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相关的喂养人喂养行为因素,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4 017名来自全国69 个市(县、区)年龄在6~24月龄婴幼儿,采用标化的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评估其喂养困难发生情况,并对喂养人的喂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相关的喂养人喂养行为因素。结果 6~24月龄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为21.41%;不同月龄及不同性别间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有保护作用的喂养人喂养行为有根据儿童的饥饿饱足信号进行喂养,进餐时与儿童的言语性鼓励和情感交流,鼓励儿童自行进食和积极应对儿童进食困难。 结论 婴幼儿期为喂养困难的易发阶段,喂养人适时喂养、多鼓励儿童自行进食、重视进餐过程中亲子互动和交流及积极应对儿童喂养困难有助于降低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河地区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特点与其运动及智能发育状况的关系。方法 2014年1-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以该地区3所妇幼保健机构为抽查点,按6~12个月、13~18个月、19~24个月龄组进行抽样,共抽取1 250例婴幼儿纳入该研究,参照辅食喂养行为综合评价体系对研究对象喂养行为进行量化评分,根据评分情况分为喂养行为低水平组(总分占满分比例60%)、中水平组(总分占满分比例60%~80%)和高水平组(总分占满分比例80%),采用PDMS-2量表、智力发育指数(M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测定婴幼儿运动发育及智能发育情况。应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水平与运动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关系。结果该地区婴幼儿辅食喂养行为处于低、中、高水平的比例分别为18.00%(225/1 250)、45.44%(568/1 250)、36.56%(457/1 250),不同月龄间喂养水平存在差异,其中19~24个月龄婴幼儿喂养低水平占的比例较高(P0.05),城镇户口婴幼儿高喂养水平比例高于农村户口(P0.05)。喂养行为高水平组婴幼儿PDMS-2总分、MDI评分、PDI评分均高于喂养行为中、低水平组(P0.05)。经Pearson分析可知,喂养行为评分与PDMS-2总分、MDI评分、PD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该地区婴幼儿喂养行为不佳,喂养行为水平低可影响婴幼儿智能及运动发育,临床工作者应对婴幼儿家属进行针对性营养宣教。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母亲喂养行为对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进而从家庭喂养的角度为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提供依据及建议。方法采用《儿童喂养量表》和《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128例母亲的喂养态度、行为及其孩子的饮食行为状况进行评估,并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考察母亲喂养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结果限制饮食是大多数母亲在生活中经常表现出的喂养行为;过饱响应、进食缓慢以及挑食是当前儿童存在的不良饮食行为;限制饮食对食物响应、食物喜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逼迫进食对儿童过饱响应、进食缓慢、挑食、渴望饮料、情绪性饮食减少及情绪性过度饮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儿童的食物喜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监督对儿童的挑食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母亲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养育理念与行为干预对婴幼儿喂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医疗机构向家长普及养育照护知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8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1月龄健康儿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定期进行常规体检及健康指导,干预组在常规体检及健康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养育理念与行为干预;12月龄时比较两组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婴幼儿喂养指数、辅食喂养行为、体格及智能发育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儿童具有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χ2=34.48,P<0.001)、较高喂养指数评分(t=5.23,P<0.001)及喂养行为水平(χ2=18.23, P<0.001);干预组儿童的体重(男:Z=-2.12;女:Z=-2.11)、身长(男:Z=-2.50;女:Z=-2.13)及头围(男:t=2.19;女:Z=-2.16)的测量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大运动(Z=-2.49)、精细动作(t=3.02)、适应能力(Z=-4.75)、语言(Z=-2.81)、社交能力(Z=-3.06)及总发育商(DQ)(Z=-4.2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养育理念与行为干预能为婴儿创造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及喂养条件,有利于婴幼儿体格生长,促进其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早期喂养方式对0-3岁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2008年对辽宁省本溪市某镇医院101名新生儿进行0~6月喂养方式调查和身长、体质量测量,并追踪至2岁和3岁进行体格测量。以6个月时喂养方式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2岁和3岁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结果 3个月时婴儿母乳喂养率为41.6%,6个月时下降为0;6月时不同喂养方式对0~3岁婴幼儿身高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人工喂养组3岁幼儿体质量明显高于混合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乡镇婴儿母乳喂养率很低,早期喂养方式对3岁时幼儿体质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喂养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对婴幼儿辅食添加中存在的喂养行为问题与母亲的社会人口学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旨在探讨影响因素。【方法】设计婴幼儿辅食添加中喂养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在保健门诊对婴幼儿母亲或喂养人进行调查填表,结果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母亲社会人口学因素与婴幼儿进食行为相关;②工业化食品的选择与家庭收入、母亲的文化程度及职业相关;③握勺自进食训练与母亲社会人口学因素无关。【结论】婴幼儿喂养行为存在着一些误区,改善的关键是对母亲进行正确的喂养行为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婴幼儿家长喂养行为,提高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水平。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在儿保门诊调查了213例1~24月龄婴幼儿家长喂养方式情况;对2013年出生的204例婴儿的保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6月龄时的喂养方式及贫血情况,采用BC-32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结果 "6个月内应纯母乳喂养"知晓率为96.2%,1~3月龄添加配方奶原因母婴暂时分离占39.1%,4~6月龄混合喂养占76.6%,家长准备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平均为10.1个月,13~24月龄人工喂养占94.8%。204例婴儿中6月龄贫血患病率26.5%。有160例在6月龄前添加含铁辅食,有44例未添加含铁辅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P0.01)。结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迫切需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促进新生儿母亲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在儿保门诊指导母亲正确哺乳,合理添加辅食。  相似文献   

8.
