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窒息发生危险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自"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中嘉兴地区的围产保健监测数据库.研究对象为1995-2000年在嘉兴地区参加婚前/孕前体检且分娩单胎活产儿孕满20周的83 030名孕产妇.运用χ2检验或趋势χ2检验比较不同BMI组或其他特征人群新生儿窒息发病率的差别,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窒息发生危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为11.3%(95% CI:11.1%~11.6%).新生儿窒息发病率从BMI<18.5 kg/m2组的11.0%(95% CI:10.5%~11.5%)逐渐升至BMI≥25.0 kg/m2组的12.9%(95% CI:11.6%~14.4%),自孕期体重增加<0.3 kg/wk的12.4%(95% CI:11.9%~13.0%)逐渐降至≥0.5 kg/wk的10.6%(95% CI:10.1%~11.0%).孕前BMI≥25.0 kg/m2组的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高于BMI更低组.在调整了地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产次、产前检查次数、孕期高危因素、产时高危因素、孕周和出生体重后,以BMI<18.5 kg/m2组为参照组,BMI为18.5~22.9 kg/m2、23.0~24.9 kg/m2和≥25.0 kg/m2组发生新生儿窒息的OR值分别为1.03(95% CI:0.97~1.09)、1.06(95% CI:0.96~1.16)和1.14(95% CI:1.00~1.31).进一步调整孕期增重后,上述OR值分别为1.02(95% CI:0.95~1.09)、1.01(95% CI:0.90~1.13)和1.08(95% CI:0.92~1.28).以孕期体重增加≥0.5 kg/wk组作为参照,孕期体重增加为0.3~kg/wk和<0.3 kg/wk组发生新生儿窒息的OR值分别为1.06(95% CI:1.01~1.12)和1.09(95% CI:1.02~1.20).结论 孕期体重增加<0.5 kg/wk加大新生儿窒息发生的危险,提示临床上宜对妇女孕前的BMI进行监测,并据此进行孕前指导和孕期管理,以保持合理的孕期体重,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省岳阳县2015年8-12月住院分娩单胎活产且保健手册记录完整的产妇401例,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分析不同孕前BMI组与孕期体重增加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及关系。结果 40.39%孕妇能够按照美国医学会(IOM)推荐的体重控制自身体重,35.66%的孕妇体重增加不足,23.94%的孕妇体重超标。孕前BMI指数越低孕期增重越容易增长不足,孕前BMI指数越高孕期体重增长越容易超标。孕前BMI超重组巨大儿发生率为25.00%(95%CI:12.00%~44.90%),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前BMI消瘦组、BMI正常组、BMI超重组与新生儿体重的皮尔森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17(P0.05),0.217(P0.05)和-0.067(P0.05)。结论孕前BMI消瘦及超重的孕妇为孕期体重重点管理对象。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呈一定正相关性,孕前BMI是巨大儿的预测指标,合理控制孕前BMI是降低巨大儿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非选择性剖宫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1日于解放军五三七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3231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孕妇身体健康,无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均为初产、单胎妊娠。按照孕妇孕前BMI将其分为低BMI组(n=671)、正常BMI组(n=1845)和高BMI组(n=715);按照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值,又将其分为≤9 kg组(n=331),(9~18)kg组(n=1755)和≥18 kg组(n=1145),分别比较两种分组方式的三组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并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中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和非选择性剖宫产率的关系。各组受试对象年龄、相关家族遗传疾病史和妊娠期合并症、产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三组孕前BMI不同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低BMI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孕前高BMI组巨大儿发生率高,非选择性剖宫产率随孕妇孕前BMI降低而降低。三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则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孕妇孕期体重增加越少,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则越低。结论孕妇孕前BMI过高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可导致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非选择性剖宫产率增高。  相似文献   

5.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2734例于四川I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病历资料完整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分组。体重指数〈16.75kg/m2,纳入低BMI组(n=51),体重指数为(16.75~23.71)kg/m2纳入正常BMI组(n=2330),体重指数〉23.71kg/m2,纳入高BMI组(n=353)。根据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推荐的孕期适宜体重增长模式,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三类:体重增长〈13.13kg,体重增长为(13.13~20.25)kg和体重增长≥20.25kg。将正常BMI组与高BMI组孕妇分别按体重增长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28(P〉0.05),0.138(P〈0.01)和0.126(P〈0.05)。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P〈0.001),0.236(P〈0.001)和0.195(P〈0.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3.13kg亚组1与正常BMI组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0.617,95%CI:0.424~0.864(P〈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20.25kg亚组1与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1.622,95%CI:1.116~2.356(P〈0.01)。正常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正常体重指数组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0.25kg。  相似文献   

6.
