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管乳头状瘤14例的临床病理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14例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管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黄疸及急性胆管炎。胆管乳头状瘤单发6例,多发8例;肿瘤位于肝外胆管6例,肝内胆管5例,肝内外胆管3例;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癌变6例。术前影像学确诊2例。术后胆道镜检查发现病灶2例。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6例肿瘤早期完全切除者术后无复发,3例癌变浸润者生存期在8个月内。结论 胆管乳头状瘤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癌前疾病,术前确诊困难。MRCP和胆道镜检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胆管乳头状瘤单发者应早期行肿瘤局部切除,多发者治疗困难;根治性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胆囊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男女比例约1.0∶2.4,可单发或多发,属于胆囊黏膜内肿瘤的范畴,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美军病理研究所(AFIP)在1993年将胆囊黏膜内肿瘤分为以下几类:幽门腺腺瘤、胆管腺瘤、肠腺瘤、管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乳头状腺瘤、乳头状肿瘤和乳头状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0年提出将其分为两类:腺瘤,包括幽门腺腺瘤、肠腺瘤、胆管腺瘤、胆管乳头状腺瘤;囊内乳头状瘤,包括胰胆源性乳头状瘤、肠源性乳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肝外胆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胆管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和术前诊断,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2例胆管乳头状瘤呈树枝状或长条状管腔内生长,4例呈小条状或结节状位于胆总管内;T1WI信号略低于或等于脾脏的低信号,T2WI稍高于肝脏的信号。结论胆管乳头状瘤具有多发性、广泛性、恶变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MRCP能满意显示胆道情况;MRI信号具有提示倾向,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将胆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列出~([1])。IPNB分为有分泌功能和无分泌功能肿瘤。其中有分泌功能者占28%~37%,称之为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BT-IPMN),无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胆管乳头状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联合检索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多家中文数据库中国1979~2011年有关胆管乳头状瘤的文献,总结分析胆管乳头状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共报道胆管乳头状瘤39例,男女比例为1.06:1,平均年龄60岁,高发于50~70岁,74.4%分布于华东地区,17.2%分布于西南地区,以腹痛、黄疸为主要症状。肿瘤根治性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结论:胆管乳头状瘤主要分布在华东、西南地区,发病率较低,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被误诊,手术切除是治疗此病有效方法,手术以肿瘤根治性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6.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一类起源于胆管腺上皮细胞,以可大量分泌黏液的胆管乳头状瘤为特点的肿瘤[1].2000年,Kim等[2]描述了九例此类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归纳发现这类肿瘤在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7.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iary tract,IPMN-B)是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tra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临床罕见,是一种恶变率较高的良性病变,其特征是管腔内乳头状肿块伴有胆管阻塞和扩张。这些低度恶性肿瘤的一部分分泌大量黏蛋白,可改变胆汁的正常流动,从而导致肝内和肝外胆管扩张。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近期收治1例肝内胆管IPMN-B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是一种少见的胆道系统疾病,为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NB)的一种病理类型。向胆管腔内外生性生长的乳头状肿瘤分泌大量黏液而堵塞胆管造成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或肝内囊性肿块为其临床病理特征,根据乳头状肿瘤发病部位可将IPMN-B分为中央型、外周型和混合型。由于其病理特征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IPMN-P)相似,根据组织学形态可分为胰胆型、胃型、肠型和嗜酸细胞型4个亚型。IPMN-B常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可累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可为多灶性病变,通常为非浸润性生长,病理分为胆管上皮的低、中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应当积极手术治疗或内镜治疗,通常预后较好。对多灶性或双侧IPMN-B病变以及晚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的病人具有肝脏移植指征。  相似文献   

9.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s,IPNB)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导管内生长的肿瘤,由乳头状和绒毛状结构组成,并伴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覆盖,其特点为胆管黏膜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目前认为IPNB是一种癌前病变,通常具有高度恶性潜能[1]。IPNB临床上较罕见,发病较为隐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结果 ,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6年8月至2008年10月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发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 .结果 本组9例中男2例,女7例,中位年龄5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右上腹痛及黄疸等胆管炎征象,8例合并胆道结石或既往有胆道结石手术史,CEA和CA19-9大多正常.B超和CT/MRCP发现有病变部位肝内胆管局限性囊状扩张和肝萎缩,黏液分泌者胆总管扩张尤其明显.全部病例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9例病变均位于左叶,其中7例为黏液分泌型.剖检标本肝内胆管呈囊状改变,病变多发,分布在肝内各级胆管,呈乳头状隆起,直径在2~5 mm,很少超过10 mm,质脆易出血,镜下见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和上皮瘤变,其中2例有恶变.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肝内胆管乳头状瘤病好发于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影像学表现为肝内外胆管的显著扩张,尤以病变部位为甚,MRCP和ERCP对本病诊断价值较大.临床和病理显示本病是具有很高恶变潜能的交界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术中胆道镜检查和切缘的快速切片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根治切除率.  相似文献   

11.