正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成长阶段,营养情况将会影响其一生健康状态。营养摄入与其饮食行为密切相关,该阶段饮食行为主要受家长喂养行为影响,因此家长的喂养行为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探索国内外有关婴幼儿家长喂养行为的评估量表,寻找适合于评估我国婴幼儿家长喂养行为的量表。  相似文献   

9.
要幼儿期是体格生长、智能发育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行为能力的特点,在喂养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喂养者的喂养方式、喂养条件、喂养类型等喂养习惯将直接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长期健康,而且这种影响可能是延及终身的.同时,喂养者的喂养习惯也受到其自身的社会人口学因素、饮食与体重、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及与婴幼儿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营养与要幼儿生长发育和长期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喂养者的喂养习惯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合肥市包河区1~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儿童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3岁儿童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1岁~儿童组(χ2=14.085,P0.05);男孩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4.1%,高于女孩45.6%(χ2=10.045,P0.05);抚养人存在喂养问题组中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75.2%)要高于无喂养问题组(30.3%)(χ2=280.34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是否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是:性别为男;保护因素是:小年龄组儿童、抚养人无喂养行为问题。结论儿童保健工作者在日常保健工作中应注重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指导,开展饮食行为干预,减少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婴幼儿喂养现状和影响喂养行为的因素,为进一步进行营养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陕西省商南县,应用自编问卷对2个乡镇的494名儿童的家长进行现状调查。结果动物性食物的适宜添加率在母亲的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41,P<0.01),有随文化程度升高而上升的趋势。婴幼儿辅食制作方式的影响因素有家庭经济水平(χ2=13.801,P<0.01)及母亲文化程度(χ2=16.198,P<0.01)。结论家庭的经济收入及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婴幼儿动物性食物的适宜添加率及辅食制作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城市婴幼儿喂养行为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为探索改善城市婴幼儿营养喂养行为、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等15个城市(区)为研究现场,对所有0~18月龄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干预,方法包括发放宣传折页、制作宣传墙报、举办家长讲座、观看光盘、指导浏览育儿网站等,内容包括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婴幼儿喂养技术、儿童营养评价及喂养指导、饮食行为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的防治方法、常见婴幼儿营养与喂养问题及解答等。通过比较干预前后儿童的饮食种类、喂养环境、喂养技能等的变化判断干预效果。结果 0~6月龄儿童中开始添加辅食的平均时间(4.4月)比干预前(4.2月)有所延后,添加的第一种辅食(59.3%为米粉,29.1%为蛋黄)及喝果汁的情况(60.5%的儿童没喝果汁,仅16.8%常喝果汁)与干预前有显著性差异。7~12月龄儿童开始添加辅食(5.0月)、断母乳的平均时间(5.2月)均有所延后,添加的第一种辅食(58.9%为米粉,28.4%为蛋黄)、动物性食物的摄入(37.8%每周吃3次以上瘦肉、48.6%每周1次以上肝脏或血)、喝果汁的情况(仅33.5%常喝果汁)、进食方式(74.1%的儿童为面对面喂饭)、诱导进食方式(54.9%通过表扬诱导吃饭,儿童拒绝时49.9%会继续鼓励尝试)比干预前显著改善。13~30月龄儿童动物性食物的摄入(50.9%每周吃3次以上瘦肉、56.9%每周1次以上肝脏或血)、喝果汁的情况(仅29.5%常喝果汁)、进食方式(90.1%单独做饭、45.3%面对面喂饭并鼓励儿童自己吃)、诱导进食方式(64.2%通过表扬诱导吃饭,儿童拒绝时47.2%会继续鼓励尝试)、进食技能的训练(84.1%进行用勺吃饭训练)等也比干预前显著改善。由于方便、实用性高,讲座(35.7%)和宣传折页(36.0%)成为最受欢迎的干预方式。结论城市婴幼儿的喂养行为通过干预得到了显著改善,接受度最高的干预方式为讲座和宣传折页,今后应尽量多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相关干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1岁婴儿体格发育、心理发展与家庭喂养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7例1岁±15 d婴儿进行体格及心理发育指标测评和家庭喂养行为调查与评分,评价家庭喂养行为对婴儿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喂养行为平均得分43.72±5.31(满分60分),以x--s=38.41为分界线,A组(≥38.41)为合理喂养组,共52例(53.6%);B组(38.41)为不合理喂养组,共45例(46.4%)。以Kaup指数评价婴儿营养状况,A组营养正常者比例明显高于B组,B组婴儿存在更多肥胖倾向(P0.01)。