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廖红  倪新莉  井蕊  孟尽海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873-874,F0002
目的观察肝素对心肺复苏大鼠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组)10只,肾上腺素组+盐水组(A组)20只,肾上腺素+肝素组(H组)20只。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和动静脉置管,A组和H组建立窒息性心跳骤停模型,窒息8min后开始心肺复苏,C组不窒息、不复苏。复苏后24h再次麻醉,开颅取海马,观察光镜及电镜下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与A组相比,H组复苏时间明显缩短(P〈0.01),复苏成功率提高;光镜和电镜观察,C组神经元细胞结构正常,A组和H组均不同程度受损,前者损害较重,后者损害轻微。结论肝素可明显提高窒息性心跳骤停大鼠心肺复苏的效果,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心跳骤停后脑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客观、实用的心跳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方法。方法:对治疗组33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采用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照组回顾性分析采用常规心肺脑复苏术的47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比较入院第1、3、5、7天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和脑复苏率。结果:两组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脑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程序化心肺脑复苏有助于提高脑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对复苏后重症脑损伤治疗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客观、实用的心跳骤停后心肺脑复苏方法。方法:对治疗组33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采用程序化心肺脑复苏,对照组回顾性分析采用常规心肺脑复苏术的47例心脏疾患引起的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比较入院第1、3、5、7天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和脑复苏率。结果:两组Glasgow—Pittsberg昏迷量表评分脑复苏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程序化心肺脑复苏有助于提高脑复苏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对复苏后重症脑损伤治疗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邵朝朝  尤荣开 《浙江医学》2007,29(6):552-55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反映神经元损伤程度的一个较敏感的指标,对其在脑血管病、脑外伤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临床意义,国内外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有关其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程度的评估作用却少见报道。笔者就本院ICU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收治的55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血清NSE测定,探讨其在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预后评估方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的现代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常见的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是对临床医师最严峻的挑战.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CPR)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 β蛋白的水平变化,确定其在CPR脑损伤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CPR后继续脑复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6hr抽血测定血清NSE、S100β蛋白,并随访转归情况,分为神志转清组(1组)与神志恶化或死亡组(2组).结果 2组NSE、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1组.结论 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可作为一个诊断CPR后早期脑损伤程度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CPR)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 β蛋白的水平变化,确定其在CPR脑损伤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CPR后继续脑复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6hr抽血测定血清NSE、S100β蛋白,并随访转归情况,分为神志转清组(1组)与神志恶化或死亡组(2组).结果 2组NSE、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1组.结论 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可作为一个诊断CPR后早期脑损伤程度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CPR)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 β蛋白的水平变化.确定其在CPR脑损伤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CPR后继续脑复苏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6hr抽血测定血清NSE、S100 β蛋白,并随访转归情况.分为神志转清组(1组)与神志恶化或死亡组(2组). 结果 2组NSE、S100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1组. 结论 血SNSE,S100β蛋白水平可作为一个诊断CPR后早期脑损伤程度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9.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最紧急最危险的疾病。需及时有效地抢救、治疗。本文对我科2001年1月~2007年12月6年间院内及院外急救的96例心跳骤停患者,进行成败原因的临床分析。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复苏率、心肺脑复苏(CPCR)成功率及急救水平。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间院内及院外急救的40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0例心跳骤停患者中,院内心肺复苏成功2例,院外无一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5%。结论 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抢救人员抢救水平,抢救人员分开协调能力,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正确与否,能否早期除颤,有无先进的急救设备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心脏停搏患者4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常温组给予常规心脏停搏急救处理。亚低温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4℃林格氏液诱导降温联合头颈部体表物理降温,控制肛温在33℃~35℃。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水平、格拉斯哥( GCS)评分,随访3~6个月,观察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亚低温组复苏成功后24 h、48 h、72 h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常温组(P<0.05)。随访期间,亚低温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常温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早期使用亚低温处理,可以有效减轻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2.