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爱红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34-453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根据1082名单胎初产孕妇的孕前身高、体重计算其体重指数,记录其孕期体重增加数;分娩后,记录有无妊娠并发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剖宫产、经阴分娩)以及分娩并发症(产后出血、软产道损伤、胎盘早剥)。结果:①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及产后出血组的孕前体重指数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②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和巨大儿组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③子痫前期、巨大儿和剖宫产组的孕期体重增加数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④新生儿体重与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的相关系数为0.207(P<0.001)。结论:对孕前及整个孕期体重的控制可以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了解孕妇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不同增加量与子痫前期的妊娠结局关系。方法将130例基层医院建档产检的子痫前期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量分为:孕前体重指数(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29例;孕前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30例;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22例;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49例。分析四组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孕前BMI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孕前BMI超重,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及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发生率均增加。无论孕前BMI是否正常,孕期体重增加超重组均较孕期体重增加正常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结论在基层医院对于高危人群,孕前进行干预,重视合理控制体重,孕期规律产检,控制体重增加在合理范围内,可减少孕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单胎分娩的产妇14 54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指南推荐体重增重值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①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异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结局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和过多是早产儿[OR 1.30(95%CI:1.09-1.56)、2.45(95%CI:1.99-3.01)]和小于胎龄儿[OR 1.76(95%CI:1.13-2.48)、OR 2.14(95%CI:1.32-3.47)]出生风险高危人群。②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低体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77倍。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超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4.03倍。孕期体重增加适宜的超重孕妇,小于胎龄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62倍。③孕前低体重孕妇更容易发生孕期体重增加不足(OR 2.94,95%CI:2.30-3.75),孕前肥胖更容易导致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 1.05,95%CI:0.94-1.61)。结论为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应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作为孕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孕前BMI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相似文献   

9.
10.
吕乐华  郦秀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9):4098-4099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代谢异常,严重威胁母婴的健康[1].GDM的治疗首选饮食控制[2],经饮食控制后,GDM孕妇的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如何,对新生儿体重有何影响,目前探讨得比较少.本研究对119例确诊为GDM并经饮食控制治疗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GDM孕妇的孕前体重状况,评价GDM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探讨影响GDM新生儿体重的有关因素,为GDM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浦口区产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开展孕期保健指导。方法收集并回收浦口区《江苏省围产保健手册》,统计孕前体重、孕前体重指数等孕妇自身指标;统计出生体重、出生孕周等胎儿指标;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产后出血、剖宫产发生率。分析孕妇消瘦组(BMI18.4 kg/m~2)、正常组(18.5kg/m~2≤BMI23.9 kg/m~2)、肥胖组(BMI≥24 kg/m~2)与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产后出血、巨大儿发病关系。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统计产妇资料399份,消瘦组45例,正常组292例,肥胖组62例;孕妇肥胖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均P0.05),低体重组的孕妇年龄低于肥胖组。结论做好孕期保健指导,控制孕前体重增长可有效降低妊高症、糖尿病和巨大儿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孕妇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应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基本情况,并通过医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获取孕妇及新生儿信息。采用χ2检验、多分类logistic回归、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分析孕妇孕前BMI、孕期增重及其交互作用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单胎活产孕妇2 881例,其中小于胎龄儿359例(12.46%),大于胎龄儿273例(9.48%)。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孕前体重过低(aRR=1.33,95%CI:1.02~1.73)与孕期增重不足(aRR=1.64,95%CI:1.23~2.19)可增加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孕前超重/肥胖(aRR=1.86,95%CI:1.33~2.60)与孕期增重过多(aRR=2.03,95%CI:1.49~2.78)可增加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未发现二者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母亲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但未发现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早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院592例单胎早产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结果: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孕前体重过低或孕前体重正常而孕期体重增长不足的孕妇发生早产的AOR值和95%可信区间分别是5.96(1.26,46.5)和3.96(1.82,9.62)。