婴儿Gesell发育量表适应性、语言、社交评分A组高于B组;该三项评分与喂养行为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不良喂养行为是导致婴儿肥胖倾向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喂养行为能促进婴幼儿心理发展,应建立喂养行为监测和干预计划,促进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喂养方式对2岁以下婴幼儿肥胖的影响,总结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接受体检的2岁以下婴幼儿240例,按照0~4个月喂养方式的差异分为A组(母乳喂养)131例和B组(人工喂养)109例,观察比较两组婴幼儿在不同月龄的肥胖、超重+肥胖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月龄为18个月时肥胖率与12、24个月时超重+肥胖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儿期尤其是婴儿早期实行母乳喂养,能够有效预防2岁以下婴幼儿肥胖发生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综合影响,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BMI及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和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与BMI呈正相关关系(P<0.05);照护人喂养行为中的责任喂养及儿童饮食行为中的外因性进食与BMI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情绪性进食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饮食行为中的饮食行为限制、过饱响应是超重/肥胖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体重受饮食行为和喂养行为综合影响,可通过培养健康的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学龄前期儿童肥胖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喂养障碍患儿的气质和喂养行为特点,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儿保门诊婴幼儿喂养障碍患儿和正常对照各80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气质问卷调查气质类型,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喂养行为。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喂养障碍婴幼儿中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所占比例为28.25%,高于对照组(χ2=5.378,P0.05)。喂养行为两组有明显差异,依次为:有否固定就餐时间(χ2=25.157,P0.001),有否固定就餐地点(χ2=14.925,P0.001),是否餐次过频(χ2=12.333,P0.001),是否添加辅食过晚(χ2=12.269,P0.001),是否总是拒绝新食物(χ2=4.902,P0.05),是否主要由祖辈喂养(χ2=4.514,P0.05)。【结论】婴幼儿喂养障碍与喂养行为及儿童气质特点密切相关,治疗时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8.
叶健莉  崔颖  潘晓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420-2422
目的:了解新疆农村婴幼儿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找出存在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在新疆北部和南部农村7个项目县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对2 076例3岁以下婴幼儿的喂养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用寿命表法处理喂养现状的删失数据,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4个月和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5.9%和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民族、母亲年龄、母亲教育程度和家中喝开水情况与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有统计学关联。结论:新疆农村婴幼儿纯母乳喂养率很低,辅食添加不合理。应该针对现状,制定适宜措施,促进该地婴幼儿的合理喂养。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喂养方式对生长发育影响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武汉市东西湖区0~2岁婴幼儿母乳喂养、辅食添加现状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从武汉市东西湖农场中抽取0~2岁以下婴幼儿1 742名,对其进行生长发育状况测量,同时对其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个月内完全母乳的喂养率76.13%,混合喂养率为19.03%,人工喂养率为4.85%;4个月内婴儿辅食添加率为1.76%,4~6 月龄婴儿辅食添加率为50.4%,6个月~1岁辅食添加率为87.6%;辅食添加以淀粉类、蛋类为主,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相对不足;18月龄以上前囟闭合率为11.2%,Logistic回归显示前囟闭合率与喂养方式显著相关.结论 武汉市东西湖区母乳喂养率、辅食添加率仍需进一步提高,辅食添加种类应多元化,采用正确的喂养方式,以促进婴幼儿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喂养人心理干预对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影响.方法 将99例6个月至3岁喂养困难婴幼儿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9例)的婴儿喂养人接受常规营养教育及喂养指导方法,干预组(50例)的婴儿喂养人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个体化的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喂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并评估干预前后婴幼儿的年龄体质量Z值(WAZ),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喂养人抑郁焦虑不良情绪及婴幼儿营养改善情况.结果 ①两组喂养人干预前抑郁和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抑郁评分为(43.64±7.10)分,低于对照组(51.80±6.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0,P<0.001);干预组焦虑评分为(43.32±6.42)分,低于对照组(49.32±6.51)分,差异有意义(t=4.462,P<0.001);②干预前两组喂养困难婴幼儿WA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理干预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49,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以缓解喂养人焦虑和抑郁,有助于改善喂养困难婴幼儿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