106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结果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年龄、基础原发病、心搏停止时同以及电击除颤的早迟将直接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结论院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发生率较高,当患者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要做到快速到达现场、快速诊断、快速心肺复苏(CPR),同时还要针对患者的基础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目的探讨影响心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有效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CA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心搏骤停前基础疾病、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人工呼吸开始时间等。结果87例CA行心肺复苏患者中,49例复苏有效(56.3%),38例复苏失败(43.7%);复苏有效组与复苏失败组患者的病因分布、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人工呼吸开始时间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上腺素首次应用剂量为1mg,以后重复时增加剂量,复苏有效组中有21例应用,复苏失败组中有9例应用。结论原发疾病、患者年龄、电除颤开始时间、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是影响CA患者CPR有效率的重要因素;立即建立人工循环并将肾上腺素用量与用药时机有效结合是提高CPR有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搏骤停后为全脑缺血状态,脑损伤机制复杂不仅要渡过急性期的各种并发症,还要面对未来长期病残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和经济负担,因而对脑缺血进行积极有效的脑保护和脑复苏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脑复苏是后成败的关键,国际复苏委员会将心肺复苏的概念扩展到心肺脑复苏,将脑复苏提到与心肺复苏同等重要的地位。脑功能恢复的关键是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改善脑灌注,终极目标为最大程度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近年脑复苏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着重于对心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王炳今 《中外医疗》2016,(23):97-99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心肺复苏机予以心肺复苏,为研究组;其余24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研究组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4.76)mmHg、血氧分压(53.74±3.31)mmHg、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对照组(29.41±15.82)min、(72.49±3.17)mmHg、(43.06±12.32)mmHg、45.83%,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窒息法致家兔心搏骤停模型模拟临床心肺复苏前后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特点及用于复苏后研究的优势.方法 选择清洁级成年家兔15只,采用窒息法建立心搏骤停动物模型,气管夹闭窒息时间为7 min,观察气管夹闭心搏骤停前后血压和心电图变化,记录心搏骤停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以及心搏骤停时心电图表现,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以及6h、12h、24 h、48 h存活率.检测心搏骤停复苏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①气管夹闭前平均动脉压(MAP)为116.18±8.89mmHg,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即刻为121.03±16.75 mmHg,15 min后下降并维持在90.92±13.68 mmHg.心搏骤停时心电图表现为室颤2例、电机械分离11例、心跳停搏呈现为直线2例,从自主循环恢复后到30 min,ST段出现由明显抬高到恢复至基线的演变过程.②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00%(15/15),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为147.60±22.09 s,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403.33±130.18 s.自主循环恢复后家兔6h、12h、24 h、48 h存活率分别为93.33%(14/15)、73.33%(11/15)、53.33%(8/15)、26.67%(4/15).③自主循环恢复即刻与窒息前相比,动脉血气指标中pH值明显下降(P<0.05),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乳酸(Lac)明显升高(P<0.05).结论 窒息法致家兔心搏骤停模型能基本模拟临床心肺复苏后病理生理改变的特点,可相对满足复苏后实验指标检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等研究需求、实验操作易于掌握、以及不开胸等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家猪心肺复苏前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确认其为判断复苏后心脏损害的依据。方法采用健康雄性家猪19头,体质量(25.5±0.7)kg,麻醉后制备电刺激法心搏骤停心室纤颤模型,9 min后行心肺复苏术,复苏过程中对停搏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复苏后24 h进行12导联心电图监测并分析。结果ROSC使心率增快并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停搏前相比,ROSC即刻的心率明显增快,QT间期明显缩短,并可见明显T波改变以及S-T段下降,且两时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时心率与QT间期恢复,但仍存在T波改变与S-T段下降。结论体表心电图是监测心肺复苏前后心脏损伤变化的基本依据,特别是T波、S-T段改变反映了复苏后心脏供血与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microcirculatory dysfunction and 654-1intervention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myocardial injury.Methods Landrace pigs were divided into a sham operation group(S group, n = 6),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control group(VF-C group, n = 8) and 654-1 intervention group(VF-I group, n = 8).Hemodynamics was recorded at baseline, at recovery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and 1 h, 2 h, 4h and 6 h thereafter. Sidestream dark field(SDF) tech...  相似文献   

19.
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约50%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给予心肺复苏术能恢复自主循环。然而,在复苏后期,仍有很多患者由于全脑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而死亡。因此,心脏骤停后恢复和保护脑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亚低温疗法是第一种应用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改善存活率和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方法正在处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研究当中。主要有溶栓治疗、特殊灌注液治疗和抗凋亡药物。该文就心脏骤停后大脑的病理生理改变和脑复苏的不同治疗措施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研究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大鼠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组织硝化应激,探讨白藜芦醇预适应对ROSC后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采用经食道交流电刺激致颤的方法诱发心脏骤停,诱发前15 min给予干预。获得ROSC的大鼠分为溶剂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干预,只给予等体积溶剂),白藜芦醇2.3 mg/kg、0.23 mg/kg、0.023 mg/kg干预组,并设假手术组(不诱发心脏骤停),分别于ROSC后0.5 h、1.0 h、2.0 h、3.0 h和4.0 h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于ROSC后4 h处死实验动物,测定心肌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蛋白表达、心肌组织过氧化亚硝酸盐水平和心肌组织硝基酪氨酸盐含量。结果 ①采用经食道交流电刺激法诱发心脏骤停成功率100%,总的ROSC率72.7%。白藜芦醇组大鼠ROSC率无显著提高。②各干预组ROSC后早期心率、血压下降,随后心率逐渐上升,接近基线值,血压仍进行性下降。白藜芦醇对血压、心率无显著影响。③ROSC后各组心功能呈下降趋势,白藜芦醇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其中白藜芦醇0.23 mg/kg和0.023 mg/kg组改善最显著。④ROSC后心肌iNOS表达、过氧化亚硝酸盐含量、硝基酪氨酸盐含量明显升高,白藜芦醇组明显下降,低浓度组较高浓度组更明显。结论 ROSC后大鼠心脏功能下降,白藜芦醇干预后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此效应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硝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