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尊民  杨靖 《中原医刊》1996,23(12):15-15
THP阿霉素为主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朱尊民,杨靖,郭建民,张鲁芳,梁玉芝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疾患。即往治疗多采用二种以上烷化剂组成的CCPV(氯乙环已亚脉,环磷酰胺,强的松,长春新碱)或M2方案治疗,疗效有很大差异。我院自1993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中瘤细胞凋亡与增殖之间的关系及最终造成浆细胞数目异常增多,形成MM的发病机制。方法运用末端脱氧核着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毒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结合HE形态和免疫组化结果,半定量分析12例MM中瘤细胞的凋亡与增殖的情况。结并MM瘤细胞增殖水平低,凋亡水平也低于常见人类肿瘤的平均凋亡水平,在瘤细胞聚积成给节或弥漫浸润时,给节中无TUNEL阳性标记细胞,瘤细胞的凋亡与增殖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MM中,造成瘤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形成肿瘤的重要原因是凋亡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文君  陆俊霏  向雨晨  刘莹  张亮 《郧阳医学院学报》2021,(4):342-348,后插1
目的:探讨葫芦素B(Cucurbitacin B,CuB)抑制胃癌细胞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MTT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uB对胃癌细胞MGC803和SGC7901增殖的影响;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SwissTargetPredictio...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泛素E3连接酶(DTL)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提取3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中CD138+细胞后,以14例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为对照,实时定量PCR检测DTL在mRNA水平的变化,并选取12例骨髓瘤患者和2例对照,Western blot检测DTL在蛋白水平的变化。同时,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分为对照(CON)与DTL敲低(DTL-shRNA)组,感染10 感染复数 CON与DTL-shRNA病毒48 h,使用流式细胞仪确认慢病毒的感染效率、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和Western blot确认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敲低效率,使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在随后的0、24、48、72、96 h的细胞数量变化,将CON与DTL-shRNA细胞培养于半固体培养基中,10 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大于50个细胞的克隆数量,并使用膜联蛋白 V/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凋亡的变化,碘化丙啶染色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通路中P65和抑制因子κBα(IκBα)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凝胶迁移实验检测NF-κB转录活性的变化。结果 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与骨髓瘤患者CD138+细胞中,DTL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12 和 9.36±3.71(t=3.65,P=0.0024),DTL在骨髓瘤CD138+细胞中蛋白水平同样呈现过表达。RPMI8226感染CON与DTL-shRNA病毒48 h后,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的比率为90%,CON组与DTL-shRNA组DTL在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1 和 0.21±0.04(t=33.19,P<0.0001),在蛋白水平 DTL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3 和 0.11±0.02(t=5.399,P=0.0057)。CCK8检测CON组与DTL-shRNA组细胞增殖后显示0、24、48、72、96 h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00±0.03 比 1.00±0.02、2.19±0.28 比 1.47±0.13、3.50±0.14 比 2.24±0.19、5.43±0.41 比 3.08±0.14、7.42±0.17 比 4.29±013(F=24.58,P=0.001)。检测CON组与DTL-shRNA组的克隆形成后显示,DTL-shRNA组大于50个细胞的克隆不可见,CON与DTL-shRNA克隆形成数量分别为76±4比0(P<0.01),在细胞周期中,CON与DTL-shRNA组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8.61±8.64)%比(57.25±10.37)%(t=3.675,P=0.0213),细胞凋亡中,CON与DTL-shRNA组膜联蛋白 V+细胞比例为(3.21±0.89)%比(34.71±18.68)%(t=2.895,P=0.0443)。RPMI8226感染CON与DTL-shRNA慢病毒48 h后,CON与DTL-shRNA 磷酸化P65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2±0.14 和 0.82±0.11(t=6.81,P=0.0024),而P65的表达分别为0.25±0.04 和 0.24±0.08(t=0.19,P=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与DTL-shRNA 磷酸化IκBα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9±0.03 和 0.13±0.02(t=2.882,P=0.0449),而IκBα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2±0.05 和1.01±0.06(t=17.52,P<0.0001)。凝胶迁移实验检测DTL-shRNA NF-κB转录活性进一步确定了DTL的下调抑制了NF-κB转录活性。结论 DTL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表达,且DTL的下调抑制了细胞增殖,阻断了克隆形成,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而DTL对骨髓瘤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与NF-κB通路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体外研究葫芦素E(CuE)对人结肠癌细胞株Caco-2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用0.001、0.01、0.1、1、10 μmol/L CuE分别处理培养的Caco-2细胞24、48、72 h,Hoechst 33258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TUNEL染色法及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PARP、cleaved PARP及Bcl-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Hoechst 33258染色法和TUNEL染色法结果均显示,CuE能明显诱导Caco-2细胞凋亡(P<0.05),并呈现出剂量及时间依赖性.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分析表明,随着CuE浓度升高,凋亡细胞占总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显示,用CuE处理Caco-2细胞24 h后,Caspase-3及PARP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cleaved Caspase-3及cleaved PARP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同时Bcl-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CuE能明显引起人结肠癌细胞Caco-2发生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抑制Bcl-2表达,激活Caspase-3,从而引起PARP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6.