胆总管下段良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外胆管良性肿瘤极少见,文献上仅见个例报道。至1994年为止,收集到的全世界有关肝外良性肿瘤的报告不超过150例[1]。肝外良性肿瘤多位于胆总管和壶腹部。胆总管下段良性肿瘤分类胆总管下段良性肿瘤可起源于胆管黏膜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间质和异位组织。发生于胆管黏膜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有乳头状瘤、腺瘤和囊腺瘤。发源于胆管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有脂肪瘤、黏液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平滑肌瘤等。胆总管下段良性肿瘤可分为真性良性肿瘤和假性良性肿瘤两大类。真性良性肿瘤包括乳头状瘤、腺瘤、多发性胆道乳头状瘤病、颗粒…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结石伴肝胆管癌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人伴肝胆管癌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也愈来愈受到胆道外科医师们的重视。我院近二十年来收治肝内胆管结石2229例〔1〕,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癌肿者21例(发生率0.94%),均经病理学证实。临床资料1.病史:在确诊肝内胆管癌前有肝内胆管结石病史者15例,同时发现肝内胆管结石伴癌变者6例;有胆道手术史者14例。2.癌变部位及病理:左肝内胆管结石伴肝胆管癌9例,右肝内胆管结石伴肝胆管癌4例,左右肝内胆管结石伴肝门胆管癌8例。病理诊断:肝内胆管管状腺癌12例,乳头状腺癌5例,低分化癌2例,胆管乳头状瘤恶变1例,腺鳞癌1例。3.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管扩张声像特征在梗阻性胆管疾病(DBDO)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164例DBDO患者分为4组:胆管结石组(n=52)、胆管癌组(n=56)、胆管囊状扩张症组(n=32)和胆管乳头状瘤组(n=24)。将胆管扩张声像表现分为规则型、不规则型、囊状扩张型和胆汁湖型,比较各组胆管扩张最大内径平均值以及各组胆管扩张类型所占的比例。结果164例DBDO患者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8.17%(161/164)。胆管结石组和胆管癌组胆管扩张内径分别与胆管囊状扩张症组与胆管乳头状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胆管囊状扩张症组胆管扩张内径与胆管乳头状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胆管结石组胆管扩张规则型(34/52,65.38%)、胆管癌组胆管扩张不规则型(47/56,83.93%)、胆管囊状扩张症组胆管囊状扩张型(26/32,81.25%)以及胆管乳头状瘤组胆管扩张呈胆汁湖型(20/24,83.33%)所占比率分别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胆管扩张的不同声像特征在DBDO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近年报道逐渐增多。其主要的表现是由黏液瘤分泌过量的黏液蛋白引起的阻塞性黄疸,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见胆道扩张、胆道占位、充盈缺损,胆道镜检查发现大量黏液样胆汁,病理组织活检可证实。该病良性居多,但也有癌变或恶性者。局限性病灶多采用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无法耐受手术患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但效果有限。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胆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iary tract,BT-IPMN)是一种黏液高分泌性的胆管乳头状瘤病,临床罕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65岁。因"右上腹隐痛伴腹胀1年"于2015-10-29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6.4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胆管乳头状瘤的价值。方法 6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胆管乳头状瘤患者在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6~8周行胆道镜下高频电刀烧灼术,对术后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例患者术后胆汁引流量逐渐增多至100~400 ml/d(平均250 ml/d),胆汁黏稠度明显减轻,黄疸减退。术后随访1~3年,平均2年,3例患者术后黄疸、腹痛明显减轻,至今无复发;2例在继续治疗中;1例患者随访半年,T管引流通畅,但因严重肺部感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刀烧灼治疗胆管乳头状瘤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本文主要研究肝内胆管黏液性乳头状瘤(M-IPNB)和肝脏粘液性囊腺瘤(MCN)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手术的预后。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把MCN定义为有可以分泌粘液的胆管上皮细胞和卵巢样间质构成的肝脏囊性肿瘤,而卵巢样间质是MCN有别于肝脏其他囊性肿瘤的特征性结构。M-IPNB的组织学特点是胆管上皮存在杯状细胞和结肠化生,并产生大量粘液,可造成粘胆症,并常伴有肝内胆管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管内乳头状肿瘤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8例胆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4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瘤,3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瘤伴癌变,1例胆管内乳头状腺癌。CT动态增强扫描后病肝动脉期呈中度强化,CT值高于正常肝组织平均值,呈现相对高密度。门脉期病灶呈中度强化,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病灶CT值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癌变组织平扫和动脉期CT值均高于非癌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管内乳头状肿瘤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对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病情况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2000年11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其中49例患者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占75.4%,16例以乳头乳晕区肿块来诊,占24.6%.术后石蜡病理诊断为乳管内乳头状瘤者56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5例,乳头状瘤病伴癌者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恶变率是7.1%.49例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检出率为85.7%.结论 乳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症状为乳头溢液.术前行乳管镜检查有较高的确诊率.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有一定的恶变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微小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微小结节型肝内胆管瘤与肝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作者观察了1990~1996年间施行肝切除术的50例肝内胆管癌(ICC)病人。所有50例病人均检测了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12例病人为微小ICC,其标准为瘤体最大直径<3cm。从病理上又分为给节型和非结节型。结节型定义为源于末梢胆管而位于肝实质内的肿瘤,非结节型则为胆管周围浸润生长的肿瘤或胆管内乳头状肿瘤,其发生源于邻近肝门的较大胆管。12例中6例为结节型,做AFP、CEA等指标的血清和免疫组化检测及病理检查。结果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