结论:孕前体重过低或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若孕期体重增长不足会增加早产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6月在我院生产的足月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469例产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和整个妊娠期体重指数增长幅度(△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结果:高BMI组孕妇娩出巨大儿的几率高于正常BMI组和低BMI组,低BMI组孕妇娩出小于胎龄儿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当△BMI6时娩出巨大胎儿几率明显增高(P0.05),当△BMI4时娩出小于胎龄儿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异常的孕期体重指数变化对新生儿体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0月1日—2014年9月30日期间分娩的宁海户籍产妇4 197人,根据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析各组孕期体重增长幅度、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与分娩方式的关系。结果 4 197名孕妇孕期平均增重(14.38±4.14)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253±412)g,巨大儿发生率6.58%。随着母亲孕前BMI增加,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增加(P均0.05)。不同BMI孕妇孕期平均增重不同,低体重组增加最多,肥胖组增加较少,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肥胖与孕期增重过多增加巨大儿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474名身体健康的孕晚期妇女作为调查对象,于分娩前后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追踪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42份。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分组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孕期平均增重(15.80±4.60)kg,孕前超重及肥胖者孕期增重低于孕前低体重者(F=3.87,P<0.0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240.30±377.60)g,其中低出生体重儿10例(2.26%),巨大儿16例(3.62%)。剖宫产者占48.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妇女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分娩巨大儿及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21.00 kg是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增重>18.00 kg是剖宫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是巨大儿和剖宫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保持适宜的孕前体重及孕期合理增重对于改善出生结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孕前体重指数(BMI)与孕期增重、产后42天体重恢复情况及影响产后体重恢复的因素。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产后42天复查的产妇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①不同孕前BMI妇女孕期平均增重均大于12.50kg;②不同孕前BMI者产后42天体重均存在滞留现象,平均滞留7.50kg(中位数);③影响产后体重恢复的相关因素有孕前BMI、孕期增重、喂养方式等。结论:产后体重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这些相关因素指导妇女顺利渡过孕产期,促进产后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孕早期超重肥胖和孕中期高血糖对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的单独和联合作用。  方法  利用天津市妇幼卫生信息系统,收集分析2009 — 2010年在天津市市内6区和滨海新区妊娠早期接受第1次产检的35 554名孕妇的基本信息、孕早期体质指数(BMI)和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检测结果以及分娩信息,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期超重肥胖单独/联合孕中期高血糖对巨大儿和LGA发生的影响。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同孕早期BMI 18.5~23.9 kg/m2者相比,超重和肥胖孕妇发生巨大儿的风险升高(OR = 1.886,95 % CI = 1.730~2.057;OR = 3.724,95 % CI = 3.280~4.228);超重和肥胖孕妇发生LGA的风险也升高(OR = 1.721,95 % CI = 1.606~1.845;OR = 3.230,95 % CI = 2.908~3.586)。同GCT < 7.8 mmol/L相比,GCT ≥ 7.8 mmol/L的孕妇发生巨大儿的风险升高(OR = 1.402,95 % CI = 1.287~1.529),发生LGA的风险也升高(OR = 1.342,95 % CI = 1.253~1.437)。多因素分析显示,同孕早期BMI < 24.0 kg/m2且GCT < 7.8 mmol/L相比,孕早期超重/肥胖使高血糖对巨大儿的风险OR值由1.392增加到3.438,对LGA的风险OR值由1.365增加到2.948。  结论  孕早期超重/肥胖和孕中期高血糖是巨大儿和L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二者对巨大儿和LGA的发生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对大于胎龄儿(LGA)和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562例次足月单胎分娩的孕妇孕前和孕期产检资料,按孕前BMI值分为偏瘦组(BMI18.5)、正常体重组(18.5≤BMI24.0)、超重组(24.0≤BMI27.0)和肥胖组(BMI≥27.0),分别计算4组孕妇在孕期体重不同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生LGA和巨大儿的相对风险值(OR)。结果:孕前BMI越高,孕期体重增加越多,分娩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和比例越高。孕前偏瘦组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8.0kg时,发生LGA的风险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超过25.0kg时,则发生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均明显高于其他孕前BMI组。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对LGA和巨大儿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应在保证营养的条件下,尽可能控制孕期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GWG)与孕期糖脂代谢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GDM患者120例为GDM组,同期糖耐量正常(NGT)孕妇120例为NGT组。GDM组根据孕前BMI分为消瘦组(BMI18.5kg/m~2,n=21)、正常组(18.5kg/m~2≤BMI24.0 kg/m~2,n=69)和超重/肥胖组(BMI≥24kg/m~2,n=30);根据孕晚期GWG分为过少组(n=29)、适宜组(n=55)和过多组(n=36)。检测并比较不同组别孕中晚期糖脂代谢指标。结果:①孕中、晚期,GDM组的FBG、PBG1、PBG2、FINS、HOMA-IR、TC、TG、LDL-C和VLDL-C均高于NGT组(P0.05),两组TC无差异(P0.05)。②GDM组,孕、中期超重/肥胖组的FBG、PBG1、PBG2、FINS、HOMA-IR、TC、TG、LDL-C和VLDL-C均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P0.05),但孕晚期3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③孕中期不同GWG组糖脂代谢指标比较无差异,孕晚期GWG过多组的HDL-C低于过少组和适宜组,其余糖脂代谢指标均高于过少组和适宜组(均P0.05)。结论:孕前BMI过高及GWG过多可加重GDM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且在孕晚期GWG过多患者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