近20年来,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果。65岁以下患选择骨髓移植治疗的无病长期存活明显优于传统的化疗方案,供淋巴细胞输注及骨髓瘤苗免疫治疗MM患移植后复发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新药物在诱导MM细胞增殖、诱导细胞调亡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t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机制。方法利用0.1、0.2、0.5、1.0及2.0μmol/L丁酸钠(NaBut)对U266细胞株48 h进行处理,使用0.5μmol/L丁酸钠对细胞8、16、24、36、48 h进行处理,使用1μmol/L M344、0.5μmol/L LBH589、6μmol/L NaBut、6μmol/L VPA对细胞48 h进行处理,另在对照组中加入同等剂量的溶剂,使用MTT法对细胞存活率进行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丁酸钠处理细胞48 h后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差异显著(P0.05);丁酸钠浓度越高,细胞存活率则越低。(2)与对照组比较,0.5μmol/L丁酸钠处理细胞16、24、36、48 h后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差异显著(P0.05);处理花费时间越长,细胞的存活率则越低。(3)与对照组比较,1μmol/L M344、0.5μmol/L LBH589、6 mmol/L NaBut及6 mmol/L VPA处理48 h后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NaBut有效的抑制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在抗癌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马玉青  杨晓婷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32-3934
目的分析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地塞米松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5例MM患者,依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接受地塞米松、阿霉素联合长春新碱治疗,观察组接受硼替佐米、阿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清钙、磷、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9%)高于对照组(72.92%),不良反应发生率(6.38%)低于对照组(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钙、磷及IL-17、IL-6、TGF-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MM效果显著,可改善血清钙、磷及免疫抑制因子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苦参碱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作用和内在机理。方法:MTT法检测苦参碱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和多发性骨髓瘤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根据中效原理分析苦参碱联合亚砷酸对RPMI8226细胞株的联合作用;应用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M1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苦参碱对RPMI8226细胞及MM原代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联合亚砷酸作用RPMI8226细胞抑制率>50%时联合指数(CI)<1。DAPI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苦参碱以终浓度2.0g/L作用于RPMI8226细胞12h后可见明显的凋亡小体出现。结论:苦参碱对RPMI8226细胞和MM原代细胞均有生长抑制作用,体外联合亚砷酸作用MM细胞株RPMI8226细胞,抑制率>50%时呈协同作用。苦参碱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RPMI8226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例多发性骨髓瘤从临床症状、体征、心理护理、预防并发症、基础护理到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护理。结果:在我科住院期间,无1例发生褥疮、骨折等并发症。结论:通过精心护理,确保治疗顺利进行,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PAD)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采用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PAD)方案进行化疗,对照组采用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进行化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52.6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8.95%,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PAD)化疗方案可提高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该院和福州总医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地塞米松、马法兰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完全缓解4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于初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对难治复发性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67%,肾功能正常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91%,肾功能损害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6.97%;实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1例,占55.00%,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13例,占6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初治MM患者及6例难治复发患者均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化疗(硼替唑米1.3mg/m~2,第1、4、8、11天快速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40mg,第1~4、8~11天静脉滴注或口服;3周为1个疗程)1~6个疗程,根据EBMT疗效标准评价疗效,按NCI-CTCAE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2~11个月),12例初治患者中3例完全缓解(CR),6例部分缓解(PR),2例轻微反应(MR),1例无变化(NC)。6例难治复发患者中2例CR,2例PR,1例NR,1例死亡。总反应率(ORR=CR+PR+MR)83.33%,总有效率(CR+PR)72.22%。主要不良反应为乏力、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腹泻、周围神经病变和阵发性房颤,经对症处理后基本缓解。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小板、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MM病人80例,分别在用药前、用药第1 d、用药第4 d的1 h后对血小板最大凝集率、抗凝血酶(AT)、a PTT、PT、T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α_2-抗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_2-PI)进行测定,比较用药前后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第1 d、用药第4 d的1 h后,血小板最大凝集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2),AT呈现增长趋势但不明显(P=0.393;P=0.273);a PTT、PT、TT无明显变化,而D-D呈现明显增长趋势(P=0.513;P=0.423)。结论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使MM患者血小板最大凝集率下降,对其他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吡喃阿霉素及沙利度胺(DTT)方案与常规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tha-lidomide,DT)方案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57例MM患者分为病例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小剂量硼替佐米(1.0 mg/m2)联合DTT方案和常规剂量硼替佐米(1.3 g/m2)联合DT方案。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57例患者完成3个疗程治疗,病例组中23例有效,有效率79.2%;对照组中22例有效,有效率78.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感染及腹泻等,大多不良反应均在对症处理或停药后缓解或消退,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硼替佐米联合DTT方案是治疗MM的一种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恶性肿瘤,被认为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疾病,传统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疗效欠佳.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作为一种全新的靶向治疗药物,通过阻滞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增强肿瘤细胞对皮质激素和传统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可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诱导细胞凋亡,临床上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或初治的MM,有硼替佐米参与的联合化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1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32例中38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28.78%,粒细胞缺乏组的医院感染率91.67%,致死率16.67%,显著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医院感染率高,粒细胞缺乏是主要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缩短粒缺时间,早期、合理使用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尿多酸肽(CDA-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抑制增殖和凋亡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CDA-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8226增殖的影响。通过Hochest33258染色、流式细胞仪(AnnexinV和PI双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CDA-2明显抑制RPM18226细胞的增殖。CDA-2作用RPM18226细胞增殖24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64mg/g。采用Hochest33258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DA-2以2mg/g及4mg/g终浓度作用于RPM1822624h后细胞形态改变,可见明显的凋亡小体出现。AnnexinV-PI双标记法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RPMI8226细胞2mg/gCDA-2作用6、12、24h后,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数分别为5.43%、12.02%、29.07%,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4.88%。[结论]CDA-2对MM细胞株RP-MI8226有生长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其发生凋亡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