女 13例 ,年龄 6 0~81岁。随机分为肝素组 (治疗组 …  相似文献   

13.
哮喘患者IL-18、IL-12及IFN-γ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哮喘患者血清中IL-18、IL-12及INF-γ水平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口服强的松治疗1周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者(20例)血清中IL-18、IL-12及INF-γ水平,并同时测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和气道阻力占预计值的百分比(R5%)。结果IL-18水平急性发作期治疗前较治疗后、健康对照组为高(P〈0.01)。IL-12,IFN-γ水平分别在急性发作治疗前较治疗后、健康对照组为低(P〈0.01)。FEV1%下降和R5%升高(P〈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清中IL-18与FEV1%、IL-12、IFN-γ呈负相关,与R5%呈正相关,血清中IFN-γ、IL-12与FEV1%呈正相关,与R5%呈负相关。结论哮喘患者血清IL-18水平升高,IL-12、IFN-γ水平下降,糖皮质激素可使IL-18水平下降,IL-12、IFN-γ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法舒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收治患者8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1~62〔平均(56.38±11.66)〕岁;UAP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0~65〔平均(56.04±13.37)〕岁。将UAP组配对分成常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1~63〔平均(55.61±11.62)〕岁;联合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65〔平均(56.85±10.27)〕岁;正常对照组20例,来自健康正常人,男15例,女5例,年龄42~60〔平均(55.64±10.41)〕岁。两组均给予扩冠、抗凝、调脂等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2 ml法舒地尔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50 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14 d。所有病例入选前及UAP患者治疗后于清晨取肘静脉血,分离血清,于-80℃冰箱保存待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IL-23水平。结果治疗前UAP组血清IL-23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水平略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23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IL-23参与了UAP的病理过程,阿托伐他汀联合法舒地尔对不稳定斑块有保护作用,更宜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8(1L-18)、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计数(GPR)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4月-2019年4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首次以疑似UA收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38例,根据是否诊断UA和EH分为UA+E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60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64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UAP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60例)和缬沙坦组(60例)。常规组: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药物,连续服药6个月,缬沙坦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缬沙坦80~160 mg,每天1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心绞痛发作次数的改变、心电图ST段变化、血压变化及左心室肥厚的改变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常规组和缬沙坦组心绞痛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发作次数减少,ST-T段压低减轻,左心室肥厚明显逆转(均P<0.05),缬沙坦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UAP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对UAP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  相似文献   

18.
评价炎症的特征有许多技术 ,已经发现 C反应蛋白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其他的急性冠脉事件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危险因素 ,并且对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再有 ,简单、常见的检测炎症的方法是白细胞 (WBC)计数。先前在 AMI溶栓和介入治疗的研究中观察到 ,伴有 WBC升高者 ,有较高的 AMI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本文认为 WBC计数也可用于对 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上。近期报道了用 Orbofiban治疗不稳定冠脉综合征试验结果 ,概括统计在 1997年 10月 16日~ 1998年 11月 5日 2 9个国家 888所医院住院治疗的 10 2 8…  相似文献   

19.
血清心脏肌钙蛋白T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有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敏 《心脏杂志》2007,19(2):229-229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预后不一,笔者分析了血清心脏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对判断UAP患者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抗抑郁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及加服抗抑郁药盐酸舍曲林(左洛复)50mg/d,共12周;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绞痛复发率及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比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